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注册 | 登录 | 首页
作者:
标题: [转载]老秃笔:回忆中的王小波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yanshengjiang

#1  [转载]老秃笔:回忆中的王小波

回忆中的王小波

送交者: 老秃笔 2006年8月13日17:07:25 于 [五味斋]http://www.bbsland.com  

在已故作家王小波成名之前的大学时代,笔者同他在一个英文班同学2年。这里随便聊聊记忆中的往事。

说老实话,虽然据说王兄出身于知识分子家庭(可见他的自传体小说),可是看到他本人当年的那样子,谁也不会猜到王兄家学匪浅。

也许是由于早年文革时的磨难,在云南插队的体力劳累,仰或是在工厂的辛苦,王兄一脸风霜,一幅苦大仇深的样子。瘦高瘦高的,整天穿一身皱巴巴的破蓝衣服。那个时候本来大家就没什么可穿的,别人还有些绿色的,褐色的衣服换换,王兄好像从来就没有穿过别的颜色。王兄的脸色一直不太好。肤色也比较黝黑。

王兄在课上一般坐在最后一排,大多数时间好像面无表情,在应付功课。课下,也不大同大家说笑。同窗2年,王兄在课上居然没讲过话!其实,英文老师常常把同学叫起来读一段,或者回答问题,唯独不见老师叫王兄和另外两个年纪大的同学。这可能是我们那位英语老师也比王兄小2岁,不想让王兄答不上来为难的原因。

王兄入学时的岁数比我们应届的要大很多。可能是岁数差异的原因,王兄在这个英语班上只同一位与他岁数相仿的井大哥说话较多。 这还可能是因为两个人都是烟枪,下课就躲到室外抽烟。 后来,我同他同班同学谈起他时,对方说,王兄为人看上去冷,对人很热情。即所谓,不知者,谓其怪,近之者知其赤诚对人。

从一件事情看出王兄的古道热肠。八十年代中期,王兄已经在皮斯堡大学就学。当时,来美的中国学生们都互相借钱做财务担保。在国内的一对同学写信给他,问他能否帮忙。他立即安排2万美元开出财务保证,使得这对同学得以顺利来美入学。尔后,另一位低一级的学弟也如法炮制,写信请他帮忙。他又故伎重演,再施援手。其实,第一,这钱也不是他个人的。而是向周围同学筹借的。第二,那对同学在大学时同他也不是多好的朋友。那位低年级学弟,甚至同他不过是点头之交。而王兄都能热心奔忙,不分远近。其助人为乐的胸怀可见一斑。

无论如何,毕竟以自己名义借钱,再转到别人名下,还是有些风险的。 稍不小心,遇上负心之辈,就会上当。我知道有位朋友就是把钱转入别人名下后,对方一直占用了很长时间不还。使得那位朋友无法向周围朋友按时还钱,尴尬之至。用这种办法,王兄帮助了4位同学来美一圆夙愿。 去年,那对同学睽违故国多年第一次回国省亲。 吃水不忘掘井人。两位到了王兄的墓地为他上香,不胜唏嘘。晃眼间,已是阴阳相隔,不能再见了。

回来后,他们告诉我另一个坏消息:王兄的弟弟在王兄去世几年后,在迪特律被抢劫的黑人一枪打死。这叫我极为震惊,深深地为王兄的二老担忧。中国俗话说,幼年丧母,中年丧妻,老年丧子。乃人生之三大不幸。 而王兄二老竟然在古稀之年后,遭遇到这种打击。不禁令人拍案怒问:天理何在?

王兄的本科专业是商品检验。这门学科,严格说,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最多算是一门应用技术。这是文革后为适应当时国内商品检验空白的需要而设立的。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商品检验人才,为进出口业验货,为国内的商品检验制定规范,为海关,仲裁等行业服务。王兄那个班上的许多人,是在报志愿后分数上北大不行而无奈改报的情况下才上的这个专业。我原以为,王兄出来后会转学计算机,化学这类热门专业。 不料,据说他居然学了社会学这个文科专业。当然,他的专业选项也侧重于统计方法这类比较适合他的情况的。

我曾在一次学术会议上遇见王兄的太太。 事前并不知道,闲聊时,才发现她是王兄的太太,王兄已来到美国。遂托付王太太向王兄致意。尔后,就再也没有联系过。我更不知道王兄后来回国专心写书,成了知名作家。至于王太太,后来也成了知名的社会学家。

N年前,有朋友提起作家王小波的书,说是跟你同一个学校的。我惊讶之下,拿起那本书来看看,才发现王兄的照片郝然印在上头。于是回话说,这是我的同级同班同学。这下,那位王兄的书迷更加激动,非要我向王兄问候索要笔墨。不过,我因失去联系太久,且人家也成了作家名人,而不愿贸然修书,以免攀高枝的嫌疑。 可惜,没多长时间,突然见到王兄因心脏病突发而辞世的噩耗。

这令我感叹不己。谁曾料想王兄会英年早逝,其逝世时不过44岁,可谓正当年。 按照他写书的路子走下去,可以会有更多的好书问世,可以有更大的作为。这原是毫无问题的。 同样可惜的是,王兄并没有来得及享受他的著作成果,起码,那个时候的稿费还是很可怜。他依然过着说不上贫困可也不宽裕的日子。这从他抽的烟,所吃的东西,寓所的布置,可以看出来。 哎,生前不知身后荣,这句话,在王兄身上,真是应现了。

前几天,同王兄的同学聊起小波生前的几部著作。这位老同学夸张地说,小波的东西,需要琢磨才能读懂。可能要两百年,才有后人体会到小波的深度。看这口气,这位老同学对自己的同班同学可是厚爱有加。照他的口气,大概,王小波得文学诺贝尔奖也不过是时间问题,反正是跑不了。

顺便,他也说了几句王兄的为人:很坦荡,忠直。不会来事儿。别小看这几句话,在我看来,这是做人的基本原则。 这世界上的聪明人不少。有多少个能够做人做到让人用这几个词来形容? 不多,实在不多。坦荡忠直的品性,原本是人的美德。可惜的是,人的私心和小聪明,使得很多人精于计较,自私自利,不讲信用。 中国古代的君子,原来是具有这种品性的。书生意气,是这种品性的最佳描述。 我们现代人已经无法再看到这种爽直书生在知识分子中成为共性, 可我认为,在王兄身上,这种品性还留着,还很强。

虽然说人无完人,士无楷模,王兄身后,我还是愿意说一句,因为他的早逝,给我们留下了一位近乎完美的文人。也许他还没有来得及变换他的忠直,也许他从来就不会变换他的忠直。 他以他的早逝,为我们还活着的人们,树立起一座路标。他的早逝,是他的最后一部作品。当然,如何走,学不学,还在我们个人。

仅以此文,悼念王兄在天之灵。


2006-8-13 21:16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廖康

#2  

写得感人!这平和深沉的语气足以让那些攀高枝,套近乎的人惭愧。结尾一段尤其好,让我想到一篇林肯的悼文,说暴死让人们忘记他一切缺点……但不如这句:“他以他的早逝,为我们还活着的人们,树立起一座路标。他的早逝,是他的最后一部作品。”好!


2006-8-13 21:37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rong

#3  

我是王晓波的读者,他的小说和散文都看了。很是景仰,真心地。
看过人物栏目关于采访他的影像,不修边幅而散漫,说话也似乎话到嘴边又咽回去,不如看他的字痛快。现在有些明白,真正有智慧的人,反而常常迟疑,怀疑,因为知道自己无知而谦和。

王晓波的文章有三个特点:博学,深刻,有趣。三位一体是不容易的,而他做到了。可惜再也看不到他的新文章了。


2006-8-13 23:44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 上一主题 散文天地 下一主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