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注册 | 登录 | 首页
作者:
标题: 谈刺客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廖康

#1  谈刺客

谈刺客

廖康


司马迁在《刺客列传》中记述了五位先秦壮士:曹沫、专诸、豫让、聂政和荆轲。不用说,荆轲最著名。但需要详论的是:荆轲的业绩不如曹沫、专诸和聂政,执着远不如豫让,武艺和品德远不如聂政。为什么荆轲的大名反倒超过其他四位,正如陶渊明诗所言:“其人虽已末,千载有余情”呢?

五位刺客,曹沫最早,是鲁国人,有勇力。鲁庄公封他为将军,与齐国作战,多次战败逃跑,割地求和。齐桓公和鲁庄公在柯地会盟定约时,曹沫抓住齐桓公,用匕首逼他交还所侵占的鲁地。齐王只得允诺。之后,齐桓公企图反悔,但管仲劝他要守信。鲁国才得到那些失地。学者多认为,曹沫就是《曹刿论战》的主角,那篇文章让他名垂千古。严格地说,他并不是刺客。四百多年后,两人学他。一个不是刺客,成功了。一个是刺客,失败了。成功者是蔺相如,而且成功了两次。先是逼迫秦昭王完璧归赵,后又逼迫秦昭王为赵王击缶。但司马迁没有把蔺相如也列为刺客,也许是因为他第一次拿的不是匕首,而是用美玉来威胁。但他第二次仅仅是用瓦缶,还是也用匕首威胁秦昭王“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我们不得而知。蔺相如和曹沫一样都有勇气,差别也许仅在所用之武器。失败者是荆轲,他企图逼秦王归还诸侯土地。至于失败的原因,后面再分析。

第二位是吴国人专诸,他是个专业刺客。伍子胥知道公子光企图杀自己的堂弟吴王僚,就向他推荐专诸。公子光趁楚军包围吴军之际,在国内搞政变。在宴会上让专诸给吴王僚上烤鱼。专诸从鱼腹中抽出藏好的匕首,刺死了王僚,自己也被卫士杀死。公子光在地下室里埋伏的甲士冲出来消灭了吴王僚的卫士。公子光自立为国王,他就是吴王阖闾。他让伍子胥为相,孙武为将,使吴国一度非常强盛。他的儿子就是替父报仇,俘越王勾践为奴,但最终失败亡国的夫差。在那以前,吴国也风光了八十多年,曾打败楚国,逼得楚昭王出逃,楚臣申包胥为求救兵复国,在秦廷痛哭了七天七夜。这一切都始于专诸刺王僚,鱼肠剑也因此扬名天下。在这五位刺客中,我们对专诸了解最少,但他对历史发展的影响最大。荆轲刺秦的方式与他最接近,但失败了。他的失败对历史发展有什么影响,后面再讨论。

第三位刺客和刺杀对象最感人。刺客叫豫让,是晋国人,曾侍奉过范氏和中行氏,后来又侍奉正卿大夫智伯,即荀瑶,得到宠幸。公元前455年晋阳之战后,赵、魏、韩三家分晋,谋灭了智伯。赵襄子最恨智伯,竟把他的头盖骨做成饮器。豫让为了替主报仇,更名改姓,扮装为受过刑的人,带着匕首进入赵王宫中清扫厕所,但被查出来。豫让坦白说他要为智伯报仇,赵襄子说:“这是位义士。我小心躲着点他就是了。”随即把他放了。

不久,豫让把漆涂在自己身上,好像得了癞疮,又吞吃木碳,把嗓子弄得嘶哑,并装成乞丐,沿街乞讨,连妻子都认不出他。可是他好友认出了他,流着眼泪劝他不如去委身侍奉赵襄子,再见机行事。豫让说那是怀二心侍奉主人,君子不为。他这样做虽然很困难,但他这样做就是要让怀异心侍奉国君的臣子惭愧。之后,赵襄子外出,豫让藏在路过的桥下。襄子马惊,遂抓到豫让。襄子指责他:“你不是侍奉过范氏和中行氏吗?智伯把他们灭了,你也没有给他们报仇,反而给智伯当家臣。智伯死了,你为什么没完没了地要为他报仇呢?”豫让回答:“范氏和中行氏拿我当普通人对待,我也就像普通人那样报答他们。智伯把我当国士对待,所以我要像国士那样报答他。”襄子流着泪叹道:“哎,豫让啊,你为智伯报仇,也算成名了。我饶恕你一回,也够可以了。你也得为自己打算打算,若还想杀我,我可不能再放你了。”豫让道:“我听说贤明的君主不埋没他人的美名,而忠臣有为美名而死的道理。以前您饶恕了我,天下都称赞您的贤明。今天的事,我本该死。但我请求您,就让我刺您的衣服几下吧,也算我为主报仇,死而无憾了。”赵襄子很欣赏豫让的侠义,就脱下衣服,交给他。豫让三次跳起来,用剑刺衣服,说:“我可以在九泉下见智伯了。”然后,豫让自刎而死。

不用说,为主报仇而行刺,豫让最执着、最敬业、最尽忠。在相信人人平等,持不同价值观念的现代人看来,他几乎可笑,但我们也不得不佩服古人的侠肝义胆。他的名声有一半是赵襄子成就的。如果他第一次被抓住就被处死了,后人很可能不知道曾经有过这么一个人。当然,他也让赵襄子的美名传扬天下。豫让对历史进程虽然没有任何直接的改变,但君主们用他的故事教育臣子和奴仆忠心不二,这种间接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无法估算。

豫让之后四十多年,便出了中国历史上品行最高、武功也最高的刺客——聂政。有关他的故事,最早见于《战国策》,后来司马迁在《史记》里略加更改增删,又写了一遍。聂政是韩国人(战国时,中国分为秦、楚、齐、燕、韩、赵、魏七国。韩国可不是南朝鲜),是地道的山东好汉。因杀人避祸,他逃往齐国,隐身于市,以屠狗为生。韩国大夫严仲子因与韩相侠累冲突,去国流浪,伺机报仇。他听说聂政是位武艺高强的勇士,便登门拜访,备办酒宴,为聂政的母亲祝寿,并奉上黄金二百两。聂政婉言拒收,严仲子执意要送。聂政说自己虽然家贫,但给老母的供养还算齐备。不敢无功受禄。严仲子告诉他来访的缘由,但聂政说他老母健在,不能以身相许。严仲子还是执意赠送,但聂政坚决不收。尽管如此,严仲子还是尽到宾主之礼,好言相别。

很久以后,聂政母亲去世。安葬并服丧后,聂政感叹道:“我不过是个杀猪宰狗的平头百姓,而严仲子是诸侯的卿相。人家那么看得起我,大老远地驱车来看我,与我结交。可我太对不住他了。人家献百金为我母亲祝寿,我虽然没收,但这件事说明人家与我非常知心。现在,老母已经享尽天年了,我当为知己效力。”聂政来到濮阳,见到严仲子,表明心迹。严仲子告诉他自己的仇人是相国侠累,是韩国国君的叔父。他的居所防守严密,要去刺杀,可以多带车骑壮士同往。但聂政怕人多走漏风声,便独自前往。到了韩国都城相国府,只见侠累端坐堂上,两旁持刀荷戟的卫士林立。聂政挺剑直入,以长虹贯日之式,冲上台阶,刺死了相国侠累。卫士大乱,和聂政打起来。聂政大吼,击杀数十人。但他也负伤,冲不出相府。为了不暴露身份,聂政调转剑锋,自毁其容,剖腹自杀。

韩王把聂政的尸体摆在街上,让人辨认,并许诺谁能说出凶手是谁,就赏金千两。过了很久,都没人认识。聂政的姐姐聂荌听说有人刺杀了韩国的宰相,立刻猜到可能是弟弟干的,便前往韩国都城。一见到尸体,果然是聂政,她伏尸痛哭,说:“这就是聂政啊!他因老母和我仍然在世,便忍辱负重,无声无息的活在杀猪屠狗者之间。母亲去世后,我也嫁人了。他便为严仲子报答知遇之恩。他自毁面容,是不想连累我。可我怎么能因为怕死而永远埋没弟弟的名声呢?”说罢,她大叫三声“天哪”,《战国策》说她自杀而亡,《史记》说她悲痛而亡。晋、楚、齐、卫等国的人们听到这个消息,都对聂政和他的烈性姐姐深表佩服,也佩服严仲子识人得士。

在以孝为百行之先的中国,无疑,聂政是这些刺客中最有品行的一位。老母在,不相许。而且他义气深重,不为钱财,只为相知。老母辞世,他便以身殉友,堪称“士为知己者死”的最佳典范。聂政的武功不仅是这五位刺客中最高的,不算文学作品的杜撰,在历史记载中肯定也是最高的。他单人独剑杀入护卫森严的相府,如同一道直逼红日的冲天白气,瞬间便来到呆若木鸡的相国面前,一剑封喉。那是什么气魄?那是什么本事?那可不是暗杀,而是在光天化日、众目睽睽之下迅猛的冲杀、刺杀。不仅杀了堂堂的相国,还击杀了众多披甲卫士。纵观历史,横看中外,唯此一人。而且他的姐姐聂荌也同样刚烈,为了给弟弟扬名,她不怕暴露身份,不畏连罪,为聂政哀嚎以致自杀。如若稍加改编,这是类似希腊悲剧《安提戈涅》的绝好素材。然而,聂政却是这五位刺客中最不出名的人。他的故事,从来没有拍成电影、电视剧。为什么?

我认为聂政之所以不那么出名,是因为他刺杀的对象不那么重要。我们对韩相侠累所知不多。若不是因为聂政,历史上可能没人会记他一笔。我们对严仲子所知也不多,他们二人因何成为仇敌,没有详细的历史记载。但显然身居高位的侠累没有追杀严仲子。而且这韩相似乎不是罪大恶极之人,因为聂荌来哭弟时,韩国老百姓对她说:“此人暴虐吾国相,王悬购其名千金,夫人不闻与?何敢来识之也?”他们所用“暴虐”二字表明对刺客的态度,也表明“吾国相”至少是罪不当诛之人。很多人认为聂政以命相许,说刺杀韩相并没有什么社会意义,无法就是卷入高官的争斗,被人利用而干了一件没脑子的事,对广大人民并没有好处。其实,刺客大多数都是被人利用。专诸、聂政、荆轲在被人利用上有什么不同?所谓没脑子,说穿了,就是指没有政治观点,那就更是见仁见智了。杀王僚对公子光有好处,还是对吴国人民有好处?刺秦是对诸国国君有好处,还是对诸国人民有好处?两千年后如果我们仍然对刺客有一丝敬意,并不是因为他们的政治观点,而是因为他们的勇敢、武艺和献身精神,是因为这些抽象的品质和超人的本事,而不是因为他们的头脑和具体的政治目的。如此说来,还是刺杀对象的身份与刺客知名度更加有关。曹沫逼迫的是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专诸刺的是王僚,是阖闾上台的第一功,对吴国的强盛有很大影响。豫让企图刺杀的是赵国的开国国君赵襄子。他们都是赫赫有名的重要人物,与之相反,侠累和严仲子却是因为聂政才得以留名的人物,在历史上没有什么特殊作用。

这样说来,荆轲在刺客中最出名是因为他企图刺杀的是秦王,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君王。当然,是有这个因素,但原因也不全在于此。张良在博浪沙安排刺杀秦始皇,用的是一位大力士,抡着相当于今天60斤重的大铁锤击中了应当是天子乘坐的六驾之车,但那实际上是秦始皇的副车,功亏一篑。尽管如此,那也不次于荆轲。而且荆轲刺秦时,嬴政还仅仅是秦王,而大力士刺杀的是已经坐稳江山的秦始皇帝。荆轲刺秦,宫廷里的卫士没有命令不得上殿。但大力士袭击时,秦始皇车驾四周都是持枪握剑,随时应战的甲士。谁的任务更艰巨,自不必言。但大力士却连个名字都没留下。如果太史公所记属实,那么张良就太亏待大力士了。汉朝建立后,刘邦封张良留侯,张良却未曾将大力士的名字放到光荣榜上,想必令无数壮士心灰意冷。这也许就是从此后刺客便减少的原因之一。司马迁也无从查找大力士的身世,无法为他立传。因此,要想青史留名,不仅要做一番大事业,还得有人写下来,还得写得美,才可能传得远。

荆轲有幸,司马迁的《刺客列传》写了五位,近六千言,荆轲独享近四千字的美誉。但其中两千多字均抄自《战国策》。所加内容包括荆轲与卫元君、盖聂、鲁句践和高渐离的交往以及荆轲死后高渐离灌铅入筑击秦始皇的故事。严格地说,他也是刺客。荆轲与君王的接触可能是在刺秦后,那些大人物回忆而得以记录下来。但一百多年前,他与普通人的交往,没有史官记录,他们的言论是怎么传到司马迁耳朵里的就不得而知了。

按照司马迁的记述,荆轲是卫国人,喜欢读书、击剑。太史公加写的这句话让荆轲有了书卷气,与其他刺客区分开来,使之得到田光的赏识,也为他易水放歌做了铺垫。当然,讲荆轲的故事,有大量文字是交代历史背景,说明燕国的危机,太子丹的无奈和他对荆轲的依赖。凸显出荆轲的重要,仿佛一个国家的命运,不,是六国的命运,都悬于他一身。在秦国作人质的燕太子丹逃了出来。燕国弱,打不过秦国,太子丹就想利用刺客杀秦王。他通过自己的老师鞠武找到燕国的田光先生,田光又用自己的生命向太子丹秘密推荐了荆轲。为了让荆轲接近秦王,秦国的逃犯樊于期自杀,把自己的头颅连同燕国督亢的地图作为礼物献给秦王。太子丹还花百金从赵国购得徐夫人匕首,又淬毒,拿人做实验,保证见血即亡。又找来十三岁就杀过人,别人都不敢与之对视的秦舞阳作副手同行。饯行时,太子丹和宾客身着白衣,戴着白帽来到易水边,击筑高歌,涕泪滂沱。荆轲唱道:“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送行着群情激愤,怒发冲冠,眼睛都瞪圆了,看着荆轲乘车远去。

之后,刺客们走上庄严肃穆的秦廷,秦舞阳草鸡,荆轲图穷匕见,功败垂成的故事大家都熟悉,就不重复了。总之,司马迁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文采,把荆轲刺秦的故事写得有声有色,把刺客和所有参与行动之人的豪情表达得感人肺腑,把刺杀时的紧张气氛描写得如在眼前。但冷静下来,我不禁要问:太子丹和荆轲密谋刺秦,他们说了什么话司马迁是怎么知道的?隐士田光和逃犯樊于期是自杀还是他杀,史家们是怎么知道的?那么重大的秘密行动,如果田光仅为推荐了荆轲就自杀,以绝走漏消息的可能,那么太子丹怎么可能在光天化日之下为荆轲饯行?荆轲到底是什么人?他为什么会失败?他失败的直接后果是什么?他名垂青史的原因何在?

比较《战国策》和《史记》,可以看出,后者多出来的文字有些是司马迁的文学想象。荆轲的剑术显然不高。他凭剑术游说卫元君,没得到任用。但司马迁说荆轲漫游榆次时,与盖聂论剑,说不到点上。盖聂瞪了他一眼,荆轲就走了。漫游邯郸时,他与鲁句践博戏,鲁句践发怒呵斥他,荆轲嘿嘿笑着走了。对这些附加的材料,通常的解读认为那是表现荆轲乃大英雄有意示弱,不与那些凡夫俗子争强斗胜的大度行为。但也完全可以将其解读为荆轲剑术低劣,无法与其争锋。尽管如此,由于田光的推荐,太子丹将荆轲奉为上卿,天天来看望他,让他住头等宾馆,享受美食美女,出门有车马可乘,进门有奇珍可玩。荆轲在那里享受了很久,迟迟不肯行动。司马迁没有说多少日子,只说“久之”,但我们可以根据《史记•六国年表第三》算出来。

燕太子丹是在秦始皇十五年逃回国的,他“使荆轲刺秦王”是秦始皇二十年。在这五年中,太子丹什么时候认识荆轲没有记载,但秦始皇十六年“秦灭韩”,这在太子丹与荆轲第一次相见时提到了:“今秦已虏韩王,尽纳其地。又举兵南伐楚,北临赵。”所以荆轲在燕国至少享受了三年的荣华富贵,才动身赴秦行刺。在此之前,他一拖再拖。直到“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太子丹恐惧,乃请荆轲”,他又说要樊于期的首级作觐见礼。樊于期还就真自杀献头了,荆轲才答应赴秦,但又说要等一个人同行。古代没有很好的冷冻设备,樊于期的脑袋不可能长期保存。如果王翦攻入燕国,兵临城下,就是荆轲想要赴秦,他也出不去城了。太子丹实在等不及了,打算让秦舞阳先去。荆轲毫无道理地发了通火,斥责了太子丹几句,还说:“往而不返者,竖子也。”他在刺秦失败,临死之前也说:“事所以不成者,以欲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看来,荆轲是想学曹沫,是打算功成名就后活着回来的,“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并非其志。但他糊涂啊!人家曹沫是在各诸侯会盟的公开场合逼齐桓公的,而荆轲企图在秦王大殿上逼他。就算他抓住了秦王,逼迫成功了,那又有什么用?在公开场合的允诺,为了信誉,可能会遵守。在秦王家里,在刀尖下答应的事情能算数吗?秦王转眼就可能反悔,把你剁成肉泥。荆轲怎么会连这点都没想好?看来他书也没有读明白。无论如何,他这次再没有遁词回绝太子丹了,只得赴秦。

需要说明的是:荆轲在说樊于期献头时,相告的计划有所不同。他只说要刺杀秦王,没说要逼秦还地。当然,荆轲知道樊于期只想报戮族之仇,对还不还地可能不感兴趣,所以没有把他们的打算全盘托出。做这种猜想,在小说里写出来完全合乎情理,但这不是史家应有的写法。荆轲或太子丹是否跟樊于期谈过话,他们是怎么得到樊于期的头,其实没人知道。即使那一切都是真的,也须指出,逼秦王退还侵占的土地本是燕太子丹的打算。而这个计划从一开始就有问题。太子丹企图让荆轲仿效曹沫,逼迫秦王退还所占诸国之地。这是他们的首要目的,如若不成,就杀死秦王,引起秦国混乱,乘机破秦。前面说过,场合不同,就算当时逼得秦王签字归还所占诸国之地,荆轲也走不出秦廷,“约契”也不可能兑现。更糟糕的是,因为有两个不同目的,其实施方式互相冲突:第一个要秦王活着才能实现,第二个要秦王死。这就令荆轲在行动时必须临时判断,不能一往无前。这就令他先得抓活口,能逼迫秦王就范最好,不行才刺杀。这就增加了荆轲完成任务的难度。

当然,荆轲也是咎由自取。他没有想清楚这计划目的双重,互相矛盾,有多么困难,就死板地按既定方针去执行。而在燕国舒适的生活已经掏空了自己的身子。他本来剑术就不佳,又没有好好练功。抓,抓不住秦王。追,追不上秦王。刺,刺不中秦王。最后,连飞刀也伤不着秦王。徒令后人感叹:“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一旦秦王抽出长剑,便将荆轲砍倒。显然,他也毫无徒手搏斗的功夫。陶渊明说“燕丹善养士”,实在是说了句反话。荆轲毫无疑问是以上五位刺客中武功最低,品行最差者。他的失败也与他自己贪图享受不无关系。

然而,历代人们都认为荆轲虽败犹荣,把他看作是慷慨激昂的勇士。这个印象是怎么来的呢?这要归功于司马迁的生花妙笔。他在《刺客列传》中渐上层楼,从曹沫之勇到专诸之功,从豫让之忠到聂政之忠孝勇猛以及大功告成,一步步托举,最后捧出荆轲。所刺杀对象又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人物,欲完成任务系六国之命运。荆轲的故事本身也是步步托举,有田光、樊于期为之赴死。有韩国、赵国纷纷灭亡。有魏国、燕国岌岌可危。有太子丹、高渐离和众宾客为荆轲送行。有慷慨高歌,有垂泪涕泣,有萧瑟秋风,有寒冷易水。这一切烘托着壮士前行,义无反顾。而前面四位刺客都没有享受到这类文字。所以荆轲虽然功败垂成,却胜过前面四位。这就是文字的力量,这也是“笔胜于剑”的辉煌范例。一旦有这些文字定调,读者就不再追究荆轲的行径。甚至他被盖聂瞪走,被鲁句践斥走,都会被解读为大英雄有意示弱,不与凡人争强斗胜的大度行为。

在感叹荆轲失败时,我们可能忽视了他失败的直接后果是导致太子丹丧命,加速了燕国的灭亡。秦始皇二十一年,王翦奉命攻打燕国,十月攻克了国都蓟城,也就是今天的北京。燕王被秦将李信追急了,就派人把太子丹杀了,把他人头献给秦王,以期得到宽恕。但秦军照打不赦。五年后,秦灭燕。

且不论秦始皇吞并六国,用郡县制代替封建制,建立中央集权的大一统中华帝国是否有利于中华民族。也不论秦王是否残忍,受否该杀,刺秦是有利于各国诸侯,还是有利于处在战乱中的广大人民。单看荆轲在接受刺秦大任后的表现,只把他的表现和业绩与其他刺客相比就不难看出,荆轲品行最差,就会享受,一拖再拖,拖到最后也未能完成任务。他的英名,是司马迁写出来的,不是他做出来的。

2013年6月30日


2013-7-4 10:24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格丘山

#2  

我读这篇文章最大的感想是中国古代的人充满人性美,更感到今天中国人性的丑恶。


司马迁没有受毛泽东文艺思想一点污染,今天的共产党文人要写这些题目会将皇帝写得很伟大,那些暗杀人都是像胡三魁一样的小丑。可是在司马迁笔下无论皇帝和暗杀人都充满了中国古代道德的豪气。

那时候中国文人还没有歌颂成功者的习惯,所以荆轲成了人们最同情的人物,在西方文化里最脍炎人口的英雄都是悲剧,无论斯巴达克, 奥塞罗都是悲情英雄,司马迁不愧是中国绝后的天才, 不约而同的走上同一路径。在中国以后中央集权加强后,
就不可能出那样的大家了。到共产党时代就只剩吹鼓手了(:)


2013-7-4 13:55
博客  资料  信箱 短信   编辑  引用

thesunlover

#3  

我的看法截然相反,其他几个刺客的境界和荆轲相比,有天壤之别。自然,荆轲是天。比如聂政就是一介几乎没有任何头脑的武夫。

春秋战国时的人有古风之美,比如被后世称为“迂腐”的宋襄公,那些游侠刺客等。自那个混帐秦始皇以来,这美被一代代剥夺殆尽。今天的中国人,只剩下了萎琐和奴性。

我一直以为中国几千年的历史,真能让我由衷敬佩的英雄人物极为稀少,岳飞、袁崇焕等都不行。荆轲、司马迁是两个。其他的我现在还真想不起来。

张艺谋糟蹋荆轲,从此成了断了脊梁骨的御用文人。

荆轲、司马迁,中国几千年也就这么屈指可数的几个敢于抗暴的勇士。即使他们全都是虚构的文学人物,又如何?该剥去光环的,是秦皇汉武这些暴君。

秦王大殿下,职业杀手秦舞阳吓得脸色发白,步子都迈不开了,荆轲仍旧面不改色,谈笑自若,这是何等的大勇。

壮哉荆轲,千古英雄!!!



因为我和黑夜结下了不解之缘 所以我爱太阳
2013-7-4 20:58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thesunlover

#4  

晋陶渊明《咏荆轲》

燕丹善养士,志在报强嬴。
招集百夫良,岁暮得荆卿。
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
素骥鸣广陌,慷慨送我行。
雄发指危冠,猛气冲长缨。
饮饯易水上,四座列群英。
渐离击悲筑,宋意唱高声。
萧萧哀风逝,淡淡寒波生。
商音更流涕,羽奏壮士惊。
心知去不归,且有后世名。
登车何时顾,飞盖入秦庭。
凌厉越万里,逶迤过千城。
图穷事自至,豪主正怔营。
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
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

-----------------------------------------------------------------

唐骆宾王《于易水送人》:

此地别燕丹,
壮士髮冲冠。
昔时人已没,
今日水犹寒。

-----------------------------------------------------------------

1990年中華電視台八點檔國語連續劇「六壯士之易水寒」主題曲,詞曲靳鐵章:

淡淡的對我說聲再見,看那江水悠悠流;
聽那北風低聲唱,壯士別了。
猛抬頭望那千古白雲,多少英雄豪傑;
不以成敗論英雄,且仰天長嘯。
縱然一去不歸,縱然一去不回。
你那高亢歌聲依舊,而我淚已流;
瀟灑的笑聲,千古長留。
剎那的絢爛,終歸於寧靜;
短促的生命,貴在永恆。
縱然一去不歸,縱然一去不回。



因为我和黑夜结下了不解之缘 所以我爱太阳
2013-7-4 21:00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廖康

#5  

我以前也像太阳情人一样看待荆轲。咏荆轲的诗,我最喜欢的也是陶渊明那首。但觉得最后两行有点突兀。老六和我在之前加了两句: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逐王绕柱走,碧血溅秦庭。” 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但愿不是蛇足。

以前我也认为其他刺客没有头脑,后来才明白,所谓头脑不过是一种政治观点。不为政治,而为其它,怎见得就不是英雄?


2013-7-4 21:21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thesunlover

#6  




因为我和黑夜结下了不解之缘 所以我爱太阳
2013-7-4 21:29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thesunlover

#7  

荆轲剑术是否精,回头有时间我也来写几句感想,凑个热闹。



因为我和黑夜结下了不解之缘 所以我爱太阳
2013-7-4 21:31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廖康

#8  

我也抄一段来:



傻国公2010-10-29 21:14:24 [举报]

荆柯刺秦片段分析:
1:荆轲和秦舞阳到了咸阳王宫,得注意一个细节,荆轲捧着樊於期的首级,秦舞阳捧着地图,我们知道那把见血封喉的“徐夫人匕首”在地图里,从这里可以看出,荆轲是打算从旁协助,主刀刺杀秦王的是秦舞阳。可是关键时出了意外,秦舞阳莫名其妙吓惊呆了,秦王传旨:“只请正使上殿,副使在阶下候着!”这才让荆轲捧着地图上殿。
2:荆轲为秦王展开地图,秦王理所当然在仔细观看。等到荆轲“图穷匕见”,左手扯住秦王衣袖,右手抄起那匕首,直扎秦王后胸。可是秦王马上反应过来,一下子挣脱袖子。从这里可以看出荆轲力气不如秦王大,手劲不够灵活,明明匕首已经刺出去了,居然让秦王挣脱而躲过致命一击。力气大点,秦王挣脱不了,手劲灵活,绝不可能在这么短的距离也刺不中秦王。
3:荆轲匕首刺空,群臣惊愕,殿上侍卫无诏不能上殿,这是个大好时机。秦王早已吓得魂飞魄散,赶紧拔剑,但由于剑长,怎么也拔不出,只好绕着一旁的柱子走。荆轲手拿着见血封喉的利器,也跟着绕柱子,追杀秦王,却追不上。从这里可以荆轲看出腿脚不够快,如果跑得快,只要轻轻用匕首在秦王身上划一下,秦王非死不可。可惜荆轲居然追不上。有一圈,由于秦王绕得太快,反倒差点和荆轲撞上了。这一幕确实好笑,两个“疯子”,光着脚丫(当时殿上不许穿鞋),在环柱奔跑。其实荆轲跑不过人家秦王,干脆别跟秦王练习跑步了,在柱子边等着秦王,等到跑到自己跟前,一匕首扎过去不就大功告成了!

傻国公2010-10-29 21:15:07 [举报]
4:跑着跑着,秦王突然回身,“以手共搏之”。就是说徒手跟荆轲拼命。荆轲拿着匕首,但还是伤不了秦王半点皮肉。这时,阶下群臣齐喊:“王负剑~”,秦王遂左手把剑身竖立,平行移到屁股位置,伸右手把剑拔了出来。秦王在这生死关头,在短时间还能完成拔剑整个动作,荆轲始终拿着匕首,都没法刺中秦王。
5:秦王把剑拔出来了,荆轲的匕首只有一寸短,这下刺不了!轮到他逃跑。秦王按剑上去,一下子就砍了他的左大腿。荆轲站立不稳,摔在地上。荆轲连逃跑的本事也比人家差,一下子就让人家砍中,还成了残疾人,这燕子丹怎么就选中这个家伙来刺杀秦王?
6:荆轲知道没戏了,情急之下飞出匕首抛击秦王。匕首却不中秦王,中柱。从这里来看不是秦王有本事躲过飞来的匕首,而是你荆轲没眼力,把柱子当秦王了!总之荆轲是个四肢无力的刺客,左手力度不够,右手不够灵活,两腿速度不快,眼睛准性很差。一个受过严格训练的杀手单靠双手就应经足够了,还拿着一把“见血封喉”的匕首,闹了半天,一点也伤不着秦王。哪怕伤了一点,就能要了秦王的命,完成任务,荆轲都无法做到。
7:秦王见荆轲失去匕首,马上从柱子侧出来,连砍了荆轲八剑。最后荆轲知道自己要死了,挨着柱子坐着,两腿叉开,自我辩解道:“事所不成,是因为我要活捉你,逼着你退还土地!可是让你躲过一劫!”这种解嘲也不成立,绕着柱子追不上人家,怎么活捉人家?


2013-7-4 21:56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thesunlover

#9  

这个傻国公倒是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傻,但是还犯傻。

嘲笑勇于抗暴的勇士,赞美残暴的帝王,中国人比较擅长干这种事。



因为我和黑夜结下了不解之缘 所以我爱太阳
2013-7-4 23:09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廖康

#10  

他倒没有赞美秦始皇。况且,也不妨看看对立面的说法。期待看你的阐释。


2013-7-4 23:38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格丘山

#11  

廖教,我觉得你欣赏书的方法已经中国现代化了,所以你读司马迁会格格不入(:)

事实上古代人(包括我们)在读这些故事时,并不在比谁的武功高,谁的力气大,我们欣赏的是荆轲
风萧萧兮易水寒
壮士一去不复归
的性格美

用你现在的价值观,可能很难理解荆轲如果真的刺死了秦王,荆轲的故事决不会令后来的很多文人那样写诗感叹,你也很难理解悲情英雄的概念,为什么普里米修士的故事那样迷人, 嫦娥奔月的故事那样美丽,用现在的观点看, 都是loser。


这不怪你,中国的时代造就的这一代人已经是一个事实,只不过它的定位需要很长时间,当人们彻底从毛泽东思想的阴霾中走出去后才有可能。


2013-7-5 00:40
博客  资料  信箱 短信   编辑  引用

冬雪儿

#12  

最是欣赏古人“风萧萧兮易水寒
壮士一去不复归”的临风玉立。


2013-7-5 02:44
博客  资料  信箱 短信   编辑  引用

廖康

#13  

个人有什么看法,有什么不同的阅读方法,个人只管说好了,不用旁人代言。非要统一思想不可,才是共产党和一神教那一套。你可以把《史记》当《圣经》来读,我不反对,但你也不必要求别人都那样做。不妨想想,什么更像文革中那一套?

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格丘山 at 2013-7-5 05:40 AM:
廖教,我觉得你欣赏书的方法已经中国现代化了,所以你读司马迁会格格不入(:)

事实上古代人(包括我们)在读这些故事时,并不在比谁的武功高,谁的力气大,我们欣赏的是荆轲
风萧萧兮易水寒
壮士一去不复归
..



2013-7-5 09:16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thesunlover

#14  

此次刺杀的计划有很大问题,情报工作不到家,似乎不清楚秦王殿下卫兵没有命令不能上殿这个重要环节。不然两个杀手,荆和秦,联手制服一个秦王不是易如反掌,夺下他的佩剑也行,根本不需要煞费苦心弄个图穷匕见,匕首根本就不用带。

事情有变,秦舞阳临阵掉链子,大勇且应变能力超强的荆轲只身上殿,却又犯了君子书生气 ── 或曰 “古风” ── 太重的毛病。。。。

回头再谈!



因为我和黑夜结下了不解之缘 所以我爱太阳
2013-7-5 09:43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廖康

#15  

不怕死是刺客最起码的品质。是否害怕森严的场面是个习惯问题。经常出入大场面的人,无论是不是胆小鬼都可能不害怕。荆轲那么让燕子丹看重,可能经常出入燕国宫廷,不像秦舞阳那么怯场,这并非特殊的勇气。我不否认荆轲很勇敢,我只想指出,大家在欣赏荆轲时,也应该看到他的另一面:贪图享受,武艺欠佳,没有练功……至于他的头脑,也就是政治观点,那可能争论不清楚,我也无意讨论。 但他企图学曹沫,太蠢了。


2013-7-5 13:12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thesunlover

#16  

最蠢的却是这个秦王,本想为自己的遗传基因立万世基业,想不到区区几十年后,后人在自相残杀和他人杀戮下,彻底灭绝。报应何其速也!天下从此无“嬴”姓。



因为我和黑夜结下了不解之缘 所以我爱太阳
2013-7-5 13:57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格丘山

#17  

啊,廖教,在让你反对史记和文革中选择,我觉得还是让你反对史记好一些,后面的帽子太重了。

祝你反对得津津有味,继续研究荆轲的武功,力气和智力问题,找出司马迁的不足(:)


2013-7-5 14:07
博客  资料  信箱 短信   编辑  引用

xyy

#18  

  老格說得沒錯,一種是“以古讀古”法,欣賞悲壯之美;另一種是“中国现代化”讀法,專反潮流。這不是鉤沉發微,更像是青春叛逆期。老格戲說反史記反文革,真是一語道破、高度提煉了。



千江漁翁,泠然御風。手揮無絃,目送歸鴻。
2013-7-5 15:01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xyy

#19  

  荊軻一節,篇幅最大,情節和心理描寫最是豐富,所以千古傳頌。史書能寫成這樣,真是大手筆。其他刺客,羅列陪襯而已。



千江漁翁,泠然御風。手揮無絃,目送歸鴻。
2013-7-5 15:05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廖康

#20  

这是从何说起呀?You are reading too much into it. 有人手里拿着个锤子,看什么都像钉子。

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格丘山 at 2013-7-5 07:07 PM:
啊,廖教,在让你反对史记和文革中选择,我觉得还是让你反对史记好一些,后面的帽子太重了。

祝你反对得津津有味,继续研究荆轲的武功,力气和智力问题,找出司马迁的不足(:)



2013-7-5 15:21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xyy

#21  

  手裡不用拿錘子,看著也滿篇釘子。



千江漁翁,泠然御風。手揮無絃,目送歸鴻。
2013-7-5 15:28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廖康

#22  

其实才十几年。秦始皇的错误是对待诸国的遗老遗少太仁慈,也就是对统一起来的国家的人民不负责。他还误用了赵高,自以为能长寿,没有安排好接班人。这一切都助长诸国造反,造成他死后的十几年战乱,使中国人口从2000万减少到600万。人民感叹:宁为太平狗,不作乱世人。其实刘邦更残忍,他屠城,杀功臣。屠城当然是混蛋。但他杀功臣事实上对安定有利,对人民有利,尽管那不是刘邦的初衷。他完成了秦始皇的事业,基本取消了封建,巩固了郡县制(当然,这是在汉文帝时才彻底完成的),沿用了两千多年。古代的姓氏那么多元,那些家族大概都在战乱中死光了。其实,基因不重要。是谁的天下与老百姓何干?制度才重要。

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thesunlover at 2013-7-5 06:57 PM:
最蠢的却是这个秦王,本想为自己的遗传基因立万世基业,想不到区区几十年后,后人在自相残杀和他人杀戮下,彻底灭绝。报应何其速也!天下从此无“嬴”姓。



2013-7-5 15:32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廖康

#23  

我根本不屑于理你。

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xyy at 2013-7-5 08:28 PM:
  手裡不用拿錘子,看著也滿篇釘子。



2013-7-5 15:32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xyy

#24  



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廖康 at 2013-7-5 03:32 PM:
其实才十几年。秦始皇的错误是对待诸国的遗老遗少太仁慈,也就是对统一起来的国家的人民不负责。他还误用了赵高,自以为能长寿,没有安排好接班人。这一切导致诸国造反,造成他死后的十几年战乱,使中国人口从2000万减少到600万。人民感叹:宁为太平狗,不作乱世人。其实刘邦更残忍,他屠城,杀功臣。屠城当然是混蛋。但他杀功臣事实上对安定有利,对人民有利,尽管那不是刘邦的初衷。他完成了秦始皇的事业,基本取消了封建,巩固了郡县制(当然,这是在汉文帝时才彻底完成的),沿用了两千多年。古代的姓氏那么多元,那些家族大概都在战乱中死光了。其实,基因不重要。是谁的天下与老百姓何干?制度才重要。

如此說來,秦始皇應該直接過渡給毛澤東。



千江漁翁,泠然御風。手揮無絃,目送歸鴻。
2013-7-5 16:23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xyy

#25  



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廖康 at 2013-7-5 03:32 PM:
我根本不屑于理你。


終於忍不住理啦?不錯不錯有進步。我可屑于理你哟。



千江漁翁,泠然御風。手揮無絃,目送歸鴻。
2013-7-5 16:24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thesunlover

#26  

就事论事,讨论归讨论,大家千万不要围攻廖教。我觉得他最近有些走火入魔,和司马迁干上了。完全是浪费时间精力。

几千年的中国历史就这么一两个敢于顶撞皇帝、揭暴君短的铁骨铮铮,哪能那么轻易让廖教几篇充满主观臆测的文字打倒。真金不怕火炼嘛。

屈原也是一个不识时务,逆历史潮流而动的家伙,是廖教一个新的好靶子。更有惊涑效应。



因为我和黑夜结下了不解之缘 所以我爱太阳
2013-7-5 17:54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廖康

#27  

其实我并不介意围攻,只要是讲道理,我愿意奉陪。至于司马迁,在国内史学界早有共识,他不是真正的史家,而是报告文学的始作俑者。

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thesunlover at 2013-7-5 10:54 PM:
就事论事,讨论归讨论,大家千万不要围攻廖教。我觉得他最近有些走火入魔,和司马迁干上了。完全是浪费时间精力。

几千年的中国历史就这么一两个敢于顶撞皇帝、揭暴君短的铁骨铮铮,哪能那么轻易让廖教几篇充满..



2013-7-5 18:10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廖康

#28  

屈原我佩服,他是中国最棒的诗人。


2013-7-5 18:18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thesunlover

#29  

那些没有独立思维的奴性文人,马屁学者,有什么资格评论司马迁。即使司马迁是报告文学的始作俑者,又如何,那就从伟大的史学家转变为伟大的文学家。他的伟大不是现代红朝的这些御用文人能动摇的。廖教你身处自由世界,和他们唱和有何意义呀。

你敬佩的史学家又是哪个?说出来大家谈谈?



因为我和黑夜结下了不解之缘 所以我爱太阳
2013-7-5 18:36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thesunlover

#30  

廖教的文章皆为学术自由的实践,我们这些人也不能过于感情用事了。



因为我和黑夜结下了不解之缘 所以我爱太阳
2013-7-5 18:40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廖康

#31  



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thesunlover at 2013-7-5 11:36 PM:
那些没有独立思维的奴性文人,马屁学者,有什么资格评论司马迁。即使司马迁是报告文学的始作俑者,又如何,那就从伟大的史学家转变为伟大的文学家。他的伟大不是现代红朝的这些御用文人能动摇的。廖教你身处自由世..

不应一概否定。我也不是在指御用文人。现在国内民间的思想家很多,各种意见比这里多多了。我最佩服的史学家是顾颉刚,正在读《古史辨》。


2013-7-5 19:00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thesunlover

#32  

廖教,和你探讨:

(1)即使司马迁写了不少文无出处的“史记”,罪魁祸首也是秦始皇,因为他的焚书坑儒。那时的书全都是竹简,许多是孤本,烧掉了就从此绝迹。所以司马迁的工作是再建文化,功莫大焉。另外因为技术问题,上古的历史几乎全是口头传说--有限的甲骨文都埋在地下。这如何能够归罪于司马迁。没有文字记载,你让他能怎么办。

(2)你对他的批判的基础许多建筑于主观“逻辑”,所以也是一种“传说”,看上去象是吹毛求疵苛求古人。你若想阐明他的“无稽”,应该和其它史书(比如《汉书》)做对照,说明其它史书更可信。这才是一种可取的学术态度。



因为我和黑夜结下了不解之缘 所以我爱太阳
2013-7-5 20:04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廖康

#33  

我看项羽更是罪魁祸首。秦始皇烧掉反对秦朝的文史哲书籍很可恶,但他允许博士们留书,而且宫中的书还在。项羽烧秦宫大火三月不绝,毁坏的文物更多。另外,“坑儒”实际上坑的是声称能找到不老药的术士。至少司马迁是这么记述的。再看看史记吧。焚书坑士这两件事不是同一年发生的。

对史书不能盲从,要分析哪个是史实,哪个是文学描写。这应该吧?司马迁怎么知道田光死前对太子丹说了什么?怎么知道樊于期死前说了什么?还有易水践行,那么秘密的重大行动不全曝光了吗?那不是文学渲染是什么?还有项羽和虞姬唱和什么的,那不是文学渲染是什么?我真希望司马迁多写几笔垓下之仗是怎么打的。

我希望大家都忠于真理,而不拜倒在任何人脚下,不管他是毛泽东,还是司马迁。


2013-7-5 20:14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thesunlover

#34  

项羽焚书倒是你的发明,何不撰文论之。看看维基吧:


“李斯建议:史书只保留秦国的史书,其他国家的史书都焚毁;《诗》、《书》及诸子百家之书只有博士官可以保留,民间的都限期交出烧毁;医药卜筮种树之书民间可以保留;想学法令的人要以官吏为师。秦始皇下旨同意。此一事件,史称“焚书”

在焚书开始之后的第二年,即公元前212年,为秦始皇寻找长生不老之药的术士侯生、卢生寻药未果而出逃,秦始皇大怒,下令拷问咸阳。事后,将相关460人在咸阳坑杀。某些人认为《史记》记载秦始皇坑杀的乃是方士,并不是儒生。但根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坑杀的人“皆诵法孔子”。(《史记•秦始皇本纪》:始皇闻亡,乃大怒曰:“吾前收天下书不中用者尽去之。悉召文学方术士甚众,欲以兴太平,方士欲练以求奇药。去不报,徐市等费以巨万计,终不得药,徒奸利相告日闻。卢生等吾尊赐之甚厚,今乃诽谤我,以重吾不德也。诸生在咸阳者,吾使人廉问,或为□言以乱黔首。”于是使御史悉案问诸生,诸生传相告引,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皆坑之咸阳,使天下知之,以惩后。益发谪徙边。始皇长子扶苏谏曰:“天下初定,远方黔首未集,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始皇怒,使扶苏北监蒙恬于上郡。)

通常认为,秦始皇的焚书坑儒产生了极其恶劣的影响。

在政治上,秦始皇因此巩固了中央集权、成功实行个人独裁。原来周朝的封建制允许地方政府拥有一定的自治权限,防止权力过度集中,为学术上的“百家争鸣”创造了条件。但经过秦始皇这一连串破坏之后,中国学术界再也没有出现过春秋战国时“百家争鸣”的现象。

在文化上,秦始皇摧毁了大量先秦典籍,除后人通过记忆恢复的个别典籍外,数千年中国所收藏的海量文献几乎消失殆尽。对中国文化,中国先秦历史研究等都造成了不可弥补的恶果。在思想上对国民形成了禁锢,是一种愚民政策。但自南宋以来开始出现了为“焚书坑儒”翻案的现象。

文革期间马克思主义史学的评价

文革期间,卫今认为秦始皇是地主阶级代表,为镇压奴隶主的复辟活动,采取焚书坑儒这一措施,打击了奴隶主阶级的复辟势力,禁止他们利用反动孔学制造复辟舆论,对巩固新兴地主阶级的中央集权制度起了重要的作用。[2]毛泽东曾经作诗一首说此事。”

(维基百科)



因为我和黑夜结下了不解之缘 所以我爱太阳
2013-7-5 21:29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thesunlover

#35  

班固批評《史記》,說它“是非頗謬于聖人,論大道則先黃老而後六經,序遊俠則退處士而進奸雄,述貨殖則崇勢利而羞貧賤,此其所蔽也。然自刘向、扬雄博极群书,皆称迁有良史之材,服其善序事理,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干宝对《史记》不满,《史通·二体篇》:“晋世干宝著书,乃盛誉丘明而深抑子长。其义云能以三十卷之约括囊二百四十年事,靡有遗也。”又“及干令升史议,历诋诸家而独归美《左传》。云丘明能以三十卷之约,括囊二百四十年之事,靡有孑遗。斯盖立言之高标,著作之良模也。”

劉知幾曾說:“自戰國以下,辭人屬文,皆偽立客主,假相酬答。”[13] 劉知幾甚至說《史記》將寓言、神話、傳說當作史料,“至於屈原《離騷》辭,稱遇漁夫于江渚;宋玉《高唐賦》,雲夢神女于陽臺。夫言並文章,句結音韻。以茲敍事,足驗憑虛。而司馬遷、習鑿齒之徒,皆采為逸事,編諸史籍,疑誤後學,不其甚邪!”。

周亮工在《尺牍新抄》中表示:“垓下是何等时?虞姬死而弟子散,匹马逃生,身迷大泽,亦何暇更作歌诗?既有作,亦谁闻之,而谁记之欤?吾谓此数语者,无论事之有无,应是太史公笔补造化代为传神。”

黄震在《黄氏日抄》中说:“凡看卫霍传,须合李广看,卫霍深入二千里,声振华夷,今看其传,不值一钱。李广每战辄北,困踬终身,今看其传,英风如在。史氏抑扬予夺之妙,岂常手可望哉。”

(Wiki)



因为我和黑夜结下了不解之缘 所以我爱太阳
2013-7-6 18:19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thesunlover

#36  

质疑史记,上千年了,毫不新鲜。问题是它至今依然不倒。

《史记》自然不全“信”,问题是:哪部史书全“信”?时至今天,中共史、国共史、抗战史,还不都是几本混帐?!

与其苛求司马迁,不如要求今人尽量忠于历史事实。



因为我和黑夜结下了不解之缘 所以我爱太阳
2013-7-6 18:24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格丘山

#37  

相比于民国时期,军阀时期,这一代文人是特别贫血的(包括我们自己),这显然是由于共产党用政治代替文化教育形成的后果。回看军阀时期的文人,胡适,鲁迅,刘半农,陈独秀,粱启超,王维国,民国时期文人,沈从文,冰心,茅盾,曹禺,老舍等,到解放初的赵树理,周立波,丁玲,孙犁,一代不如一代, 直到今天中国文化已经到了被迫害到凋零和可怜的程度,正因为人无知,才敢胡说八道, (无知才无畏,什么都敢批判)
这也是这个没落时代的一个表现。(:)


2013-7-6 18:43
博客  资料  信箱 短信   编辑  引用

廖康

#38  

什么叫倒? 以前它在我心中神圣无比,我毫不怀疑。现在会分析批评,不全盘接受了。

“与其苛求司马迁,不如要求今人尽量忠.” 两者并不矛盾。实际上,我是从疑今,开始疑古的。如曹丕受禅时的恍然大悟:我今天懂得尧舜禅让是怎么回事了。

可怜有些人的思想永远受文革教育的桎梏,永远高唱一代不如一代,根本不知道现在的年轻人思想比我们当年先进多少,也不知道他们的知识结构比很多自以为是的老人家高多少。

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thesunlover at 2013-7-6 11:24 PM:
质疑史记,上千年了,毫不新鲜。问题是它至今依然不倒。

《史记》自然不全“信”,问题是:哪部史书全“信”?时至今天,中共史、国共史、抗战史,还不都是几本混帐?!

与其苛求司马迁,不如要求今人尽量忠..



2013-7-6 20:52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格丘山

#39  

"可怜有些人的思想永远受文革教育的桎梏,永远高唱一代不如一代,根本不知道现在的年轻人思想比我们当年先进多少,也不知道他们的知识结构比很多自以为是的老人家高多少。"


像很多干部子弟一样,廖教对文革恨得咬牙切齿(:)。 凡是不好的东西就说成文革,俺还不知道文革怎么与“一代不如一代”联系起来了(:),恰恰是文革扫四旧,挖祖坟,批判祖宗,与廖教的宗旨如出一辙。(:)

文革虽坏, 但决不是共产党做的最坏的事情,四清,大饥荒等都比文革惨烈得多,现在有人脑子中充满文革,就因为自己的爸妈在文革中倒了霉,自己幸福的童年被文革糟蹋了。(:)

但是恨文革管恨文革,那种批判一切(祖宗,洋人)和打倒一切的思想又源自于文革,因为共产党在他们求学时间,将一切都弄成了封资修,他们什么也没有学到,就学了个批判和打倒。所以这一代文人自己出不了东西,就在那里打倒祖宗消遣(:)

要知道,中国古代文化本来就不丰富,经他们这么\一打倒,不就成了剃光头,除了共产党好什么也没有了(:)


2013-7-7 13:26
博客  资料  信箱 短信   编辑  引用

廖康

#40  

又瞎猜了。我家不是干部。我也写过饥荒时期的故事。

批评本身没错,要看你批得有没有道理。以实事求是的精神进行研究,没有什么经典是神圣不可批评的。还在等着看你批莫言,揭露诺委会的猫腻呢。

中国古代文化不丰富?那我就不知道哪国古代的文化更丰富了。您比较过吗?


2013-7-7 14:44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廖康

#41  

另外,并不是现代才有人开始对司马迁笔下的荆轲做不同评论。蒲松龄曰:余读刺客传,而独服膺于轵深井里也。其锐身而报知己也,有豫之义;白昼而屠卿相,有诸之勇;皮面自刑,不累骨肉,有曹之智。至于荆轲,力不足以谋无道秦,遂使绝裾而去,自取灭亡。轻借樊将军之头,何日可能还也?此千古之所恨,而聂政之所嗤者矣。闻之野史:其坟见掘于羊、左之鬼。果尔,则生不成名,死犹丧义,其视聂之抱义愤而惩荒淫者,为人之贤不肖何如哉!噫!聂之贤,于此益信。

不要一看到与自己相左的意见就和中共挂钩。蒲松龄那年月还没有共产党呢。


2013-7-7 19:12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格丘山

#42  

彼此,彼此, 正像爱与文革挂钩(:)


2013-7-7 21:21
博客  资料  信箱 短信   编辑  引用

廖康

#43  

好吧,那就多研究问题,少谈论主义,更不要抡政治大棒。我就不说是谁先谁后了。


2013-7-7 21:35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唐夫

#44  

当代至少有两个豪杰: 胡文海,杨佳. 我极其赞誉杨佳,曾著诗(追骆宾王)推崇其勇:

二八别燕丹,七一发冲冠.
夕阳刀锋直,今夜月儿弯.


2013-7-8 07:57
博客  资料  信箱 短信  QQ  编辑  引用

廖康

#45  

我写过三篇论杨佳胜过武松的文章。都在文集里。


2013-7-8 10:07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唐夫

#46  

要说文章的话,我前后写了近四十篇文章中海川里面呼吁大家起来为杨佳不死一搏。可惜,风声大,雨点小。遗憾。我想,中国如果有二十八个半杨佳,那样的局面又会这样呢?费猜!


2013-7-8 15:18
博客  资料  信箱 短信  QQ  编辑  引用

xyy

#47  



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廖康 at 2013-7-8 10:07 AM:
我写过三篇论杨佳胜过武松的文章。都在文集里。

吹,胡說,哪裡有?牽出來遛遛,展覽一下。



千江漁翁,泠然御風。手揮無絃,目送歸鴻。
2013-7-8 16:33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xyy

#48  



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格丘山 at 2013-7-7 09:21 PM:
彼此,彼此, 正像爱与文革挂钩(:)

誰跟誰彼此呀?管寧和華歆?



千江漁翁,泠然御風。手揮無絃,目送歸鴻。
2013-7-8 16:36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xyy

#49  



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廖康 at 2013-7-7 09:35 PM:
好吧,那就多研究问题,少谈论主义,更不要抡政治大棒。我就不说是谁先谁后了。

你的主義還少呀?都快馬列主義老祖宗了。實際工作卻只能濫反潮流。



千江漁翁,泠然御風。手揮無絃,目送歸鴻。
2013-7-8 16:41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xyy

#50  



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廖康 at 2013-7-7 07:12 PM:
另外,并不是现代才有人开始对司马迁笔下的荆轲做不同评论。蒲松龄曰:余读刺客传,而独服膺于轵深井里也。其锐身而报知己也,有豫之义;白昼而屠卿相,有诸之勇;皮面自刑,不累骨肉,有曹之智。至于荆轲,力不足..

  泄漏了天機啊,原來你的靈感來自老貢生的一句話,所以翻作文字,像是一篇雞蟲文章。

  聶政的故事,更像是民間故事。為私仇獻身,沒有社會意義。同時也缺乏真實性。你暫且丟下錘子,拿起尖刀,在自己的臉上劃一刀給我看看?繼續劃,劃到毀容,讓人認不出是你廖康?繼續劃,把自己的雙眼一一剜出,拿給我看。



千江漁翁,泠然御風。手揮無絃,目送歸鴻。
2013-7-8 16:58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 上一主题 文史哲 下一主题 »
<<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