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原创] 回顾青春:评介电影《少年歌德之烦恼》
回顾青春:评介电影《少年歌德之烦恼》
廖康
长久以来,我心目中的歌德是写《浮士德》那位睿智深邃的诗人,是《歌德谈话录》里那位老成持重的学者。我忘记了他也曾年轻,几乎为爱情自杀,是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的作者,是狂飙突进的浪漫主义诗人。德国2010年出品的电影Goethe!让我回想起十八岁读歌德成名作时所想象的作者的模样和神情。大陆已根据英译名Young Goethe in Love把电影转译为《少年歌德之烦恼》,也是让观众联想他的小说。其实,哪怕观众还没有读过小说,或者对歌德丝毫不了解,也不会影响对影片的欣赏。这是一个自成一体的爱情故事,激情勃发的青春故事,意外成功的喜人故事,反映时代精神的真实故事。但比真实更重要的,正如影片结尾的那句话:这不仅是真的,而且是诗。
那年歌德才二十三岁,虽然他在学法律,但兴趣是写诗。法学博士的口试没通过,受到人们讥笑时,他在雪地上狂舞,双脚踏出三个巨大的蔑视的字样。那,就是青年歌德。那,就是我久违的歌德。那,就是我们也曾经历的青春。那几个镜头一下就把我带到狂飙突进,向传统挑战的浪漫主义时代。他的活力、他的勇气、他的自信,都在那几个镜头里一览无余。那怕我忘记随后的故事,也不会忘记那几个镜头。
父亲安排歌德去韦茨拉尔法院实习。阴暗压抑的写字间,繁重无聊的文案工作与乡村湛蓝的天空、青翠的草地、墨绿的森林形成鲜明对照。自然在呼唤诗人,青春在呼唤诗人,爱情在呼唤诗人。一对恋人在林间草地上相遇的镜头,直让我想到“郎意浓,妾意浓,油壁车轻郎马骢,相逢九里松”的意境。他们的初吻演得异常精彩,让我看到两人心灵在颤抖,嘴唇在靠近,有些迟疑却无法抗拒那巨大的引力。但随后的镜头似乎多余,没有必要展示得那么明白。
歌德在不知情中帮助不善言辞的上司向自己心仪的情人求爱这场戏营造得很好。观众虽然知情,但其张力不减。一是由于三人都演得好;二是得力于歌德的诗句:在其核心/将世界凝聚在一起的/是爱情。这本是他与夏绿蒂相爱的真实感受,却被用来把情人吸引到另一个核心。夏绿蒂无可指摘。女人,为了生存,理所当然地比男人实际。何况她还是为了帮助家道中落的一群弟妹。歌德的上司也是好人,也是真爱夏绿蒂。他们在这难以调和的矛盾中痛苦,甚至决斗。好在有一个是诗人,将悲痛和烦恼升华为文学。我还记得当年读的是郭沫若翻译的,带有四川味的小说。维特“百打百回”地为失恋哀嚎,曾经打动过无数德国青年,不少人甚至模仿小说主人公穿着黄马甲和蓝上衣自杀,一时形成了“维特热”。那两种颜色在我的想象中非常不搭配,但很奇怪,在电影中看上去却很和谐。一定是美工把那蓝色与黄色的浓淡调合适了。整个电影,就像歌德那套衣服一样,把他们的感情和矛盾把握得适度,展示得恰当。
歌德虽然因《少年维特之烦恼》而一举成名,但他后来并不喜欢这本书信体小说和维特的形象及做法。他自己也从狂飙突进的浪漫主义诗人变为魏玛宫廷的枢密顾问和古典主义文学的代表,并主办自然科学杂志。他的变化之大,让我忘记了他也曾年轻,也曾狂放,也曾浪漫。导演斯铎尔茨根据维特的故事,把青年歌德搬上银幕。诗人若地下有知,我想他不会像否定自己的成名作那样否定这部影片,而会宛然一笑。
2012年7月11日
第 1 幅 剧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