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阴盛阳衰绝非戏曲界的历史现象
戏痴小郭说——看看现在的戏曲界都是女演员在领军(大意)。我想和他在此再次讨论一下。
戏祖宗昆曲无论北昆南昆湘昆,都是生角戏大大超过旦角戏。比如近年来发掘出来的《张协状元》和《宦门子弟错立身》即是经典生角戏的例子。元曲关汉卿的大作《窦娥冤》《救风尘》固然是旦角担纲的大戏,而他的其它作品比如《包龙图智斩鲁斋郎》等则尽是生角担纲的重头戏。在《宦门子弟错立身》最后一场中就串演了这部戏。
生旦并重的戏诸如《西厢记》《荆钗记》《桃花扇》《牡丹亭》《长生殿》其实原先都不是旦角挂头牌的。即使是双头牌也应该是生前旦后。到后来经常出演以旦角为主的折子又常有名旦压过小生的情况,才演变成为旦前生后。
发源于安徽的徽班进京之前就是以生角为主体的剧种。这只要看徽腔高拨子的保留节目——《水淹七军》《单刀会》——也是当年来上海演出的节目便知端倪。
徽班进京后发展成了于今的国剧,那时叫皮黄。四大徽班无一不是生角戏压倒旦角戏。其根本原因很容易明白——戏曲和传奇不可分割的渊源。而传奇来源于三国水浒则是最最丰富的创作源泉。那时候,红楼梦绝对没有像今天这样热闹。所以和曹雪芹笔下以女性为主体的这本小说不可能有多少触发戏曲大家灵感的机会。
三国里有女性出场的主要戏目是《龙凤呈祥》,其余如《长坂坡》《卧龙吊孝》则都是配角。《别宫祭江》乃黄派名剧,但不过是一个折子戏。而《群借华》《失空斩》满台没有一个女性角色。
水浒也是。《野猪林》《李逵探母》《翠屏山》《武松杀嫂》《乌龙院》男演员排第一。大概只有《活捉》《挑帘裁衣》《戏叔》才是,不过好像上昆演《活捉》也是刘异龙排在梁谷音之前。
看看谭派传人谭正岩的祖上谭叫天那般风光,所以说阴盛阳衰慈禧太后那时候根本不存在。真正到了旦角占领舞台中心那是四大名旦时代。他们各自领军一个剧团,排演新戏力求推陈出新争奇斗艳。于是,付出代价付出努力再加上各界力捧的结果,就是以男演员为主的某些戏也演变成为以旦角为主的戏。最典型的一个例子便是大家熟知的《霸王别姬》。原先霸王是主体——是霸王别姬嘛又不是姬别霸王。可人家梅老板硬是捉摸出来好些玩意儿,戏份就倾斜到了虞姬这一头。
对于旦角名角自己组团担任团长的戏曲团体来说,这是必然的生存之道。但是如果放在其它的团体,即使是非常出名的旦角,那戏份儿轮流排也绝对不完全是旦角撑破天来天天唱压台。这只要拿出当年中国京剧院和北京京剧团的戏单子来一看就清楚。
京剧昆曲也是至今为止最不明显显露阴盛阳衰的剧种,其原因也正在于它们保留最多的传统戏和传统精神。非常努力非常出色的生角演员屡见不鲜(这里也包括净角丑角)。最能说明问题的是拿武生和武旦比哪个戏多哪个招狠,拿丑角说道的话更是——无论演戏中的男丑角女丑角一律由男演员担纲。
至于黄梅戏中表现得尤其突出(相对于其他剧种)则有它的历史原因。好在现在克服得也令人比较满意。不说黄新德先生在马兰离开黄梅戏之后有那么些绝对为第一人物的好戏,就是两个省黄都表现得不错。张辉在湖北,那更是经常有占据舞台中心的人物形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