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riginally posted by 冬雪儿 at 2014-12-23 22:05:
表达生活深处(底层)的文学作品,最是能打动人心。因为只有这样的作品,才是真实地体现人性的本质和社会的真实本质。这样的作品不为人性和社会涂脂抹粉。
我一直在思考语言艺术和现实生活之间的关系。
没有艺术的语言,谈论的现实就像王婆卖瓜似的唠叨;而没有生活的“高屋建瓴”,又会成为华而不实的秀拳花脚。
雪儿,举个简单的例子。当流浪者露宿街头,逃荒要饭,或者抛尸荒野,被人漠然视之。这是一种常态。而曾经进口的朝鲜影片《卖花姑娘》在中国各地上演,我们都被工厂购票集体去看,见满场人最后多是泪眼迷离,痛哭流涕。这不是很滑稽的么?
好比绘画大师毕加索,他怎么乱画都是名作,蜚声四起,而那些老老实实的临摹画家,想可怜巴巴讨点毕加索的小惠而被鄙视。
这就是艺术和现实之间的差异。
我曾经翻译过英国作品《三人行船》的章节,作者将一个打不开的罐头在三个小伙子之间的折腾。那可真是写得出神入化,生龙活虎。罐头被写活了,三个小伙子的狼狈神情和动态惟妙惟肖,读之令人忍俊不住,余味无穷。老实说,我就喜欢那样的作品,那样的夸张和幽默,那样的刻画细腻而深邃。我喜欢杰克伦敦的语言,筋骨暴徒,刀劈斧削,入木三分。我也喜欢雨果的疾风暴雨似的排比句,读来酣畅淋漓。对巴尔扎克的娓娓道来,嬉笑怒骂,调侃万事万物,也追慕不已。像果戈里那样安排情节,也是妙语连珠,竭尽讥讽之能事。
人说见贤思齐,能思而不能齐,这就是最大的苦恼和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