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再谈黄梅戏进军上海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我曾首先提出黄梅戏进军上海占领上海这一海派文化中的建议。当时,也有些网友表示不解甚至于有少数人反讥。幸好,后来就有即使起先不理解的朋友也认同了这一观点。
一, 必要性
先引述季国平先生在《共创21世纪越剧艺术新辉煌》一文中的一大段话:其次是成长特点。越剧起源于乡村,迅速成长、成熟于上海这样的大都市。在我国,传统艺术形成于民间,成熟繁荣于城市,是一般的发展规律。越剧也不例外,只是越剧都市化的发展更为突出,特别是在上海这样的大都市成长、壮大、繁荣,并反哺浙江,辐射全国。上个世纪30年代,越剧在上海大发展之际,正是著名戏剧家张庚先生明确提出“传统戏曲现代化”命题之时。越剧的成长过程就是传统戏曲现代化的过程,也是地方戏曲都市化的成果。至20世纪末,传统戏曲在城市遭遇危机,作为重振都市戏曲的方略,上海的戏剧工作者提出了“地方戏曲都市化”的口号。地方戏曲的都市化,本质上追求的是传统戏曲的现代化。显然,越剧在上海的成熟和发展,被赋予了与时代同行、兼收并蓄、创新为先的艺术精神,传统与时尚并存,古典与现代同在;而都市化的另一个结果是市场化,越剧要以广大观众的欢迎为前提,是雅俗共赏,贴近观众,百年越剧旺盛的艺术生命力也在于此。越剧都市化的成果反过来也馈赠给了形成和养育过她的乡镇百姓,形成了繁荣于“长三角”城乡并影响全国的局面。应该说,在戏曲都市化的发展中,越剧在都市就不仅是一个“占领”的问题,在当代的地方戏中,越剧有走在时代前列的优势,在传统艺术现代化的过程中发挥了“引领”的积极作用。
上海市是中国的经济中心,又是最早融合西方文化的文艺重镇。早年中国其他省市的人到上海一游少不了要买上海货带回家乡。因为上海制造代表了质量代表了品味代表了时尚。这个印象早已根深蒂固地植根在大众心里。说个笑话——当年上海的平脚裤也是极受欢迎的。其实也就是一个简单的裁剪样子,裤裆的拚法略有不同而已。可外地就是没有这种样式的平脚裤,同事们也就有要求代买几条的委托。有一次榆次上市了平脚裤,大家争相购买。买回了都很满意,可是我一看就不是那回事。看着差不多,其实穿上了档里仍然不够服帖——那是剪裁缝制上没有学到家。
上海市浓郁的小资情调,散发着迷人的魅力。移民上海,也代表了个人生活水准的提升。比起中国其他许多城市来,上海是一个最没有地域色彩的城市。由此,海派文化在这里张扬得淋漓尽致。外国友人特别是有文化品位的外国友人无不认定上海市是最最适合他们居住的地方。
京剧皮黄腔的前身在于徽班进京后的沿革。可恐怕大家不太熟悉的是:之前徽班从长江一带向外发展的道路主要有两条:一条是北上进京;另一条就是南下上海。因此在京剧来到上海之前,徽班在上海的演出已经非常兴旺。
就是老牌子的京剧,在北京唱红不算数,必须得在上海同样唱红才算修成正果。有一篇关于张派创始人张君秋的回忆文章,说的就是他在上海黄金大戏院红了之后才是真正的红得发紫。
拿安徽省的看家戏曲黄梅戏来说,黄梅金花中的金花严凤英她也是以在上海打响为荣。其他相关的戏曲或其他文艺种类都有这样的经历。
日前,长宁体操中心里人头攒动,座位上、过道里,甚至是安全出口处,只要能够坐着或者站着的地方都挤满了“德云社”的“钢丝们”。如今,相声大腕郭德纲不但在北方红得发紫,就连南方也因为他集结了一群热衷于相声艺术的忠实观众而一票难求,“普通票”变成“贵宾票”。你看,完全是属于北方曲艺的相声也以在上海滩上的名声作为一个指标。
可以说,凡是能够并且应该进军上海的剧种都得在黄浦江边经受洗炼考验得到发扬光大,更不要说黄梅戏本身就是地处南北交集的剧种或者说南北通吃的剧种。黄梅戏的确年轻,但惟其年轻才更应该接受海派文化的熏陶汇合到海派文化的大潮中去成为其中的一个耀眼的浪头。
黄梅戏兼具越剧的温婉柔美古典又兼具沪剧的年轻现代没有包袱。所以博采众长的黄梅戏如果不去上海发展实在是委屈了自己也看轻了自己。惟其进军上海这样的第一位的大都市,才能够像越剧那样做到地方戏曲都市化。黄梅戏的都市化的发展不能停留在安徽合肥湖北武汉而必须是在上海这样海派文化中心的大都市成长、壮大、繁荣,才能够像越剧一样反哺皖鄂,辐射全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