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转载] 帷幕后的光——齐如山的如戏人生
齐如山先生说过,他帮梅兰芳的忙,虽然不敢说全国尽知,但知道的人确实很多。帮了20多年,一天也未曾中断过。
我是在《齐如山回忆录》读到这些话的。
《齐如山回忆录》于1979年在台湾出版,十年后始有大陆版本,且不止一个,但皆湮没坊间,知者甚少。近期热炒陈凯歌的新作《梅兰芳》,齐先生才被关注,有人干脆说他是梅兰芳的经纪人。此话要是被齐老先生听到,他必定会骂这些自以为是的家伙没文化,就像当年他数落梅兰芳和那帮戏子一样。
很难相信如此热衷于研究、扶持并推广国剧的齐先生起初是坚决反对国剧的。数度赴欧的他曾经竭力推崇西洋戏剧的服装、布景、灯光和化妆等等,觉得国剧太过简单,于是产生改良国剧的念头,但后来,齐先生坦承,当初的这些行为其实是在毁坏国剧。他的转变就源自于梅兰芳。若非齐先生在回忆录里亲自披露,实难令人相信。
有一次,齐先生被表兄硬拉去看了梅兰芳的演出,感慨梅兰芳天才难得,面貌尤美,就生出心思要为梅兰芳编戏。所以,齐如山最早的角色是编剧,后来他推动梅兰芳出国演出,有点像是文化大使的身份了。
齐先生对梅兰芳的评价现在听来有点不近人情。他说梅兰芳虽然叫座,但艺实平平。除了嗓音、身材和面貌优越外,唱功,身段和表情皆不够水准。他给梅兰芳写信指出他的不足,并欣喜地看到梅兰芳从善如流,在以后的演出皆有所改进。1949年,齐先生赴台湾途径上海,更是当面批评梅兰芳在艺术上没有进步。也许,对梅兰芳能这样直言不讳并令梅兰芳心悦诚服的惟有齐先生。陈凯歌的电影试图塑造一个完美的梅兰芳,想了解史实还得翻阅故纸堆。
并不是所有人都喜欢国剧(比如我),所以回忆录里篇幅不少的国剧研究心得也不会激发所有人的阅读兴趣。真正叫我不忍释卷的是齐如山的传奇经历,那是人生如戏的最佳注脚。
一个人穷其一生,能经历多少回令人心潮澎湃的的历史事件?在这点上,齐先生是命运的宠儿——他生活在兵荒马乱、社会巨变的时代。齐先生见证了八国联军进京。他利用其外语优势,与八国联军周旋,帮助患难同胞尽量免遭涂炭,重返家园。
曾在台湾担任过教育部长的张其昀这样尊称齐如山:革命家齐先生,史学家齐先生,艺术家齐先生和文学家齐先生。读过《齐如山回忆录》,始知所言非妄。在我看来,齐先生还是一位民俗家。书中不乏对老北京传统生动而有趣的描述,就连现在被视同犯罪行为的“碰磁儿”,齐先生也毫不遮拦地宣称“北平几百年来已有之”。那些遥远而陌生的生活场景和片段,在齐先生充满机智的笔下,令人捧腹。
齐如山于1962年在台湾辞世。当年梅兰芳试图说服齐如山留在上海,但没有成功。倔老头振振有辞,教训了梅兰芳一通。他的那番话无论怎么看都堪称贤者智言。他说梅兰芳是艺术家,共产党待他不会太薄,不至于虐待他,但肯定会利用他。关于他自己,他说以他的个性,不适合待在大陆。
与梅兰芳临别时,齐如山引用戏里的唱词告戒梅兰芳:再思啊再想!
说罢便上船去了台湾。
from 侨报: 西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