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注册 | 登录 | 首页
作者:
标题: [原创] 修辞与翻译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fanghuzhai

#1  [原创] 修辞与翻译

修辞与翻译


[摘要] 本文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根据修辞格的双重的形式和内容的特点,将修辞格的翻译分为绝对直译,相对直译,相对意义,绝对意译四种,并讨论了十余种英语修辞格的翻译方法。第二部分根据作者提出的翻译即修辞的观点,讨论了语言的句法和词法的形式特征作具有的修辞特点对翻译方法的制约。

[关键词] 修辞格,修辞格翻译,绝对直译,相对直译,相对意义,绝对意译, 形式与内容

一.        文章缘起

1987年我写了“辞格翻译初探”一文, 经前辈提携, 发表于某学术刊物, 但是该刊对文章的编辑错误很多, 未能反映我对这个课题的完整思路。 有些本来我用星号标明的不妥翻译, 均刊印成为不带星号的正常的翻译, 这样难免会误导读者。此外编辑删除了该文的第二部分 “辞格翻译诸法界说”, 使文章中出现的术语失去了预先的交代, 也容易使读者迷惑。
1987年那篇文章中所引的英语修辞格诸例, 均取自洛阳外院冯翠华教授的《英语修辞格》, 译文除了注明的以外,则是自己所做。 该书已于1995年扩充为《英语修辞大全》。 本文在补足1987年文章缺失部分的同时, 也将根据《英语修辞大全》一书略作增补。 此外,本文对原文中修辞格进行了重新排列, 以体现一种修辞格的翻译分类方法。个别例子的译文也有所修改。
本文乃旅途中零敲碎打修改而成,手头没有更新的参考资料,观点中有与翻译界同行相似之处,属于“所见略同”类。至于谬误, 则完全由本人承担。

二.翻译即修辞

1987年写修辞格的翻译的时侯,是把修辞格当成语言中的孤立现象对待的,好象修辞格是语言使用中的附加因素, 好象房子的装修。因此讨论修辞格的翻译时, 就好象它是一种特殊的现象。 其实,语言的使用就是修辞。我们在使用语言的时候, 没有刻意地去运用修辞格, 但是这并不等于没有修辞。语言使用中的省略, 倒装, 平行结构等等, 都是修辞手段, 只不过有的使用得太多了, 以至于我们不觉得有什么特异之处。
修辞和语法的差别就是语法是语言能力而修辞是语言使用。一般的语法书讲到复句的时候,实际上是在讲修辞了。 儿童一旦学会了说话, 就已经学会了语法。 以后他上学念语文, 实际上是在学修辞。陈望道说修辞的目的就是要使人感受 (陈望道 1976: 67)
既然语言的使用, 特别是书面语,就是修辞,既然翻译的客体就是使用中的语言, 那么翻译的问题, 也就是修辞的问题。判断译文好坏, 也应该从译文是否尽可能地保存了原文的修辞特点着手。传统的翻译教科书对修辞很少注意。 他们讲某种句式可以翻译成这种或者那种句式, 却不讲在什么情况下, 选用哪种句式去翻。如果把修辞考虑进去,就可以讲清楚为什么应该选用某种译法。

三.辞格翻译诸法界说

大凡词素以上的语言单位都有形式与内容两部分。 形式或指语音形式或指文字形式, 或指语句的词序,词语之间的搭配结构, 而内容则是这个语言单位的意义。 对于一般的语言单位来说, 仅有一重的形式与内容, 所以讨论它们的翻译问题, 以形式和内容两个要素即可确定译法之不同。例如既保存形式又保存内容为直译, 只保存内容为意译。
辞格的形式与内容乃是两重的, 这是因为辞格本身即是一种形式, 而运用辞格所要取得的效果则是一种内容。又由于任何辞格都是通过语言表现的, 故有其语言上本来所具有的形式与内容。 所以说, 一个辞格, 一般包含了两重的形式与内容。 为了区别的方便, 我们把辞格的形式称为辞式, 其内容称为功能或辞义, 而辞格所使用的词语本身的形式与内容仍然用其旧称。另外, 有的辞格, 如委婉语, 还有其所指。 因此, 辞格的几个组成部分大体包括: 辞式, 辞义/功能, 形式, 内容和所指。 这五个部分并不一定要在每一种辞格中都存在。 例如双关就没有所指, 而轭式搭配中, 辞式与形式是同一的。
我们按照保存辞格五种成分的多少来把辞格的翻译方法分为四种, 列表如下:

        辞式        辞义/功能        形式        内容        所指
绝对直译        +        +        +        +        +
相对直译        +        +        -        -        +
相对意译        -        +        -        -        +
绝对意译        -        -        -        -        +

四. 辞格翻译方法分述

        从翻译的角度看修辞,我们可以按照翻译中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把修辞手段分为几类:一,形式与内容在翻译中产生冲突的一类; 二,翻译中需要把握好词语的口气的一类;三, 翻译中要重点注意句子和段落结构的形式特征的一类。

A. 比喻

修辞学把比喻分成明喻和暗喻。 从翻译的角度来说, 更为有用的是死喻和活喻之分。死喻如果确实不好译, 可以放弃。例如 We sailed across the ocean 不必翻译成 “我们帆过大海”或者“我们扬帆远航, 渡过大海”。死喻已经淡化为没有修辞特点的语言,没有说话人要刻意表达的传达信息以外的意思, 当作比喻翻译出来有时侯是翻译过度, 如前举第二个例子。
另一方面, 用译入语中的死喻翻译原文中没有比喻的词语,并不意味着把它提升为活喻。原文说“大怒而去”, 译成“拂袖而去”并无过份之处。 有人批评说这是给洋人穿上宽袍大袖,也就是不适当的归化译法。如果这样说, 那当代作家岂不是不可以用这个词描写任何大怒而去的人物了吗?大概只有和尚有拂袖而去的资格了
给翻译带来麻烦的是活喻。 明喻都是活喻。暗喻只有部分是活喻。比喻的实质是在
两种事物之间确立一种相似关系。 这种关系究竟确立在哪个方面, 不同的民族, 不同
的文化有不同的选择。比喻的翻译往往是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原因盖出于此。
比喻的中心是所用词语的形象性。失去这种形象性就不成其为比喻了。所以, 要保留
比喻的特征,翻译的方法只有绝对的直译和相对的直译。绝对意译则是放弃比喻。在绝对
直译中, 又可以分为移译和等值比喻的套用。根据是否将比喻的所指翻译出来,比喻的翻译又可以分为揭示性的直译和隐藏性的直译。
移译就是把原文中的比喻通过翻译移植过来,所翻译的比喻必须是译入语中所没有的:

1.        As idle as a painted ship / Upon a painted ocean  像画中大海上一条画着的船一动不动
2.        There was a secret meanness that clung to him almost like a smell 他身上隐隐约约透着一丝小气,几乎就像那赶不走的体味
3.        He was like a cock who though the sun had risen to hear him crow.。他像一只自以为太阳升起来是为了听他歌唱的公鸡。
4.        To release the energy of stores of atoms by bombarding with sub-atomic particles is like shooting birds in the dark in a country where there are very few birds. 用亚原子粒子轰击原子以释放能量就像在没有几只鸟的地方摸黑打鸟一样。

等值比喻的套用是指原文的比喻与汉语已有的比喻相同时, 可以直接套用汉语中和原文等值的比喻, 即使这种比喻可能是外来的:

5.        Her lock were yellow as gold  她的头发色如黄金。
6.        At last he felt a ray of hope 他终于感到一线希望。

下面的例子是移译和套用的结合:

7. Assad earlier said that Camp David was “the final striptease” in which the Israelis “won’t even leave Sadat with a fig leaf” 阿萨德早些时候说, 戴维营会议是 “最后一场脱衣舞”。那个时候,以色列“甚至不会让萨达特留一块遮羞布在身上。”

一些已经成为掼用语的英文比喻都可以找到等值的汉语比喻:as cold as ice 冰冷; as cunning as a fox 像狐狸一样狡猾;as strong as an ox 壮得像条牛; as white as snow 雪白。
相对的直译就是用形象不同但是所指意义相同的比喻代替原文中的比喻:

8.Sensitive. That killed me. That guy Morrow was about as sensitive as a goddam toilet seat. 敏感? 别要我命了。 莫罗那小子的敏感就和他妈的马桶座差不多。

这是绝对的直译,但是汉语读者很难把不敏感同马桶座联系起来。 所以不如用相对的直译法:“敏感? 别要我命了。 莫罗那小子的敏感差不多就和榆木疙瘩一样。”
以上都是隐藏性的直译。 还有一种揭示性的直译, 可以用来翻译一些新奇的比喻,帮助读者理解比喻的意思。 上面的例子也可以译成:“要说敏感,莫罗那小子差不多和他妈的马桶座一样没感觉。”到底应该怎么译,很难说有高下优劣之分。 这和译者的指导思想有关系, 也就是看他对语言的基本态度如何。如果他主张给译入语注入外来语的新鲜血液, 他就会采取揭示性的直译, 只要译文的语言形式不会在译入语的母语使用者中“引起众怒”

下面是两种译法的比较:

9.Compared to the sleek lines of the high-speed destroyers, those “greyhounds of the sea”, she is an overlump mutt. But if destroyers are greyhounds, this thing is lightning.

译文一:同舰体平滑的高速驱逐舰, 那些“海上猎犬”, 相比,她就成了就成了体态臃肿的笨伯。 不过,如果说驱逐舰是猎犬的话, 她就是闪电。(隐藏性直译)

译文二:同舰体平滑的高速驱逐舰, 那些“海上猎犬”, 相比,她就成了就成了体态臃肿的笨伯。 不过在速度上,如果说驱逐舰应该比作猎犬的话, 她就应该比作闪电。(揭示性直译)

比喻的意译是放弃形象, 保存所指意义的译法。如 armed to teeth 之译为 “全副武装”, as cold as ice 之译为 “非常冷”。 原文比喻直译过来不容易接受时, 就应该意译:

10. Because of his one-man style of operation, Kissinger had become a kind of bottleneck in his own NSC system.  由于基辛格惯于独断专行, 他已经成了国家安全委员会里的一个障碍。

B. 拟人

拟人一般是可以直译的:

11. If not always in a hot mood to smash, the sea is always stealthily ready for a drowning.  就算大海并非总是怒气冲冲地要粉碎一切, 他却总是暗地里伺机吞没一切.

但是,在不同的文化里,可以拟人化的事物不尽相同,或者至少拟人的方式不一样。在这种情况下,保存拟人的形式和内容总显得有些牵强:

12.The wind whistled through the trees. 风呼啸着穿过树林。(?风吹着口哨穿过树林)

13.Down was beginning to prowl about the sky and put out the stars. 黎明悄然来临,星星失去了光芒。(?黎明开始在天空中悄悄地来回走动,扑灭了群星)

当然,按照异化派的翻译原则,12 和13中带问号的译文也可以接受。

拟人手法有时带有一种文化的典故,翻译时一方面要保留,另一方面作必要的注解。比如用阿波罗代表太阳,用戴安娜 (Diana)代表月亮。

C. 转喻

转喻只有一部分可以直译:

14.The pen is mightier than the sword. 笔胜于剑。
15.  Blood is thicker than water. 血浓于水。

有的由于时态的不同,不能统统直译:

16a. She set a good table for the guests.. 她为客人摆了丰盛的一桌。(直译)
16b. She sets a good table。 她很会做饭。(意译)

有的干脆不可以直译:

17. He took to the bottle. 他开始喝酒了。

18. He has been called to the bar. 他已经出任律师之职。

转喻能否直译取决于它在句子中与谓语动词的语义搭配关系,以及直译过来是否会被照字面意思理解而与所指意义相冲突。此外,转喻所指代的事物也能决定它是否可以直译。例如,国家,民族,政府,企业的象征性词语,如“山姆大叔”,“约翰牛”等,一般都是可以直译的,虽然有的时候要加注。
转喻的译法只有绝对的直译和绝对的意译。转喻比一般的比喻更具有文化特殊性,所以换了喻体往往导致文化信息的丧失。比如,例17 如果翻译成“他开始灌马尿了”,会被理解成他开始喝啤酒了,比原文窄。

D. 提喻

提喻确立的是部分和整体的指代关系。 在语言中,这种指代关系没有绝对的规律, 是个约定俗成的现象, 是个民族心理和思维习惯差异的问题。 在翻译提喻的时候要注意到两点:一,两种语言不一定有相同的指代关系, 如例21 中的stout hearts, 中文的对应词语不能用来比喻勇敢的人;二,相同的指代关系不一定有相同的使用场合, 如例 19 和23 中的hands,在例19的语言场合下不可以翻译成“人手”。这两种情况都不可以直译:

19.All hands on deck. 全体船员甲板上集合。
20.He paid the workers $5 per head. 他给工人们每人付了五美元。
21.Yet there are some stout hearts who attempted resistance.. 可是仍有一些英勇顽强的人试图抵抗。
22.  There wasn’t a sail in sight. 一只船也看不见。

可以绝对直译的提喻一般是在汉语中有对应提喻的,属于套用类:

23. They were short of hands at harvest time. 他们收割时人手不够。
24. The kettle is boiling . 壶开了。
25. After dinner they usually have a glass or two. 他们饭后总要来上一两杯。

汉译英的情况亦然, 以诗歌语言为多:

26.沉舟侧畔千帆过。Thousands of sails pass by a wrecked ship.

E. 委婉

委婉语的译法有多种可能性:

(1) 绝对直译中的移植翻译类:

past one’s prime 壮年已过; go to the bathroom 去洗手间; go to the powderroom 去化妆间; sub-standard housing 亚标准住宅; police action  警察行动;strategic village 战略村; the disadvantaged, 弱势群体

(2)绝对直译中的套用类:

to pass away, to depart 去了,走了,离开了;to go to sleep 长眠; to go to heaven 上天堂了; weight-catcher 增加了体重的人;beautician 美发师; pre-emptive action 先发制人的行动;phased withdrawal 有步骤撤退;a slow learner, under achiever 学得慢的学生,成绩不太好的学生;laid-off personnel 闲置人员

(3)相对直译类(试比较打了星号的不可取的译法和打了问号的可商榷译法)

指疯子:not all there; soft in mine; of unsound mind; simple minded 神经有毛病;* 心不在焉;* 心智疲软;* 头脑简单

指厕所: gents; the john; water closet; ladies; Mrs. Jones 一号, 茅房,* 绅士间;*约翰房;*淑女间

指没钱:out of pocket; hard up; in reduced circumstances; badly off 钱紧;手头紧;财政状况不佳; ?口袋空了;?难起来了; * 处于紧缩状态;

(4)相对意译类

相对的意译就是保存了委婉语的修辞效果和所指的现象,但是不保存原文的说法:

getting on in years 岁数大了; on relief 享受(失业)补助; the have-nots 家徒四壁的人; day-help 钟点工

(5)绝对意译类(试比较直译之不可取):

feeling one’s age; the second childhood  老了;* 感到岁数了;* 开始第二个童年;*返老还童; senior citizens 老人; * 年长公民; lay off; ease out; give the walking; ticket  解雇;*搁置一边; *开走人的票;in difficulties; in embarrassing obligation to 欠债;欠某人的债; *在困难中; *对某人承担令人尴尬的义务; the underprivileged 穷人; *无特权的人;domestic help; day-help; live-in help 女仆,佣人; * 家务助手;*白天助手; *住家助手

把某些委婉语用移植的方法翻译过来,可以丰富汉语的表达力,也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在英语社会中,处于话语优势的群体如何利用委婉语粉饰社会现实。可以移植的委婉语的字面意思必须不至于被误解成另有所指或者晦涩难懂,否则只能相对直译。有的事物在汉语文化中找不到相应的委婉语,而直接翻译其字面意思又讲不通, 那只好绝对意义。不过,如何翻译委婉语, 还要看上下文,原则是能直译就直译。另外,委婉语不是一个单纯的语言修辞现象,而是一种带有社会和阶级色彩的语言现象,因此不能随便译之。从译者的角度来说,对委婉语他也有一定的态度来决定译与不译。比如移植委婉语就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可以帮助我们认识英语社会的话语现象,另一方面,又会给汉语社会中的权势群体提供有利于他们的利益的话语工具。

F. 换称

换称是可以直译的,不过要加注。除非不得已不要意译。 英文的换称也不可以用汉语中所指意义相同的换称代替,否则就出现了文化翻译。例如下例中的 Daniel 不可以换成“包青天”。 如果把例27 翻译成“审案幸有包青天,小民感激泪涟涟”,读者恐怕都要成了京剧票友了:

27. A Daniel come to judgment! Yea, a Daniel! O wise young judge, how I do honour thee.  

G. 悖语, 矛盾修辞

悖语和矛盾修辞是有意识地运用语义反常现象,把含有对立或矛盾的语义成分的词语联系到一起以造成奇险之语的一种修辞手段。
悖语和矛盾修辞能否直译取决于译文语言中相对应原文的两个词语是否含有矛盾的语义成分。 对于英汉翻译来说, 直译在大部分情况下都是可行的, 但是有的词语搭配就不太好直译。 比如朱丽叶说罗密欧是 “英俊的暴君”,“天使般的魔鬼”和 “该诅咒的圣人”(beautiful tyrant, fiend angelical, a damned saint ). 在汉语中, “英俊的暴君”,“该诅咒的
圣人”不见得就能够形成矛盾修辞, 至少矛盾修辞的味道不如 “仁慈的暴君”,“卑劣的圣人”明显。 这种情况下如果能够根据上下文作适当调整, 原文修辞的特点还可以保住,否则只好相对意译。 《罗密欧与朱丽叶》里,朱丽叶从奶妈那里知道了她爱的人是是罗密欧以后说:

28.  My only love sprung from my only hate
      Too early seen unknown, and known too late!
      Prodigious birth of love it is to me
      That I must love a loathed enemy

一种译文是:

恨灰中燃起了爱火融融,
要是不该相识,何必相逢!
昨天的仇敌,今日的情人,
这场恋爱怕要种下祸根。

这里第一行的矛盾修辞之所以可以直译, 是因为爱和恨在汉语中也是矛盾悖语。 至于后三行, 译文过于灵活,以至于失去了第二行的句式修辞特点。 如果不计音节数, 可以改为:

我别无所恨,这唯一的恨中却要腾起爱的火焰
相遇而不知实在太早,及至知道又为时太晚
对我来说那将是一场多么奇特难言的爱恋
我必须要去爱的人竟然是可恶仇家的一员

H. 转类形容词

转类形容词也是语义反常的一种, 是形容词语的一种延伸性用法。被转类形容词所修饰的名词并不具有形容词所规定的性质, 而只是和应该被该形容词语所修饰的名词有某种连带关系。汉语中也有这类现象。 “动情的声音“。并不是说声音动情, 而是发出声音的人动情。
虽然英语和汉语都有转类形容词, 具体到每一个例子来说,英汉两种语言就不是总有对应现象了。许多英语的转类形容词不能直接译成汉语, 只能意译,补出形容词语应该修饰的名词,或者使形容词和被它所修饰的名词的关系在语义上合理化:

29. a sleepless bed 一张令人难以入睡的床; a careless shoe string 随随便便系着的鞋带;a sleepy corner 一个可以让人睡着的角落

        有的时候常常需要根据上下文进行结构调整。例如下面一些名词词组一般可以译成句子或动词词组:

30. contemptuous brow 眉头表现出轻蔑的神情; drunken fury 酒后发怒; pious obedience 毕恭毕敬地服从

I. 头韵和拟声

头韵和拟声是利用语音达到修辞效果的,它们在翻译中是两只拦路虎。 翻译时,其内容与形式无疑都要丧失。原则上应该尽可能地保存原文的修辞手段,但是同时也必须顾及汉语的语音修辞特点。
汉语中没有头韵,和头韵相似的是双声。但是英语有头韵的地方不一定都能用双声来翻译,因为汉语的双声词基本上是一个封闭系统,不可以随便生造。《古舟子咏》中两句诗的头韵就无法保留:

31.The fair breeze blew, the white foam flew, the furrow followed free. 清风徐徐吹,白浪翩翩飞,水花随意在船尾。

        作为失去头韵的补偿,这里使用了汉语的叠词和间韵。
        语音修辞中存在一个语音象征 (sound symbolism) 的问题。所谓语音象征,就是某个声音的联想意义。英语中的str- 常常象征线性的弹性物:string, stretch, strip。关于语音象征是否有规律可循,是否因语言而异,目前还没有定论。Allott (1995) 提到语音象征有普世性因素,但是设想不同的民族对同样的声音有不同的感受更为合理一些。

        有的语音造成的联想可能是普遍性的。例如在下面这首马斯斐尔德 (John Masefield) 的诗中, 除了词汇意义以外,一些语音和语音组合也能传达出丑的形象:

32.Dirty British coaster with a salt-caked smoke-stack
        Butting through the channel in the mad March days
        With a cargo of tyne coal
        Road-rail, pig lead
        Firewood, iron-ware, and cheap tin trays

        这里的 “k” 和 “t” 音对于汉语读者来说也不是那么悦耳动听的。尽管如此,翻译以后,这些粗糙的语音就会变成其他的,也许不是那么难听的语音,原文的语音效果就丧失了。在这种情况下,只好从语义上补偿:
肮脏的英国轮船,烟囱上厚积着盐渍
在恶劣的三月里驶过英吉利海峡
载着泰因河来的煤
铁轨,铅块
木柴,铁器, 和廉价的锡盘

        语音象征的更普遍的现象应该是同一种语音不一定一起相同的联想。李清照的《声声慢》中的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凄凄” 一句被译为:I seek but seek in vain, I search and search again: I feel so sad, so drear, so lonely, without cheer. 译者认为这里四对短音 [ i ] 和 两对长音 [ i: ] 多少传达了原文的音美。但是李清照的词里的舌齿音交叠,体现了一种郁闷的心情,英文里的这两个音,有没有这种修辞效果很难说。翻译,特别是诗歌翻译,要传达原文的音美,但是是否就应该到如此程度,值得商榷。

J. 双关

在翻译中,双关语几乎都要失去修辞作用,这是因为译文绝不可能兼顾词语本身的多义性,或者因为上下文产生的多义性。所谓成功地翻译双关语,一般都是绕开的译法,采用其他方式如加注把双关的两重意义表达出来:

33. Taft had set up headquarters with the confident phone number ME=1940. 塔夫脱建立了他的竞选总部,信心十足地选用了ME-1940 作他的电话号码,表示1940年舍我莫属的意思。

K. 一语双叙和轭式搭配

        可以真正称为修辞手段的一语双叙和轭式搭配只是一词两用的那一种, 即在同一句子中,一个词语修饰或者统辖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在不同的意义上支配它们。这其实和双关语差不多, 所以也是不可以直译的。如果把两种意思用不同的词翻译出来,辞义和辞式就丧失了。此外,在汉语里,轭式搭配一般需要重复动词:“他这个人不但卖东西,还卖关子”。这样,在翻译英语的轭式搭配中,如果支配词的两个意思可以用一个汉语词表达,也不能紧随原文的 VO and O和 Prep O and O形式:

34. Clothes that fit the man and the times  既合体又合潮流的衣服

35. …old  people gathering in the social hall for comradeship and a hot lunch  老人们共聚一堂,共叙友情,共进午餐。

L. 夸张

        除非夸张中包含其他不宜翻译的词语,否则一般都是可以直译的。夸张语句的内容无需改变,也不能改变,否则不成其为夸张, 但是小部分的夸张的内容与语言习惯有关系,翻译时要用相对直译:

35. Thanks a million. 万分感谢。(百万改成万)

36.  I was no end pleased with her response to my question. 对于她对我的问题的答复我感到无比满意。(无边改成无比)

M. 含蓄陈述

        同夸张一样,含蓄陈述一般可以直译, 但是要注意准确选择词语的口气:

37. “Money,” she says with a quiet understatement, “is kind of tight. But I manage.”  “钱么,”她轻描淡写地说,“是有点紧。不过我能对付。”

38. “Please, Neely,” Anne begged. She knew Miss Steinberg and the girls were staring, but her worst fear materialized when Lyon Burke opened his door. She smiled at him weakly as he came over and stared at the shrieking Neely. “This is Neely. She’s a little upset.” “I’d say that was a classic understatement.” “好了,妮莉,”安劝道。她知道史坦伯小姐和别的姑娘们在看她们。可是她最害怕的事还是发生了。李昂-伯克打开了他房间的门。当他走过来盯着哭闹中的妮莉时,安冲他勉强一笑:“这是妮利。她情绪有点不稳定。”“我倒想说,你真会说轻巧话啊。”

N. 反语, 暗讽,讥讽

反语是“言不由衷”的,其真正含义完全是靠听话人根据说话的情景,对讲话人的了解等非语言因素揣摩出来的, 属于语用意义。语用意义的正确传达,有赖于运用适当的词语表达出反语的口气:

39. We are lucky. It’s the other side on the thirteenth of December. That makes us feel real good. 我们可真有福气啊。该到那边 [越战时的越南] 去了, 还是在12月13日到。这真叫我们心情愉快啊。

        这句话不可以译为:“我们很幸运。12月13日就要到那边去了。这真让我们觉得不错。”

        暗讽是“曲言达意”的,其含义也属于语用意义。翻译时仅将原文照字面译出即可,但要注意有“曲”的效果:

40. The weather man said it would be warm. He must take his readings in a bathroom.  气象播音员说天气将会暖和。 他大概是在洗澡间量气温的吧。(比较: “他一定是在洗澡间里量气温
的。“)

        讥讽意在恶语伤人,唯恐所用语言不够尖刻。 翻译时应该用直译。如嫌原文不够味,还可以加一些佐料。这些佐料必须不改变原文意思,而仅仅加强原文效果。可以用有效的语气词或者有强烈修辞效果的句型和词语。比较下列两种译文:

41. I. hope it is no cynical asperity not to confess obligations where no benefit has been received, or to be unwilling that the public should consider me as owing that to a patron, which providence has enabled me to do for myself…
译文一:既然没有受到恩惠, 于是就拒绝表示感激,或者不情愿天意成全我完成的事情被人以为是某个赞助人的功劳,我希望这算不上是无情无理的举动。

译文二:大人未施恩而望报,欲贪天功为己有,您的这种美意敝人不能接受,这算不得无情无理之举吧。

译文一采用了原文的行文方式,以说话人为出发点,说明说话人既未受到对方的恩惠,就不能表示感谢,也不想让自己的功劳归到对方的名下。这种行文,是间接指责对方。译文二将间接指责改为直接指责,并利用中国俗话“施恩望报非君子”的联想意义,使读者看到作者如何看不起对方。 “贪天之功为己有“更入木三分地揭露了对方的意图。译文二虽然在行文上与原文略有出入, 但是已经把主要意思概括无余,而在修辞效果上则比较译文一略胜一筹。

O. 对照,警句,渐进,突降

这几种修辞手段基本上都是可以直译的。 译者只需要记住保留各自的特点,如对照的形式匀称;警句的含蓄隽永,渐进的严密紧促, 突降的诙谐幽默。试比较下面诸例的不同译法:

42. It takes a great deal of history to produce a little literature.
译文一:要产生一点点文学,需要很长的历史。
译文二:文学的结晶需要历史的大海。

43. Not that I loved Caesar less, but that I loved Rome more.
译文一:不是我不爱凯撒, 而是我更爱罗马。
译文二:不是我对凯撒的爱不够,而是我对罗马的爱更多。

        以上两例两种译文都照顾到了对照的形式匀称。例36译文二使用了比喻, 所以更为精炼形象。例37 译文二在表意上更为准确。

44.If the economy stays down, can the conservative stay up?
译文一:如果经济继续下滑,保守派们还能站得住脚吗?
译文二:如果经济持续低迷不振。保守派们还能趾高气扬吗?

        这里译文二用“低迷不振”与“趾高气扬”对比, 更好地传达出了原文的 down  和up 的对立。

45. People who value their privileges above their principles soon lose both.
译文一:把利益看得比原则高的人很快就会把两者都丢掉。
译文二:置利益与原则之上,利益与原则皆失。
译文三:重利轻义,利义皆失。

        这句是警句, 译文二和三做到了语言凝炼上口。

46. Fighting was his element, and he fought with a passion, a tenacity and a success such as few could rival… And he died beloved, revered and mourned by millions of revolutionary fellow workers.—from the mines of Siberia to California, in all parts of Europe and America.  

译文一:斗争是他得心应手的事业.而他进行斗争的热烈、顽强和卓有成效,是很少见的…现在他逝世了,在整个欧洲和美洲,从西伯利亚矿井到加利福尼亚,千百万革命战友无不对他表示尊敬、爱戴和悼念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第374—376页

译文二:斗争是他得心应手的事业, 很少的人能够像他那样热情地,顽强地,卓有成效地进行战斗…现在他逝世了,在整个欧洲和美洲,从西伯利亚矿井到加利福尼亚,千百万革命战友无不对他表示爱戴、尊敬和悼念

《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的译文是一篇质量很好,脍炙人口的文章,已经被选入中学课本。例 47 译文一和译文二对于渐进修辞的处理都很好。但是译文二第一句恢复了原文的语句重点, 使渐进修辞的部分更为突出。

48. This book is dedicated to all my folks abroad who kept in touch through all my years in China, and who supplied me with love, books and spices..

译文一:谨以本书献给我所有的国外亲属们,他们在我定居中国的岁月里与我保持了联系并且给我以友爱,书籍和香料。

译文二:谨以本书献给所有的在我定居中国的岁月里与我保持了联系并且给我以友爱,书籍和香料的我的那些国外亲属们。

        这是个用突降的修辞手法取得幽默效果的例子。译文二故意使用欧式长定语句来强化原文所意图的幽默效果。

P. 句法修辞特征的翻译

句法修辞手段有多种,有的特点突出,成为翻译中注意的对象,故而译者能够以修辞的态度对待之而谨慎翻译。有的则迹近语法,比较容易被忽视,成为翻译方法中结构调整等手段的牺牲品。这里略举数例说明之。

英文句中之所谓松散句者,如火车头拖着车厢前进,表达的是一种放松的语气。翻译的时候, 应该分清主次。

49. Dawn came as a relief, with a gesture of coolness, and we tumbled out of bed, almost sick with excitement. 黎明终于来临, 带来一丝凉爽,我们从床上爬起来,兴奋得无以复加。

这种句子的行文,按照事件发生的顺序,与汉语的行文习惯正相吻合,故不难翻译。下面的长句就不然:

50. I am willing to pay slightly higher taxes for the privilege of living in Canada, considering the free health care, the cheap tuition fees, the low crime rate, the comprehensive social programs, and the wonderful winters. 我宁愿为了生活在加拿大能享有的福利而多付一点税,因为那里医疗免费,学费低廉,犯罪率低, 还有广泛的社会服务项目。

        在这句话里,要点是黑体字部分,其余都是附加信息。如果翻译成“考虑到…., 我宁愿…” 这样的句式,附加信息的分量就至少和主要信息一样了。

        与松散句相反的多重状语前置,主句最后出现的句型, 表达的是一种紧张感和悬念感。这里姑且叫它反松散句。由于英语是靠形态较多的语言,所以句子成分的主与次很明显。汉语形态不发达,含有多重小句的复句里的各个部分的轻重,全靠口气,所以翻译这类反松散句,有时难于表现主次:

51. With his Roman nose, his clear grey eyes, black moustache, surmounted by the white-bound helmet of gold, he looked like a crusader.

这种句子一般翻译成:“他长着一个罗马人的鼻子,有一双清澈的灰色眼睛,留着黑色的八字胡,头上戴着镶着白边的金色头盔, 这使他看起来活像一个十字军士兵”。这种译法,就是抬高了原文次要成分的地位, 使原文的悬念感失去了。比较符合原文语气的译文是这样的:“他那罗马人的鼻子,清澈的灰色眼睛,黑色的八字胡,头上镶着白边的金色头盔使他看起来活像一个十字军士兵”。

        由于翻译文学引进了大量的欧洲语言的句子结构表达方式,大大地丰富了汉语的表达力,今天在翻译反松散句的时候我们也能够得心应手地翻译多重状语前置的长句。我们要注意的就是在这种翻译里要慎用汉语的“流水句”,或“竹节句”,尽量保存原文的修辞特点:

52. When I read the several dates of the tombs—of some that died yesterday, and some six hundred years ago --- I consider that great day when we shall all of us be contemporaries, and make out appearance together.  当我读着墓碑上的一些日期 --- 有的死于昨天,有的死于六百年前 --- 的时候,我想到了未来的那一天。那时候我们所有的人都将成为同时代的人,都将一同出现在这里。

这里非限定定语从句的翻译用的是拆句法, 但是这里用是有道理的,是为了保持原文中的松散句特色。前半部分是反松散句结构,译文没有使用拆句法译成“我读着墓碑上的日期。有的人死于昨日,有的死于六百年前。我想到了未来的那一天”,是为了保持原文的句法特点。

再说说主动句和被动句。翻译教科书上都有关于主动句和被动句的翻译技巧的论述,主张有的时候应该把主动句翻译成被动句, 反之亦然。但是从修辞的角度来说,有的被动就应该译为被动,因为它不是随意的被动句:

53. She sat at the window watching the evening invade the avenue. Her head was leaned against the window curtains and in her nostrils was the odor of dusty cretonne. She was tired. 她坐在窗户边看着黄昏降临街道。她的头靠着窗帘,鼻孔里都是布满灰尘的窗帘布的味道。她累了。

这里不可以把“她的头靠着窗帘”译成 “她把头靠着窗帘”,因为那不是她的主观行动。

54. They walked on, without knowing in what direction. There was too much to be thought, and felt, and said, for attention to any other objects. 他们继续走着,不知道走向哪里。 该想的, 该体会的,该说得太多了,他们不可能再注意别的什么。

《傲慢与偏见》里的这段描写达西和伊丽莎白的话,用被动表示他们完全沉浸在对彼此的感觉中。如果翻译成“他们应该考虑很多,体会很多,说出来很多”则表示他们在那种场合还保持着主观能动性,与原文不符。

Q. 词汇修辞特征的翻译

英语文章里,词的使用有大词小词,长词短词的区别。前者是从词语的语源和语义内容来说的,后者是从词的结构来说的。英语的词,有单音节词和多音节词的区别。这是英语的特点,翻译成汉语以后就丧失了。但适应于词音节繁简, 常常被用来作为修辞手段。 在这种情况下,翻译的时候应该怎样处理呢?有的时候,我们需要化短为简,避免用生僻词。比如海明威的《乞力马扎罗的雪》, 描写一个濒死的人的思想活动时,多使用短词来表示他无力进行复杂的思考(冯翠华 1995:94):

55.The cot the man lay on was in the wide shade of a mimosa tree and as he looked out past the shade on to the glare of the plain there were three of the big birds squatted obscenely, while in the sky a dozen more sailed, making quick-moving shadows as they passed.

男人躺在一张帆布床上,在一棵含羞草树的浓荫里,他越过树荫向那片阳光炫目的平原上望去,那儿有三只硕大的鸟讨厌地蜷伏着,天空中还有十几只在展翅翱翔,当它们掠过时,投下了迅疾移动的影子。(汤永宽译)
   
因为这里描写视角是叙事者,海明威使用短词的意图就不容易被注意到。 译者容易单纯从信达雅的角度选用一些有文采的词语。汤译中的一些词  :“浓荫”,“阳光炫目”,“蜷伏”,“展翅翱翔”,“迅疾”就有点过于文雅,不如改成:“男人躺在一张帆布床上,在一大片含羞草树的树荫里,他越过树荫向那片阳光刺眼的平原上看去,那儿蹲着三只讨厌的大鸟,天空中还有十几只飞来飞去,飞过的时候,投下了快速移动的影子”。
英语在发展中从其他语言吸收了大量的借词,其中,来自希腊语和拉丁语的词在文体上体现为一种学究气,而源自英语本族语的词则是市井语言。 这种文体区别常常被用来刻画人物形象。在翻译中,出现的矛盾可能就是英语里的来源不同的同义词,在汉语里没有相应的二分对立。 如:spectacles, glasses: 眼镜。 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怎样在翻译中表现平民语言和学究语言的文体区别呢?一种做法是运用汉语的文言白话的对立。《大卫-科波菲尔》第36章中米考伯的“临别赠言”中有一段是这样的:

56. Under the temporary pressure of pecuniary liabilities, contracted with a view to their immediate liquidation, but remaining unliquidated through a combination of circumstances, I have been under the necessity of assuming a garb from which my natural instincts recoil - I allude to spectacles - and possessing myself of a cognomen, to which I can establish no legitimate pretensions. All I have to say on that score is, that the cloud has passed from the dreary scene, and the God of Day is once more high upon the mountain tops. On Monday next, on the arrival of the four o'clock afternoon coach at Canterbury, my foot will be on my native heath - my name, Micawber!'
石定乐的译文是:

由于眼下的金钱债务压力——当时举借时以为可以马上偿还,可是由于时势捉弄至今未能偿还——我只好采取让我天然的本能退缩的装束——我指的是取下了眼镜——并拥有一个我无法称其为合法的姓。有关这一切,我要说的是:云雾已从那可怕的场面上散开了,太阳又高高升起在山巅。下星期一,在下午4点,马车到达坎特伯雷时,我的脚就要踏上我的地方——而且我的大名是:米考伯!

张谷若的译文是:

我原先承担钱财义务的时候, 本来打算立刻就清算处理,但是由于种种纠葛,没能如愿;在这种钱财义务的压迫之下,我没法子,只好带上衣饰 --- 我这是指着眼镜说的 --- 其实我生来就讨厌这种衣饰;同时,我还不得不改名换姓,那个名姓其实我并没有法律的依据。我对于这一节所能说的话只是:满眼凄凉惨淡的云雾, 都已经散了;白昼之神,又在山颠上高高地照临了。下星期一下午四点的驿车来到了坎特伯雷的时候,我就又踏上我的故乡本土---我就又恢复了我的本名米考伯了!

这两种译文, 除了石译译错了 temporary并且在米考伯是戴眼镜还是摘眼镜上没有搞清楚以外,在内容上都比较忠实于原文,但是在表达米考伯使用学究语言上,两种译文都不太突出,因为这里的译文,和小说别的地方的独白,风格上没有明显的不同。  我们不妨用半文半白的语言来翻译这段话:

余承担钱财义务之时, 本拟立即清偿,孰料情势错综,以至负债时日颇长。 此虽一时之况,却令敝人不得不佩戴敝人天性厌恶之饰物,即此眼镜是也。鄙人亦需假托无任何法律效用之名字。关于这一点我想说的就是乌云已经离去,压抑的气氛亦将改变,而白昼之神又高高地莅临山顶。下个星期一,下午四点钟的马车抵达坎特伯雷之时,我将立足于我的乡梓,而我的本名,米考伯, 也将重见天日!
结语:
修辞与翻译的关系大有可研究之处。本文主旨不是尽量搜求英汉修辞格的对应现象 (关于此类研究,可参看李定坤 1994)。而是根据辞格的特点讨论辞格所以有这种或者那种翻译方法的理由。本文并且从翻译即修辞的思想出发,举例说明了原文的修辞特点对翻译方法的制约。但是原文的修辞对其翻译不但有制约,也提供翻译中创造发挥的机会,因为直译往往是导向意译的桥梁, 异化的时候常见归化的必要。这方面的实证搜求和理论探索,还有很大的空间。本文只是抛砖引玉,希望看到翻译界对此更为深刻的讨论。
参考资料:


2012-9-12 16:59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xyy

#2  

  的論!語言一經表達,就是修辭。鴻文留待細細品讀。



千江漁翁,泠然御風。手揮無絃,目送歸鴻。
2012-9-12 18:06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Xiaoman

#3  

你的好文真多。翻译理论,诗词互译等,我都不会放过。我怕回头找不到先顶明天有空时读。谢谢你贡献!这是一篇宝典(手机)


2015-8-19 22:16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Xiaoman

#4  

【修辞与翻译】全文13017字。 我读了第一篇,受益匪浅。以下是我粗略的理解:翻译就是修辞。翻译的过程就是协调,解决源语句子的形式和内容在转换成目的语的过程中产生的矛盾冲突。总的来说,原则上要直译,要忠于原文,要保持原文的原意,修辞和句法特点,段落结构的特征。在翻译讽刺和反语的时候,把握词语的口气运用,翻译散句时要分清主次保持悬念感。原文学究味浓的就译成学究型,原文是市井形式的不能过于文雅。全文用了57个例子来论证翻译就是修辞这个观点,对照各种译法的优势和缺点。文中提到的修辞有以下: A 譬如,B 拟人,C转喻,D提喻, E委婉 ,F换称, G 悖语, 矛盾修辞,H 转类形容词,I 头韵和拟声,J双关,K 一语双叙和轭式搭配,L 夸张, M, 含蓄陈述,N 反语, 暗讽,讥讽,O对照,警句,渐进,突降,P 句法修辞特征的翻译,Q 词汇修辞特征的翻译。方老师的论文对我很有帮助,我现在在整理一篇中篇小说,虽然是中译英,但你的理论反过来用也是一样。我改天再回头细读和慢慢吸收,消化。再次感谢方老师的贡献!

PS

He was like a cock who though the sun had risen to hear him crow.。他像一只自以为太阳升起来是为了听他歌唱的公鸡。

Though---笔误,应该是Thought?


2015-8-20 08:30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 上一主题 文史哲 下一主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