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那些忧伤的年轻人--生于七十年代
5月17日
一、那些忧伤的年轻人
保持阅读习惯的人一看这个标题,大概都知道它的来历。生于1976年,北大毕业,微卷长发,戴眼镜,略带有书生气质的许知远企图以他自己的经历视野思想为代表而整合出一个属于七十年代人的群体气质和性格。
那些忧伤的年轻人。我对此公毫无了解,但却佩服他给书起了如此好的名字。正是这个书名让我犹豫再三,踌躇许久后,终于在这个寂寥的周六把它买了下来。
这个年轻人曾经关注的,和我曾经关注的,没有什么区别。他的思想也并没有他自以为的高度和深度,就像我的许多思索都不过是徒劳的重复前人,除了博得上帝的发笑毫无价值一样。我们都是困惑的,不断追寻的,心中还有所敬畏、坚持某些信仰、不放弃那些古老品质的人。他的忧伤和我的忧伤,都有着同样的色泽和亮度。
序中引用歌德所言:阅读是读者和作者间的一次合谋。而这本《那些忧伤的年轻人》带给我的经验是:阅读是作者和读者间的不谋而合。两个极度相似的人,偶然相遇了,在推心置腹的交流中获得的快感也许是值得期待的。但我却渐渐麻木了,我和许知远一样,觉得自己的出生年代和地点皆不合时宜,更期望归属于那一去不返、理想主义激情燃烧的年代和地方。从此是否能看出,七十年代人,不仅是忧伤的,而且还是孤独的。他们不甘心被整合于70s这个符号下,他们有各自的追求和精神家园,于是,这一代忧伤的年轻人,终于是流离失所的无家可归者。
二、国殇
五十年一遇的汶川地震让这个国家举国同悲,作为泪腺发达的人,这些天的报纸轻易不敢看,悲痛又能解决什么实际问题呢?受难者依然在受难,瓦砾之下的呼唤经过了残酷的72小时后已渐式微。我唯一能做的是捐款,同时,不去动摇某人坚决到灾区采访报道的决心。
玎玎大喜了,她问我,这样的日子里办婚礼是否不妥?我想了想,有何不妥?我们确实遭遇了大劫,但生活还得继续下去。在死亡的阴影和虚幻的生命面前,唯有爱是有权利大声疾呼的。爱,让我们同舟共济,共赴患难,也是同一个爱,允许我们走出阴影,暂时放下一个公民在国殇面前该守的礼仪。让爱像野草一样铺满大地吧,让爱像星辰一样在漆黑中闪烁吧。此时此刻,我们的国家需要--冲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