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为什么我不想当学者
为什么我不想当学者
俗话说,女怕嫁错郎,男怕入错行。我已经到了花甲之年,大学毕业后就教书,教到现在。可是现在我觉得自己是入错行了。我好像更喜欢当个公安查查案子。不是我不喜欢教书。 我一直信奉孔夫子的话,老师就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帮助学生学习的。我也仍然崇尚老师的蜡烛精神,燃烧了自己,点亮了别人。我自己中学期间,受惠于老师不少,从而萌发了当老师的意愿。大学毕业后,上了研究生。又觉得当学者也不错。老师兼学者,将来白发苍苍的时候,有个令人崇拜的儒者形象。在讲堂上旁征博引,口若悬河,在书斋里与学生侃侃而谈,时不时站起来从书架上抽出一本书,准确翻到某页,论证一个观点。这些曾经是我的梦想,但是现在,老师嘛还当得,但是这个学者我是绝对不想了。我发现自己不适合当学者。第一,做学问很累。远不如我翻译一首诗好玩。特别是国外的学术,你看那些文章,一个常识性的词语都给出处。这到底是尊重前人,还是变相炫耀自己看过多少资料,真是很难说。过去国内写论文,最后来一句,自己参考了前人文章,恕不一一注出。这样做现在显然是不行了。我觉得这样太累了。第二,我这个人很教条,总以为做学问一定要遵循那几个必要步骤:前人成果,有何不足,自己创见。但是这样很累。平常上课那么忙,哪里有时间搞这种研究?我是教语言的。在这个领域搞研究,不像搞文学的埋在书堆里就行了。研究的对象是学生,而研究学生首先就碰到一个用人做研究对象的问题。这里就涉及有关法律,麻烦。其次你要研究某种教法优于另种教法,你就得做对照组实验。这就介入了教学安排,那是领导的职权范围。领导未必同意你搞,因为后果难料。领导关心的是用可靠的方法达到可靠的结果,不是搞试验。如果不搞这些, 那剩下的就是交流教学体会了。搞个经验交流会,不必很学术,不必长篇大论,除非你会添枝加叶,上纲上线,否则真没什么好讲。我就属于笔记文体的思维,不会发挥,所以对于那种学术会的演讲很头疼。我也很羡慕能讲的人。这种人要具备牧师的口才,就算实质内容没什么,也可以抓住听众。第三,我是北京人,说话又快,北京人说话一快就成了油子,与学术风格实在不相符合。你看小品里演知识分子,不用北方人,都用南方人。南方口音,娓娓道来,一板一眼,透着学问大,时间利用特别有效。我做过presentation,总怕冷场,准备很多幻灯片。记性不好,所以幻灯片跟文章差不多了,不是提纲式,而是大字报式。自己看着都累。讲的时候都是照本宣科。实在不想这样干了。我很同意高校老师双轨制,讲师职称和教授职称分开走。别逼着上课的去做研究。上课是艺术,变数很多,老师要随时调整教法,很多是本能的,经验的。你非要他们把自己有机的经验解析成无机的理论,太难为人。
不过现在学校考核人,都用硬指标,数字说话。也真无奈。要么去处心积虑,要么随性放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