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性格
那天看电视,可看的台很少,拿着遥控器,乱按一气。有一个台,星云大师在谈佛,本想跳过去,听到星云大师说话口音跟我的家乡话很接近,就犹豫了一下,于是听到下面这段话:
有一个老婆婆,整天都在哭,晴天哭,雨天也哭。我就问她,婆婆,你为什么总是在哭呢?她说,我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嫁给一个卖伞的人家,小女儿嫁给一个做米粉的人家。晴天的时候,我就想起大女儿,她家的雨伞又卖不出去了,大女儿没钱用了,下雨的时候,我就想到小女儿,没有太阳,她家的米粉做不好。我可怜的小女儿,拿什么养活她的孩子啊。我对老婆婆说,老人家,你反过来想啊,晴天呢,就想你做米粉的小女儿,雨天呢,就想你卖雨伞的大女儿。老婆婆就反过来想了,再也不哭了,整天笑眯眯的,成了笑婆啦。
星云大师说,我们来到世上,是要享受快乐的,所以我们要学会智慧地生活,快乐地生活。大师的话对我很有启发。吃晚饭的时候,我就跟老公和儿子分享了这个故事。儿子说,在英语里,也有相似的故事,就是半杯水,有人看到空的那一半,有人看到满的那一半。于是我想到幸福其实就是一种智慧。
所有的宗教,都不约而同地讲述有关“幸福”的智慧。佛教要我们超脱,就是看轻世上的苦难,寄希望于来世。基督教要我们博爱,“爱你的仇敌”,用爱去化解恨。没有提到一句钱财、荣誉、或权力,似乎也在暗示我们,幸福只与智慧有关,跟物质无关。
心理学上有一个“自我导向”的概念。“自我导向”是指我们需要更好地了解自己和世界,从而更有效地引导我们的生活。生活中的很多事件,既可当作威胁,也可当作挑战来反应。具有后一种反应的人在心理学上被称作自我实现者。自我实现者的特点是独立、乐观,对生活负责,这种受内部动机激励的人看起来更健康、自我接纳程度更高,而且更为社会着想。相反,那些受经济成功、漂亮外表或社会赞誉等外部动机驱使的人则自我实现潜能较低,更多健康问题。
有人说幸福是一种性格,有幸福性格的人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多不会减低他的幸福感,这大概就是心理学上所说的那种自我实现者。从某种意义上说,星云大师和耶稣基督,以及很多智者其实都是很好的自我实现者。由于他们性格中的这种乐观成分,他们看问题的角度跟普通人不一样。比如耶稣教导人要爱他的仇敌时是这么说的:你们若单爱那爱你们的人,有什么可酬谢的呢?就是罪人也爱那爱他们的人,你们若善待那善待你们的人,有什么可酬谢的呢?就是罪人也这样行。记得有一次听牧师传道,他说如果你的丈夫酗酒,或者有别的女人,不要怨恨他,要可怜他,因为他太软弱,控制不了自己的欲望,是个可怜的人。一个人,如果心里真能做到没有怨恨,那肯定是一个幸福的人了。
塞利格曼和其他认知理论家认为,彻底击败我们的不是生活事件本身,而是我们对这些事件的信念和理解。星云大师和耶稣基督这种用来解释生活中出现的好事和坏事的方法,其实是一种感觉控制能力。值得欣慰的是,这种感觉控制能力是可以通过学习获得的,心理学家把它称作习得性乐观。习得性乐观强调用合理正确的方法解释生活事件,从而提高感觉控制,进而提高适应性反应。实现这一目标的方式主要通过改变我们的解释风格,即我们向自己解释生活事件的方式。
心理学家发现,在充满支持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更容易具备自信、乐观的特质,无论将来从事何种职业,这种乐观、积极的特质很大程度上可以导向事业成功和生活幸福。这是因为,自我实现程度高的人喜欢生命的丰富和复杂,甚至矛盾,他们相信自己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实体,而是处于一个形成过程中,变化才是生活中唯一真正不变的东西,他们因此能够更好地把握现在时刻,把自己的渴望看作路标而非固定点。
Roger说过,好的生命是一个过程,不是一个已经形成的状态。它是一个方向,而不是一个目的地(Rogers,1961)。改变看世界的眼光和角度,不断调整生活导向,才是获得幸福感觉的根本方法。亲爱的读者,你是否愿意和我一道,在这个不完美的世界里培养自己的幸福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