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注册 | 登录 | 首页
作者:
标题: [原创] 信史且待后人读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程宝林

#1  [原创] 信史且待后人读

信史且待后人读
─读侯天岚著《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财政史》

程宝林


纽约柯捷出版社最近列入《铜钟丛书》出版的《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财政史》,是一本极为罕见的书。说它罕见,是因为这本绝大部分内容为统计数字和表格的书,真实记录了一个地方政权在一个特殊历史关头的财经状况。这个地方政权就是尚未壮大的中国共产党,所辖范围史称“陕甘宁边区”。
       
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1935年长征到达陕北后,中共的家底究竟有多大?在以延安为中心的贫瘠的黄土高原上,中共采取了哪些经济、金融措施,制订了那些规章制度,这才使得自己能够幸存下来,并逐渐发展壮大,最终夺取政权?这本书事无巨细地回答了这些问题。治中国现代史,以及对国共之间的恩怨有兴趣的读者,实在不可不读此书。
       
不过,读者千万不要先入为主,误认为这本书是揭露延安“黑幕”的胡编乱造之书。读过的人一定会发现,本书的作者,很可能是延安革命事业的一员。他研究和记录的角度,都体现着他对于当时延安所发生的一切政治、经济事件的支持和维护,这一点,从书中关于“皖南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阐述中就可以得到明证。
       
惟其如此,当我们从这本书中,读到在其他任何类似著作中都难以见到的史实时,我们除了感谢作者和出版者的良苦用心,还能说什么?“不信青史尽成灰”,就必然要“信史且留后人读”。
       
这本书史料之翔实,实属难得。比如,西安的八路军办事处,代办汇兑业务,负责接收社会各界汇往延安的汇款。这本书就详细记载了,总共有多少笔汇款,总金额是多少。再比如,中共在陕北,接管了老百姓的造纸作坊。那么,那个作坊在哪里,老板是谁?这样微不足道的经济活动和事件,这本书都记载得清清楚楚。包括延安中共一些经济部门的机关干部,其姓名、职位,详细到科级甚至股级。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读者以前所熟知的延安,主要是政治层面的图景,且有许多方面并非不可置疑,而这本书,却用难以辩驳的数字和资料,给读者描绘了一个开矿、开荒、开商店、做买卖的经济层面的延安。
       
这本书资料的珍贵,非类似出版物可以相比。例如,该书在第84页,摘引了毛泽东所撰《八路军军政杂志》发刊词中的文字: “在战略防御阶段,友军的协助是明显的,没有正面主力军的英勇作战,便无顺利地开展敌人后方的游击战争。”在这里,毛泽东所赞誉的“友军”、“主力军”,当然是指当时的国军。而在短短的几年间,截至到1938年,仅有4万余人的八路军、新四军,已经扩大到18万1千人。这种对国民党军队抗战的正面评价,直到几十年后,国民党主席连战先生首访大陆,才由大陆最高领导人再次说出。如果信史不传,历史就会这样,成为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这本书中所援引的资料、数据,许多都应该是当年延安的机关文件、材料、报表、报告等。比如,在《机关、部队的商业和农业》一节中,作者就援引了《贸易局管理工作的检讨与今后工作计划初稿》的原始材料,披露了陕甘宁边区当时的大烟(鸦片)贸易情况:“ 此外在商业中又以贩卖大烟最为赚钱。晋西北(晋绥边区)和敌占区所生产的大烟多从绥德进入边区。在绥德地区每两售价法币90元,到关中出售每两400元,利润310元,利润率334%。后来绥德地区涨到法币300元,到关中出售600元。所以部队机关都争着做大烟生意。1940年各单位贩卖大烟多少无统计,贸易局出售69,530两。”
       
另外,我们都知道,西安事变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红军接受改编,成为名义上接受中央政府管理的国家军队。那么,延安的一应军、政、学等机关、部队,理应获得中央政府的行政拨款。那么,这笔拨款是多少呢?读这本书,我们才得知,每月延安领取的中央政府行政费用是60万元法币。但1940年之后,国共冲突、摩擦加剧,中央政府后来中断了这笔拨款,边区的大生产运动才被迫展开。存在我们心头的一层迷雾,就这样被轻轻地拨开了。

在中学《历史》课本中,我们得知,中共在根据地,开展了“减租减息”运动。但减租减息,减到什么幅度,却语焉不详。在这本书中,我们得知,中共在1942年1月28日,发布了《关于抗日根据地土地政策的决定》。以土地权利为核心内容,以农民为革命主力军的中共,其土地政策具有从“较为宽松”到“极为严厉”的渐变过程。该决定指出:“故于实行减租减息之后,又须实行交租交息,于保障农民的人权、政权、地权、财权之后,又须保障地主的人权、政权、地权、财权。”谁又能想到,早在战火纷飞的1942年,中共就能在自己的正式文件和决议中,使用“保障人权”这样符合普世价值的内容,甚至,将保障人权的范畴,扩大到了地主阶级的头上。而一旦夺取政权之后,这些决议和决定,立刻被暴风骤雨般的土地改革所取代。而迟至80年代中期,“人权”一词,在中共的辞典里,还是和“反动”一词紧密相联的。直到今天,“人权”仍然是执政者的软肋。一场接一场的人权灾难,贯穿着中共建政以后前30年的全部历史。

平心而论,在那样贫瘠的地区,在如此落后的经济环境和状况下,中共采取的一些经济措施,大多都是合理的、适当的,用力地促进了自给自足。可惜,这一笔宝贵的经济管理、经济发展经验,没有能够在建国后发扬广大。大跃进、人民公社等,造成了极大的资源浪费,并将中国具有千年历史的自耕农,变成了丧失生产自主权和自由度的半“农奴”,使中国的国民经济,在文革结束时濒临崩溃的边缘。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这本书的出版,便是为中国当代经济的未来发展,提供一面镜子,以助其兴,以避其衰。当好中国的家,管好中国的钱袋、粮袋,十几亿人,人人有责。


                                                    2010年7月31日,夏威夷


2010-8-3 03:36
博客  资料  信箱 主页 短信   编辑  引用

冬雪儿

#2  

“纽约柯捷出版社最近列入《铜钟丛书》出版的《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财政史》,是一本极为罕见的书。说它罕见,是因为这本绝大部分内容为统计数字和表格的书,真实记录了一个地方政权在一个特殊历史关头的财经状况。这个地方政权就是尚未壮大的中国共产党,所辖范围史称“陕甘宁边区”。”——奇怪哦,这样一部纪录共产党好作风的书,竟然在共产党天下的大陆,没有出版市场。这说明着什么问题哩?我一时还没想明白。

宝林是将《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财政史》一书的核心,解析给了读者。至少我是这种感觉,使我看到文中的很多数据时,一点也不感觉枯燥。而且很想读到原著。


2010-8-3 21:46
博客  资料  信箱 短信   编辑  引用

冬雪儿

#3  

“在中学《历史》课本中,我们得知,中共在根据地,开展了“减租减息”运动。但减租减息,减到什么幅度,却语焉不详。在这本书中,我们得知,中共在1942年1月28日,发布了《关于抗日根据地土地政策的决定》。以土地权利为核心内容,以农民为革命主力军的中共,其土地政策具有从“较为宽松”到“极为严厉”的渐变过程。该决定指出:“故于实行减租减息之后,又须实行交租交息,于保障农民的人权、政权、地权、财权之后,又须保障地主的人权、政权、地权、财权。”谁又能想到,早在战火纷飞的1942年,中共就能在自己的正式文件和决议中,使用“保障人权”这样符合普世价值的内容,甚至,将保障人权的范畴,扩大到了地主阶级的头上。而一旦夺取政权之后,这些决议和决定,立刻被暴风骤雨般的土地改革所取代。而迟至80年代中期,“人权”一词,在中共的辞典里,还是和“反动”一词紧密相联的。直到今天,“人权”仍然是执政者的软肋。一场接一场的人权灾难,贯穿着中共建政以后前30年的全部历史。”


2010-8-3 21:50
博客  资料  信箱 短信   编辑  引用

xyy

#4  

这真是一本好书,有史料价值,应该找来看一看。从你的介绍中,知道了大生产的背
景,烟土交易内情,土地政策的渐变过程和人权价值的演变等等。不知是否也包括
了刘志丹时代的内容?

由此书联想到杨继绳的《墓碑》上下卷,史料也是非常详尽殷实的。


2010-8-5 14:48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 上一主题 散文天地 下一主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