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riginally posted by yuyue at 2006-7-6 10:13 PM:
杜大虾的看法是对的,江岩声的市长来了,确实不是小说。当年他发这篇东西的时候,说是随笔。随笔当然不是小说。小说有虚构,这是个根本东西。查围城的开锁记,是虚构,但是由于逼真,大家都当成纪实,引老查看..
yuyue误会我的意思了.我没有说"市长来了"不是小说.
即使用真实与虚构标准来判断是否是小说,也不应该由作者的话来判断,
因为作者会说谎,比如作者会怕法律纠纷,或者得罪人,故意把真实的事
说成是虚构。所以,是否真实,只能由大部分读者来判断。
莫泊桑的“项链”应该是虚构的,因为它太离奇了。
可是,“我的叔叔于勒”是不是虚构的,看不出来,像是真事,但它也被当成小说收在“莫泊桑小说选”中。
由此看来,是否是真实的无法成为断定一部作品是否是小说的标准。
所以,我觉得应该从表现题材、手法来看。还有就是从效果上来看,小说的效果是让人感觉更神奇
一些。
小说的表现题材、手法也是在变化和丰富的。
古典小说主要使用诗词、比喻、夸张、占卜、做梦等手法。
现代小说使用景物描写、心理描写、大段人物对话、夸张、象征的手法,而一般的报告文学、记叙文是不采用这些手法的,比如,报告文学,对话和心理描写就就比较少。
所以,有时候,同样的经历,既可以用小说的形式表现出来,又可以用记叙文的形式表现出来。
我们看欧亨利的“麦祺的礼物”与“证券经纪人的浪漫故事”两篇小说.
两篇小说的故事都有些神奇,“证券经纪人”是说一个证券经纪人连自己结过婚都忘记了,向同一个女人求两次婚。
相比之下,“麦祺的礼物”更象是叙述一个真实的故事。哪一篇更好,
当然是“麦祺的礼物”好。所以,越像是真实故事的小说就越好。
类似的比较还有chekhov的“变色龙”和“装在套子里的人”。我觉得“变色龙”更好些,而“装在套子里的人”说主人公就这么死了,比较不像真事。
现在再讨论一下"市长来了",很多人把它当成了小说,说明它的效果还是不错的,它没有用什么明显小说手法,可是也用了一点,
就是"父亲文章和书搞混了","市长把事情搞错了",这是一个很小概率事件.这与"我的叔叔于勒"比较相似,后者是"我的家庭"
与于勒巧遇, 这个巧,也是小概率事件.
不像小说的东西是否不好,我们可以看"多收了三五斗", 我看它就不像小说,它描写的东西一点都不神奇,
可是,它的影响力很大,网上有很多模仿之作.所以它也应该是小说中的上品.
小说往往需要虚构一些成分使得故事更神奇,
不过虚构的东西不一定是小说.
比如,”桃花源记”,虚构的成分很浓,可是,没有人把它当成小说,为什么呢?
因为写得太简略了.比如桃源里的人连名字都没有提.
小说的特点是细致入微.写得详细具体了才能是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