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注册 | 登录 | 首页
作者:
标题: [原创] 故弄玄虚的美国外语教育 18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fanghuzhai

#1  [原创] 故弄玄虚的美国外语教育 18

上次介绍了一些美国外语教学标准的链接,就是那个5C。无论美国还是中国,现在都很买帐。我就怀疑,首先为什么都是C?显然这个标准是人为故意弄成这个样子的,我觉得比中国的三忠于四无限的思路还做作。中国的口号,起码是词语在先,数字在后,还算是正常思维。美国的这个东西,是本末倒置。举个例子,比如说搞个项目,想个名字,叫THINK,然后再为每一个字母想一个词。这个已经形成英语构词法的一种,我叫它 reverse
acronym。这个语言现象反映的社会现实实在不是什么值得恭维的东西。为什么外语教育的标准都是C?不能是别的字母吗?估计他们首先想到语言是为了沟通,学语言也要学文化,这就两个C了,干脆再凑几个,于是就有了Communication, Culture, Connections, Comparisons, Communities。

这五个,前两个没得说,一看就和外语学习有关系,前两者,在教材和教学中体现出来,乃是天理。后三个就勉强了。我说它们勉强,不是说和外语没关系,而是说没有必要和前两者平起平坐。为什么这么说?因为这后三者,是学好了外语之后的自然的事情。除了语言学家,谁学了外语,都是要走出外语到社会中去使用外语的。马克思说,外国语是人生斗争的一种武器。强调前两者作为外语教学的标准或者说是指导原则,对于过去传统的教学法是一种有意义的拨乱反正。它可以形成一种教学流派,就是交际法。你把 connections作为一种语言教学流派试试?comparisons 倒是还可以提前,成为一种流派,对比语言学(当然5C里提倡的比较,并非是比较语言学)。前两者可以在教材编写中体现,后三者,比较一项,也可以,但是connections和communities,你要写进教材里,我觉得就是纯粹为这个标签服务。所谓关联,是要把目标语言和其他科目如地理、历史、社科、数理化联系起来。这是好事啊。 我当年学英文的时候就看英文的化学课本。但是这是不是说我们一定要把化学写进外语课本里去呢?有这个必要吗?就算有这个必要,也得取决于课本到什么程度吧?没有相应的语言能力水平,就无法表达相应的其他科目内容。等你有了相应的语言水平,你也不需要此水平的别的科目的文本来帮你学目标语了,因为你已经学会了。你是否把你学会的目标语用来看其他科目的文本,那应该是你的自由,而不是你的义务。非要用其他科目的文本来辅助目标语言学习,是一种本末倒置。

再说Communities,要求走出教室。这也是好事,但是这也不是美国外语教育官僚机构的创新。我国文化大革命中,就已经用外语斗地主了。我们这个学校也早就有旧金山实习。不管是否创新,这个提法是好的,但是它是教学活动,不是目标语言文本,非要在教材中包括这个东西,把活动写成文本,那就是把教材写成剧本了。这不是教材的事,是老师的事,学校的事。教材不能也不应该当老师,不能也不应该当校长。教学活动要使用教材的人去设计,去根据自己学校的教学实践的需要和条件去设计,而不是教材编者的任务。怎么可能在教材里写一堆自以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教学活动呢?目前用的教材里边的一些练习,似乎就是这样设计的,请问老师们,你们都采用吗?我觉得现在外语教材的编纂正在走向疯狂,教材越编越厚,越编越花。到图书馆书架上一看就知道了。我不知道年轻学生如何,反正我一看这么厚,这么花的语言教材,我的胃口立马消失。在这样的教材面前, 我心理上感到恐惧,感到被动,too overwhelming。有一套很不错的西班牙语课本,叫做Destinos,内容很好,结构精密,可以说是勾心斗角相互照应,但是我一看那厚度,那么多图片,就没兴趣用它。(大凡想学外语的人都有一种心理,速成,用较小的努力得到最大的效果。这也是为什么那些商业速成班要打这个旗号的原因。 你课本搞的那么繁琐,一个活动的指示犹如拼装Ikea 家具的说明书,倒不倒胃口?)

美国不止在外语课上搞5C, 语文课也搞。

http://www.pepresource.com/hykt/show316.html

此文谈到美国语文课本,即英语课,也强调connections。但是注意这里英语已经是学生的母语,所以让他们去connect到其他学科轻而易举,不过是安排一个活动而已。但是这在外语课本中就不是那么容易,因为学生尚未掌握查看目标语言其他学科文本的语言能力,所以越是在初级阶段强调把connection写进教材,就越做作。

我甚至认为在母语课本中搞跨学科也是为了标签而标签罢了,对于提高语文能力没什么实质帮助。例如中国过去语文课本里好像都有一篇看泰山日出的散文。那么按照connections,是否要学生在此课的活动中去查天文地理的资料呢, 比如当地日出的时间,太阳红的程度,也就是雾霾的严重程度。搞这些,如果让学生写报告,当然有助于提高文字表达能力,但是这和那一课的散文欣赏的目标有毛钱的关系?学业有专攻。学习时间就那么一点,你要跨这跨那。等于打开潘多拉的箱子,还有个重点没有?

怎样在实际教学中贯彻美国外语教育的这5C。 这里有个比较通俗的解释可以参考:
http://www.jianshu.com/p/62a322c77dc0

但是注意connection这一项,并没有说多少,只是泛泛而论。我感觉是这一条基本没什么好啰嗦的。用“学以致用”就可以概括了。理解为跟学生学的其他科目相关联,太狭窄。我仍然认为这个标准多余。像我们使用authentic materials, 就已经是在走向社会了。难道非要在课本中设计活动吗?水到渠成的事情。我提出一个文本能力的概念。这才是外语教学的重点。把处理文本的能力掌握了,该触类旁通什么那是当事人以后工作内容决定的事情,用不着外语老师操心。不要觉得学生都是傻瓜,不告诉他们接触课本以外的东西他们就不会去接触。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KNWhXz1Le8

在这个录像里,关联性也不仅仅指学生学校的其他科目。而社区性 则明显是指走出课本(不一定非要走出教室)的活动。

但是不管是关联到课本以外的东西,还是走出课本,总得照顾学生那个阶段的语言水平吧。只有一种方法可以不照顾,那就是彻底颠覆传统外语教学以课本为基础的做法,只用符合5C的活动去学习外语,就是在干中学。也许这就是真正意义上的开放建构。你只需要设计一个大纲,规定学习的领域,然后就在这个领域里去5C。当然你必须建立相应的跟进系统,评估系统和测试系统。这是一个全新的工程,完全不是在旧酒囊上缝缝补补最后弄出个四不像那样的事。

那个录像也说了,5C里的文化一项,也是顺便跟着课文走的,每天都尽可能地学一点儿。就是不忘文化,但是也不唯文化。以往外语教材里,文化部分都是作为背景知识介绍。如果非要把文化当成跟课文平起平坐的,并且设计练习和活动,势必勉强学生的语言水平。比如购物的单元,主要就是教功能性的语言。相关的文化知识可以介绍中国货币,支付手段,包括现在流行的微信扫码和支付宝。但是对这部分文化知识你能设计什么活动? 按照社区标准,还真得试试线上支付什么的。假想的演演戏可以,拿个手机比划比划,可这就是伪交际。玩真格(authentic)的,没那个条件,也超出课文水平。

另一方面,如果课文本身正好跟社区活动一致, 那就根本没有必要区分文本和标准的贯彻, 其练习和活动就是文本所要求的。比如兑换货币。

本来,学外语就是个常识性的活动,句子说的对,词汇学的多,学了要致用。本着这个原则,没有学不好的。搞那么多标准。多标准就是无标准。HOTS= higher order thinking skills 也不限于比较,比如推理就是一个很重要的技能,直接与理解有关系。为何单单把比较作为外语学习的标准之一呢?还不是因为它有个C?所以说来说去,还是一个人为的随意的东西。美国的假大空和教条主义有时候甚于中国。呵呵。

虽然美国有ACTFL (5C是ACTFL外围组织1996年一块儿搞出来的),这么多年了,你不能不承认,美国一般人的外文是很烂的,美国学校的外语课的成果跟中国没法比。我问我的学生,有一个说,在中学高中学过三年法语,现在跟本不会说。

美国工作场合的外语需求主要还是靠本族语者完成。好在美国移民多。

2024校对


2017-12-3 15:00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fanghuzhai

#2  

deleted and and moved to front.


2017-12-6 23:53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 上一主题 文史哲 下一主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