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注册 | 登录 | 首页
作者:
标题: 真实的细节和细节的真实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xzhao2

#1  真实的细节和细节的真实

其实许三多也好谷子地也好,不管收到多少人追捧,他们都不是我心目中的英雄。说得再严酷一点,甚至于可以怀疑他俩是否能够有真实的存在。由此可知他们只是按照某种文艺需要创造出来的人物形象。另七年总其一年间冒出来的真正英雄人物是艾米笔下的老三——孙建新。

因为感动因为真实再因为这真实带来的感动更因为真实感带来的新鲜感,不能不抽时间来写一个系列文章再次探讨《山楂树之恋》。这个系列人物评述将包括老三包括静秋包括长林包括静秋妈妈包括长林大嫂。自然,老三孙建新是放在第一位的。

说来话长,老三和静秋这两位男女主人公必定要再分成若干块豆腐干而形成各自的一个小系列。

这就算是一个告示吧。有兴趣的网友们敬请关注。



是非是我非我
2008-2-24 15:00
博客  资料  信箱 短信   编辑  引用

xzhao2

#2  真实的细节和细节的真实——长林母亲篇

相信这个系列性评议是值得关注的。集中在真实两个字——这是热门小说《山楂树之恋》的主要特色之一。而真实特别重要的是体现在细节上面。

选择谁来打第一炮呢?可圈可点的人物多多,必须再次强调老三是占据第一位的中心人物,连得静秋这个女主人公也不能不在他的光芒照耀下退避三舍。我所有围绕着山楂树的豆腐干全部以老三为品牌做标记。可以说,不是为了老三我就不会花那么多时间贡献那么些脑细胞。

鉴于写老三不能凭一蹴之功不可能一气呵成,由易而难是必然的选择。决定拿前面一个小帖子上遗漏的长林妈妈来首先码字。

有网文集中评点了《山楂树之恋》里的三个母亲——她们都先后参加革命都先后遭受打击最后的命运尽管各异却都算是在薄命司里上册子的。甚至于这三个女性里还包含了一个实际上根本没有出场的人物。

别辟蹊径。选择两个并未参加过那种革命的女性——长林母亲和长林大嫂。这两个同样是已为人母的母亲,尊敬老人——先写长林妈妈。

这是一位慈祥的农村大妈,很典型。在这部小说里艾米的写作特色之一是尽量避免肖像描写和环境描写而着重人际关系心理活动。尤其是某些对话特别生动。

所以,我们不清楚长林母亲的模样,但是照样能够运用读者自己的思维来运动脑细胞在脑海里自然浮现一个长林母亲的形象。

首先,她的为人是诚恳的。不然,老三和静秋也不会像是住在那儿比较适应尤其是住了时间比静秋长的老三。老三的来去自在完全说明了这一点。请听——大妈欣喜的声音:“你回来了?是回去探亲了吧?” “欢欢问了你好多趟,我们都在念你呢---” 这大概和《沙家浜》里唱的赞扬沙妈妈“你待同志们亲如一家”给人有同样的感觉。

凡是去过农村三同过的人如果碰到这样的住家这样的大妈都会有体会——就是不拘束。当然,后来因为春心萌动以及卷入两难状态使得静秋心里觉得不自在那是另外一码事。

涉及的具体文字描写只是寥寥数笔——大妈想必也是经常接待来访者的,很健谈,也很和蔼可亲。大妈说话,总是让人感到很亲切,一两个称呼,就让你觉得已经亲如一家了——可见作者惜墨如金,简单的白描却已起到应有的描绘作用。再譬如“静秋想帮大妈做饭,但插不上手”,充分点明了一个农家妇女家庭主妇的勤劳利索。

大妈她又是精明的。舔犊之情溢于言表。很可能她一开始就对静秋有好感进而就采取行动——大妈说:“你要帮忙?那我到后院去砍两棵菜,你拿到河里去洗。”说着,就提起一个竹篮上后院去了。立马创造了一个机会让长林和静秋单独相处。

从长林妈的角度来想,一切都应该很正常——也就是不无可能的向前发展。平心静气来讲,她也为静秋考虑设想。

她先是通过女儿试探投石问路自己不出面——很乖巧吧。知道了静秋的托词之后(她以为是一个障碍)马上亲自出马想打消顾虑。

大妈知道了,亲自跑来跟她说这事:“姑娘家,成分不好怕什么?你跟我家长林结了婚,成分不就好了?以后生的娃都是好成分。你不为自己着想,也要为娃们着想吧?” 可以说也是一种帮助静秋脱离“苦海”的具体措施。

她又是通情达理的。大妈安慰静秋,“我也不是要你现在就结婚,是把这话先过给你,你心里有我们长林就行了。”

在力促长林送静秋翻山回校的努力无效之后,一计不成又生二计。她拿出一些钱,“你回去了,帮我们长林买些毛线,帮他织件毛衣,颜色式样都由你定。我听你大嫂说你蛮会织毛衣,你这身上穿的是自己织的吧?” 静秋一口答应——其效果无疑是一种拉近关系的再努力。

静秋想赶在走之前织完,所以每天都织到很晚才睡觉。大妈看见了,就说:“不急,不急,织不完,你带回去织,织完了再叫我们长林去拿,或者你来玩的时候带过来。”——明显的放长线。

可怜天下父母心。大妈听说静秋主动要帮长林做双鞋,大妈眼睛都喜眯了,立马把鞋帮鞋底都找出来给她,又把线索、顶针、鞋锥什么的找出来给她,然后站在旁边,爱怜地看她纳鞋底。在长林只是嘿嘿地笑,夸奖静秋的手工“比妈做的---爽脚”时,大妈笑着,故意嗔他:“人家说‘有了媳妇忘了娘’,你这还在哪呀,就----”

看到静秋应承长林相送,大妈也激动得不得了,为长林张罗出客的衣服鞋袜,又教他出门的礼貌,嘱咐他见了静秋的妈妈要叫“老师”,不要象根木头;吃饭的时候要细嚼慢咽,不要象饿牢里放出来的一样;走路要轻手轻脚,不要象打夯似的。总而言之,事无巨细,都交代了无数遍,看那样子,恨不得自己替他去了算了。大妈一家正在热烈而紧张地为长林的K市之行做最后的润饰。大妈和大嫂忙着把核桃用袋子装起来,又找些豆角干、白菜干、咸菜干什么的包上,说送给静秋家做菜吃的。

这一系列的语言和行动并不是以此作为静秋曾经疑惑过的“相亲”为终极目的,而是一种本质上纯朴的待客之道。尽管不能完全排斥母子俩人对静秋的喜爱。

大妈一家是正直的。尽管看上去是村长家庭,在这天高皇帝远的地方(你想想,抗战烈士出没的地方)能够不称霸很难能可贵。从哪里看得出来呢——大妈说:“地主有什么?人家命好,又会当家,才积下那些田。我们这些没田的,租人家田种,交租给人家,也是天经地义的。我就不待见那些眼红人家地主有钱,就找岔子斗人家的人----”

这种话只有贫下中农不怕被追究只有不一心搞阶级斗争完全实事求是的人说得出口。不排除她知道静秋“出身”地主这样说的可能性,但是言为心声同样是一种客观的实在的认识朴素的认识。正如网上流传一个老农民说的——俺们村解放前早先就是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了。

长林母亲在艾米贴出的第十三贴后由于静秋返城场景的变换而中止出场。作为一个读者,尽可以再发挥自己的想象推断并且是合理的想象推断。比如长林被前一个城里女孩欺骗利用——他的忠厚“无用”和家庭教育也不无关联。我们听得多了去——柯云路在他的长篇小说《新星》里借女主人公之口喊出的——那狭义的蹂躏,你知道吗!因而农村干部不利用权势糟蹋城市姑娘肯定是洁身自好的高尚表现。再比如长林母亲即使知道静秋朦胧的爱情天平早已倾斜,但是一家子照旧和静秋家保持良好关系——这一点可以从长芳和静秋的继续来往看得出来。不光是这一段就是在老三去世之后依然。虽然后来的联系纽带在于老三(不管生前身后),但是长林一家特别是长林母亲(作为内当家)的心胸绝对不狭窄也是明证。



是非是我非我
2008-2-26 11:27
博客  资料  信箱 短信   编辑  引用

xzhao2

#3  真实的细节和细节的真实——长林大嫂篇

长林大嫂是《山楂树之恋》里又一个母亲。她是欢欢的娘。



说起欢欢,马上会想起王安忆笔下她的外甥。王安忆写过好多小说包括得大奖的《长恨歌》,但是记忆最深刻的是她写的一篇短文“我们家的男子汉”。说是男子汉其实是一个小男孩——从小在上海由外婆带大的王安忆姐姐的儿子。那里面说的就是到刚能走的时候不想抱时常要求下来走,到会走之后又时常不想走要求抱。



欢欢一出场也是如此。从家走到堪察队,出了门就要求静姑姑抱。快到了又要下来自己走。结果,欢欢进了门(欢欢和她三爹的关系多好啊,或许超过和他的二爹长林当然这肯定和一剥两粒糖果塞满嘴巴有很大关系)而静秋等在外面。正好有一段时间间歇和空间距离让静秋来臆想——臆想欢欢的三爹。



哈哈,多写了一点欢欢。可欢欢就是长林大嫂的儿子啊——有其母必有其子反过来有其子也必有其母。好了,我们读者对欢欢的印象很好。接下来,对稍迟出场的大嫂印象也绝对不错。



等到长林大哥大嫂休息日回家来时欢欢的爸爸妈妈才亮相。对大哥长森是一笔带过而大嫂余敏后来再次出场则落了比较多的笔墨。



余敏的出场主要起了两个作用。一是示范榜样二是揭穿真相。



先倒过来说第二条。由她在不经意的情况下揭示老三有未婚妻显得十分真实可信。


大嫂和前来讨教打毛裤的叶老师笑笑说:“不会的,秋丫头铁定是我们家人,人家小孙家里有未婚妻的。”


静秋只觉得脑子嗡的一响,以为自己要晕倒了,哪知不仅没晕倒,反而象飞到了半空,看戏不怕台高一样地望着自己,幸灾乐祸地想:“静秋,你一天到晚说‘要乐观地对待一切’,现在考验你的时候到了。”


大嫂跟叶老师两个人唧唧咕咕地讲,时而笑一阵,静秋也适时地跟着她们笑。但她脑子里只有一句话:“小孙在家里有未婚妻的。”


接下来,静秋把那个男式毛裤的小便口编结了足足有一尺来长——引得叶老师忍俊不禁:“呵呵,这下我丈夫解手方便了,跟开裆裤差不多---”



这个一尺多长小便口的细节,特别真实也强烈地反映了静秋当时轰雷灌顶的震惊。于是小说中第一个尖锐冲突重大转折出现在读者面前,又因为这个新悬疑吊足了大家的胃口。



说她是示范榜样是因为她曾经有着和女主人公静秋类同的处境。——可以说余敏就是前面的一个静秋。受婆婆委托,并且再三权衡之后余敏终于和静秋谈心。



大嫂说:“我婆婆早就叫我来跟你说说长林的事,但是我都没对你提起,主要是觉得没什么可能,你是城里人,又是高中生,长林一个乡下人,连初中都没读完,肯定是配不上你的---”


静秋难受地说:“我真的没有瞧不起他的意思,只是----”


大嫂说:“后来我听说了你家里的事,我又觉得应该跟你提提长林的事,还应该把我自己的经历跟你讲讲,说不定对你有好处。”大嫂叹口气,“其实我看见你,就象看见了当年的我自己。我以前也是城市户口,但我父母被打成右派之后,就丢了公职,成了无业人员,靠做零工为生。后来城市搞清理,把无业人员都赶到乡下去,我们一家才去了那个穷山沟。”


“原来你也有----这么坎坷的经历?”静秋同情地说,“我一来就觉得你---不象这里的人,连你的名字都跟这里的人不同。”


“现在还不是成了这里人了?你以后也要下农村的,还不知道下那个老山里去了。其实这里靠县城,离K市也不远,算是比较富庶的地区。你在这里住了这几个月,你肯定也看出来了,我婆婆一家待人很好的。如果你嫁了长林,他家里人肯定把你当仙女供着。”


静秋尽力把话扯到别处去:“你---从城里到乡下,一定也---憋曲得很---”


“这就是命,人强强不过命。”大嫂叹口气说,“不过我还算运气好的了,嫁给长森,他爸大小是个官,把他弄出去吃商品粮了,也把我弄到小学教书。虽然我不是吃的商品粮,但教书比下田劳动好多了。你以后来了西村坪,只要长林他爸还在位,肯定能让你去小学教书。”


静秋从来没想过通过嫁人来改变自己的命运,她知道自己是下农村的命,而且下去了就招不回来,但她也没想过通过嫁人改变这一点,就像她知道自己家穷,也很想改变穷的面貌,但她决不会靠嫁人去改变,她宁可抢银行。


对她来说,一切的一切都是自己不能掌握的,升学,找工作,入团等等,都不是自己说了算的。唯有自己的感情,可以自己掌握,这是她唯一可以自由支配的东西,所以她一定要按自己的意志去支配自己的感情。她可以因为感恩拿自己报答别人,可以因为同情去拯救一个人,但她绝不会用自己的感情去换金钱或地位。


大嫂说:“我知道你不肯跟长林一起,是因为你喜欢老三。说实话,老三这个人挺不错的---”


“谁说我喜欢老三了?”静秋立即把老三从自己身上扯开,“你说跟他提长芬的事-----到底是什么事?”


“噢,以前老三他们队刚进村来的时候,工棚还没修起来,就住在各家各户,老三刚好住在我们家。长芬爱唱歌,老三会拉琴,长芬总是让老三给他伴奏,一来二去的,就喜欢上他了。但她自己又不好意思 去说,一直等到老三搬到工棚那边去了,才叫我去帮她过个话。我跟老三提了,但他说他在家乡有未婚妻---”


“那他是不是----在找借口呢?”


“不是,他还给了我一张他跟未婚妻的合影。人家那真叫长得漂亮,到底是干部子弟,两个人真般配。”大嫂说着,就走到桌子跟前,“那照片就压在这块玻璃板下,我来指给你看。”


大嫂找了一阵,诧异地说:“咦,找不到了,到哪儿去了?莫非是长芬收起来了?还是长芳收起来了?”


静秋马上就想到是老三自己藏起来了,免得她看见,这越发说明他是个骗子了。鬼鬼祟祟,偷偷摸摸,可耻!


大嫂说:“他打那以后就不怎么上我家来了。大妈还是对他很好的,事没成,人情在,有了什么好吃的,还是叫他过来吃。(也再次旁证了长林妈的厚道)后来长芬自己对上象了,就没事了。”


“你见过他----未婚妻吗?”


“没有,人家省城里的姑娘,爹又是高官,哪会到这个山沟里来。”


静秋不好意思再问什么,也不知道该说什么,只呆呆地坐在那里。


大嫂说:“我劝你别打老三的主意了,趁早忘了他。你听听我的教训,就知道当官的人家不是我们这些人高攀得上的了。


我家被赶到农村之前,我也有个男朋友的,爹也是个官,不过没老三的爹官大,听说老三的爹是军区司令,我那男朋友的爹只是军分区的一个官。但是干部家子弟都是一样的,他们见多识广,接触的人多,也不愁找不到对象。


我那男朋友家里一开始就不同意他跟我来往,干部家庭是很讲门当户对的,但我男朋友那时坚持要跟我好,只不敢把我带家里去。后来听说我家要下农村了,他就慌了,想开个后门把我一个人留下,但没那么大的身手,最后也就吹了。


幸好我那时把握得住自己,一直没让他上身,所以后来还能嫁个好人家,如果那时依了他的,跟他搞出事来了,那他甩我的那天,就是我的忌日。”(这个警示作用以后再谈)


上述一大段引文说明余敏的示范作用包含了两重意思。


第一是嫁到张村长家也是一条出路。在不得已而求其次以及两害相全取其轻的思想指导下,余敏就成了张家的大儿媳。不仅有一个吃商品粮的丈夫,自己也不用下地劳动当上一名民办教师。如果静秋真的来西村坪插队,并且毫无上调的希望再加上长林的各种优点到时候压倒他的缺点后完全可能静秋就是第二个余敏。虽然静秋当时的想法是不能出卖自己仅能掌控的感情世界,到后来静秋她不是也想过只要能够治好母亲的病或许需要新式“卖身”——也即嫁人吗。


这真正是国人的普遍悲哀。选择是那么的稀少,命运是那么的可怜。尤其是被压在社会最底层的那些人。常常有人说那些黑五类是压在最底层的最可悲,要我说黑五类子女更是别有一种更深层的悲哀。原因在于他们必须承受父辈的“罪过”从而往往葬送了花样年华。对某些家庭来说(至少是部分黑五类家庭),闯“祸”的父辈都曾经风光过享受过荣耀过有那么一段锦绣年华。而大量大量的子女尽管有一个极其虚幻的“出身不由己道路可选择”口号,就像唐僧必须经历九九八十一个考验才能到西天到了西天取来的又是无字经一样虚假。何况,很多很多这样的子女完全丧失了一切机遇。等待他们的可选择道路就是余敏的道路。余敏还可以去学校教书,或许许多人连上中学的机会都不曾有过哪能设想当一名民办教员呢。


第二是门不当户不对的先例。榜样的力量尽管当时没有动摇静秋对长林的看法,但是极大程度上动摇了静秋对老三的看法。


这里面又有一个细节——就是那张合影,老三和他未婚妻的合影。这一真实的细节十分重要——既是有力的物证又是进一步证明老三“做贼心虚”的引申。难怪静秋马上想到是老三自己藏起来了——于是那个悬疑上面又叠加了一个悬疑。重重疑团促使静秋和老三之间出现了一个巨大的心理鸿沟——好戏拉开帷幕就此登场。


后来的第一个中止号——老三给静秋的那封信也就必然出现在读者面前。由此,《山楂树之恋》第一个高潮凸现,让读者大众欲罢不能。



是非是我非我
2008-2-27 10:25
博客  资料  信箱 短信   编辑  引用

xzhao2

#4  真实的细节和细节的真实——长林篇(其一)

看来,在《山楂树之恋》里,重要出场人物中长林是最容易被读者忽视的一位——这从各种评论和跟贴的统计数字里看得出来。(如果我的统计性感觉有误,那就请原谅我的不完全统计以及总是可能存在的统计误差。)

长林的不起眼,在于两个方面。一是其貌不扬。小说中非常有力地写了他的长相,尽管是艾米拿手的白描和粗线条。因为有强烈的对比——生活中这种美丑的对比是极其普遍(到处可见到)和极其残酷(反差的震撼)的。

大哥和二哥的反照是和大姐和小妹一起对比而作如是描写的:长森很高大,想像不出是张村长和大妈的儿子,可能是家庭中的变异。作为相辅相成的描述则是——大儿媳叫余敏,在村里的小学教书,长得眉清目秀,个子瘦高,跟大儿子很相配。

大女儿叫张长芬,也长得眉清目秀,中学毕业了,在村里劳动。二女儿叫张长芳,长相跟她姐完全不一样,嘴有点突出,眼睛也比姐姐的小。

最后轮到长林——发现他长得一点不像他哥哥,倒是很像张村长,个子矮矮的,五官也象是没长开一样。静秋有点吃惊,怎么一家两兄弟之间、两姐妹之间会相差这么远呢?好像父母生第一个儿子和女儿的时候,都竭尽全力造出最好的品种,到了第二个,就懈怠了,完全随造物主乱捏一个了事。

从这样的形象反照很容易得出印象来长林其貌不扬以及和长森的差距很可能比之长芳长芬的异同还要大得多。当然也可能从静秋的女孩子眼光去看的话,对男性的注目要比对身边的女性(尽管同样会感受到)要敏感一些。所以,长林的相貌不可取这一点是无疑的。

这里写的“完全随造物主乱捏一个了事”,实在是可悲。也实在是比“五官好像没有长开一样”更加可悲。但是,这完全不是长林自己的错。即使现实生活中的长林长得像卡西莫多(当然不是!这里只是提出假设),长林也有着和卡西莫多一样美好的心灵。

自然,接下来其二我就要从细节描述来谈一谈长林美好的心灵。由于我对长林的关注将会把长林篇分成三个部分,敬请各位网友继续关注。



是非是我非我
2008-2-29 12:50
博客  资料  信箱 短信   编辑  引用

xzhao2

#5  真实的细节和细节的真实——长林篇(其二)

我们已经知道长林是那么的不起眼,尤其是在很起眼的大哥和长芬对照下。如果再把很有点像“林育生”达式常的老三摆在一起孰优孰劣立见分晓。

现在来看长林的性格为人。在艾米的笔下,长林活脱脱是一个典型的农村老实巴交好青年。

长林是一把好手,很听话的孩子。他出场就是听爹的话回来挑水——因为城里姑娘来了必定要多用水,也就是必得他来多挑水。此时尚未见到过静秋,那亿万分之一的希望也从未出现过在他心头。但是,他只是本分地干他应该干的活。先声夺人,长林因而马上应该博得大家的好感。

长林的性格是内向的。他从来不会咋咋呼呼。请看——

长林似乎很害羞,小声说:“你挑得动水?”

只剩下静秋跟长林两个人在那里,长林似乎更手足无措了到了河边,长林坚决不让静秋洗菜,说水冷,看把你的手冻裂了。长林不肯,挑起水桶就箭步如飞地往回走了。

这是勤劳的长林。

长林又是忠厚的。长林坐在河边,身边放着一对水桶——这水桶显然是打掩护。他也是因为担心因为盼望才来到河边的——摆渡船早已没人。于是他便看到了老三背静秋的一幕。

老三走到岸上,放下静秋,边穿鞋袜边说:“你等在这里,我过去跟他说点事。”说完,他就走过去跟老二打个招呼,“老二,挑水呀?”

“嗯,你们回来了?”——寥寥的几个字,低低的回答声。

然后老三他压低嗓音跟长林讲了几句,就回到静秋身边,说,“你到家了,我从这边走了。”然后他就消失在黑夜里了。

长林打了水,挑上肩,默不作声地往家走。——这“默不作声”四个字写得极好!

静秋跟在后面,胆战心惊,她怕长林把刚才看到的事讲出去,让教改小组的人听见,那她就算完蛋了。她想趁到家之前的那点功夫给长林嘱咐一下:“二---二哥,你别误会,他只是---接了我一下,我们----”

“他刚才说过了。” ——又是寥寥的几个字,简短的回答声。

“你不要对外人讲,免得别人误会---”

“他刚才说过了。”——重复得多好!照样简短照样显出长林的为人作派。

一门心思都在想着怎样不让长林说出去,万一他说出去了,又该怎么应付,而对老三,反而没什么时间去多想了。——其实静秋完全是多余的担心,这也说明了静秋对长林的不够了解。(当然,他并没有被她好好了解她也没有意愿去了解。)

接下来的几天,她每天都是提心吊胆的,对大妈和长林察言观色,看有没有迹象表明长林已经告诉他妈了。对长林,她担心还少一点,长林象个闷葫芦,应该不会跑教改组去传这些话。他猜出来也不要紧,他不会说的,他这个人很老实,说话算数的。——终于在好多天的自我折磨后静秋对长林的为人作出了正确的判断。

她惊讶极了:“不是你?那---还能是谁?难道是长林?”她想到是长林,就舒了一口气,“如果是他就不要紧了。”——长林首先是被静秋所忽略的一个人,其次证实了长林在用他自己固有的方式来表达他对静秋的爱恋。

长林在进一步付出——并且又不奢望出现奇迹。从大嫂娘家回来——看他大口大口地吃饭,象是饿极了一样。

她问:“你去大嫂娘家了?”

“嗯。”——写迷你小小说的高手啊!

“远不远?”

“不远。”——尽量省略,他绝对不会滔滔不绝地摆功讨好。

静秋望了一眼他的脚,发现一双鞋都走破了,脚趾头露了出来。她说不出话来,只呆呆地看那鞋。他看见了,赶快把鞋脱了,踩到脚下去,羞愧地说:“我脚重,费鞋,是想打赤脚的,但山里冷----”

她有点哽咽,死命忍住了,问:“是大嫂叫你去的?”

“不是。想早点拿来,你妈吃了早好----。”他几口扒完饭,“我出工去了,还可以算半个工----”说完,就走掉了,过了一下,又扛着个锄头跑回来,“找张报纸盖住篮子,别让欢欢都吃了----,你别看他人小,他会用门夹核桃吃的。”——对心爱的人想得周到体贴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其实不亚于老三。

静秋看他把鞋塞到门外的柴火堆里,回头嘱咐她:“莫告诉我妈,她回头骂我娇气,又不是进城,穿什么鞋---”——好一个“骂我娇气”,起到了极好的反衬作用。

长林走了,静秋从柴火堆里翻出那双鞋,想帮他洗洗补补,但发现有一只的底子已经磨穿了,没法补了,只好又塞了回去。——长林的家境作铺垫,到后来又对比衬托出静秋的家境。

静秋蹲在那里想了一阵,觉得长林对她太好了。曾经听说过旧社会有孝女卖身救母的故事,她觉得很能理解。在那种时候,一个女孩子,除了卖自己,还能有什么别的办法救母亲?

其实就算是在新社会,像她这样的女孩子,除了自己,又能拿什么来救母亲?每次她看到妈妈犯病,就在心里想,如果谁能把我妈妈的病治好,我也愿意把我自己卖给他。但现在眼前摆着这一篮子核桃,她不由得惴惴地想,如果这一篮子核桃把我妈妈的病治好了,我是不是就把自己---嫁给长林呢?现在是新社会,不能买卖人口,所以说不上“卖”给他,只能是嫁给他。

——不觉得长林实在是对静秋太好了吗?诚如大嫂余敏所说:如果静秋“下嫁”一家子会把静秋当仙女样供着。这儿首先是长林会把她当仙女样供着。不必有任何从奴隶到将军的疑惑和忧虑。

长林打了盆水,仔仔细细把脚洗净了,恭而敬之地把脚放进鞋里,叫欢欢拿几张报纸来垫在地上,才小心翼翼地在上面走了几步。

“紧不紧?小不小?勒不勒脚?”静秋担心地问。

长林只嘿嘿地笑:“比妈做的---爽脚。”——“嘿嘿”好啊嘿嘿,作者很可能是不经意地写出那个中间的停顿更好。

长林激动得不得了,大妈也激动得不得了,为长林张罗出客的衣服鞋袜,又教他出门的礼貌,嘱咐他见了静秋的妈妈要叫“老师”,不要象根木头;吃饭的时候要细嚼慢咽,不要象饿牢里放出来的一样;走路要轻手轻脚,不要象打夯似的。总而言之,事无巨细,都交代了无数遍,看那样子,恨不得自己替他去了算了。

长林连连说:“我拿得动,拿得动,那一篮子不都是我从大嫂娘家提回来的吗?我不光提得动核桃,我还可以帮他们背包。你明天不用去了。”

长芳对长林说:“老二,还不去帮着劈柴?”长林仿佛如梦初醒,从静秋手里夺过斧头,劈了起来。——长林本质上根本不是那种“毛脚”女婿。

长林一口气把静秋家仅存的生火柴都劈了,截短了,放在那里备用。长芳笑静秋家烧的柴这么短,只有三寸左右,如果是在她家,一整根棍子就塞进灶里去了。

长林听静秋说每个月就只有这么三五根棍子,要用一个月,就许诺说下次来的时候,把家里的劈柴背些过来。

长林吭哧了半天,说:“你家怎么比----我们山里人家还---穷?”——够老实够实诚的小伙子。

长芳瞪长林一眼,长林不敢多言语了。——妹妹比哥哥厉害啊!

同长林母亲一样,后来由于场景的转换长林也立马淡出。在小说的后面一大部分不复出现——他的小说人物使命已经完成。他绝对不是老三的潜在对手。对于老三对于静秋来说,他俩都彻底摆脱了那一重曾经的困惑。

(未完待续——在我的眼里,长林的故事还没有完。)



是非是我非我
2008-3-3 11:36
博客  资料  信箱 短信   编辑  引用

xzhao2

#6  真实的细节和细节的真实——长林篇(其三)

在静秋为了打听老三的信息再度来到西村坪时,关于长林有一个简短的交待——长林已经结了婚,媳妇是从很远的一个老山区里找来的,长得挺秀气,两口子现在住在大妈这边,听说正在筹备盖新房子。

那姑娘是啥出身,没有提到。强调的是“很远的老山区”和“长得挺秀气”。

长林的归宿应该是可喜的。“正在筹备盖新房子”,也许是农村男青年极重要的一件大事情。长林有能力能吃苦耐劳,和从很远的老山区嫁过来的新娘很可能琴瑟和睦(原谅我借用了琴和瑟,尽管他俩既没有琴也没有瑟)。

进一步分析下去,如果静秋走到像大嫂余敏那全家插队的一步并且没有希望返城也没有那个老三为逃婚来到西村坪的话,从种种情况来看也很有可能静秋就成了长林的仙女。比如她就曾想到“卖身”救母的这一项行动(那怕是潜意识的,那也是一种感动)。问题是这样的天仙配真的能幸福吗?回答是否定的。

其实静秋的总体心理状态是“身为下贱心比天高”——我借用了晴雯的评语。当然,这儿所谓的下贱仅仅是指当时的出身而言。同样,晴雯也只是因为身份是丫环,并且是个不屈不饶没有半点不清白的丫环。静秋不会像大嫂余敏那样,安于那样的日子。原因何在?也就在于她本质上和老三一样“富于诗意”。

好啦,回过来再说长林。据说书中的人物原型有的依然生活在贫困之中。那就很可能是西村坪的这一家尤其是长林这小家。长林忠厚老实,长于吃苦受累拙于在现在的形势下“钻营”。很可能,以静秋作为参照物,长林有了同样长得很秀气的妻子却不会有静秋那样的文化。因而,继续生活在贫困之中也绝不意外。

我始终认为,婚姻除了月老姻缘簿上早已勾好的名字和那根系足的红绳之外,在现实生活里那就是男女两造自身家庭环境等各种因子加权平均之后达到某种程度上的平衡而缔结的心灵契约。如果那种平衡不是相对的暂时的,那么很可能那是一种终生契约白头到老。反之,则很容易一有风吹草动打破平衡走不到头。

作为女性,改变自身生活条件的最好的出路最快的捷径从古至今就是“干得好不如嫁得好”。因而,“上嫁”而不是“下嫁”比比皆是。当时静秋在西村坪时,长林妈和长林他能敢于有那个想法,也是基于某种程度上现实意义上是静秋“上嫁”长林——从黑五类中第一号的地主家庭嫁到贫下中农家庭得以永远摆脱“贱民”的身份地位。

那个从更远的山区来到西村坪的秀气女孩子走的也是这样一条道路。尽管依然是农村户口,毕竟这儿离县城也近——种种条件正如余敏所说相对算是不错的一个地方。

长林没有初中毕业,最后还是娶了一个山区姑娘。这都不是长林的错。我们应该从那些细节中看到社会表象下面深层存在的不公平。静秋她能够有朝一日打好翻身仗,可长林呢?长林的孩子呢?



是非是我非我
2008-3-5 09:53
博客  资料  信箱 短信   编辑  引用

xzhao2

#7  一个看来并不真实的细节——真实的细节和细节的真实(静秋母亲篇之一)

谈了好些《山楂树之恋》真实的细节,因为真实是一种感受其实没有必要再加说明为何是真实的。另外,回文颠倒也只是一种行笔技巧。同样也不需要两者之间究竟有啥联系。

好吧,现在就来说说有可疑之处的细节真实性,因为太不真实于是就只能排除在真实的细节之外。

——他“你我”了半天,也没说出什么来,只可怜巴巴地望着她,使她想起以前养过的一只小狗,被打狗队的人抓住,绑了嘴,叫不出来,也是这样可怜巴巴地望着她,好像知道被抓走就是死路一条,在祈求她救命一样.

这一段描写真实反映了老三爱得可怜,那种可怜相被艾米写得况若眼前。活生生的一个老三,因为主动去爱一个人并且深陷进去而处于被动状态的可怜。活生生的静秋,因为对老三那种心态的把握,所以能够处于那种所谓的主动状态收放自如——这一条其它地方有多处出现并不仅限于此。

那么究竟是哪儿不真实呢?

请看,这里所做比喻的关键是那条小狗。目前社会的养狗“普及”,让大家听惯了一句顺口溜——穷的时候养猪富的时候养狗。

就算静秋家养的不是名种,可能是捡来不用费功夫的吧。能有那么些闲情逸趣去养一条小狗?时间呢?狗食呢?狗屎呢?地盘呢?邻居呢?单位呢?设想其起得到的作用并不是抓耗子也不是看家门最多是哄孩子玩图个高兴。

在(那时的以前)当时何种情况下,静秋家能够养一条小狗呢?显然真实性值得怀疑。再说既然有打狗队,说明明文不允许。静秋妈能敢冒那么大的风险来明知故犯吗?从她的性格为人处事来说也极难想象。

从受益者来看,三个小孩都那么懂事(非常钦佩),能够省吃俭用来养一条狗?哪怕是一条小狗?!

如果把这一段先养着小狗然后又被打狗队抓去的情景描写换一个地方——比如艾米自己家(那时还没有出国),确实可信。因为就有那么一段时间既开始热衷养狗又为社会上街道里所不容——时间场合条件都对头。

当然,尽管如此,《山楂树之恋》的大多数情节都是真实的——是真实的细节描写也能让人感到细节的真实。特别是这一段虽然不大可能是真实的细节,却对老三和静秋两个当事人的心理描述极为成功。



是非是我非我
2008-3-8 18:09
博客  资料  信箱 短信   编辑  引用

xzhao2

#8  难能可贵的静秋妈妈——真实的细节和细节的真实(静秋母亲篇之二)

《山楂树之恋》的作者对我颇有微词——因为我的豆腐干里摘录了小说中的片断而没有打上引号没有特别加注是引文。

其实,这不是啥big deal,没啥正经的。又不是正式发表,博客日记而已。老是要那样的话除非是观点引述那样才是重要的,避免误解把他人的观点首创化为自己的观点首创。况且,每一个来“路过”的访客应该是熟悉山楂树的吧。哪会把那些小说中的片断当成是我的大作呢。再说,仔细去看看至今为止那么些山楂热的帖子,真的人人都按照要求打上引号?特别加注?何对我苛求如此。

好啦,为避免再次踏进雷区,在以下豆腐干制作工艺中去除那些佐料。好在照样会有人看懂吧。即使退一万步,大家忽然都看不懂了没兴趣了,那也无妨啊!读过小说文字,抒发个人情感写些博客日记完全是个体行为——那完全是我自己的东东呀千万别误读。

静秋妈妈是难能可贵的。她身负家庭重担,实在比之长林妈妈要艰难得多。同样是护犊同样是爱子,两个妈妈的处境是完全不同的。这方面确实不需要啥引文,每一个读者都清楚两位妈妈身分地位环境家境展望的异同。

静秋妈妈的最大难处在于我在首篇触及山楂的东东里就已指出她是一只受重伤的母鸡。母鸡对小鸡的感情凡是看到过农村家门口场地上的情景者均可体会,不必自己亲自去喂养过。说不定哪一部动画片里看图识字册子上也有那样的情景。本来,母鸡回护小鸡是极平常的事情。母性使然——像《我有这样一个母亲》里的母亲恐怕不是常例。但是,一旦你知道那是一只受重伤的母鸡,那种感受感动的刺激就大不相同。

一块豆腐干而已,本没有啥大不了。也没有必要认为提出这种观点看法是自己的首创是什么专有。但是据说在现实生活中那位真实的静秋母亲看了我的豆腐干之后非常感动。我自己也照样被这种感动而深深感动——为啥呢?这就是互为知音的一种touch。其他人的想法如何不重要,甚至于小说作者作何如想也要比当事者即是那一个原型的被TOUCH显得少重要得多。

有一个值得担心的青春期女孩子是每一个母亲必须面对的问题。拿老美的说法就是处在青春叛逆期——老美同样对女孩儿和男孩儿的关注是不同的。他们关注的原因一般来说不在于那张膜而在于那个子宫。当然与之相反,在那个中国环境那个中国时代首先是那张膜的重要性。只要那张膜没有被突破,子宫自然是稳坐中军帐的无论如何决不会被攻占。

静秋妈妈是聪敏的也是冷静的。她对静秋平时的教育那种无孔不入的潜移默化确实扎扎实实地发生作用——甚至于可以说发生了巨大的影响力。我想象中的静秋母亲严厉既严格要求子女也严格要求自己,又是慈爱的——对子女无微不至的关怀包括那样一种关注时时刻刻能让静秋感受到。可以说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那是十八年的心血!自然,静秋的性格形成包括对性无知的造成也有社会的影响作用。但是,静秋妈妈的作用无疑是第一位的。这也正是从另外一个方面显示了作为母亲的成功和骄傲。

最有意思的那场景那对话是静秋妈妈和老三的谈话。三个人(其实也可以说是四个人包括静秋妹妹)种种心境在对话动作里描写的极为细致真实。自然,那种细致真实也决不能够强求我来一一现场核对。而是一种真实的体验。

聪敏善谈如老三,面对静秋妈妈也不能不败(或许用退字较好)下阵来。为何?静秋妈妈是静秋的保护屏障——也是两人爱恋的必须面对的一道高墙必须跨越的一道门槛。

静秋妈妈是明智的。她对老三做的评价相当确切——这也是饱经风霜冷静处事准确阅人的长期积累。这里不再一一列举,只把结果来分析一下。

结果是她既肯定了老三——在那种情境下必须肯定也确实值得肯定——而实际上又否定了老三。首先就是那一个长期不接触的承诺——一年零一个月!够长的——对热恋中的青年人都知道啥叫做度日如年。唱词里就多如牛毛——比如“一日不见如三秋!” 那是一种长时间的考验,或者说是一种煎熬。

伟大的老三只能退却只能承诺别无选择。——我相信他的真心也更欣赏静秋母亲的果断!那是一条银河——鹊桥在一年+一个月之后才会搭起在此之前一只喜鹊也没有飞得过来,都被静秋妈妈一网打尽啦。

接下来,肯定还有二十五岁的关口。老三也必定是接受的。这一点毫无疑问。老三在漫长(不确切知道到底多长)的无望的期待中让那位丹娘知难而退。同样,静秋妈妈也是让老三有一种"有望"的期待以换取实质上的分割。

我们已经无法知道老三如果身体健康的话,如何面对那漫漫长夜渺渺期望。(假定十年浩劫不是那样子结束。)但可以赞扬应该欣赏静秋妈妈的所作所为——那也是一种无奈,对她来说别无选择的无奈。既肯定又阻拦,静以观变——这样的一种冷处理无疑不是许多母亲能够做得到的。

因为出身戏曲演员家庭,自幼对戏剧有一种天然的爱好。写到这里,不禁想起《西厢记》里的崔老夫人。“拷红”之后,西厢事发。她冷静果断地处理——我崔家三代不招白衣女婿。于是有了长亭送别的千古绝唱——“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将遍人间烦恼愁,我们也得体谅她的心情。谁说那烦恼愁只是张生和莺莺呢?(嘿嘿,这又是我的一个新观点;哪怕王实甫对我发脾气。)

静秋妈妈更不同于崔老夫人。(老三静秋也完全不同于张珙莺莺。)她完全有理由也更加有理由来冷处理这样一场可以说是轰轰烈烈的爱情。



是非是我非我
2008-3-10 10:20
博客  资料  信箱 短信   编辑  引用

xzhao2

#9  看看她所奉行的双重标准——真实的细节和细节的真实(静秋母亲篇之三)

要抱歉的是前一阵子没有时间去查对原文,把这个系列搁置了一段时间。好在所有的标题和小标题都是去年网上阅读时早就定下,一旦捡起来也很方便。有网友关注,所以尽快继续。

关于静秋妈妈的最后这一块豆腐干是说说作为一个母亲奉行的双重标准。以下引文不必加上引号,访客很容易判别出来出自小说原文。

双重标准体现在儿女身上。也就是说对儿子和对女儿的适用标准不同。请看——

先是谈恋爱的年纪控制——

她想想就觉得不公平,她哥哥也是很早就有了女朋友,但她妈妈从来没有这样防贼一样防着他哥哥,反而很热心地帮忙招待哥哥的女朋友。

她又生妈妈的气:哥哥也是这么个年纪开始谈朋友的,为什么你只把我盯这么紧呢?

静秋是要等到二十五岁才是合“法”谈恋爱的年龄。这种界限是根深蒂固地种植于她的心里,无疑是家庭教育的结果也是她妈妈苦口婆心的成效。而对于静秋她哥哥则完全不同。从文中可以看出她哥哥同样早在上学时就和同学有了那种相恋的关系而自然静秋她妈妈是十分赞同至少是不予追究的。

她妈妈总是说:“我们这种人家,要钱没钱,要权没权,成分又不好,除了一份热情,我们还拿得出什么?” 妈妈对哥哥的女朋友是充满了感激的,差不多可以说到了感激涕零的地步,因为哥哥能找到这样一个女朋友,真是不容易。

接下来是一旦开始了那个谈恋爱的过程或者说是有了苗子吧,那处理方式也绝然不同。

她妈妈一定在为今天的事着急。她相信她妈妈不会擅自跑到老三队上去告他,她妈妈没有这么傻,这么黑心,因为这完全是损人而不利己的事,这样一来,不光害苦了老三,也把她贴进去了。但她可以想象得到,从今以后,她妈妈就要更加为她操心了,几分钟不见她就会以为她又跑去会那个“坏男人”了。

她妈妈对老三抱她亲她这两件事谈虎色变?这两件事把她妈妈都吓成那样——

而静秋的哥哥他有单独的一间房间,那间房间又允许他和他对象单独相处。这些条件都为静秋妈妈所熟知甚至于为她所安排。作为母亲,却毫无戒备之心。以至于闹出两人同时坐在床上合盖一条被子(尽管只是为了暖脚)而被“抓获”——妈妈更喜欢中珉了,说从来没想到这么文静的女孩为了救你哥哥出来,会象只母老虎一样发威。

当然实情是的确没有发生过线的事情。可是“抱她亲她”或者其他呢?!作者没有提及,我们也不必深究。问题在于——静秋为哥哥高兴,有这么好一个女朋友。但她也忍不住想,如果是她跟老三呆在那间小屋里,估计妈妈早就把老三交到联防去了。

“他平时跟你在一起----还----规矩吧?没有----到处---摸摸捏捏的吧?”——如果换成是静秋她哥哥和中珉在一起,静秋妈妈肯定不会这样审问儿子防范儿子。

等到儿子上调后关系敲定,之后做母亲的更是高兴——妈妈总是开哥哥玩笑:“我叫你做个事,你拖拖拉拉的;中珉的爹妈一叫你做什么,你跑得飞快。”

对于这些对比以及由此反映出来的双重标准不必去责难静秋妈妈。社会的现实生活的严峻舆论的指责更加上男女生理构造上的区别从古至今早就造成了这种双重标准的大环境。可以说连得最为开放的美国妈妈都难以免俗——这方面的例子不必再在此列举。

对于那种中世纪式的革命年代尤其是那个十年尤其是对挣扎在社会底层的静秋母亲而言,无可责非。应该在指出的同时理解她的心境,应该把根子追究到千百年来的封建社会伦理的沉积。——包括对女性贞节的苛求(在这方面也历来就是双重标准)。

向老师的女儿向前芳就没这么幸运了,她的男朋友小刘就是被未来的丈人丈母审问得严厉了点,就拔脚逃跑了,说这么挑剔的岳父母谁受得了?反正我跟向前芳瞌睡都睡了,她爹妈不把她嫁给我,该她吃亏,我不吃亏。——这一段故事极其真实地反映了男女两造在处男处女问题上的区别对待。

妈妈松口气,交待说:“一个女孩子,要有主心骨,有些事情,只有等到结婚后才能做,结婚前就坚决不要做,不管他对你有多好,也不管他许什么诺,都不能做。男的就是这样,他哄着你做这些的时候,他什么好听的话都说得出来,他什么愿都可以许,但等你做了,他就瞧不起你了,认为你贱。那时候,主动权就在他手里 了,他想要你就要你,不想要你就甩你,你要想再找一个男朋友,就很难了。”

妈妈讲的这些个“身败名裂”的例子,都是静秋认识的人,全都因为未婚先孕或者其它生活作风问题,受了不同的处分,人们讲起这些人,都是把嘴一撇,很瞧不起。

严酷的环境使得静秋在月经推迟的时候陷入精神上的困境——

她心急如焚,不知道该怎么办。如果她怀孕了,她只有两条路。一条就是一死了之,但即便是死,也只能解脱她自己,她的家人还是会永远被人笑话。最好是为了救人而死(这个想法设计得很巧妙也极智慧),那就没人追究她死的原因了。另一条路就是到医院去打胎,然后身败名裂,耻辱地活一辈子。她不敢设想把孩子生下来,那对孩子是多大的不公!自己一生耻辱也就罢了,难道还要连累一个无辜的孩子?

好了,终于老朋友又来拜访。静秋这才是心里一块大石头落了地。

总结一句话:与其说是静秋妈妈造就了一个非常“保守”非常理性的静秋,不如说是我们这个国家造就了困扰百分之九十九男女青年的封建氛围。可以让冯乐山大谈什么“男女居室人之大论”——一个引将就木的权贵多次霸占少女为妾而不让青春少男少女自由恋爱——包括由此而来的“抱她亲她”和“摸摸捏捏”。



是非是我非我
2008-4-3 10:43
博客  资料  信箱 短信   编辑  引用

xzhao2

#10  一个之前从未出现过的典型人物——真实的细节和细节的真实:静秋篇(1)

人们都知道,现居美国的卢新华写的“伤痕”是伤痕文学的代表作,也是最早的伤痕小说之一。

又有说法是——如果在当年静秋再努力一把的话,山楂树那就会是"伤痕"之前的最早伤痕小说了。当然,真的如此,就绝不会再有艾米的这本《山楂树之恋》。

要我来说,《山楂树之恋》并非是“伤痕”一类伤痕文学,应该属于另外一种伤痕文学,应该是在更为广阔深远意义上的伤痕文学。当然,它必定是一部代表作——不仅仅是作者的代表作,而且是那样一个“伤痕文学”范畴里的代表之作!

我这样说的理由是《山楂树之恋》里面浓笔彩墨描写了一个在之前从未出现过的典型人物——静秋。注意,这里强调的是典型,强调的是之前从未出现在小说里面的一个女性典型。

静秋和老三是我所写的这个系列中的重点。在静秋这个分系列中把这样一个标题提出来作为这个分系列的第一第二篇。

静秋是黑五类子弟——可是在伤痕文学里写黑五类子弟也并不少见。黑五类这三个字眼本身就浸透了伤痕——这种惨痛的伤痕决不是姜文王朔他们大院子弟所能体验到的,即使曾有一天有一段时期他们的父辈也沦落成了走资派叛徒特务仍然不能够等同。

静秋是那十年浩劫的受害者——可受害者多多,相比之下静秋某种程度上来说还是幸运的。我知道的就有因故不能上初中的,更别说静秋她还能够写出一手好文字拉得一手手风琴。就是说所谓的地主子女,静秋她也完全不同于真正生活在农村最底层的作为农民户口的地主子女——那才叫做一个“苦”字。我在四清时待过大半年农村近距离接触过一个年方十八的地主女儿——她母亲是逃亡地主在小四清中被清政治清出来理由就是她在苏北土改时尚未出嫁,即使她逃到江南嫁了一个工人照样被揪出来。同样近距离接触过两个富农儿子一个富农孙子。能轮得到他们写教材?!能轮得到他们文艺演出?!可别做梦!

那末,你倒说说看静秋深刻地代表着的是哪一类人呢?

看出来了没有——静秋她所代表的是有着相当数量的性无知青少年。作者落笔的时候连她自己恐怕都没有意识到自己正在创造历史。至少是创造文学的历史,创造中国伤痕文学的历史。

具体的事实在这一篇纪实小说里写得很多,不再一一列举。相信各位网友自己不用再去查对也能回忆起好多好多。什么叫做“失身”?“同床”到底是同了点啥?“一失足成千古恨”大概从政治概念上来理解路人皆知——当叛徒就是最明显不过的例子,而在两性关系上的真实内涵恐怕就演变成了朦胧诗句。

整整要有多少代人啊!性知识的混沌害了多少年轻人。记得上海计生所有过一个笑话——两个博士成婚多时没有小孩,去检查后医生发现他俩以为睡在一张床上(这就是同床?!)电子跳来跳去就会有下一代诞生。

因此,静秋的性无知是绝对真实的细节,也是绝对丰富细致的性无知描写。作者用最简朴的语言直言不讳地写出了一个高中少女第一次被动的接吻第一次胸背的接触乃至进一步的接近。白描的手法把静秋的性空白过渡到逐步的性觉醒(当然,在小说当时环境下并未彻底)写得如此之准确,真实的作者非那个时代那个具备代表性的本人莫属。换句话说,晚生了好多年的人士当然错过了那段再也不会倒流的时代背景自身也决无这样深刻的体验。这正像现在的小孩不会真切理解三年自然灾害时期饿肚子一样。——没有饭吃,干吗不喝肉粥呢?

由此可知,静秋这样的一个典型人物其自身故事中好多重要的经历都是由于千百年来中国儒家所倡导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封建理学而造成的悲剧。把握这样的生活现实反映这样的生活现实,我们必须要感谢静秋——这个从西村坪走出来的女文人女写手。

中国的文坛从古到今写过多少受封建迫害的女性——那不是“伤痕文学”吗。可由于那样的封建环境致使广大青少年尤其是女青少年性无知的累累伤痕却从未见诸于笔墨——至少难免孤陋寡闻的我没有读到过也没有听说过。

备注:这一个小标题未完待续。



是非是我非我
2008-4-5 16:31
博客  资料  信箱 短信   编辑  引用

xzhao2

#11  一个之前从未出现过的典型人物(续)——真实的细节和细节的真实:静秋篇(2)

关于女主人公静秋在历史社会和家庭的综合因素影响下,极端的性无知在小说原文里以她本人真实地感受反映有很多章节文字。

在此之外,对于年轻女孩子的月经问题作如此真实的披露,恐怕也是首例。一般而言,儒家传统对“流红”的忌讳,很少有小说直面此种情况。尽管,每天每时都有实实在在的发生。我想,儒家统治下的中国文化感兴趣的是“见红”以示女性的贞洁,而绝对不会体谅或顾及女性月经这一特殊的生理现象对女性本身带来的不便。要说不便,或许只会想到提到因为“身上来”,所以不能行房事给男性带来的不便。

请看下面的引文——

他看了她一会,把她拉站起来,搂住她,只觉得她的老朋友闹腾得欢,好像体内的血液循环加快了一样,有什么东西奔涌而出,她想,糟了,要到厕所去换纸了。

他的头在她胸前擦来擦去,她觉得她的老朋友闹腾得更欢了,好像她的胸上有一根筋,连在下面什么地方一样,他的头擦一擦,她下面就奔涌一阵。她觉得实在不能再等了——

她觉得很奇怪,她以前来老朋友的时候,刚开始的那一两天,量很少,但总是有点不舒服,腰酸背胀,小腹那里象装着一个铅球一样,往下坠得难受,到了后面几天,才开始奔涌而出,等到血流得差不多了,人就轻松了。

她知道她这还不算什么,因为范俐每次来老朋友都会疼得脸色发青,痛哭流涕,常常要请假不能上课。最糟糕的是有时大家约好了出去玩,结果范俐痛起来了,大家只好送她回家或者上医院,搞得扫兴而归。

静秋从来没有这么严重过,但不适的感觉总是有的。今天不知道是怎么了,他抱着她,她那种酸胀的感觉就没有了,铅球也不见了,好像身体里面该流出来的东西一下就流出来了。

她想起以前范俐肚子痛的时候,有人安慰范俐,说等到结了婚,跟丈夫睡过觉就会好的。那时她们几个人都不相信,说难道男的是一味药,能治痛经?现在她有点相信了,可能男的真的是一味药,他抱她一下就可以减轻她的不适之感,那睡在一起当然可以治痛经了。

她附在他耳边告诉他,说因为他“这样”,她那个铅球一下就不见了,所以她觉得没平时那么难受。

真实的体验,白描的笔法——那就是真实的静秋存在的又一间接验证。由此而来网上面不少女性读者对于“扔”铅球的跟贴也说明了她们之前并没有看到过任何其他小说文字或者甚至于生理卫生知识介绍中涉及此类问题。

静秋谈得好!静秋写得好!不但是由于真实的文字和真实的感情,而且通过小说家言的方式把信息传达到千家万户,特别是有着同样问题同样痛苦的年轻女性。——真可以说是一剂良药!

关于痛经,那样的说法之前在大众里面流传很广。因为痛经的不可抑制是有目共睹的,当事人和家人无法隐瞒,周围的人也一目了然。关于结婚后自然消失都一一验证——这已成为千百年来的自然生理常识。

我的体会痛经是由于阴道痉挛所引起。那末,一旦由姑娘变成妇人,经过外加的熨斗熨平了,一番耕耘后的结果便是不再抽筋。至于,少女们不会主动披露的“铅球”问题以及得到释放的途径,应该可以用异性荷尔蒙的刺激来加以说明。

异性的存在,毫无疑问有荷尔蒙的释放,甚至于可以设想有那么一个气“场”的存在。这也是为何“男女搭配,干活不累”的根本原因。

曾经有个一个范例——一位老先生久无兴趣,有一天干女儿来访住在他家客房(现在人们家里有多卧室并不稀罕)。年方二八的青春少女在周围晃来晃去,是晚那位老先生“跑了马”,弄得他和他的老伴都很不好意思。

老夫聊发少年狂——这也解释了黛米摩尔为啥喜欢老牛吃嫩草,历代帝皇甚至于冯乐山为何要讨小,武则天干吗要宠爱两张等等。青春焕发的异性荷尔蒙确实有让你老干新枝枯木逢春之功效。

老三的男性荷尔蒙刺激了静秋的感官(哪怕是第六感官),使得她提前结束旷日持久的攻坚战一下子进入到了新一轮状态。

你看,是不是可以说这是静秋——这一之前从未出现过的人物典型(有“铅球”问题)——她们的福音啊!

其实,青春焕发的现象不仅限于接触年轻的异性。推而广之,老人和小孩相处也是一种必要的感受。你会觉得年轻你会觉得有朝气——那要比死呆在暮气沉沉的养老院里整日介鸡皮看着鹤发强上千百倍。



是非是我非我
2008-4-9 08:47
博客  资料  信箱 短信   编辑  引用

xzhao2

#12  翔实的生活细节——真实的细节和细节的真实:静秋篇(3)

毫无疑问,展现在《山楂树之恋》里相当多的生活细节都是真实的。这里围绕着女主人公静秋本人的生活起居其场景内容尤为真实。

标题中用了翔实两字,自认为颇为恰到好处。

不去说她在村长家打毛裤把那个小便口编织得有多么出奇的长,也不去说她对于母亲便血的忧心和焦虑以及拿到核桃冰糖时的喜悦,单单就她们家的所有描写(除了那只并未实际出场的小狗)来说,其准确到位令人不由得掩卷赞叹。

房顶上的落灰,加上周遭邻居尽皆搬离只留下这么一家黑五类越发显得这儿特别像那所学校所在地的西伯利亚;家徒四壁,有人来了也凑不出马马虎虎的菜肴;家具使用学校破旧的书桌之类;穿着也同样是捉襟见肘,使得静秋在老三面前觉得自惭——特别是那件满是结头的毛衣让她不好意思当着老三的面翻过来另外譬如打工的细节等等。

例子太多太多,可以说是不胜枚举。最最有力的一条是长林长芳进城来到静秋家之后的评价。——也就是比他们家还贫寒!远郊的一个山区农村,够苦了吧。可静秋家却连这也不如!

没有那种切身经历,是难以想象的。读者中有些沉醉于那场以悲剧告终的情爱里,可往往忽视了细节描写之真实所反映出来的沉痛。惟其如此,才能体会老三和静秋之间的落差有何等样的大!

有一个类似的例子可以拿来作对比。那时候,我还没有跳出娘子关呆在原本黑白黄富得很,却偏让大寨陈永贵优种高粱折磨得惨不忍睹的地方(那就是我所谓的第二故乡)——那钢丝面只要听听这名称就可想而知吃下去拉不出。一个同事为免得去插队从天津跳到山西进厂工作,年年回天津探家。各种各样的吃食包括小站大米一直到萝卜干都带上扛回厂里。天津老家的邻居发话啦——人说插队苦没吃的,可你们厂里咋连人家插队的地方也不如呢?难怪天津老家邻居要有疑问——那时候百分之二十五细粮,副食品发号:包括醋酱油豆腐偶然的肉应有尽有也就是说啥也没有。那发下来的号还没有截止期——因为不需要,啥时候说没有货就没有货你那张号就此作废。比如说吧,这个月第三号是可以用来买一块黑乎乎的豆腐(商店里没有白的豆腐!),从发号的那天开始,可没准隔三天就没货啦,你不抓紧在那几天里上街去买,等于是拿到手一张废票。

沉痛啊,那个年月!沉痛啊,静秋一家。由此,更加凸显出静秋的不易,静秋母亲的不易,自然也更加凸显出老三的不易。



是非是我非我
2008-4-13 13:39
博客  资料  信箱 短信   编辑  引用

xzhao2

#13  众里寻他千百度——真实的细节和细节的真实:静秋篇(4)

静秋因为老三得白血病而违反约定赶往医院。老三也正因为自己的白血病而违反约定让静秋来医院。后来见了面,老三又隐瞒真相谎说得的是感冒。当场静秋是将信将疑,回去后又疑窦丛生——终于踏上了寻访之路。

那一段情节同样真实感人。要知道在当时的情况下尤其是一个贫困家庭是一个黑五类家庭,要这样子筹措经费包括车资旅店饭食等等(不是小数目)要这样子抽时间长途跋涉是很不容易的事情。那像现在抬腿就走,不要说跨一个省就是跨一个洋也便当得很。

同时,去寻访的是一个省级司令的家。困难重重疑虑重重,高官能否接待老三有否变心?都是问题。可是,我们的静秋义不容辞一往无前地出发了。这里面有好朋友的支持——据说有黄颜的妈妈在其中。我想说的是不要忽视了静秋妈妈的作用。

这样子大动干戈的寻访,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是出远门!固然,不是孟姜女千里寻夫,可那也是一项“莫大工程”。没有静秋妈妈的支持首肯是无法想象的。在我的十场剧本里将会强调这一点。而把其他不出场的人予以忽略,突出重点突出亲情突出静秋妈妈的作用——那是慈母的感情因素包括她也急于打开谜团在内。

寻访无结果,这既是情理之中也是命运安排。时代环境和家境性格的限制,使得静秋她不可能无限制地寻访下去。这也带来了再次重逢的震撼——真正的生离死别。

静秋她起先没有想到的是——事隔三十多年之后,再一次掀起了寻访老三的热潮。同样是“众里寻他千百度”,为了爱情(不少女性读者公开表示老三是最理想的爱人)为了那一份感动的感情,不少读者冲破网罗尽力寻找老三——寻找真正的孙建新。

静秋能够那样子寻访老三,实在让人感动;读者这样子寻访老三,一样让人感动。这是为了老三,为了千百人心中的老三。长眠在地下的老三相信他一样会被这种感动而感动。不单是为了静秋的寻访……

说不定,老三的英灵正在冥冥之中看着我们呢!

在此附上直言网友找出来的艾米去年夏天的帖子——可见老三的真实存在。我们只要不是白痴,如何便能够轻易地被“码出来”这莫须有的三个字蒙蔽了?!



艾米. 评论于:2007-07-29 14:07:45 [回复评论]
回复dmy的评论:

我也觉得静秋比巩丽漂亮,至少静秋的牙漂亮多了,很整齐,没有小巩那吸血鬼的虎牙其实小巩的胸前也垮了,不穿BRA的照片都显得垮垮的

说静秋和巩俐有点像,我觉得静秋比巩俐漂亮。有人认为巩俐好看我不奇怪,因为每个人的审美不同,可是我就是觉得她不太好看(当然巩俐的身材还是凹凸有致 的,就是有点太大肢了)。我现在给巩俐挑挑毛病,主要是:1。眉毛没有弧度,整个一倒八字,左小青也这样。2。颧骨有点高,颧骨下面的脸蛋是凹陷的,整个 脸看起来有点土。3。嘴巴没有曲线美,笑起来有点疆,不自然,嘴角也不上扬。这几点静秋都没有,她看上去很舒服
我只看见过老三两张照片,一张是头像,黑白的,轮廓很分明那种,笑容很感人,很真诚.另一张是他站在山楂树下照的,浅色的衣裤,衬衣扎在裤子里,腿很长很直的感觉,手里拿着一个纸卷,不知道是情书还是杂志,反正很知识
男的是达式常,就这一张有点象老三,但感觉比老三土----艾米评论



是非是我非我
2008-4-17 09:48
博客  资料  信箱 短信   编辑  引用

xzhao2

#14  惟妙惟肖的初恋心态——真实的细节和细节的真实:静秋篇(5)

老三和静秋的爱恋是该小说的主干,老三肯定不是初恋,而静秋则肯定是。

一个在当时环境下封闭的少女,一个可以说是“性无知”的中学生,突然被丘比特的箭射中。由此展开了一系列的心理描写。那些描写都极其生动,而又恰到好处。给人的感觉是——这就是真实的一个“静秋”!

静秋开始完全是被动的。那种春心的萌动,情感的发芽,悄悄地渐渐地蔓延开来——直到最后不可收拾。

我说不可收拾就是说——不是想到为母亲的健康“卖身”牺牲唯一可以掌控或者说是付出的感情来“救”母,那指向与实际的情感指向不同——她最后能够提出为她认为的病危老三而献“身”。这样一种感情投入,是水到渠成的。

另外一个非常有特色的地方是一旦静秋意识到她自己掌握了某种程度的主动权之后的心态描写。那也是之前不很常见(至少对我来说)的心理描写。——分寸感极好,不能不让人感慨其真实可信。也同样是使人觉得就是这一个静秋,而不是其他同时代同年龄的别的女性。

这方面的例子很多很多,只想再说的就是我之前写到过的可怜兮兮的那条小狗。尽管那条小狗的真实存在在读者心目中可能引起怀疑(这和它是否真的真实存在无关),可是把小狗被逮住时候的可怜兮兮来形容老三的处境心态十分形象和确切。

备注:静秋篇即将告一段落。最后当然是压台戏——老三篇。请直言网友帮我再确认一下,老三告别人世的那天是不是我脑海中记得的1976/05/04。我准备就在那天贴出老三篇的第一贴以及其他有关豆腐干。先谢。



是非是我非我
2008-4-20 14:14
博客  资料  信箱 短信   编辑  引用

xzhao2

#15  掩卷之后的某种遗憾——真实的细节和细节的真实:静秋篇(6)

这是关于静秋系列的收尾,接下来要在老三忌日开始更长的一个系列——老三篇。

静秋是可爱的。这是一个才貌双全的女子,恐怕当时能够给人印象中的欠缺只是出身地主这个黑五类家庭。老三偏偏能够冲破社会等级不顾那个巨大的鸿沟——军区大院首长家庭和第一号反动家庭之间存在的一般人看来不能逾越的差距。这一点和长林妈妈的不顾成分差异(贫下中农和地主)程度上相差很多难度上更相差很多。

静秋是幸运的,就是因为命运的安排她住到了那个老三曾经住过的村长家由此碰上了老三。那一曲山楂树的手风琴演奏牵动了少女的芳心,一步一步地她情不自禁地被现实的“诗意”所笼罩。至少是心理上“情窦初开”。

静秋又是不幸的,就是因为这个已经被看好的或者说可能被看好的爱情最终夭折——因为有更高层次的召唤。老三说得很冷静也很“残忍”。月老终于承认系上的那根红线中间有个断头。那只是持续了最多有一年稍稍超出的时间。

那末,既然是命运的召唤和月老的“恶作剧”,你要遗憾点啥?为啥要遗憾?

遗憾的是静秋本身的性格造成了某种程度上的“悲剧”。

老三爱静秋爱得比静秋爱老三爱得深——有的网友码字分析得比我厉害得多。这种情感上的投入差距不可否认。我并不是说静秋不爱老三——那初恋不仅深深地扎根在她心中,而且深深地扎根在今天的山楂迷心中。而是静秋没有能够把握住她自身的机遇。或许那时候她实在太年轻,在那个时代教育下她也实在缺乏某种可能采取的“谋略”。

不光是老三,老三一家对静秋的态度也是十分到位的。从军区首长那个老人开始到老三的亲弟弟姑且叫他老四都对静秋倾注了应有的感情——自然出发点是老三自己的儿子和哥哥。

特别一提的是老四。他居然最后还代替哥哥(实际上是代替他的眼睛)像侦察兵那样坚持收集静秋的实地情报并按时汇报以满足一个白血病人的愿望。人之将死,其情也哀。满足临终的愿望,很多家庭都有类似的经历和感触。比如我三舅公在那十年浩劫期间为了我二十七岁的三表姨(她几乎要从一个普通工人家庭嫁入高干的家庭,但是得了胃癌)到处去找炸麻雀给她吃。可是满足老三这样特殊的要求可以说是闻所未闻。——这也是一个极其感人的情节。

然后老三家里做到了——老四他替哥哥做到了!看到这里,我的遗憾就是静秋完全有可能继续她和这一家子的情分。但是,我们的静秋完全没有意识到——这一方面说明她的单纯可爱另一方面也说她缺乏城府不能冷静地思考老三逝世之后自身的有利地位——她只是默默地退出甚至是“冷冷”地面对。

不能苛责她本人。静秋她毕竟不是《奋斗》里的那些女孩子再加上她性格里的某种优柔寡断比较少主动进取(这一点以后我还会提及进一步分析,这里只是先谈她和老三的感情)。

其实,初恋对她的影响之大使得她迟迟才再开始一段感情(我不认为她至迟恋爱结婚完全是事业问题)。更能说明问题的是她遇上了一个和老三在很多方面很有某些类似经历的人——这些内容比如江边独宿等等早就见之于静秋她码出来的字(要注意!不是艾米码出来的!)不再一一列举。

非但是当事者本人,就是静秋妈妈她也是以老三为参照体。我想她同意静秋的婚事也和老三有关联——毕竟她知道女儿的初恋经历以及老三的分量也是她在心中默认老三的一个极好例证。

我没有要挑拨静秋现在婚姻的意思,静秋对从奴隶到将军的不满和抱怨也是她自己亲口说出来的(码出来的),否则网友们包括我在内如何得知?可是,如果设想静秋她和老四终于缔造良缘(恐怕静秋和大家都没有想过吧?),那末情况的发展就会十分圆满。

沪剧《叛逆的女性》是一出传统剧目,西装旗袍戏石派代表作。其中一出折子戏常演常热——“花园会”。内中有一句唱词:愿作兄长第二人!

老四对老三那么好,对静秋那么好——他几乎可以说某种程度某段时间里做了老三的替身(请理解我用了影视专用语)。如果静秋和老四再续良缘,我想不但是静秋家而且是老三家的福音——特别是足以告慰老三的在天之灵。

自然,一切都成往事,也是不可能事件。但是,作为一种惋惜一种遗憾总还是可以的。之所以如此,我把老三老四写成完全相似的两个人——尽管不是双胞胎。也在十场戏曲剧本里让同一位演员来出演老三和老四。

当然,如果假设的再在这两个家庭之间月老又系红绳并牢牢结住的话,我们广大网友很可能就读不到这样一本言情小说——至少不会是由艾米她来码字。



是非是我非我
2008-4-30 09:01
博客  资料  信箱 短信   编辑  引用

xzhao2

#16  真实的细节和细节的真实:老三篇

老三忌日,真实的细节和细节的真实:老三篇贴出首篇。

老三的痴再加上老三的死感动了许多人——当然要说所有的什么女人都想嫁老三未免有点夸大其事。凡是加上“所有”来囊括一切最终结果必然是自欺欺人。

撇开这个白纸黑字印着并非老三的错误不谈——我想老三单纯的愿望只是有静秋一个人爱他足矣!老三告别人世时最后一个镜头是他流出了那两滴殷红的眼泪!

那两滴殷红的眼泪曾经引起了一些关注山楂树的网友之争议。争议的重点在于临终眼泪的颜色——是否是殷红色/颜色是否像山楂树开的红花。并不在于流泪本身——因为临终流泪在小说文字里早已经不算新鲜。

老三是个充满诗意的人——他就曾经对静秋探索山楂树开白花开红花以及是否是抗日烈士的鲜血染成说过诗意两个字。他又对静秋说过他认为静秋也是一个充满诗意的人。的确,我也认为静秋无论在书页中在现实里都是一个充满诗意的人。

由此,那两滴殷红的眼泪即使不是百分之百的现实,也是充满了诗意的真实。此话怎讲?因为在老三临终时,静秋的眼里看到那两滴殷红的眼泪之所以是那两滴“殷红”的眼泪完全是充满诗意的可能。

这和后来争论中说道视网膜破裂会出血而造成那个殷红的颜色究竟有多少科学依据就完全无关了。我们读者绝对可以认可那颜色——那两滴殷红的眼泪!

我想说的主要并非是探讨眼泪有否可能是那个颜色或者那个颜色是否和山楂树开花的颜色相吻合。而是更加重要的一个问题——老三临终为何要流出那两滴殷红的眼泪?!

这才是问题的关键点。这里已经不是渲染氛围增加小说可读性的问题。而是老三临终时最后想说却又没有说出来的话。

我绝非老三的代言人,但是作为一个细致忠实的读者却可以和大家一起来探讨这个提出来的问题。正像红学迷有人愿意探讨林黛玉焚稿断痴情时最后说的“宝玉,你好——”究竟代表着啥意思一样。

敬请继续关注老三篇。



是非是我非我
2008-5-3 13:44
博客  资料  信箱 短信   编辑  引用

xzhao2

#17  爱情天平的极度倾斜——真实的细节和细节的真实:老三篇(2)

本来,两个相爱的人对感情的投入(这里不讨论回报即“产出”)是不会绝然对等的。每一个人都可以从自身的恋爱经历和他人的夫妻关系上看出来这一点。换句话说,也就是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平衡。记得我写过一块豆腐干就是讨论婚姻关系的稳态平衡和非稳态平衡。这里是深一步来讨论不平衡。

放在《山楂树之恋》的现实情况下来看,老三对静秋一见钟情,静秋对老三的感情则是慢慢地冲破束缚被唤醒。直至最后静秋对老三的表白也是非常真诚的——甚至于表示要随他而去,尽管并没有实践过。

综合书里面也就是书中所反映的实际生活里所发生的种种付出,完全可以评估得出(即便很难说用实际的度量衡来计算)老三的付出远远大于静秋的付出。这本来没有啥不正常也绝无替老三抱怨叫屈的意思,也绝对不是要谴责静秋。当时的静秋也不可能对老三有相应的回报性付出——两个人的处境能力以及年龄身份等等因素,在这一点上不能苛求于静秋。何况我已一开始就指出爱情的天平原本就是倾斜的,没有半斤对八两的事儿。真的来看所谓的举案齐眉,那还不得有一个人举案并不是两个人一起举案更不可能两个人以绝对相同的力来举起那个案。

最近写过一个关于婚礼的豆腐干和一个相声。从婚庆公司操办的婚事上,那司仪就在夫妻对拜时说看谁腰弯得低就是谁爱得深。不就是明显的告诉(暗示)新郎要弯得低显示是爱得深吗。

细述历历往事,从香肠糖果这些小事算起有借书阅读大开眼界有代写村史有重头的相伴走上山路等到夜晚有韩国电视色彩的哥哥背妹妹过河有让静秋非常感动的冰糖(在这一件事情上冰糖和核桃对等造成静秋的唯一一次两难抉择)后面还又有继续感人的探望调动包括对于打短工的对话等等。如果加上静秋哥哥的上调以及那桩万工头被整的无头案统统算在一起,那就是静秋难以还清的一笔感情债。

事情并没有到此为止,后面发生的由老四代替观察再向病床上的老三天天汇报——那种虔诚真的没话可说,这也正是感动得那些山楂迷老三迷们昏天黑地的地方。

自然,真正的爱是不求回报的。这才有了千古以来为人赞颂的伟大的爱情。强调老三的付出,不是要去比较去衬托静秋付出相对的少。而是再对老三有真实细节表达出来的真实情感做一个分析认识,让我们都永远不会忘记这样一个文学形象——当然他绝不会是仅仅一个文学形象而已。



是非是我非我
2008-5-9 10:23
博客  资料  信箱 短信   编辑  引用

xzhao2

#18  老三眼里的母亲——真实的细节和细节的真实:老三篇(3)

老三对他的母亲深切怀念,他自己身上就有比较多的遗传来自母亲一方。这可能包括外貌性格。虽然我们早已无法去找到现实中的那个母亲,但是字里行间仍然能够隐隐约约地感受到一些她的影子。

老三对静秋的母亲是怀着敬畏的心情。这也是任何一个准毛脚(连得毛脚都未被正式认可之谓)通常所有的心情。何况老三对静秋是那么的爱,那么的一种爱却很有可能被“常任理事国”一票否决。所以,老三在那一次偶然因素造成的“面谈”时心里像是揣了一只不安分的小兔子一样不安。这个特殊场景的对话叙述场景描写气氛烘托甚至于静秋妹妹这个第四者也写得很是生动。给读者的感觉仿佛就是自己也在现场。

在那本小说里(我们也完全可以相信在现实生活里)老三有很多离经叛道的思想和说法。其中最为离经叛道的是关于母亲母爱的另类阐述也就是那段对于作为一个叛徒的母亲也就是作为一个母亲的叛徒所作的辩解。这段描写据说曾经引起一些网上争议。其实,这也是最能反映老三性格思想的一个组成部分。

生命诚可贵,
正义价更高。
若为母爱故,
两者皆可抛。

或许这样改动之后的一首诗便能说明老三这个富有诗意的文人才子对于身兼母亲和叛徒双重身份的最好注解。

另类的母爱注释来自另类的性格环境。这也就难怪老三作为一个男人会哭,并且会哭得那么伤心——尽管他的爱不是属于母爱。



是非是我非我
2008-5-11 06:27
博客  资料  信箱 短信   编辑  引用

xzhao2

#19  完全能够深信的一段姻缘——真实的细节和细节的真实:老三篇(4)

《山楂树之恋》里写到了老三在静秋之前的一段恋情。因为那段恋情(不管是否曾是单恋或是水有多少深浅)又事实上发展成到了“订婚”的阶段,所以我在小标题里用的是“姻缘”两字。尽管那姻缘最终由于月老没有系紧红绳无疾而终,那毕竟曾经是老三和丹娘的一段缘分。

存在有这样的一段姻缘是毫不奇怪的。老三出身部队大院,而部队大院里发生的故事被人们演绎得很有不少。比如“血色浪漫”及其续集就是早早便在平常老百姓面前披露部队大院里青春少男少女们的荷尔蒙反应。更深一层的去看,更是打了天下坐天下的那些家族所代表的政治势力之间的结网(结盟)。

如果说老三和静秋的爱情是演绎了一段现代白马王子和灰姑娘的以悲剧告终的情感生活,那末老三和丹娘之间的感情则是演绎了(区别在于书里并没有明写)一段太子公主们的情感生活。父辈们同在一个军区工作,或是多年亲密战友或是隶属上下级关系或是左膀右臂;夫人们同住一个大院,本是“远亲不如近邻”再加上夫人们也得相互走动拉拉家常拉拉夫人外交关系或许早有共同语言;儿辈们则是青梅竹马,穿开裆裤的时候就玩在一起——记得吗?佟大为们唱的儿歌:一起往行人身上吐吐沫。

儿辈们耳濡目染,难免产生哥儿们姐儿们的江湖义气。从那演绎部队大院的系列电视连续剧里看得一清二楚。也拜现代网络之赐,闭路电视走进千家万户,也给我们普通老百姓展示了大院生活的一幕——尽管主要是大院里的青春少男少女莫名的骚动。

即使走进学校走向社会,那种大院情结依然存在。母校有一大批华东局子弟包括几位赫赫有名者,那个圈子确确实实地显示着它的存在,不是别人能够随便进入的。著名小说家柯云路写的京都三部曲将视角从山西的古城移往京都,揭示了一大批太子党的王子公主情结以及众多准备政治接班摩拳擦掌的情节。

这里面关系网张开和编结便是情理之中的事情。落实到老三头上,就是他面临家庭的变故面对丹娘的爱意如何定夺如何抉择的问题。作为一个读者,即使作者语焉不详把这一段故事(可以在电视连续剧里尽情展开的故事)隐写,也能够想象出丹娘的主动追求(别忘了这是一个大院里的公主身份,她的父亲比老三的父亲级别更加高)以及老三的被动接受。

鉴于当时的历史原因,老三的被动性接受是可以理解的。就是静秋她本人不是也产生过“卖身”救母的想法吗?看到一篮子山核桃,都感动得有那么一闪念——知道自己在现实生活中只有剩下感情可以掌控,但是必要时为了母亲的病体母亲的健康也必须出让(我用了出让这个词而不是出卖)情感。虽然最后静秋她并没有那样做也不需要她那样做,那种迫于现实而产生的狠斗私心勇于牺牲精神也是难能可贵的啊!我就在《千里东风一梦遥》里写了贾府三小姐探春于穷途末路之中体会到“时至今日方知晓,为什么戏台上会唱一出卖身救父!”

老三在现实面前接受了和丹娘订婚的安排。显然交换条件是搭救他的父亲,而这又是丹娘的父亲权力范围内的事情。可能这位准岳父也觉得不是政治交易而是成全女儿的一番心意。

丹娘的心意是明确的也是令人钦佩的。老三显然很优秀,既然能成为众多读者心目中的最理想的爱人,自然会成为丹娘所追求的对象。丹娘也并非是要挟老三家庭和老三本人,很可能是出于同样纯正的爱情。就是老三本人,也不是说对丹娘就一点都没有情感可言。

作为一种猜想,正因为事情的发展到了某种程度上带有政治联姻卖身救父的局面,才更加坚定了老三要尽力冷却要设法逃避这段姻缘的决心。

于是,我们看到老三以到勘察队工作的做法远离那个情感发生地。这也是某种意义上的逃婚。准新郎迟迟不归巢,准新娘等的不耐烦,预期的结果就自然而然达到了老三的愿望。丹娘终于认识到老三的不情不愿,或许有更加适合丹娘的男性出现——单看血色浪漫里的大院高干家庭女性有多少的追求者便知端的。

接下来,就有了丹娘给老三的那封信。也就有了我所编写的又一段“读信”的感人唱词——当然,更感人的读信唱词还在后头。

老三选择了放弃揭开丹娘作为新娘的红盖头机会,逃避部队大院逃避现实可以给他安排的出路来到西村坪(应该写成南村坪?!)附近的勘察队。又无巧无不巧地住进了张村长的家里。后来,静秋也由于命运的安排住到了张村长的家中。月老扳断了一根红线,又给系上了一段红线。

最后,那根新系上的红线也断了。新产生的故事于是极为感动世人,但是别忘了那段老的故事,不也应该感动我们吗?



是非是我非我
2008-5-16 08:39
博客  资料  信箱 短信   编辑  引用

xzhao2

#20  这真是一段“纯真”的爱情吗?——真实的细节和细节的真实:老三篇(

完全可以确信这更是一个敏感的话题。特别是涉及对小说本身和小说作者评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更特别是必须面对诸如“鄙视你”之类匿名马甲。

以下先引用一段网友文字——

陈岚女作家的评论实在让我感到恶心。她写道:“在21世纪忽然看到这么一本讴歌无性纯情的小说,我不得不搔头了。它这是在给消逝的时代树一面镜子,还是给自己全身而退的处女爱情写贞洁牌坊?要说是给时代的压抑树镜子,明显它的社会记录不够真实,不够全面,浓墨重彩地描写自己对性的抗拒、排斥和一无所知倒是充满喜悦和自负的。反复至少三个章节里,是在写自己纯洁得象一张白纸,好比拿破仑后来娶的那个公主妻子——从小儿养的宠物都是雌性的,纯洁得象个白痴。而且,更要命的地方是在于,作者沾沾自喜地把那个男人一再地忍受了性压抑,和她同床共枕,让她帮助他完成手淫后,依然没有碰她的处女膜的高度克制,是一种高度的责任感——也是一种最高纯度的爱情。”的,她认为老三爱的虚伪;这种无“性”之爱,她认为是不存在的,至少,不应该在21世纪存在。

对于被人写道“感到恶心”的陈岚文字我是既同意又不同意。

先说不同意的地方,以减少砖头的重量和缓冲杀伤力。

这不是一本无性小说,也不是在那里讴歌无性生活。它直言不韪地写了性。因此,在艾米和静秋两人的联名发表在网络的时候,明目张胆地在开头标上了——
(未成年人莫入)这个括号里的六个醒目大字!

山楂树之恋 by艾米  (未成年人莫入)
本帖被 艾米 执行取消置顶操作(2007-11-14)
文责声明:《山楂树之恋》版权归作者艾米和原作者静秋共同所有。未经许可,请勿随便转载!谢谢。
这是艾米记续静秋的经历, 完全真实的叙述, 所以收来[ 情感驿站 ], 而非[网络文学]。——湾区文学 

这也是白网黑字贴在那里的事实。不容否认,我是很晚才在亦凡书库里读到这部网络小说的。可能亦凡网转贴时早就有铅字问世。我没有购买也没有站在或坐在书店里浏览,只是猜想在正式出版时共和联动出版社一定去掉了这六个字。当然,更可能的是艾米她自己在给出版社发稿的时候早就去掉了这六个曾经发挥过作用的字眼。

之前,艾米需要这六个大字——未成年人莫入!

这六个大字就意味着里面有不为未成年人写作的文字,换句话说就是这里面有只供成年人适宜阅读的文字。说白了,就是有明确的性描写。所以,必须在篇首作出严正声明。同时,这无疑是一种吸引眼球的好办法。之后,艾米有了足够的点击率有了山楂带来的名气也是为了正常的国内出版,必须去掉这几个字眼也是在情理之中的。

不管国内有没有分级制度,也不管那几段文字到底是不是属于适宜或不适宜。这里不讨论不展开,因为只单纯属于对这些文字描绘的开放程度和文字的优美流畅与否就先撇开一边。但是,无论如何即使白纸黑字上已经去掉了这六个大字,曾经在网上面出现过的艾米她们自己作出的评价定位就已经把《山楂树之恋》划归到非成人小说一类之中。

所以,陈岚说这是无性小说是不确切的。再说说之前作者大量地张扬了静秋的缺乏真正的完整的性意识,正是为到了医院过夜时静秋准备做出牺牲奉献初夜把自己的处女贞操留给老三——这样才能凸现静秋的某种程度上的“伟大”和感人之处。

事情没有到此结束。老三断然拒绝了静秋的“奉献”。老三是冷静的,也是对自己的濒临垂危生命的一种残忍的拒绝。但是,老三也是“见多识广”的。他采用了一种安全妥善的性行为方式把自己不止一次地送往高潮同时也把“贞操”留给了静秋——他清楚地知道在中国的国情下这处女血对静秋来说是多么的重要。

这是一种克制,也是一种责任,对心爱之人的克制和责任。其中包含了充分地为对方的着想。老三不是那种饱藏占有欲的人,对性生活也有他自己的理念。这里也就是我对陈岚文字认同的一部分——依然没有碰她的处女膜的高度克制,是一种高度的责任感。

不同意的地方仍然多多。尤其不能同意的说法是这部小说是一种最高纯度的爱情小说。许多人尤其是女性读者被老三感动,可他们她们都忘了那是老三在得知自己不久于人世的前提下所作的举动——他们两人裸裎相对同床共枕,并且有了性行为,只不过这种性行为不会导致静秋怀孕不会破坏静秋的处女膜不会让她达到性高潮那就是与最最规范的性行为的区别所在。

设想一下,如果老三他确信自己可以以骨髓移植的方式健康的活下去(或者可能性很大存活期较长),那末那场“纯情”的性生活过程完全有可能以另一种方式发生啦。

老三不可否认他具备相当的性知识(这里不是说的性实践)。这从他和静秋的接吻描写就可以看出。那已经不是一般那种时代对性惘然的青年所为。法式深吻是一种技巧并非少男少女一开始就天生具备的本能。这也是为啥处男处女的初夜失败率很高的原因。童子鸡就绝不会存在那样的尴尬。人类文明程度的提升自然必须以某种程度的能力丧失为代价。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不是单纯由处男和处女的初夜相对于处男和熟女(不是淑女)或者处女和熟男来说要不可取得多。

除去接吻技巧,老三的成长环境部队大院野外勘察队等等(包括最近最新艾米披露的文艺兵——这是又一个艾米自己承认老三的真实存在之铁证)都给老三的性知识性启蒙滋润了养分。

不信的话,大家来一起回顾任何一部关于部队大院青春生活的电视剧。无一例外地写到婚前性生活写到早恋写到流氓腔调写到淫词秽语。尤其是那里面的由于父辈福荫早早穿着绿军装的少男们。

野外勘察队的相对与世隔绝生涯对于充满着阳刚充满着欲望的队员们也是一种特殊的环境——于是,性话题不可避免地提上议事日程。并非是一定要身体力行,但是荤笑话是一定的泛滥。不是泛滥成灾而是适逢其盛——这也是生存的必要。

老三由此熏陶,采用那样的性交方式就丝毫不必奇怪了。克林顿喜欢口交是一回事进而口交毫无怀孕风险甚至于他和莫尼卡不必使用套子把自己套住,当然,莫尼卡是不用担心自己的处女膜,比尔也不是担心那一个处女血问题。

老三是足够聪明的,也是足够技巧的。这里没有丝毫贬低他人格品性的问题。老三是在行使他的人生权利。并且绝对不存在用强的问题。静秋她完完全全是自愿的,哪怕是在老三的诱导之下。这里只是平静地冷酷地剖析这具体入微的一件性事——发生不止一次的性事。作者明明白白地告诉我们读者:老三又一次地“飞”起来。

历史上采用类似的性交方式保留女方处女膜的“贞节”性行为早就有先例。著名的无行文人大文豪随园主人就是如此对待他的丫环们。当他的丫环们因为年龄大了需要打发出去嫁人,每一个丫“姑爷”都在新婚之夜见红。其实,这些丫环都早就被袁枚袁老爷“使用”过。只不过他没有和她们使用张爱玲说的那种通往心脏的办法而已。

回过来,也就是我曾经写过的性生活空间效应。只要你给对方提供插入的空间,哪怕是你的一只纤纤小手。你也就和他完成了性交的过程。正如克林顿和莫尼卡都不能否认他们俩有了性关系一样。

因此,最低限度来说,静秋有了第一次性经验(不是指接吻)。而老三则是达到了性高潮。对于成年读者来说,看到了够“纯情”的一对青年男女以这样一种方式实施了性交接。对于在扉页上封面上去掉了“未成年人莫入”这六个大字的铅字读者包括少男少女们也就有了一次意淫式的性启蒙。这必须归功于艾米黄颜。

最后,说一点关于静秋在陈岚笔下的性无知问题。陈岚关注的是前后对照,我则在第一篇评议山楂的文章里就直言不韪地指出——这是描写了数千年来对封建礼教禁锢青年女性的控诉,在书里面特别反映在静秋这个黑五类子女中的女儿身上。

关于这一点,甚至于艾米静秋都没有意识到她们写了这样一个典型人物。这也是一开始艾米颇为欣赏我这个“老土”的地方——其实我对山楂的奉献远远不止这一点——正因为如此她才抓紧时间告诉了静秋母亲使得这位母亲也颇为感动。

至于很快地艾米和“老土”的“蜜月”期迅即告终,那便是另外的一段精彩故事——请容我有时间慢慢道来。



是非是我非我
2008-6-9 10:11
博客  资料  信箱 短信   编辑  引用

xzhao2

#21  人物性格的两重性——真实的细节和细节的真实:老三篇(6)

已经把所谓的“纯真”爱情剖析了一下子。又把老三和老大老二比较了一下子。

现在得把问题的另一方面说一说,也就是再拉回来。

杜鸿网友提出的老三定位“集文气帅气和野性于一身”很好,很不错地也很简略地给出了一个方向一个寻找扮演老三角色演员的可能范围。

文气最清楚,这一点和艾米所说的文学青年相一致。也算是不谋而合吧。再深入一想,可不是吗?文学青年才能够早早就通读精读了那些俄罗斯名著,也才能一眼看出静秋的文学底蕴。更会勇于挺身而出替静秋捉刀,越发证实了老三的文字遗产会有多少会有多么丰富多么吸引人。

帅气当然,像林育生的那个达式常还能有错。这也是年轻女孩子容易动心的关注点。我在进一步捉摸的新结婚时代顾小航说得好——赏心悦目有什么错。如果老三长成艾米笔下的长林,不要说静秋,就是现在的山楂迷们也不会那么着迷。你看看那个卡西莫多多难啊。

野性定位得很准确。他的反叛精神经常不经意地流露出来。当然平时很收敛很注意场合注意分寸。因为他把静秋引为知己,所以才会在她面前大放厥词把她一时吓得够呛。

上次专门说的医院之夜。那就是分析两种性格的样本。刘再复曾著文说——任何一个人,不管性格多么复杂,都是相反两极所构成。这种相反的两极,从生物的进化角度看,有保留动物原始需求的动物性一极,有超越动物性特征的社会性一极,从而构成“灵和肉”的矛盾。用这一点作医院之夜两重性特征的分析,一面是尊重一面是狂野。既过了线又没有过线,人物性格构成的两重特征在老三身上体现得十分恰当也十分真实。尤其是当他必须面对更高层次的召唤。

二战期间,纳粹曾经用战俘主要是苏联战俘作人类深度冷冻的实验。看看耐久力有多强。把身强力壮的战俘脱剥了用冰水冻住一段时间后然后解冻,冻僵的战俘从死亡线边缘复苏之后第一个反应不是要吃而是要性交。这说明人类和动植物一样传播后代的愿望高于一切,甚至于吃本来的目的是为了生存生存的目的是为了延续。

曾经观察过一种蔬菜种子的退化。到最后出芽后再加上气候因素不对长不大却立即开花结籽,当然那花那籽都很柔弱。也是预感到生命的短暂而急于传播下种子的缘故吧。

纪录片《走进<山楂树之恋>》花絮里有一段话我没有转载,那是设想老三和静秋有了孩子,多高兴啊。当然这只是拍摄中的搞笑,不是现实。可是如果我们联想一下,那本《山楂树之恋》就是老三和静秋文字交流的结晶。如果真的看到封面上印上老三静秋艾米合著的字样,那老三该多高兴啊。



是非是我非我
2008-6-15 16:53
博客  资料  信箱 短信   编辑  引用

thesunlover

#22  

好象有误。

纳粹医生命令裸体妓女去拥抱冰冻战俘,以恢复后者的体温。战俘苏醒过来后与妓
女完成了性交。此试验为了考察人的耐寒极限及解冻方式,与食品好象没有关系。
见“第三帝国的兴亡”。

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xzhao2 at 2008-6-15 16:53:
二战期间,纳粹曾经用战俘主要是苏联战俘作人类深度冷冻的实验。看看耐久力有多强。把身强力壮的战俘脱剥了用冰水冻住一段时间后然后解冻,冻僵的战俘从死亡线边缘复苏之后第一个反应不是要吃而是要性交。这说明人类和动植物一样传播后代的愿望高于一切,甚至于吃本来的目的是为了生存生存的目的是为了延续。




因为我和黑夜结下了不解之缘 所以我爱太阳
2008-6-16 14:11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xzhao2

#23  一个有意无意中被忽略的事实——真实的细节和细节的真实:老三篇(7)

《山楂树之恋》在静秋随语文课本改革组进南村坪住在张村长家从而遇到老三开始,到次年老三因白血病去世为止大体算一年的时间。整段过程全部在文革末期,也就是从1975年到1976年之间。故事到老三离开人间结束时,唐山地震还没有发生,毛泽东也没有逝世,四人帮也没有被抓起来。

山楂树这棵树以及这首歌引发出来的一段爱情戏在南村坪山村在宜昌这个中等规模的城市发生着,看来只和静秋家是最多的联系,和老三家有联系但是也不多仅仅是在末尾。本来是一些普普通通的人家普普通通的人物,即使有些事实被忽略了也无关紧要。何况读者又怎么知道作者的取舍。

但是,在这样一段历史进程里有一件发生在中国大地上的大事件是无论如何不能被忽略的,那就是我们敬爱的周恩来总理不幸因膀胱癌逝世。举国悲哀,环球震惊,除了极个别的人士弹冠相庆之外,请问有哪一个中国人不感到悲痛?

谁又能够止住感伤的泪水?即使说是怕被扣上帽子怕这怕那,可在当天并没有后来的四五清明节天安门前那些祭拜活动遭到迫害的事件。在追悼会开始的时候都是举国哀悼,甚至于各个单位都设置灵堂从没有听说过在那个时候会受到因为洒泪悼念周总理而被扣帽子的事情,更没有听说过会有因为怕扣帽子而不敢在周总理追悼会的时刻洒下热泪的事情发生。

我们不去深究为什么有人要用怕扣帽子来为自己不掉眼泪辩解——这是为进一步辩解作铺垫。只是不明白在那么一段时间里发生的故事怎么能够完全避开这么重大的一件事情。

老三可能已经是病入膏肓,不能继续写他的日记——或许作如是猜想。静秋她自己可能怕这怕那没有那段时间的追忆?!问题在于小说作者有意无意地忽略了在中国1976年一月发生的这件举国哀伤的大事件。

大家来回想一下,在所有你所看到读到的文字材料影像作品,凡是时间跨度到了这个阶段的,鲜少有忽略到只字不提的程度。尤其是号称伤痕文学的那些作品。

要说有没有?有,我找到金婚作为一个例子。那里提到毛泽东的去世,替代了周恩来和朱德两位的去世不提。

如是,那么这些作品也就是“或看翡翠兰沼上,未掣鲸鱼碧海中”,落入到纯粹的小家小闹的框架里面。山楂树也就和金婚(尽管得奖许多)一样充其量就是小我的表现,赢得小众的眼泪。不是说不可吸引小众光写小我,但是绝对不应该在特大事件发生的时候有意无意地去弱视去忽略。

还能够做类比联想的比如说有一对卿卿我我很感动人的故事正好发生在汶川大地震期间,但是卿卿我我的两个人只字不提及此事,只能让大家觉得好奇怪哦。



是非是我非我
2008-6-23 11:58
博客  资料  信箱 短信   编辑  引用

xzhao2

#24  我给艾米黄颜的文学定位

首先声明,不涉及其为人等其他任何方面,也不关系到非小说的其他种种文字。只是对她和他业经发表的小说来做一综述性质的评介。

原先因为不进那些她他在那儿活跃的网站,算是孤陋寡闻吧。或许什么时候也偶然进去过早已记不清楚。反正网络的虚拟世界提供了浩如星海的写手一个个登台亮相热闹非凡,也就不可能一定要知道这两位。要知道武林高手也是数不过来呢。

亦凡的网站因为在柜面交易的范围内上市,虽然股价极低毕竟也是中国股在另外一个世界里上市的股票之一也就认识了那个亦凡书库。于是,出于对小说的爱好出于对好些名作家的爱戴,有空就进去浏览一番。遇到好的作品便尽量一口气读完——这就是我第一次知道艾米这个笔名或者网名的地方。

看了《山楂树之恋》后深深地被老三所感动,也对作品有了些不很一致的看法。因为忙,一搁好几个月才在今年情人节凑这个好日子贴出我关于山楂树的第一贴。

曾经感动了静秋妈妈——这是因为首先感动了艾米她把我的帖子发送给那位可敬的妈妈,曾经有人觉得我写出点啥新意来。也就接二连三,当然目的就是我所说的一切为了老三——因为我一开始就敏感到对老三的不公,不仅仅是天道不公让他英年早逝,而且人道不公让他至少有莫大的遗憾(暂且不说遗恨)——所以他会有那两滴殷红的眼泪,在告别人世的时候他是否已经预见到他的文字作品将会被毫不相干的他人所无偿占用?!

从山楂树开始这才去看了接着输入收藏在亦凡书库里的《十年忽悠》。后来,又略略翻阅了一下其他的有关小说,结论自然而然就出来了。

或许有人会说,你又没有把每一篇小说都像《山楂树之恋》那样精读过,草草读过就能给人家定位?岂不是草率岂不是笑话?!

我说非也。正像我在对王海鸰老师的小说《新结婚时代》进行改编的时候,即使再创作也不愿意漏掉刘凯瑞对陈蓝小说《我被包养的三年》的恳切评价。刘凯瑞信步书店,适逢陈蓝签售新书,草草翻了翻一下子就抓住要点并且指出书名和内容不相符的事实。

并非是条分缕析,只是总体定位,这点时间足矣。同样的情况,看看那些署名艾米的作品,就可以知道她他就是二十一世纪新世纪的鸳鸯蝴蝶派代表人。

把三十年代的鸳鸯蝴蝶派定义融合进来再换一个环境按上符合新世纪特别是符合二十一世纪新新人类的爱恋心态的内容,那便是艾米她们笔下的男女主角全部生活内容。卿卿我我花前月下爱得死去活来三角四角角不完的许多角——大量泛滥的言情小说充斥网络天地,接着再昂首阔步地挺进荧屏银幕,赚取许许多多的眼泪和点击。

具体展开不准备再花篇幅,每一位读者包括每一位艾米黄颜的粉丝都可以用小说中的故事情节来证实这一结论。最后必须指出的是我所看到的新世纪鸳鸯蝴蝶派到目前为止都没有达到(不是指文字功力)张恨水秦瘦鸥那样的水准。

却是为何?这只要看看他们无一不回避社会矛盾就可肯定——在他们她们那儿是没有刘将军没有袁宝藩的。



是非是我非我
2008-7-4 11:43
博客  资料  信箱 短信   编辑  引用

xzhao2

#25  创作者只有在自己熟悉的环境里才会挥洒自如——真实的细节和细节的真实:老三篇(8)

这是老三系列也是整个“细节”系列的结束篇。标题是王海鸰老师在她自己的博客里和访客讨论《大校的女儿》时的一句话。我把它引来作为总结性的提纲。

古今中外的文人和文学作品,由王海鸰老师总结的这句话所反映的实例多如牛毛。这也就进一步证实了文人用自己的心血自己的切身体验来写字码字和单纯的采风造访收集资料爬格子的情况之绝然不同。

甚至于很可以这么讲,凡是凝聚了作者身世经历或者是部分身世经历的作品起点深度都是与其他的作品相比要高出好几个层次。也可以说这样的作品自会在作者的长长的或者短短的作品单子上显得异峰突起。更显著的是凡是真正的名著或者代表作几乎无一例外地参杂或渗透了作者的身世之痛感遇之惨。

小仲马的《茶花女》,曹雪芹的《红楼梦》,巴金的《家》,海明威自传性质的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再到杨沫的《青春之歌》,当代一大批右派作家的自传体小说莫不如此。

换一个角度来说,其人所写的非自传性质(当然绝对不是自传)的作品和那代表性的最受追捧一炮打响的作品相比,文字水平的等级差社会内容的深刻程度都能显示出明显的“代尔塔”来。

老三静秋其实也是包容在这个规律的写手。不管是写的回忆录写的是日记本,唯有用心去写才是化境。

没有经历过那场洗礼没有体验过那个环境,充其量就是改编就是再创作就是再用自己的心去体味一下用自己的文字来粉饰一遍用自己的招牌来贴在封面。

艾米先是不能够否认静秋的回忆录,黄颜则是不能够否认老三的日记本,那末,很简单的一件事情就是何不公开这两本文字作品,让广大读者和粉丝来比较一下,到底有多少“原创”成分?



是非是我非我
2008-7-6 15:00
博客  资料  信箱 短信   编辑  引用

« 上一主题 小说界 下一主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