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不归路
陈晓东
认识朱晓玲,可谓鬼使神差。大约是1991年的秋天,《知音》杂志的张茵约我陪她去见一位女作家,我就那么痛快地答应了,去了北京八里庄的鲁迅文学院。那是一个上午,不知是否礼拜日?朱晓玲就在她的宿舍陪我们侃大山。午饭时,我们在她的宿舍把酒乐陶陶,直喝得天昏地暗……
老实说, 朱晓玲给我的印象单纯而浪漫。让我佩服的是她没有文学创作实力是不可能上鲁迅文学院的,何况她是一位女性。再则她和我很投脾气,本人的一本书的自述有这样一句话:“其生性侠义乐善,以酒为伴。”就是生性侠义乐善,让我与朱晓玲结缘。一交往,十多年过去了。我们的交往断断续续。期间,知道朱晓玲从鲁院毕业后回到了湖北,具体做什么不知道。大概是1993年,她打电话告诉我,她在《今日名流》杂志任编辑并向我索稿,由她牵线搭桥,我在《今日名流》着实发了不少稿件。到后来,听说她离开了《今日名流》,干啥去了,她给我一个谜。我只知道她是孝感人,别的便一概不知了。
时间到了2000年的春天,我随中国航天员大队赴孝感空15军进行跳伞训练。临出发前,脑子里突然跳出一个想法:朱晓玲不是孝感人吗?也许在那里会见到她,于是与张茵联系,张茵告诉了朱晓玲的电话号码。到了孝感,还果真见到了她。那天,她和她的丈夫一起到了空15军的外宾楼来看望我,随后,我们又一起去了朱晓玲的家。那些天,我们聚会多次,不免又是开怀畅饮,谈人生,谈文学,谈各自的情况。
我采访结束,回北京后,朱晓玲给我寄来了她的第一本著作《冬日的季风》。好家伙,小说集的序竟是我的同学莫言所作。这证明:朱晓玲并非等闲之辈,她在文学界的交往是相当可以的,她的创作成就更是不可小觑。莫言的序言中肯定了朱晓玲的创作风格,并指出了她小说的认识价值。我从朱晓玲的简介中,知道了她创作的丰硕成果,并为她拥有研究生的学历而感到钦佩。在她同时寄来的信中她这样感叹:“现时一次又一次更无情地将我的梦击碎。文学是什么?作家是什么?生活是什么?我现在对这些概念越来越分辨不清了……但是,小说我还是要写的,不写小说,我会难以承受生命之轻。”的确,朱晓玲没有放弃她的执著,她把写小说当成了一种信仰,就那么守护着她的精神家园。后来,我在一本杂志上读到了一位作家为朱晓玲的人和文写的《漂泊的女作家》一文,使我更多地了解了朱晓玲苦涩的人生和她的执著文学梦。在人被物化了的今天,在这个为名利角逐、喧嚣与骚动的年代,一切皆化为钱,连灵魂都能拿到市场上去拍卖;我们的文化正在变成蹩脚文化,愈来愈滑向媚俗化和滑稽戏的时候,像朱晓玲这样的“傻瓜”作家还有几个?连王蒙也在惊叹余秋雨进了福布斯排行榜,并且年收入330万;还有小字辈的韩寒、郭敬明等也形成了市场的冲击波,进了福布斯;当然,活跃的女作家安妮宝贝们也一派热闹风光。可朱晓玲图什么呢?从近期朱晓玲的来信中得知,她还在写她的小说,她的“朱晓玲工作室”仍然存在。2003年出版了《朱晓玲自选集》,即将又要推出《朱晓玲作品选》及长篇小说《麻木部落的女人》,这些作品多是以小说为主,她的小说在热销吗?显然不是。朱晓玲的小说迎合了市场吗?显然没有。由此,我对朱晓玲这种自闭式的生存方式百思不得其解,她真要在一棵树上吊死吗?然而细一琢磨,我又释然了。朱晓玲是将文学作为她的人生信仰在挚爱和坚守。因此,她行走在她的文字中之时,她才是快乐的。
朱晓玲走上文学这条不归路,一如她所说,除了文学她将什么都不是。这不禁使我想起了纪伯伦的一句名言:给我静默,我将向黑夜挑战。哲学家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朱晓玲是在向黑夜挑战吗?她是活在她的静默的思想之中吗?我不得而知。
读了朱晓玲的《冬日的季风》等作品以后,我同意一些评论家对她的评说:她小说的主题是立足于批判,大多反映出性别的秩序对女性的挤压,进而思考女性的前途和命运。她小说的风格有近似于茨威格的手法,这主要反映在女性“性心理”体验方面,一种沉寂中的抗议,一种凄苦的啼血。然而我要指出的是:晓玲的“第一人称”叙述手法,包括标题、结构等方面的“不狡猾”,造成了作品的一些瑕疵。我建议晓玲写作之余多读读海明威、司汤达、巴尔扎克等作家,多咀嚼文学的本质,关注生命的生与死,直击人性最阴暗,最残酷最本真的一面,我相信,你的小说会迎来云蒸霞蔚的
注:
1、资料来源:湖北作家杂志
2、陈晓东,军旅作家.(2008年不幸病逝)
3、文中提到的张茵,是我20多年如一日的朋友潇,现居温哥华
4、本文原标题是:朱晓玲的文学不归路
5、中国航天员杨利伟那年就在孝感空15军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