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32首奏鸣曲的最后一首,OP111可以看做是宏伟教堂刺破蓝天的十字架顶。在我看来,这可以算贝多芬最伟大的一首奏鸣曲。大家熟知的月光,悲怆,热情奏鸣曲远远不及其。
这首曲子完成于1822年的1月3日,属于晚期奏鸣曲的范畴。(晚期奏鸣曲以内省诚挚的风格而著名)仅仅由两个乐章构成,也为未来的浪漫主义作品开了先河。两乐章强烈的对比,象征着激情的崩溃。贝多芬曾说过这首作品的意图是使朋友鲁道夫大公的精神趋于安宁,平静。也使晚年的心境获得一种淡泊感。这首曲子曾被乐评人誉为“永恒艺术”
第一乐章:
这一乐章是奏鸣曲式,c小调。有一个短短的引子。充满热情和紧张的气氛,是贝多芬对于过去重大事情的总结。据说,他还查阅了早期奏鸣曲的手稿。但是,第一乐章在写作方法上却是晚期风格,乐曲任何部分都好像是主题变形而成的(所谓细胞式),充满了赋格发展。主题是充满动力略带阴暗的,副主题是具有诗意而平静的。但副主题仅仅维持短短的一瞬,音乐陡然又变得紧张。展开部是以呈示部第一主题赋格风格发展为中心的。带有紧张,戏谑的风格。尾声值得一提,使用了新的乐思,创造出了激情崩溃,回归平静的形象,结束在宁静的C大调之上。巧妙引入梦幻般的第二乐章。
用斗争来概括这个乐章,显然是不合适的,这个乐章更像是一个老人回顾他辉煌的一生。
第二乐章:
这一乐章用的是变奏曲式,与第一乐章有着强烈的对比,这一乐章在宁静中开始,在宁静中结束。这首曲子的诚挚沉思是空前绝后的,具有无限的深度,处理起来困难较多,因此堪称贝多芬最难演奏的奏鸣曲(从技术上讲是29号)。
主题十分质朴,但是极富深度。为二段体。具有沉思回顾,深沉悲哀的特点。但在悲哀之中,似乎还有一股力量。
第一变奏增加了许多经过音和辅助音,旋律变得稍微活跃些,和声更加丰富。始终为连音演奏。
第二变奏的结构更加复杂,主题在带附点的纤细旋律中,有些难以分辨。这一变奏甚至有点现代爵士乐的风格。但思想还是在净化。旋律似乎在诉说着什么,带有过去生活的影子,气氛在这一变奏中更加活跃。
第三变奏是罕见的12/32拍,带附点的琶音在广大音域中团团旋转,似乎在描述色彩斑斓的世界,是一个相当豪华的变奏。
第四变奏趋于平静,似乎一切都融化在了平静略带忧伤的大调中,左手是飘渺的音型,右手则像是回声。之后音调陡然升高,似乎已经到了一个无限的空间,右手奏出流动的音符,似乎自然界的一切声音都包含在这流动中。似乎是在追逐记忆碎片。接着,又开始了左手的飘渺音型,不过这一次是小调,似乎像是心灵深处的叹息。之后的强颤音似乎使曲子有了一丝不安的气氛。之后,乐曲变得沉痛,似乎在含泪诉说着悲哀。这时开始了第五变奏
第五变奏相当光明,壮烈,是冥想之后的生命之力。似乎是圣赞曲。左手的伴奏音型,似乎为天地拨开了一层迷雾,俯视人间。贝多芬在冥想之余,还是选择了欢乐,美好。
尾声重新回归了宁静,在呼吸般弱的音符中结束了。
http://www.21cma.net/thread-5391-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