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注册 | 登录 | 首页
作者:
标题: [转载] 信息红楼论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xzhao2

#1  [转载] 信息红楼论

信息红楼论(1)

一. 《红楼梦》和信息论

《红楼梦》和信息论,一是洋溢女人味极富感情色彩的古典小说,一是应用十分广泛的研究信息传播、存储与处理的现代自然科学。表面看来,两者风牛马不相及。细究下去,彼此如能结合在一起,当会擦出意想不到的火花。这些且听在下慢慢道来。

《红楼梦》原名《石头记》,说的是石头幻形入世,在红尘中历尽离合悲欢世态炎凉的故事。那石头原来是女娲氏炼石补天多余的一块,被弃置于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一日,此石头从二位路过的僧道谈论中,听到红尘中的荣华富贵,便动了凡心,要求二仙携带下凡去享受享受。那仙道:"那红尘有却有些乐事,但不能永远依恃,况又有'美中不足,好事多磨'八个字紧相连属......"。谁料这八个字竟成了《红楼梦》书中人物的人生谶语。

林黛玉,这个貌似天仙的美人儿,聪明秀慧,却多愁善感,娇病缠身。她和宝玉刻骨铭心如痴似狂的真挚恋情,竟然毁于移花接木之计,到头来流尽了珠泪儿,焚烧了诗稿,一缕芳魂飘向那离恨天宫。

贾宝玉,堪称古今第一情种。在他心目中,女儿的骨肉是水作的,玉洁冰清;男人的骨肉是泥作的,浊臭逼人。他对女儿们关怀备至,爱护有加。不料使他日夜魂牵梦绕的林妹妹含恨死去,他的态度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竞然撒手于悬崖,看破红尘,遁入空门,当和尚去了。

元春贵为皇妃,归宁省亲,虽有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之盛,却是瞬间的繁华。深宫内苑,阴森肃煞,危机四伏,是"那不得见人的去处",也是催命无常早早登临之地。

探春是个才智双全的奇女子,有胆识,有谋略,善筹划。在大观园内兴利除弊,推行承包经营责任制,是历代难得一见的巾帼风流。可惜出自偏门,远嫁他乡,泣涕涟涟。

湘云性格豪阔,有男儿气质,蜂腰猿臂,鹤势螂形,偏爱打扮成假小子模样。但命乖运蹇,父母双亡,年轻早寡,真个是云散高唐,水涸湘江。

妙玉天生成洁僻,刘姥姥喝过一口的成窑茶杯便要扔掉,却不知"太高人愈妒,过洁世同嫌"。到头来风尘肮脏违心愿,遭强盗掳去,陷落污淖中。

王熙凤是荣府大管家。绝顶聪明,工于心计,是个出色的管理人才。八面玲珑,极富公关意识和技巧,是古代稀有的一只"雌凤",令现代女性羡慕不已。怎柰生逢末世,贾家运数合终,大厦将倾,致令她机关算尽,也回天乏力,却白白赔上了自己的性命。

...... ......

不仅书中人物如此,就连《红楼梦》这本书的运途遭际也和这八字谶言暗暗相合。

首先看成书过程。《红楼梦》成书过程曲折坎坷。原作者撰写的《石头记》,经曹雪芹增删编篡只得八十回,且故事尚未完整,人物未有结局。宝黛爱情到底是实践了木石前盟,还是撮合了金玉良缘?薄命女颦卿的珠泪儿能流几个春夏秋冬?痴情人宝玉是矢情?殉情?绝情?还是由多情转向"不情"?元春,探春、迎春、惜春、湘云、妙玉,凤姐、巧姐等人后来遭遇怎样?还是一连串的问号?这种只有半截子故事的《石头记》以手抄本形式流行了二十多年。这期间,有人把后半截故事续写出来。后来,热心人程伟元把这些漶漫不可收拾的稿子搜集起来,与友人高鹗细加厘剔,截长补短,抄成全书,印刷刊行,。从此,一百二十回印刷本《红楼梦》流行于世,广为传播。这部我国古代伟大的文学名著,经过如此艰难曲折的历程才得以问世,你说是不是"好事多磨"呢?

再说原作者和续作者,无论是《红楼梦》还是《石头记》,无论是手抄本或是印刷本,都一概没有原作者和续作者的署名。而书中正文或序言都有前八十回经过曹雪芹增删编篡,后四十回经过程伟元、高鹗截补整理的记载。尤其重要的是,曹、程、高等人对这种说法欣然接受,不表异议。一部艺术上无与伦比的古典文学作品,竟然连谁人所著,谁人所续都不知哓,这不能不说是一切红学研究者的心头之痛!大家都不甘心,都想有所突破。猜谜、考证、探佚,浑身解数使尽,全不奏效,依然没有丝毫踪迹,只寻得些途听道说的传闻。没奈何,有人采取"无马拉条牛"的下策,拿增删者曹雪芹权充作者,整理者高鹗顶替续作者,这仅能搪塞一时,到头来终究是苦无证据,难以服众。关键问题是:无论主张谁是原作者或续作者,都拿不出半点真凭实据,道不出任何经得起质疑的理由。这是一个非常不愿意看见的残忍的结果,却也是谁也无力更改的现实。对于每个红学研究者还是一个严肃重大的考验。是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的严谨治学态度,还是采取"无证枉说",滥竽充数,囫囵吞枣的态度。作者问题是红学研究的要害问题,许多红学公案归根结底与这个问题有所牵连。我们应当采取旗帜鲜明而不能含糊其词的态度。

再次是自叙传说。1921年,胡适提出:"《红楼梦》这部书是曹雪芹的自叙传。"这是一个错误的论断。明眼人一看就清楚明白了。理由是:(一)、《红楼梦》分前后两部分,有原作者和续作者,绝对不可能是一个人的自叙传。(二)、后四十回不是曹雪芹所著,这部分就不是他的自叙传了。(三)、前八十回写的是主人翁贾宝玉十五岁以前的生活状况。"芹为谁子"则是大家公认的红学研究中一个死结。雪芹的幼年、童年、少年时期的生活全然无考。我们举不出任何一个例子说明书中情节是由雪芹经历过的一件事原样照搬复制,或者艺术加工转化而来。换句话说,宝玉的故事与雪芹生平毫不相干,没有任何具体相同之处。这怎能说是自叙传关系呢?资深红学家俞平伯晚年痛斥自传说错误。他说:"唯有自传说,成绩受到材料的局限,到后来只得'以假混真',滥竽充数了。这实在很可惜!"(1)但仍然有人视而不见,执迷不悟。君不见1987年版电视连续剧《红楼梦》的末段,背离了原著,按自传说思路重新改写,把结局弄得支离破碎,终成无可挽救的憾事。真叫人啼笑皆非!

第四,关于手抄本上的批语。上世纪陆续发现的手抄本,证明程伟元所语非虚。《红楼梦》早期以八十回手抄本流行,书上没有作者署名。书内有一些读者写下自己的感想,这就是批语。写批语的读者,我们称之为批者。他们究竟是些什么人?我们不得而知,大多数批语没有署名,有署名的也都是笔名或化名。只有个别例外,如:刘铨福、孙桐生。脂砚斋是什么人?是男人还是女人?是一个人还是一个群体?有人说是湘云,有人说是宝玉,有人说是雪芹,有人认为是雪芹的叔叔......真是人言人殊,终无定论。至于其他批者的身份,更是无从考究。距今二百多年了,信息遗忘或者丢失本属正常事。令人惊讶的是,当前流行这么一种说法:把脂砚斋和畸笏等一大批署名或末署名的批者统统认为是曹雪芹的亲人,并把他们写批语的时间确定在雪芹"属稿的当时和谢世后不久陆续写下的早期批语"(2)这种轻率鲁莽的行径简直达到无中生有,信口胡言的地步,把严谨的学术研究视同儿戏。这暴露了红学研究中在认识论和方法论上有着严重的分歧,致使艺苑红坛,终无宁日,红学论争,难有竟时。难怪乎一些有识之士忧虑地惊呼:"红学的出路在哪里?
一部名著本是供人欣赏品味,竟惹来几许烦恼,令人感慨万千,唏嘘不已。莫非果真应验了"好事多磨"这句魔咒?!

当今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信息时代,以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为基础,由众多信息自动化技术理论构成的信息科学发展十分迅速,不仅给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生活带来巨大的变化,也使人们在认识方式和思维方法上引起深刻的变化。信息概念、信息原理的普遍化,导致了信息理论与众多传统学科间的交叉、渗透和结合,产生了物理信息学、生物信息学、天体信息学、政治信息学、经济信息学、文化信息学......

文学艺术的创作、传播、阅读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思想,情感的交流,也是一种信息活动,实质上也是一种人际通讯行为。"控制论是一门研究动物(包括人类)、自动机器和有机体的控制和通讯的理论"。(3)它揭示了机器中的通讯和控制机能与人的神经、感觉机能的共同规律。控制论的创始人维纳指出:"生命个体的生理活动和某些较新型的机器的操作,在它们通过反馈来控制熵的类似企图上,二者完全相当。"(4)控制论为人们利用信息科学概念和方法来研究文学艺术问题奠定了理论基础。一门新兴的学科——信息文艺学正在兴起,并且日臻完善。《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利用信息论的思维方法研究它应是顺理成章的事,这为解决红学研究中的难题提供新的思路和途径。

索隐,这个困惑红学多年的古老问题,自1794年周春在《阅红楼梦随笔》提出"张侯家事说",距今已有二百多年了。后来被考证派嘲讽为"猜笨谜",惜末击中要害,虽然式微了,却未轰然倒下,如今甚至有借尸还魂之势。这个躯壳就是"探佚学中考证派"。按照信息论的观点,作者在自己经历中所看到的听到的事物,一句话就是他从外界接收到的信息,经过辨识,记忆,储存在大脑里。其中某一部分信息经过大脑概括,加工,创造被写成文字记载下来,这便是《红楼梦》。这部分媒介记载下来的信息,才能跨越时空,流传下来。而其他没有被形诸于文字的信息依然存储在大脑内。如果说:"隐"指的是作者经历过而没有被文字记载下来的信息,事情就十分清楚了。因为信息是看不见的,摸不着的,即使作者还活在人间,通过解剖,打开头胪,也不能看见具体情景,最多只能在大脑皮层找到某些"痕迹"而已。同时,信息是必须依附物质载体而存在的。随着作者的逝去,大脑的消失,其负载的信息也就灰飞烟灭了。任你"上穷碧落下黄泉",也只能是"两处茫茫都不见"。索隐问题的要害是无"隐"可索,不存在可索之"隐"。

《信息红楼论》就是利用信息科学关于信息认识,信息处理,信息创造,信息传播,信息接收,信息控制反馈的原理和规律,研究《红楼梦》创作与评论,题材与作品,作者和批者等以及长期争论不休的各种问题,寻求科学客观正确的答案,为红学研究开创一个新的领域。这是一条崭新的道路,需要跨部门跨学科的知识。作者自知才疏学浅,难膺重任,唯以摸着石头过河的精神,兢兢业业,在新辟的蹊径上,勇敢地探索前行。

(未完待续)

注释:
(1)《俞平伯散文选集》第274页
(2)朱一玄《红楼梦资料汇编》第77页
(3)维纳:《人有人的用处——控制论和社会》第1页
(4)维纳:《人有人的用处——控制论和社会》第16页

转自水西弱--红楼艺苑



是非是我非我
2009-10-23 09:29
博客  资料  信箱 短信   编辑  引用

水西弱

#2  [原创] 信息红楼论(2)

原创]信息红楼论(2)

信息红楼论(2)
   
    作者:水西弱
   
    二.读者接收到什么信息

    为了叙述方便,这里简介信息论一些知识。
   
    我们把文学艺术作品的内容称为信息。作者是信息制造者,是信源。作品是信息的载体,是传递信息的媒介。读者(听者、观众)是信息接收者,是信宿。作者和读者明显不同。作者把自己过去获得的信息,概括、提炼、整理、取舍、加工、创造成新的信息,并用文字等代码转换成作品。作品产生了,然后才有读者,才有读后感言,才有批评者。批评者也是读者。作者一般只是一个人,特殊的也是极少数二、三个。信息是可以共享的,读者则可以成千上万。他们和作者生存时间会有差别,甚至是不同时代的人。按信息论的观念,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有很大的差别。文学创作的作者有颇大的空间和自由度,可以想象,可以艺术加工。评论家的身份有两重性。对原作品来说,他是读者。对他所写的评论文章来说,则是作者。文学批评的对象是经已写成文字的已被定格的原作者的作品,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所以,评论家在写批评文章时应当采取实事求是的严谨的治学态度。信息是无形的,看不见,摸不着,不具有实体性,它必须依赖于物质载体才能存在。被物质载体载负的信息可以长时期储存,也可以通过其载体的转换和运动向远距离传递,从而跨越时空。
   
    《红楼梦》这部二百多年前的作品就这样一直流传到今天。《红楼梦》写什么?这是一个读者和评论者十分关心且无法回避的问题。白纸黑字写分明,这问题本该是无可争论的。其实则不然。各人观念不同,见仁见智,人言人殊。归纳起来,有下面多种说法:
   
    1、张侯家事说。
   
    2、清圣祖与董鄂妃故事说。
   
    3、明珠家事说。
   
    4、清康熙朝政治小说。
   
    5、清圣德等五代史说。
   
    6、曹寅家事说。
   
    7、曹雪芹自传说。
   
    8、贾宝玉和林黛玉恋爱故事说。
   
    各种说法迥异,争拗不休,迄无定论。我们从读者,也就是从信息接收者角度来讨论这个问题,也就是研究:人们阅读《红楼梦》,脑子里接收到什么信息?
   
    我们设计这么一个方案,从高中二年级或大学一年级的学生中随意选出50人。每人发一部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一百二十回本《红楼梦》,让他们自由阅读。30天后,召集他们举行一次开卷考试。允许他们带《红楼梦》进场,但不准带其他书籍和资料,不准交头接耳,可以翻书找答案,但要独立完成答题。试题共两份,要求每人全答,时间两小时。第一份试题,分填空题和问答题两部份。
   
    一、填空题
   
    1、离恨天之上,灌愁海之中,放春山太虚幻境牌坊两边一幅对联是:(),()。警幻仙姑请宝玉饮的仙茗叫(),灵酒叫()。
   
    2、在黛玉看来,宝玉的容貌:面若(),色如(),鬓若(),眉如(),面如(),目若(),虽怒时(),即瞋视()。
   
    3、在宝玉眼中,黛玉的形容:两弯()笼烟眉,一双()含情目,态生(),娇袭(),眼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行动处(),心较()多一窍,病如()胜三分。
   
    4、贾宝玉的祖父叫(),祖母姓(),父亲叫(),母亲姓(),伯父叫(),伯母姓(),姑姑叫(),姑丈叫(),舅父叫()。宝玉的兄弟叫(、、),姐妹叫(、、、)。表姐叫(),表妹叫()和()。
   
    5、宝玉和众姐妹住在大观园内,其中宝玉住(),黛玉住(),宝钗住(),李纨住(),迎春住(),探春住(),惜春住(),妙玉住()。
   
    6、秦可卿死后,贾珍哭的泪人一般,欲以风光大葬以酬死者。他拍手道:“如何料理,(!)因尤氏犯了旧病,睡在床上。他柱杖央求(),协助宁国府,料理后事。
   
    7、贾元春皇妃归宁省亲是件烈火烹油、鲜花着锦的盛事。她于正月十五日()点钟起身出宫,十六日()点钟请驾回銮,在家中逗留()个小时。
   
    8、情切切良宵花解语,“花”指的是();意绵绵静日玉生香,“玉”指的是()。
   
    9、中秋节林黛玉和史湘云即景联诗。史湘云说道:“寒圹渡鹤影“,林黛玉联曰:“”。
   
    10、宝玉生日,当晚群芳开夜宴,占花名儿饮酒取乐。宝钗掣的是“牡丹”,签上题着:“艳冠群芳”,下面一句唐诗,道是:“”。探春掣的是“杏花”,李纨是“老梅”,湘云是“海棠”,麝月是“茶花”,香菱是“并蒂花”,黛玉是“芙蓉”。袭人是:(),签上题着:“武陵别景”,下面一句旧诗,道是:“”。
   
    11、俏了环晴雯蒙冤受屈含恨死去,宝玉一心凄楚,悲痛不已。他愤然命笔,洒泪泣血,一字一咽,一句一啼,哭成(《》)。诛中称赞晴雯,其为质(),其为性(),其为神(),其为貌()。
   
    12、贾母和邢王二夫人及凤姐等商议宝玉亲事。有人认为宝玉和林丫头“他们若尽着搁在一块儿,毕竟不成体统。”“只有宝丫头最妥。”说出这样一锤定音的话是:()。因怕宝玉不肯顺从,中途生变,()提出采用偷梁换柱之计,瞒成此事。
   
    13、黛玉一心一意专情宝玉。宝玉惨遭毒打,她哭得“两个眼睛肿的桃儿一般”。听到心上人将要结婚,而新娘子不是她,顿时似五雷轰顶,万念俱灰。她挣扎着焚毁了诗稿,直声叫道:“宝玉,(),()……”一缕芳魂怀着满腔哀怨飘向离恨天宫。
   
    14、宝黛情深,生死不渝。宝玉曾对黛玉说:“你死了,我做和尚!”后来,木石前盟被拆散,黛玉含恨死去,宝玉实践了诺言,出家去了。一日,他光着头,赤着脚,身上披着一领(),向贾政倒身下拜,(),转身就走,倏然消失在白茫茫一片旷野。
   
    15、贾府这个百年望族,勋业世家,终因子孙不肖,获罪抄家。革去两个世职,两人问罪充军。贾赦发往(),贾珍发往()。两府财产几乎全被抄没入官。从此,贾家彻底没落,一败涂地。
   
    二、问答题
   
    1、试述贾宝玉的性格特征及其对女儿的态度。
   
    2、你对林黛玉与薛宝钗的不同性格和各自道德标准,有何评价?
   
    第二份试题
   
    一、填空题
   
    1、曹雪芹于悼红轩,披阅(),增删(),纂成(),分出()。题曰:《》并题一绝云:(,,,?”)
   
    2、曹雪芹的祖父叫(),祖母姓()父亲叫(),母亲姓(),伯父叫()伯母姓(),姑姑叫(),姑丈叫(),舅父叫()。曹雪芹的兄弟叫(),姐妹叫(),表姐妹叫()。
   
    3、曹寅曾任江宁织造和苏州织造,会做诗写词,著作有:《》。
   
    4、周春认为《红楼梦》是写金陵张侯家事。张侯名(),长子名(),幼子名()。
   
    5、纳兰明珠是康熙朝宰相,结党营私,权倾朝野,异常贪酷,日进斗全。后受御史()弹劾,问罪抄家。其子(),颇有文才,著作有(《》)。
   
    6、董鄂妃是内大臣()的女儿,深受顺治帝宠爱,封为皇贵妃。董小苑是秦淮名妓,她与江南才子()相爱九年,不幸小苑早夭,他悲痛万分,写下《》,追念往昔恩爱缠绵的日子。
   
    7、康熙朝末期,众皇子争储激烈。嫡子()曾被封为皇太子,后来又被废了。第四皇子(),第八皇子(),第十四皇子()皆虎视眈眈。康熙驾崩后,终为()承袭了皇位。
   
    8、程伟元,字小泉,工诗善画。嘉庆年间,曾做过盛京将军()的幕僚,同时兼任教()书院,他竭力搜集《红楼梦》文稿,整理印刷发行,立下了汗马功劳。
   
    9、高鄂,字兰墅,乾隆()年,考中顺天乡试举人。乾隆()年中三甲一名进士,曾任内阁中书,翰林院侍读,撰有《》和《》。他悉心整理《红楼梦》后四十回,参与全书完整刊印发行工作,是项泽被世人的善举。
   
    10、诗人张问陶的妹妹()嫁给高鹗。1808年,张问陶写了一首诗:《赠高兰墅鹗同年》。诗的全文是 ),其中第四句注云:(  ).
   
    二、问答题
   
    1、简述曹雪芹少年时期的生活状况及其对封建科学制度的态度。
   
    2、叙述你所知道的曹家妇女的身世遭遇和具体生活情况。待各人做完两份试题后,将试卷收集起来进行详阅。
   
    结果发现:第一份试题每人都能答上,基本正确。第二份试题情况就不同了。除了填空题中第1小题大家能答对,其他问题或者答错,或者空白答不上。
   
    这就说明,通过阅读《红楼梦》,大家只知道贾宝玉家的故事,而不知晓曹家、张家,明珠家等的事迹。如果调换一批学生,或者扩大到其他年级学生进行测试,结果将会是一样。
   
    把这种测试扩展到其他学校,甚至到社会上各个阶层的人群,只要具备一定程度的阅读能力,结果又该怎样呢?毫无疑问,第一份试题的结果将是一致的。第二份试题答得上或答得对可能会多一些。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他们了解第二份试题的答案不是从《红楼梦》中获得的,而是通过阅读其他书籍才晓得的。这种测试也可以通过网络,以问卷调查方式进行,结果也会是一致的。其实本文的读者也不妨自我测试一看,看看得出怎么样的结果?
   
    所有的情况都会归结为一点,应用信息反馈控制原理进行测试的结果表明:读者从《红楼梦》中只是接收到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爱情悲剧为主线的贾家故事的信息。这是科学的客观的正确的结论,经得起实践反复的检验。深入研究表明,在我国古代,无论是唐宋元明清,历史上都未曾出现过这样一户人家,不管是姓贾的,姓曹的,姓张的,姓纳兰的。《红楼梦》是小说。“小说是什么?小说就是虚构。”(1)太灵幻境是虚构的,大观园也是虚构的。浩瀚太空搜索不到离恨天,灌愁海的踪影,苍茫大地寻觅不到大荒山,青埂峰的形跡,更难寻觅通灵性会说话的巨石。人间世上本没有荣国府和宁国府。“贾妃本无其人,省亲也无其事。”(2)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等俱是作者匠心独运塑造出来的艺术形象。《红楼梦》出现以前,人们对这类形象的感觉朦胧隐约,似曾相识,既熟悉又陌生,只得一鳞半爪的零碎影子。《红楼梦》问世以后,人们的精神世界里从此增添了这一大群各具独特个性的栩栩如生的新人。正是凭借这些鲜活形象,《红楼梦》才成为统传千古的不朽名篇。(未完待续)
   
    注释:
   
    1、《俞平伯散文选集》第273页
   
    2、宋广波:《胡适红学研究资料全编》第235页


2009-11-13 10:48
博客  资料  主页 短信   编辑  引用

xzhao2

#3  

很高兴在这儿见到楼主。

那个红楼网站现在发帖很慢,不知道编辑们干啥去了。


2009-11-13 11:00
博客  资料  信箱 短信   编辑  引用

水西弱

#4  

[quote]Originally posted by xzhao2 at 2009-11-13 04:00 PM:
很高兴在这儿见到楼主。

   十分感谢xzha02先生转载拙文,能和这里的网友见面.
    《信息红楼论》认为,作者创作,作品传播,读者阅读是一种通讯行为,属信息科学范畴.作者发出的信息,作品载负的信息,读者接收到的信息,三者是一致的.<<红楼梦>>写什么?这是一个古今争论不休的问题.作者已逝,我们无法讯问.作品缄默,无能作声.唯有读者是活生生的人,我们或可从他们那里寻求答案.通过设计适当的问题,利用开卷考试,问卷调查或个人自我测验等形式来进行调研,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可以籍此了解读者接收到哪些信息?接收不到哪些信息?哪些信息是从《红楼梦》中得来的?哪些信息是从其他书本获知的?《信息红楼论》(2)具体设计了一套试题,进行实验尝试,取得预期的效果。
  《信息红楼论》(3)进一步从信息传播规律阐明读者接收到的信息,正是作者本人向读者发出的信息.因此,无论从读者还是作者角度来说,《红楼梦》写的就是以宝黛恋爱悲剧为主线的贾家故事,是虚构的小说,不是历史上真实存在过的任何一个家庭或某个皇朝的故事.从而,科学地客观地解决了<<红楼梦>>写什么的问题,为红学研究开辟一条崭新的途径.
    以文会友,不亦乐乎!


2009-11-15 08:46
博客  资料  主页 短信   编辑  引用

水西弱

#5  [原创] 信息红楼论(3)

信息红楼论(3)


                              三,  作者到读者的信息传播过程

   上一节我们利用信息反馈控制原理,进行了开卷考试或问卷调查,得出读者阅读《红楼梦》接收到以宝黛爱情悲剧为主线的贾家故事信息的结论。现在我们继续讨论作者创造出红楼故事,如何把信息传递给读者的过程,也就是人——人通讯问题。
    实现人——人通讯,需要寻找一个信息代码系统。这个系统是物质的,是信息的载体。因为信源是人,信宿也是人,所以,它的编辑代码和翻译代码功能都是人类可以独立完成的。适合这样条件的信码就是语言(语言、文字)。
语言是人类进化的产物,也是人类交流思想,进行通讯的努力尝试探索实践的结果。语言系统的形成与人类的发声,听觉,视觉,辨识,记忆,大脑控制功能等人体生理结构的进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彼此互相影响,互相促进,逐渐完善。任何鸟类或其他动物甚至类人猿都没有这样的语言能力。有了语言,人类就获得两条通讯路径,两条信道。一条是语音信道,另一条是文字信道。语音信道:讲者发出信息(信源)——语音编码——声音——耳(听者听觉器官)——语音译码——听者接收信息(信宿)。文字信道:作者信息——文字编码——作品——眼(读者视觉器官)——文字译码——读者信息。语音和文字两条信道可以独立进行,也可以交叉进行或者同时进行。
    语言是人类交流思想进行通讯的工具,它具有群体性和公认性。语言的形成经过漫长的历史时期。各个民族生活在不同地域,人体生理结构,生活习惯存在着差异性,对声音、字形各有偏爱,因而出现不同的语言。现在全世界有3000多种语言。语音自然不同,文字也有差别。好些民族采用拼音文字,我国汉族则采用方块字,古代巴比伦人,亚述人,波斯人却曾经采用楔形文字。
   语言,这个人——人通讯的信息代码系统是十分庞大,精细和复杂的。它囊括的对象是世间上万事万物,人类感情的欢乐悲哀,人际关系的错综复杂,抽象思维的符号公式,逻辑推理等等,所有这些,统统都要有信码(语音、文字)来表达。尽管语言只是表示对象的概念和范畴,但信码的数量还是十分可观的。就我国汉字来说,1710年编纂的《康熙字典》,共收集汉字47035个。由这些字组成的词的数目将会增加数倍。1999年出版的《辞海》,收录单字19485个,其中17674个列为字头,字头及独立词达122835条,由此可见一斑。
   这么庞大的信码系统要求人们长期记忆在脑海中,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事。于是,人们编纂了字典、辞源、辞海等语言工具书籍,把古今汉字的读音、语义和使用方法记录下来,使人们在学习和使用语言文字有所遵循。从传说黄帝史官苍颉造字算起,经过几千年的积淀和发展,我国语言文字系统已相当成熟,在使用上已达到有法可依,有典可据的完善程度。
人——人通讯,始端是人,终端也是人。人既是信息的发生者,也是信息的接收者,既扮演着讲述者或作者的角色,也担负着听着或读者的责任。作为信码系统的语言,其语音、文字和语义之间有严格的对应关系。这种关系是人们约定俗成的,有着高度任意性,如江河湖海,日月星辰,眼耳口鼻……这些信码是精巧的,是人们公认的。语音——语义,文字——语义,语音——文字,这些关系是一一对应的,也就是说,是“一音一义”或“一字(词)一义”的。尽管也存在极少数多音字或多义字,如“行”字,有“行走”和“银行”之分,又如“重”字,有“重量”和“重要”之别,但在某一具体情况下,也只表示一个确切的意义。正是这种一一对应关系,才保证语音和语义,文字和语义能够准确无误地进行双向转换。从而,使讲者把信息准确地传递给听者,作者能准确地把信息传递给读者;同时,也保证听者接收到的信息,读者接收到的信息,正是讲者或作者所要传达的信息。这样,才实现人际间的口头交谈或书信往来,在通讯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手机、电子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人们已经实现远距离的语音和文字的即时交流了。
    语言是人所特有的,“是人的最突出的成就”,(1)其他动物以至人的近亲黑猩猩也无法掌握。然而,控制论创始人维纳指出:“言语不是天赋的,言语能力才是天赋的。”(2)这段话的意思是,人不是天生下来就会运用语言进行人际通讯的。人的生理结构,眼、耳、口、舌、大脑等,使人具有了视觉,听觉,发声以及辨识,记忆,控制等功能,具备了进行编码,译码的条件,但这只是一种可能性,要付诸实施,还必须进行学习。学习信码系统的语音,文字,语义彼此的对应关系,掌握互相转换的技能和方法。对于庞大的、约定俗成的,高度任意性的信码系统,我们只能一音一字地,老老实实地,认认真真地学习,还要不失时机地长时期地学习。这和巴甫洛夫神经学说相一致。通过语言文字认识事物是人脑的一种条件反射,不是先天就会的,而是后天学习形成的。
    语言学习应从儿童开始。“有证据说明,临界期是存在的,在此期内,学习讲话最为方便,倘若过了这个时期还没有机会跟自己同类(不管是什么种族)接触的话,那么,语言的学习就变成受限制的,缓慢的和十分不完全的了”。(3)
语言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从儿童识字开始,经过小学、中学、大学阶段,人们在学习方面花费了十多二十年,甚至更长时间。经过学习,人们认识了信码,熟练了语音、文字、语义的转换,提高了编码和译码能力,丰富了知识才能,使人际通讯能够顺利进行。当前,信息科学发展迅速,通讯技术日新月异,大大地推动经济繁荣,社会进步。
   《红楼梦》这部古代文学作品,作者采用文字作为信息代码,将其需要传达的信息(故事)用编码方法转换成文字,构成作品。读者获得了作品,通过阅读书中文字,经过大脑译码,把文字转换成信息,从而接收到作者传来的信息(故事)。
   《红楼梦》一百二十回本于乾隆五十六年(1791)始告成本,第二年程乙本相继印刷刊行、程伟元和高颚在程乙本《红楼梦》引言中说:“是书前八十四,藏书家抄录传阅凡三十年矣。”可以确定,《红楼梦》写作当在乾隆年间。1716年,《康熙字典》编纂完成,全书收字47035个,是我国古代收字最多,释义最详尽的大型语言工具书。有理由相信,生活在那个年代的人们,无论是《红楼梦》的作者或读者,他们在进行写作或阅读时,都要遵循这部字典中记录的语言规律。值得特别指出的是,这部辞书一直沿用至今,仍然有效。近年还出版了《康熙字典》(现代点校版),以满足人们学习语言的迫切需要。这也说明《红楼梦》这部产生在二百年前的作品,与今天所采用的文字与语义的对应关系,编码和译码方法是一致的。换句话说,今天的读者通过阅读《红楼梦》,从书中接收到的信息与乾隆年代的读者接收到的信息是相同的,和作者发出来的信息是一样的。
    从上节开卷考试的答案中,我们知道《红楼梦》的读者接收到贾家故事的信息。根据上面的讨论,这也就是作者当年直接传递给读者的信息。
    《红楼梦》写什么?这个问题现在可以十分肯定地回答了。《红楼梦》写的是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爱情悲剧为主线的贾家的故事。这是科学、客观、正确的结论。
    现在我们讨论一些红学激烈论争的问题。
         〈1〉索隐问题
   《红楼梦》开卷第一回说:
   “作者自云:‘因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其事隐去,而借通灵之说,撰此《石头记》一书也。故曰甄士隐云云。’”
   这和当今某些电视连续剧的片头语相似:
   “本故事纯属虚构,如有雷同,当属巧合。”
    这样声明无非是预防敏感情节被人误解,无端生事,引发不必要的麻烦与纠葛。
   可是另一方面,却激发了人们寻根究底的好奇心,饶有兴趣地寻觅隐去的“真事”。但从信息论看来,这是痴心妄想,徒劳白费心机。人们一生接收到各种各样的信息,经过辨识,形成记忆,储存在大脑内。有部分直接或间接地被记录在载体上(例如:文字,光盘等),有可能留存下来。其余信息,随着人们生命的终结而消失得无影无踪。“真事”也是信息,而且是未被形诸笔墨的信息,是生活在清乾隆年间的作者的大脑里的信息。如今,斯人已逝,“真事”无处藏身,何来寻觅?索隐问题的要害就是无“隐”可索!
   有些学者对“隐”更有一番解释,认为是作者心中另一个“本事”。蔡元培先生的《石头记索隐》说:“《石头记》者,清康熙朝政治小说也。作者持民族主义甚挚,书中本事在吊明之亡,揭清之失。”(4)这就产生了通讯问题,作者如何把“本事”传递给读者问题。因而必须找到一种信码,其编码方法和译码方法为作者和读者所熟悉。说得具体些,就是读者阅读《红楼梦》,获得了贾宝玉、林黛玉这些形象后,为何再从他们身上联想到胤礽和朱竹诧等历史人物,从而阐明“本事”。蔡元培先生也意识到这个问题,他说:“可用三法推求:一、品性相类者;二、轶事有征者;三、姓名相关者。……有可推证,始质言之。”(5)
   可惜,蔡先生谓之推求三法,并不见于我国所有的辞书,人们概不知晓也。而构成信码必须为使用该信码系统的人们所公认,且要经过一番学习才能掌握的。令人深深遗憾的是,蔡先生的推求三法发表于1922年1月,《红楼梦》作者生活在康乾年间,两者相差近二百年。彼生在前,此活在后。《红楼梦》作者决无理由看到此推求三法,更谈不上运用到创作上了。至于广大读者只能懂得辞书所载的文字与语义对应的译码方法,而不懂得以外的推求方法。所以,蔡先生所说的《石头记》是清康熙朝政治小说的“本事”,仅是他一人之见,一己之得,与作者和读者一概无涉。还有一些索隐派学者提出的“关合”、“附会”、“猜测”、“影射”方法,同样是违反通讯规律,与信息论相悖,自然谬误无疑,这里暂不一一剖析。
      〈2〉关于“探佚学中考证派”
    佚者,如果指的是作者想写而没有形诸文字,或者可能写了因某种原因未能面世,读者未能看到的内容,那么,将和前面说的“隐”一样。由于作者是生活在二百多年前的人,已经远离我们了。按信息论的观点,这些信息业已丢失,属于子乌虚有的了。索隐问题的要害是无“隐”可索!探佚问题的要害同样是无“佚”可探!
“探佚学中考证派”,实质也是探佚派,只不过他们把“佚”局限在清康熙年间与曹家相关的人物罢了。
刘心武先生公开说自己是“探佚学中考证派”,算是个领军人物了。他对于探索《红楼梦》人物的生活原型饶有兴趣,特别是对秦可卿这个人物花费了许多功夫,颇有心得,别有颖悟。
   1992年发表的《秦可卿出身未必寒微》,探得“她出身不仅不寒微,而是竟是相当地高贵,甚至有着类似北静王那样的血缘。”(6)但到底是哪家皇族的血缘,没有明指。
  后来发表的《再论秦可卿出身未必寒微》,探得“秦可卿实际上有着类似‘义忠亲王老千岁’那样的家庭背景和血统”,(7)还是“类似”,但已有明确目标了。
   2005年8月,刘心武先生作客《百家讲坛》,讲述其探佚生涯的重大发现:
   “康熙朝义忠亲王老千岁,小说里面出现的一个名称,生活原型就是康熙朝的废太子,就是胤礽。”
    “这个人的儿子是弘皙。”
   “秦可卿的原型就是废太子胤礽的女儿,废太子的长子弘皙的妹妹。”
     事实真的是这样吗?如果世界上曾有过弘皙妹妹这个人的话,那么,这个秘密恐怕连她自己也不知道。写作《红楼梦》应该是她去世后的事。她本人不可能未卜先知其死后会被人作为秦可卿的原型写在书中。知道这个秘密的只能是《红楼梦》作者本人。由于作者已逝,这个问题极有可能给扑朔迷离的红学平添一个“千古之谜”。
   难道这个问题真的无法破解吗?科学昌明的今天,能否给予人们新的启迪和解开谜团的契机?我们仔细想一想,这个秘密是谁告诉大家的?是刘心武先生。1992年,《秦可卿出身未必寒微》发表时,他尚不知道这个秘密。2005年他就滔滔不绝地纵谈此事了。可见,在这段时间里他获知了这个秘密。或者说,他在此期间直接或间接从《红楼梦》作者那里得到了这个消息。从信息论看来,这就是人——人通讯问题。信息传递需要经过媒介(物质载体)来实现的。我们感兴趣的是,《红楼梦》作者通过哪些具体媒介(书籍、文献、光盘、出土文件等),把信息直接传递给刘先生的呢?
    这就是检验“秦可卿原型是废太子胤礽的女儿”问题真伪的试金石。到底是作者对刘先生吐露了自己的创作秘密呢?还是刘先生的主观猜想呢?如果刘先生能提供作者传递信息给他的具体媒介(直接的或间接的),我们当然要佩服刘先生对红学研究的非凡的惊天大发现。如果提供不了的话,我们就只能相信科学,相信真理,不得不作出别样的判断了。我们并不着急,很愿意耐心地静静地等待刘先生的答复。拜托了!
        〈3〉自传说问题
    1921年,胡适先生提出:“《红楼梦》这部书是曹雪芹的自叙传。”(8)以后才陆续有了“自传说”,“自传性小说”,“文学上的自传说”,“史学上的自传说”等等种种提法。但从信息论看来,读者接收到的是贾家的故事而不是曹家的故事,作者发出的也是贾家故事的信息,所以,上述种种说法一概不能成立。另一方面,在拙文《自叙传说反证》中,采用比较鉴别的方法,研究贾家和曹家各自的具体遭逢际遇情况,发现它们竟然是“零相似”,与自传说相距甚远。两种不同研究方法得到了一致的结论。借用句武林术语“双剑合壁”,自传说何以招架?!
   《红楼梦》、《水浒全传》、《三国演义》和《西游记》,都是虚构的小说。当我们阅读《红楼梦》时,完全可以象阅读其他三部古典名著一样,怀着轻松惬意的心情,仔细品尝这美味丰盛的艺术大餐。
                                                (未完待续)

注释:
(1)维纳:《人有人的用处——控制论和社会》  第65页
(2)维纳:《人有人的用处——控制论和社会》  第64页
(3)维纳:《人有人的用处——控制论和社会》  第61页
(4)朱一玄:《红楼梦资料汇编》  第899页
(5)《红楼梦研究稀见资料汇编》  第71页
(6)刘心武:《画梁春尽落香尘》  第36页
(7)刘心武:《画梁春尽落香尘》  第38页
(8)宋广波:《胡适红学研究资料全编》  第157页


2009-11-15 22:37
博客  资料  主页 短信   编辑  引用

水西弱

#6  [原创] 信息红楼论(4)

信息红楼论(4)
四、红学研究方法的重大突破
前面我们着重讨论红学的最基本问题:《红楼梦》写什么?得到的结论是:《红楼梦》写的是以宝黛爱情悲剧为主线的贾家故事。这个结论很普通,很平凡,很直接。但由于往昔种种原因,读者对于自己直接感受到的东西,反倒疑惑起来。为了消除疑虑,我们不妨把探寻结论的过程重新检视一番,以增强坚持真理的勇气。
我们探求问题答案的过程可分为三个步骤:
(一)了解读者接收到什么信息
要了解事实的真相,就得进行调查。与《红楼梦》写什么这个信息紧密相关者是:作者、作品和读者。作者是信息发出者,他写什么,自己最清楚。他一句话问题就OK了。但是,他是谁?至今尚难确定,而且已远离我们二百多年,无从寻觅,更难令其开口说话。作品默不作声,哑口无言。我们只能从读者身上打主意了。读者可分两部分:有的已经逝去,有的尚活在人间。逝去的读者已不能言,他们中间有的人曾留下文字,表达看法,但根据何由?源自何处?我们却难追问。而且人言人殊,互相矛盾,教人无所适从。这样,只剩下向今天活着的读者调查这一条路了。调查活着的读者优点在于我们可以问这问那,寻根究底,打烂沙煲问到笃,寻个水落石出。所以,我们的调查对象确定为今天的读者,即读过《红楼梦》的活人。不论他们观点如何,只希望他们能实事求是,坦诚相告。
调查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不拘一格:个人读话,集体讨论,自我测试,问卷调查,公开考试等等。
调查问题可根据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灵活设计。内容应包括两部分:一是各种不同观点,如贾家事,曹家事,明珠家事等;二是特别强调追问信息的来源,即给出的答案来自何方?出自什么作品?就是要求说明信息的物质载体是什么?这个载体是直接的,具体的,应能提供书本名称,甚至可以详细指出在第几章第几回或某页某行。这是调查的关键点。
信息论指出:信息必须由客观物体来载负,没有载体的信息是不可能存在的。据此,我们理所当然要求答问者提供信息的来源,具体的载体。如果答问者提供不了,就可以认定其答案是主观臆造的,缺乏客观依据。对于能够提供具体来源(作品),我们可以逐一进行检查核对,鉴别真伪。还可以进一步检验出哪些信息源自《红楼梦》?哪些信息源自其他作品?这样,我们就有了判别读者从《红楼梦》中接收到什么信息的客观标准。依据这个标准作出的结论有文字为凭,有实物为据。
《信息红楼论》(2)给出的两份具体题目,可供实际调查时酌情应用。第一份题目专注询问贾宝玉家的情况。他的偏僻行为,乖张个性,红颜知己,痴妾爱婢,父母兄弟以及家族兴衰破败的重大事件:皇妃省亲,抄家问罪等。第二份题目普遍涉及曹雪芹,曹寅,张侯,纳兰明珠,清圣祖等。该文的注释提供了这两份题目的参考答案。第一份题目的答案全部皆在《红楼梦》。例如第(2)题和第(3)题关于林黛玉和贾宝玉的面容,见诸第三回。其余第(1)、(4)、(5)、(6)、(7)、(8)、(9)、(10)、(11)、(12)、(13)、(14)、(15)题分别见诸第(五)、(二)、(二十三)、(十二)、(十八)、(十九)、(七十六)、(六十三)、(七十八)、(九十)、(九十六)、(九十八)、(一百二十)、(一百零七)回。一言而蔽之,贾宝玉家事尽在《红楼梦》中。
第二份题目的答案则迥异。只有第(1)题说到曹雪芹增删文稿的事,在《红楼梦》第一回,其余各题的答案俱在其他作品中。第(2)题关于曹雪芹的亲属,人们知道甚少,歧见纷呈,难成共识。芹为谁子?是研究者的心头之病,已成死结。有人主张“寅孙说”,认为雪芹是曹寅之孙,根据是敦诚的诗:《寄怀曹雪芹霑》诗中“扬州旧梦久已觉”句下注:“雪芹曾随其先祖寅织选之任。”这是一句有严重错误的话。寅只有独子顒。寅死顒袭职。顒不幸早殁,死时其妻怀孕才七月。顒无缘看到自己的儿子,曹寅更无福享受孙儿绕膝的天伦之乐。“祖孙同在任上”无疑是一个天方夜潭。任意取舍,随意阉割不是严谨的治学态度。“寅孙说”,不足取。雪芹的女性亲友更是无从稽考。故答案以“不详”两字概括。第(3)、(4)、(5)题说的是曹寅、曹顒和曹頫,均见诸《文献丛编》。第(6)题说张侯事,见诸《阅红楼梦随笔》。第(7)题说纳兰明珠,见诸《燕下乡脞录》。第(8)题说董小苑,见诸《董小苑考》。第(9)题说康熙诸皇子争位,见诸《东华录》。第(10)题说高江村,见诸《啸亭杂录》。总之,曹寅等人的事俱记载在《文献丛编》等古籍中,《红楼梦》里却不见他们的踪影,只有曹雪芹增删文稿一事例外。
上述答案具有典型性。采用这两份题目调查其他读者,无论采取什么形式,结果大致如此。由此,我们得出结论:读者从《红楼梦》中只接收到贾宝玉家的信息。这个结论是客观的,有文字为凭,有书本为据,经得起实践的检验,经得起人们的质疑。
为了寻觅一个可核查、可检验,有客观依据的,解决人们阅读《红楼梦》接收到什么信息的方法,历代红楼学人付出了艰辛的努力。正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直上西楼,望断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今天,我们终于发现:向当今活生生读者调查才是可行的方法,这是一种创新思维,有别于传统上的索隐和考证,是红学研究方法的重大突破,是开启《红楼梦》这座艺术殿堂神秘大门的一把钥匙。
(二)研究读者接到信息与作者发出信息的相互关系
从读者接收到什么信息到《红楼梦》写什么,还有两个问题需要解决。
(1)作者、作品和读者信息相互间的关系。
(2)今天的读者和当年(作者著书年代)的读者从《红楼梦》中接收到的信息是否相同。
作者写作,读者阅读是人类交流思想、传递信息的一种通讯行为。这种通讯的特点,信源是人,信宿也是人。人是信息发出者,也是信息接收者。既是讲者,也是听者;即是作者也是读者。满足这种通讯要求的信码系统是语言文字。语言文字系统的产生和形成和人的生理发育密切相关。语言是人所特有的,是人的最突出的成就。人类具有掌握语言的能力,经过学习,就能运用这种信码系统熟练地进行编码和译码,发出信息和接收信息。信息和代码的转换是互递的,这就使得作者发出的信息,作品载负的信息和读者接到的信息相互一致。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对这种一致性有直接的体验。例如:利用手机进行通话或短信交流。通讯双方都同时扮演着讲者和听者,作者和读者的双重角色。如果此方接到的信息不是彼方发出的信息,又如果无线电波不是忠实地载负和传输双方的信息,那么,彼此对谈话内容将互不了解,就不能及时地作出适当的回答,变成“鸡同鸭讲”,通讯就会中断。
《信息红楼论》(3)详细地阐述这个科学原理,为解决上述第(1)个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
我国语言文字有着悠久的历史。这是人们长期创造积累,继承发展的结果。它是一个庞大、复杂、精细和约定俗成的系统。为了便于人们记忆、学习和使用,经过历代学者的不懈努力,记录整理编纂成字典、词典,辞源、辞海等典籍。《康熙字典》就是我国古代收字最多、释义最详尽的大型工具书。有了它们,今天的读者依然可以阅读和理解古代作品,能够易时相通,这是因为彼此都使用相同的信码系统。由此可知,清康乾年间的读者和今天的读者从《红楼梦》中接收到的信息是相同的。这就回答了上面第(2)个问题。
(三)进行缜密的逻辑推理
我们已有了三项结果:
(1)《红楼梦》作者发出的,作品载负的,读者接到的信息相互一致。
(2)清康乾年间的读者和今天的读者从《红楼梦》中接收到的信息是相同的。
(3)今天的读者从《红楼梦》中接收到贾宝玉家的信息。
据此,我们进行如下推理:
由于当年(作者写作的年代)和今天的读者从《红楼梦》中接收到相同的信息,而今天读者接收到的是贾宝玉家的信息,那么当年的读者也是接收到贾宝玉家的信息。
根据作者、作品和读者相互信息的一致性,由于当年读者接收到是贾宝玉家的信息,所以,作品载负的和作者发出的也是贾宝玉家的信息。
总而言之,无论从作者或作品,还是读者的角度来看,《红楼梦》这部书写的是贾宝玉家的故事,说得详细点,就是以宝黛爱情悲剧为主线的贾家故事。
为了探寻问题的答案,我们一步一脚印地走了一段迂徊曲折的路程,付出了几许心血和精力,终于到达了目的地。这种付出是值得的。
或问:需要这样麻烦么?答曰:不是我们乐意兜弯绕道,是问题本身特殊性逼成的。信息这家伙看不见,摸不着,只能从载体里找到它。作者远离我们逾二百年,生前也不肯留名后世,我们只能从其遗留下的“径迹”,凭着科学的睿智,检索出他创作《红楼梦》的“本事”真意。
《红楼梦》写什么?这个问题终于圆满地解决了,其他相关的红学问题将会迎刃而解。
(全文未完待续)

附录:
     <<信息红楼论>>(2)的两份题目和参考答案:
   第一份试题:

       一、填空题
   
    1、离恨天之上,灌愁海之中,放春山太虚幻境牌坊两边一幅对联是:(),()。警幻仙姑请宝玉饮的仙茗叫(),灵酒叫()。
   
    2、在黛玉看来,宝玉的容貌:面若(),色如(),鬓若(),眉如(),面如(),目若(),虽怒时(),即瞋视()。
   
    3、在宝玉眼中,黛玉的形容:两弯()笼烟眉,一双()含情目,态生(),娇袭(),眼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行动处(),心较()多一窍,病如()胜三分。
   
    4、贾宝玉的祖父叫(),祖母姓(),父亲叫(),母亲姓(),伯父叫(),伯母姓(),姑姑叫(),姑丈叫(),舅父叫()。宝玉的兄弟叫(、、),姐妹叫(、、、)。表姐叫(),表妹叫()和()。
   
    5、宝玉和众姐妹住在大观园内,其中宝玉住(),黛玉住(),宝钗住(),李纨住(),迎春住(),探春住(),惜春住(),妙玉住()。
   
    6、秦可卿死后,贾珍哭的泪人一般,欲以风光大葬以酬死者。他拍手道:“如何料理,(!)因尤氏犯了旧病,睡在床上。他柱杖央求(),协助宁国府,料理后事。
   
    7、贾元春皇妃归宁省亲是件烈火烹油、鲜花着锦的盛事。她于正月十五日()点钟起身出宫,十六日()点钟请驾回銮,在家中逗留()个小时。
   
    8、情切切良宵花解语,“花”指的是();意绵绵静日玉生香,“玉”指的是()。
   
    9、中秋节林黛玉和史湘云即景联诗。史湘云说道:“寒圹渡鹤影“,林黛玉联曰:“”。
   
    10、宝玉生日,当晚群芳开夜宴,占花名儿饮酒取乐。宝钗掣的是“牡丹”,签上题着:“艳冠群芳”,下面一句唐诗,道是:“”。探春掣的是“杏花”,李纨是“老梅”,湘云是“海棠”,麝月是“茶花”,香菱是“并蒂花”,黛玉是“芙蓉”。袭人是:(),签上题着:“武陵别景”,下面一句旧诗,道是:“”。
   
    11、俏了环晴雯蒙冤受屈含恨死去,宝玉一心凄楚,悲痛不已。他愤然命笔,洒泪泣血,一字一咽,一句一啼,哭成(《》)。诔中称赞晴雯,其为质(),其为性(),其为神(),其为貌()。
   
    12、贾母和邢王二夫人及凤姐等商议宝玉亲事。有人认为宝玉和林丫头“他们若尽着搁在一块儿,毕竟不成体统。”“只有宝丫头最妥。”说出这样一锤定音的话是:()。因怕宝玉不肯顺从,中途生变,()提出采用偷梁换柱之计,瞒成此事。
   
    13、黛玉一心一意专情宝玉。宝玉惨遭毒打,她哭得“两个眼睛肿的桃儿一般”。听到心上人将要结婚,而新娘子不是她,顿时似五雷轰顶,万念俱灰。她挣扎着焚毁了诗稿,直声叫道:“宝玉,(),()……”一缕芳魂怀着满腔哀怨飘向离恨天宫。
   
    14、宝黛情深,生死不渝。宝玉曾对黛玉说:“你死了,我做和尚!”后来,木石前盟被拆散,黛玉含恨死去,宝玉实践了诺言,出家去了。一日,他光着头,赤着脚,身上披着一领(),向贾政倒身下拜,(),转身就走,倏然消失在白茫茫一片旷野。
   
    15、贾府这个百年望族,勋业世家,终因子孙不肖,获罪抄家。革去两个世职,两人问罪充军。贾赦发往(),贾珍发往()。两府财产几乎全被抄没入官。从此,贾家彻底没落,一败涂地。
    16, 把以上各题的答案在<<红楼梦>>的回目数,分别填写在括号里: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
   
    第二份试题
    一、填空题
    1、曹雪芹于悼红轩,披阅(),增删(),纂成(),分出()。题曰:《》并题一绝云:(,,,?”)
   
    2、曹雪芹的祖父叫(),祖母姓()父亲叫(),母亲姓(),伯父叫()伯母姓(),姑姑叫(),姑丈叫(),舅父叫()。曹雪芹的兄弟叫(),姐妹叫(),表姐妹叫()。
   
    3、曹寅曾任江宁织造和苏州织造,会做诗写词,著作有:《》。织造官职虽微,却享有向皇上专奏“密折”的特权。但容易发生亏空赔罪,曹寅死后尚欠公款银(                  )两。
    4. 曹顒是曹寅亲生儿子,小名(         ),寅死承袭父职。不幸早殁,其妻怀孕(     )月。
   5.曹頫是(           )的儿子。曹顒死后,过继给(          ),承嗣袭职,当了江宁织造。后因巨额亏空,遭(        )皇帝颁旨,撤职查办,枷号入狱。
    6、周春认为《红楼梦》是写金陵张侯家事。张侯名(),长子名(),幼子名()。
   
    7、纳兰明珠是康熙朝宰相,结党营私,权倾朝野,异常贪酷,日进斗全。后受御史()弹劾,问罪抄家。其子(),颇有文才,著作有(《》)。
   
    8、董鄂妃是内大臣()的女儿,深受顺治帝宠爱,封为皇贵妃。董小苑是秦淮名妓,她与江南才子()相爱九年,不幸小苑早夭,他悲痛万分,写下《》,追念往昔恩爱缠绵的日子。
   
    9、康熙朝末期,众皇子争储激烈。嫡子()曾被封为皇太子,后来又被废了。第四皇子(),第八皇子(),第十四皇子()皆虎视眈眈。康熙驾崩后,终为()承袭了皇位。
    10.高江村,纳兰明珠党羽,“性乔巧”,善“擦鞋”。一日随皇上登山游览。皇上欲题扁额,久未落笔。江村拟(              )四字于掌中,趋前磨墨,微露其迹。皇上醒悟,欣然命笔
    11.
把上述各题答案的出处,分别填在括号里:
(1)(        )(2)(        )(3)(          )(4)(           )
(5)(        )(6)(        )(7)(          )(8)(           )
(9)(        )(10)(         )

            第一份题目参考答案
(1)(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千红一窟),(万艳同杯)。
(2)(中秋之月),(春晓之花),(刀裁),(墨画),(桃瓣),(秋波),
(而若笑),(而有情)。
    (3)(似蹙非蹙),(似喜非喜),(两靥之愁),(一身之病),(姣花照水),(似弱柳扶风),(比干),(西子)。
    (4)(贾代善),(史),(贾政),(王),(贾赦)、(邢)、(贾敏)、(王子腾)、(贾珠、贾环)、(元春、迎春、探春、惜春)、(薛宝钗)、(林黛玉)、(史湘云)。
     (5)(怡红院)、(潇湘馆)、(蘅芜苑)、(稻香村)、(缀锦楼)、(秋爽斋)、
         (蓼风轩)、(栊翠庵)
     (6)(不过尽我所有罢了)(王熙凤)
     (7)(晚上九)、(二)、(五)
     (8)(花袭人)、(林黛玉)
     (9)(冷月葬花魂)
     (10)(任是无情也动人)、(桃花)、(桃红又是一年春)。
     (11)芙蓉女儿诔),(金玉不足喻其贵)、(冰雪不足喻其洁)、(星日不足喻其精)、(花月不足喻其色)。
     (12)(贾母)、(王熙凤)
     (13)(宝玉)、(你好)
     (14)(大红猩猩毡的斗篷),(拜了四拜)
     (15)(台站)、(海疆)
     (16)在《红楼梦》的回数,分别是:
     (1)(五)、(2)(三)、(3)(三)、(4)(二)、(5)(二十三)、
(10)(六十三)、(11)(七十八)、(12)(九十一、九十六)、
(13)(九十八)、(14)(一百二十)、(15)(一百零七)

      第二份题目参考答案
(1)(十载)、(五次)、(目录)、(章回)、(金陵十二钗)、(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2)(不详)
(3)(《楝亭诗抄》)、(五十四万九千六百余)
(4)(连生)、(七)
(5)(曹荃)、(雍正)
(6)(谦)、(云翼)、(云翰)
(7)(郭琇)、(纳兰性德)、(饮水集)
(8)(鄂硕)、(冒辟疆)、(影梅庵忆语)
(9)(胤礽)、(胤禛   )、(胤禩   )、(胤 褆  )(胤 禛  )
(10)(江天一览)
(11)分别是:
(1)(《红楼梦》)、(2)(无)   (3)(4)(5)(故宫博物院:《文献丛编》)
(6)(周春:《阅红楼梦随笔》)(7)(陈康祺:《燕下乡脞录》)
(8)(孟森):《董小苑考》(9)(《东华录》)(10)(《啸亭杂录》)


2010-1-24 05:35
博客  资料  主页 短信   编辑  引用

« 上一主题 文史哲 下一主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