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注册 | 登录 | 首页
作者:
标题: 成也月光 败也月光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章凝

#1  成也月光 败也月光

成也月光 败也月光

贝多芬《升c小调第14钢琴奏鸣曲“月光”》(Op.27-No.2):作者最负盛名的钢琴奏鸣曲,却让我此刻下笔维艰,难就难在她如雷贯耳的鼎鼎大名。“月光”之名,出自十九世纪德国有影响力的音乐评论家莱尔斯塔勃(Rellstab,1799-1860),他在贝多芬去世后数年发表的一篇音乐评论里,形容此曲的第一乐章如“轻舟荡漾在月光粼粼的琉森湖上(a boat passing the wild scenery of Lake Lucerne in the moonlight)”。我要对这个命名者直直地伸出右手大拇指,先向上,再朝下:先生的这个联想比喻用得绝了,绝得让人聆听此曲时,或别无选择或不由自主地进入了您所描述的画面,身临其境那个如梦似幻的自然场景。您的妙喻在帮助广大听众进入及理解乐曲方面功不可没。但另方面,它同时也将他们运用自己想象力的自由剥夺殆尽,让我们除了这银银的月光,幽幽的湖波,几乎什么也感受不到了。真可谓成也月光,败也月光。乐曲借着“月光”美名不胫而走,直至家喻户晓老少皆知,终于成为古典音乐中的通俗歌曲下里巴人。这究竟是《第14奏鸣曲》的幸还是不幸。

这里需要指出一个无奈的事实:时至今日在古典乐听众中,贝多芬绝非首选大热门,起码落后于肖邦莫扎特柴可夫斯基等几位大家。既为圣,何至此?乐圣少人朝拜的原因大致有二:一是他那些英气四射激情澎湃的鸿篇巨制如《英雄交响曲》、《命运交响曲》、《皇帝钢琴协奏曲》等,需要某种特质的血液和心脏来承载,这让凡夫俗女无福消受,因之望而却步;二是他情思并重深不可测的旷世杰作如晚期钢琴奏鸣曲和弦乐四重奏等,又使得纯真质朴的心灵不易领会,不觉敬而远之。故而,《月光》的流行对于扩大贝多芬的影响,无疑是一件大好事情,她并且也成为进入古典乐审美领域的一块敲门砖。但是过去近两百年来,众多专业人士和资深乐迷不喜欢“月光”这个名号,原因很简单,它太直白浅显了,无形中扭曲压缩了作品丰富的涵义,降低乃至糟蹋了其高超的品质,更且严重限制了听众的想象力。他们无疑是正确的,通俗标题“月光”如果不是误导,也是以偏概全,因为即使对于第一乐章“月光”之称名副其实,第二乐章和那与第一乐章同等分量的第三乐章,与所谓月光风马牛不相及。至于作者本人,对于自己这部乐曲因为被善意“歪曲”而风靡世界的结局自是始料不及,无独有偶,更让他想象不到的事情是当初手稿被自己随便丢弃的即兴小曲《致爱丽丝》,半个世纪后竟会红遍天下。贝多芬并没有很看重当时就已广受欢迎的这部还不叫“月光”的奏鸣曲,对于它的流行还略有微词,觉得那些追捧者是丢了西瓜捡苹果,为了这个升c小调奏鸣曲而忽略了自己其它更好的作品。

除了“月光”,对于本曲的其它联想感受也是众说纷纭,典型的有“悲剧说”、“爱情说”等。严肃的悲剧说也是从第一乐章聆听而来,我个人难以苟同,因为从中没有听出什么悲声。贝多芬的音乐几乎没有让我悲的,没有悲伤悲愁悲凉,更没有悲哀悲切悲恸 — 除了一种感觉叫悲壮,有的只是发自肺腑的感动和超凡出世的振奋。个人虽然时常也会有无伤脾性的感慨伤怀,但却不喜欢悲音哀乐,没有以毒攻毒的心理需要。如果贝多芬的音乐总是让人悲悲戚戚,我又怎会长年累月几乎每天聆听他几小时,如虔诚信徒的读经祷告,成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

世俗的爱情说来自朱丽叶·圭恰尔迪伯爵小姐。贝多芬和他的这位钢琴女学生确实有过一段失败的短暂恋情,但是作品原本并非计划题献给失恋对象的,最后朱小姐有幸成为受益人并因此名传后世,完全是出于某种阴差阳错。具体经过可参看贝多芬权威学者塞耶(Alexander Wheelock Thayer,1817-1897)所撰《贝多芬的一生》(Life of Beethoven)。既然如此,《月光奏鸣曲》就与爱情无关,哪怕这主题再抓人眼球。另外还能有什么联想表述吗?山花烂漫的第二乐章和狂飙突进的第三乐章,理解上大致不构成问题,古今争议的悬念在第一乐章,眼神朦胧迷离如蒙娜丽莎的她究竟表达了什么事务和心情?我的看法是要看演奏,因为这个既可厚重亦可空灵的乐段,阐释的可塑性很大,赋予了演奏家广阔的演绎空间。她可以被弹成忧郁型,淡淡地或深深地,也可以被弹成梦幻型,幽幽地或悠悠地,当然,忧郁及梦幻合为一体亦无不可,并且还有其它可能性。

我个人更倾向并欣赏“梦幻型”,并认为这是贝多芬的创作本意,因为他当时记录在乐谱上的指示是“幻想曲风格的奏鸣曲(Sonata in the manner of a fantasy)”。这里的“幻想曲”一词为音乐术语,在当时指较为自由的乐曲形式。我以为作者在这里是一语双关,此“幻想”还应指作品的主题基调。那么“幻想”应该怎样进行呢?严谨细心的作者在乐谱上也特意给出了提示:“整段柔板以极度细腻敏感的方式弹奏(the entire Adagio is to be played with the utmost delicacy)”,并且还在大多数乐段标注上了“微弱(pp)”演奏符。细腻敏感加微弱,不正是心灵梦幻的特征么。本曲看似是一个“不眠人”的梦游故事 — 既然发生在夜晚,多少还是有可能与月光或星光有关。乐曲一反传统三乐章奏鸣曲“快-慢-快”模式,而采用了如果不是首创也是极为罕见的“慢-快-更快”的循序递进式。乐曲画面既非呼之欲出,不妨借助于想像:夜深了,不眠人独处一偶,四周阒然无声。他或卧,或坐,或行走在郊外,草地森林,山丘湖畔。静谧的夜幕下,跳动着一颗幽思冥想着的心,一幅幅幻像薄雾云纱样升起、聚拢、消散。接下来,心儿自天空回归大地,不眠人回忆起了童年,那些跳跃欢笑的日子。最终,不眠之梦豁然惊醒,严酷的世界再次展现在眼前。不眠人奋然跃起,拔足飞奔,旋风般冲入旭日东升的黎明......



我的黑暗是一湖水,我的光明是一条鱼
2019-5-30 20:50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 上一主题 艺术之声 下一主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