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注册 | 登录 | 首页
作者:
标题: 童年的故乡(配图)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杨林

#1  童年的故乡(配图)

忆江南,
最忆是婺源。
河里鱼虾相斗趣,
山上花茶竞争妍,
稻香溢田间。

婺源县位于赣皖浙三省交界处,历史上属于徽州府(屯溪市,现为黄山市;听说又要改回到屯溪市或徽州市,因为离黄山还有六十公里),一九三四年划入江西,在婺源百姓的要求下一九四七年重划入安徽,一九四九年再次划入江西至今。

婺源出产丰富,著名的特产有红、绿、黑、白四种。红,指荷包红鲤鱼,曾上过“祖国新貌”,被誉为“人间天物”。绿,是婺源绿茶。历史上通常把它和祁门的红茶放在一起,称为“祁红婺绿”。婺绿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威廉·乌克斯的《茶叶全书》中写道:“婺源茶不独为路庄绿茶中之上品,且为中国绿茶中品质之最优者”。黑,即为文房四宝之一的砚台。七十年代初上海出版的《怎样写楷书》中介绍“……安徽婺源的歙砚最为著名”。歙砚,又称龙尾砚,是中国四大名砚之首。白,为雪梨,产于江湾乡,所以又叫江湾雪梨。梨子长大后给包上纸袋,使皮保持薄而白,故名雪梨。江湾雪梨个大、肉脆、水多、味美,是梨中之上品。

婺源县城,名叫紫阳镇。紫阳是宋代大理学家朱熹的字。朱熹的著名诗句“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是对家乡婺源的写照,也只有用婺源话读起来才会押韵(滨:ben1,新:sen1,均与春同韵)。紫阳镇位于婺源县的东南角,三面环水,一面依山,环境优美,地势险要。共产党当初解放婺源时,就费了不少人马,还牺牲了一位营长。

位于紫阳镇东面的十里之外,是方圆几十里最高的山,叫龙牙山。龙牙山的最高峰——龙牙尖上,架有飞机的航标,当地百姓称之为飞机架。翻越龙牙山的必经之路是由石块砌成的由义岭,它是三兄弟毕生善行的结晶。由义岭的两面各有一千多级台阶,山腰上都有凉亭,可供几十人歇脚。站在由义岭的顶上,往西看是紫阳镇,往东看便是美中之美的小山村——杨家林。

杨家林座北朝南,面对秀丽的笔架山。清澈的潋溪河由西往东从村前流过,河宽十丈。在潋溪河的这边,是一片平坦的菜地,从村前一直延伸到村西的半里地以外。缤纷的野花衬托着春天的绿色;品种多样的蔬菜花儿和果实在夏日里争奇斗妍;油菜花和棉花在秋天看上去犹如一块黄白相间的地毯;青菜在冬日里探出头来点缀着一片雪白。村东口二百步外有一座“水口亭”,从亭子到村东头的河畔,是一排百年的古树,有橡树、杨树、樟树、柳树等。村西以外菜地的山边上,也有种类各异的大树。

村东口半里之外有石砌的拦河坝,叫碓峡,已有几百年的历史。碓峡的这一端有一座碓房,里面是以水车为动力的一对杵子和两个石臼。水车悠悠地转动,好像是碓里劳作的村女在摇着纺车,为匆匆而过的溪流编织着白色的丝带。两个大杵子有节奏的捣谷声,伴着潺潺的流水,仿佛在为织女奏乐。碓峡上游的羊角潭,潭深二丈,潭中最大的鱼儿重二三十斤。渔人坐在渔盆(约为三尺乘四尺的椭圆形,深二尺)里,悠闲地撒着网。一些打渔爱好者偶尔也带着鱼竿、鱼叉,撑着竹排遨游于河面上。他们时快时慢、忽起忽落,既体验着打鱼的乐趣,也品味着收获的喜悦。勤快的农人在隆冬的清晨还能叉到大自然为他们预备的美味——在浅水石缝中因突然降温未能及时潜入深水而被冻僵的鱼,俗称“冻鱼”。碓峡又使上游一里左右的河床成为地设的游泳池:上游是浅水区,下游是深水区;笔架山的陡峭之处是天造的跳水台。从夏日到初秋,劳动了一天的年轻人,来这里争强斗胜,比潜水的耐久,比游泳的速度。孩子们也在父亲的看护下欢快地扑腾着。

村东口河边的沙石滩是孩子们的好去处。三伏天,他们穿着开裆裤在这里挖沙坑、捉小鱼、淘鳖蛋。三九天,他们裹着棉衣棉裤在冰面上探险;甚或掰下一块冰来贴在墙上,看着它在阳光下融化、消失。在春秋季节,他们在这里搭石房、扔石头、摔石块(薄薄的石头从水面上跳过去)。

村西口沿石阶而下,再走九十步,是女人们最好的聚集处,村民称之为溪里。溪里就象一个沿河赏鱼台,由大块的石板铺成。赏鱼台长七八米,宽五六米。其最低层高出水面三四寸,沿台水深一二尺,便于洗衣洗菜:年轻的站在水里,年长的蹲在台上。其它各层在涨水时是刷洗台,平常则成为来溪里道东家长、西家短的妇女们的坐凳。溪边有一株大柳树,它的树荫像是一把大伞,给溪里劳作的人们遮阴挡雨。大小不一的各色鱼儿不邀自来,在溪边来回穿梭。无论是缝年过节的杀猪宰鸡,还是一年四季的时新菜蔬,它们总是最先的品尝者。

村前的地面是一块草坪,约三十平方丈。草坪的南边有坚固的石Y支撑着。石Y的高度犹如天设,历史上最大的洪水也还差几寸没能淹上草坪。在皎洁的夏夜,这里是人们乘凉、聊天的最佳场所;在银装的冬日,这里又是人们堆雪人、滚雪球、打雪仗的最好地方。这里也是孩子们打仗的理想战场。

从草坪沿着青石路往东走一里是一座单孔的石拱桥,在初升的朝阳下宛如一条彩虹。站在草坪上往东看,金色的阳光穿过树叶洒在河面上,绘出一幅幅美丽的图画。从草坪往前眺望,是逶迤的群山,从巍峨的龙牙山到精巧的笔架山。从草坪往西走,穿过绿油油的菜地,有一座木板桥。桥那端的路翻过笔架山,越过由义岭,通向婺源县城,直到远方。

2004年三月


2008-7-15 00:55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weili

#2  

杨家林座北朝南,“坐北朝南”?

骨头里挑点刺:写自己童年的故乡,主观些、深情些,对读者更具有感染力。你写得这么冷静、客观,便失了散文的真谛:抒情。


2008-7-15 10:35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thesunlover

#3  

读后很想看图片!

屯溪、徽州,历史上都有些名气,原来就是黄山市。



因为我和黑夜结下了不解之缘 所以我爱太阳
2008-7-15 10:35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thesunlover

#4  

这是不是一种套路?套路用多了就成了俗套。

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weili at 2008-7-15 10:35:
骨头里挑点刺:写自己童年的故乡,主观些、深情些,对读者更具有感染力。




因为我和黑夜结下了不解之缘 所以我爱太阳
2008-7-15 10:40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weili

#5  

他不是写故乡指南吧?

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thesunlover at 2008-7-15 11:40 AM:
这是不是一种套路?套路用多了就成了俗套。





因为无能为力,所以尽力而为。
2008-7-15 10:43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杨林

#6  



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thesunlover at 2008-7-15 07:35 AM:
读后很想看图片!

屯溪、徽州,历史上都有些名气,原来就是黄山市。


第 1 幅
由义岭1

第 2 幅
杨家林

第 3 幅
杨家林

第 4 幅
杨家林

第 5 幅
杨家林

第 6 幅
杨家林


2008-7-16 03:54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银桦

#7  

太漂亮了!令人心醉。


2008-7-16 08:14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晴山

#8  

这些青山绿水美极了,胜过任何人工景观


2008-7-17 00:11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杨林

#9  



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weili at 2008-7-15 07:35 AM:
杨家林座北朝南,“坐北朝南”?

骨头里挑点刺:写自己童年的故乡,主观些、深情些,对读者更具有感染力。你写得这么冷静、客观,便失了散文的真谛:抒情。

刚才google了一下,两者都可以。我个人感觉是“座”更好。

我也不知道这算不算散文,当时是有感而发。我这个人写什么东西都是“理性”当先,不擅长抒情。


2008-7-17 01:29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weili

#10  

我说过我是吹毛求疵。
你不必太在意。保持自己风格就好。

这个转帖很好:http://www.yidian.org/viewthread.php?tid=9907.html


2008-7-17 08:21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冬雪儿

#11  

杨家林,好美的地方。真是美得令人心醉。神往。


2008-7-17 09:19
博客  资料  信箱 短信   编辑  引用

虔谦

#12  

先提。。。


2009-12-6 12:00
博客  资料  信箱 短信   编辑  引用

虔谦

#13  

我有个网友是徽州人,我认识她就是因为她一篇介绍徽州的文章。后来又看了电视剧“徽州新娘”(?),所以对徽州有些印象。感觉徽州人既柔和也硬气。
图片真实淳朴。现在知道你为什么叫杨林了。



我的生命之痛
2009-12-6 20:47
博客  资料  信箱 短信   编辑  引用

程宝林

#14  

杨林兄:你的家乡堪称人间仙境了,真是“羡慕嫉妒恨”啊!也看到你的《女儿出嫁了》一文,情真意切,父女情深,怎不贴在伊甸文苑呢?


2012-2-23 19:35
博客  资料  信箱 主页 短信   编辑  引用

诗人之赋

#15  

我没有故乡,但却有一个可称为故乡的地方。因为我二十岁去那里,三十一岁离开那里,虽然还未头白,但已人过中年。我记得在那里的青山绿水间,我度过了自己最年轻的时光。能不忆故乡?


2012-2-23 22:03
博客  资料  信箱 主页 短信   编辑  引用

程宝林

#16  

诗人之赋:请写写你度过了青春岁月的那个地方,最好配有图片。我爱看任何人的故乡!


2012-2-23 22:56
博客  资料  信箱 主页 短信   编辑  引用

杨林

#17  

宝林兄,怎么把这么老的东西也给翻出来了?

不过,这篇是我自己最喜欢的少数几篇拙作之一。

婺源的确美。你去过吗?我今年七月回去,带女婿,全家6口一同去。

遵旨,等会我就把《女儿出嫁了》贴过来。

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程宝林 at 2012-2-23 04:35 PM:
杨林兄:你的家乡堪称人间仙境了,真是“羡慕嫉妒恨”啊!也看到你的《女儿出嫁了》一文,情真意切,父女情深,怎不贴在伊甸文苑呢?



2012-2-23 23:58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杨林

#18  



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诗人之赋 at 2012-2-23 07:03 PM:
我没有故乡,但却有一个可称为故乡的地方。因为我二十岁去那里,三十一岁离开那里,虽然还未头白,但已人过中年。我记得在那里的青山绿水间,我度过了自己最年轻的时光。能不忆故乡?

小时后到处飘泊?


2012-2-23 23:59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诗人之赋

#19  

螈初到C城,觉得那里民风淳朴,山清水秀。周末,经常有学生家长请他们到家里喝油茶。“打油茶”,是那里的古老而又沿袭至今的习俗。“打油茶”的制作方法比较繁琐。先是把炒熟的花生,玉米,黄豆和阴干的糍粑碾碎,用茶油炸香,然后将茶叶,在擂钵里打烂熬水,用煮沸的茶水,冲熬上面所说各种小食,当茶水倒入碗中,那些炸香了的花生,玉米,黄豆发出吱吱的响声。无论是邻居,是过路人,来的都是客。只要由门前走过,都会被热情请进屋里,喝油茶。一次要吃四碗。有句俗语:“一碗是强盗,二碗是贼,三碗四碗才是客”。有的人喝油茶有瘾,不喝过不得。喝完油茶,主人还要给客人口袋里装上各种吃食,让你“吃不了,兜着走”。

   C城的地方话比S城的平和,说起来文文静静。此地姓杨的人多,传说是来自杨家将的后代。此地还有一小地名叫“长安营”。很奇怪的是,小小一个“长安营”,离京城千里迢迢,方言中,却是带有京腔。“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螈出生在C城的儿女,小时候,就是一口地道的C城话。后来到了长沙,才慢慢学讲长沙话。


2012-2-24 01:13
博客  资料  信箱 主页 短信   编辑  引用

诗人之赋

#20  

太熟悉了,
象熟悉掌上沟回似地
熟悉你的江河
象熟悉室中几案似地
熟悉你的山脉
象熟悉自己呼吸似地
熟悉你的乡音,俗语,民歌
我的血液中奔流着黄河的波涛,
长江的浪沫
我的心胸里藏有五岳的灵气,
昆仑的丘壑
太熟悉了
我的赤足熟悉你的被独轮车碾碎的小路
我的臂膀熟悉你沉重的山柴
粗糙的纤绳,
憨厚的石磨
熟悉你
东海的晨熙,
北国的瑞雪,
泰山的日出,
云南的石林
太熟悉了,
以致一闭上眼睛就看见了你
你联结着我的每一根神经
牵绊着我的每一回忧乐
啊,太多的共同经历,
太多的共同忧乐
历史一笔写下两部乐章
你的万里征程,
我的生命脉搏
啊,我的祖国!


2012-2-24 13:48
博客  资料  信箱 主页 短信   编辑  引用

xyy

#21  

  但願長老此青山綠水間足矣。



千江漁翁,泠然御風。手揮無絃,目送歸鴻。
2012-2-24 16:24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杨林

#22  



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诗人之赋 at 2012-2-23 10:13 PM:
……此地姓杨的人多,传说是来自杨家将的后代。……

你说的不会是我的老家吧?


2012-2-26 02:02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杨林

#23  



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xyy at 2012-2-24 01:24 PM:
  但願長老此青山綠水間足矣。

那就去买块地?


2012-2-26 02:03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xyy

#24  



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杨林 at 2012-2-26 02:03 AM:

那就去买块地?

  清風明月何須買哉?耕者有其田,居者有其屋,自古已然。可恨紅朝貪官污吏,將那大好河山納入私囊,以為搖錢樹,與日寇漢奸何異?我們能用自己的辛苦錢,去塞那些狗洞嗎?



千江漁翁,泠然御風。手揮無絃,目送歸鴻。
2012-2-27 16:52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诗人之赋

#25  

我的夫家也姓杨,乡人叫我'家门嫂“。


2012-2-27 22:01
博客  资料  信箱 主页 短信   编辑  引用

« 上一主题 散文天地 下一主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