#7
教授村:
海淀区成府路蓝旗营段,近清华大学南门,清华科技园西侧,有那么一座住宅小区名为“蓝旗营小区”,由12栋楼组成,除了居中的10号楼6层,12号楼9层,其余皆为18层——这数字听上去又吉利又不吉利。住户共计1280。小区又名“蓝旗营教师住宅区”,而这里的教师,绝大多数为清华和北大的教授,所以又被称为“教授村”。教授楼群中的那两座矮者,人称“院士楼”,顾名思义,里面的住户应该都是两院院士吧,不然,除了院士,还有一些两校领导如书记校长等,所以叫“院士领导楼”才名副其实。上世纪90年代,人们调侃科技人才云集的中关村是“学士不如狗,硕士满街走,博士还能抖一抖”,套用于今天的蓝旗营小区可为“讲师不如狗,教授满街走,院士还能抖一抖”。多年来两院院士既享尽尊崇又饱受抨击,在此不谈。漫步在这半平方公里方圆的住宅小区,很难想象这里是全中国最高水准兼级别知识分子的的聚居地,迎面步履瞒珊走过来的男女老者,保不准是哪位国家级的学者大师、专家教授,所以千万别犯以貌取人的病。蓝旗营小区或许是全世界顶尖知识人士密度最高的居民点,这个世界之最可不是一件光彩的事情,它证明了中国高知居住环境之逼仄简陋。相反地,哈佛耶鲁教师的住家聚集密度,则应该是全世界高知中最低的,由此可见差距。
如同中国的学术界,蓝旗营教授楼问题多多,首先是建筑质量差,哪怕还不算豆腐渣工程。2000年前后盖的,在当时定位中高档住宅,却连基本的下水管道都不过关,让众多教授住户常年饱受污水臭气倒灌之苦,清华王大中校长就是一个,其它如缺少地下停车场,设计严重滞后于时代等。早就有人质疑小区工程存在官商勾结贪污腐败,但水很深,查不下去,写黑板的自然斗不过念报告的,教授早饭十年不成,更何况他们也无意早饭。至今不过才20来年,教授楼的破败象已开始显现,看上去远不如清华校园内百岁以上的老建筑如清华学堂、科学馆、大礼堂等坚固厚实。横向比较,可以想见它比绝大多数第三世界国家的同级教授的住宅强,但与美加澳新等国没法比,那里最不起眼的社区大学教师的家园普遍都强于这个,应该也不如欧洲和日韩。这或许也是中国学术与科技目前在世界上的相应定位。
教授楼算是福利房,具有相当资历的领导干部和教师才有资格申请,分配到手后再作为户主购买,按照当时的市场价,并无额外补贴和优惠。在2002年前后,教授楼的一套四居两厅两卫140平米单元,售价约为50万人民币。问题是,完全按市场价格买的房,买主们却只有三分之一的产权,另外两份产权由北京市政府和清华北大两校瓜分。如果当初教授们拿他们的购房款在附近五道口等地购买商品房如华清嘉园,按照如今的市价收益都在千万以上了,可眼下却恐怕连千万的1/3也没有——虽然他们拥有1/3的房产产权,为什么?因为按照有关政策,蓝旗营小区的住房只能卖给学校,也就是北大和清华,不能投放市场,而房价则是由学校决定。买房按市场价,卖房按官方价,教授们好像有点冤,二十多年来中国房市的红利——是否正常合理另当别论——他们完全没有享受到,因为所谓的福利房而错过了机会。政府对顶尖高等学府的教授们都如此刻薄寡恩,如何对待知识分子整体一族就可想而知了。
第 1 幅 自成府路天桥眺望清华北大教授村
第 2 幅 教授村内景,停车难、乱停车是个大问题,小区内的街道既是公路也是人行道,教授们在此散步不很安全。
第 3 幅 有钱任性,车轴在呻吟
第 4 幅 经济环保的迷你电瓶车,校园内实用的交通工具,驾驶无需驾照,使用者以耄耋居多,某日登门拜访的一位92岁女士即以此为座驾。不幸的是此类小车明年将被禁,不满之声四起。
第 5 幅
第 6 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