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与T ZHANG的信息交流,供同道者参考和讨论。我希望大家参与,集体思考,集体活动。
这是我的回信:
谢谢你! 你考虑得比较周到. 我现在太忙了. 估计不能全力投入这事. 先花钱建一个希望小学吧. 生源应该都是些贫苦的小孩子. 教育方面, 我会选一些国内比较好的专业少儿教育机构. 这要格外地花费一些钱. 我虽然向往泰戈尔的教学思路, 事实上, 我认为先要和一些幼教专业人士研究出一个教材来, 而且这只能做为辅助的一个教育. 现实中, 学校教育是让穷孩子们能识字, 能得到更多社会的承认. 当然, 我相信学校教育也会让他们更快乐些, 因为学习是快乐的, 能越来越自信是快乐的, 能和大千世界联系起来是快乐的.
我能将你的这些想法POST到我那一栏吗? 因为还有其他的朋友也在考虑这事, 大家可以共同商量, 一起来做. 会做得更好, 更有效力.
衷心感谢.
----- Original Message ----
From: T Zhang <
tzhang2062@gmail.com>
To: priscilla zhang <
mengran@yahoo.com>
Sent: Friday, May 30, 2008 8:59:23 PM
Subject: Re:
非常好的想法,但是准备不足。不说细节,很高层次,理念上的考虑都欠缺一些。
下面是我的想法。我也一直对教育思考。
-----------------------------------
干事情五要素,Why What Where When How.
目的的明确性。为什么要办学?
现在还模糊。
为了帮助灾区的儿童?
为了实现新的教育方法?
为了培养艺术人才?
为了尝试一种与众不同'非社会' 的教育?
尽管可以兼顾,但是终极的目的要单一,这样努力才不至于动摇和迷失。
What
教育。
教育是一个事业。是很崇高,也是需要很专心投入的事业。从上面的各个目的来看,这会是一个很容易失败的事业。无论成功失败,能够无怨无悔吗?
这不仅仅是临时的行为,不仅仅是金钱投入,而是理念,为之努力,为之牺牲,长期的事业。几乎是一个宗教性的事业。
细论。
*培养目标。
当然是全面的人。不要等同现行的教育体制下的"工匠" 性的"社会人" 教育。
独立的人格。
独特的气质。
尽情发挥的才艺。
前瞻性的思维。
问题:
学生来源。
艺术才华是先天的,后天只能保证才华不被埋没,却不能培养产生出来。学校有选择的余地吗?有这样的口碑来选择学生吗。这是一个长期的建立过程。
学生出路。
学校准备办到几年级?下家是什么?初中?高中?大学?社会?下面还会说到同社会的关系。
在一个始点,一个终点之间,还有很多
学校对学生负责多少?衣、食、住、行?生理、心理健康。学生是否住宿,学生是否有家长,如何处理同家长的关系。如果是特殊的群体,例如孤儿,那更有考虑。后面在同社会的关系里还会说到。
学校同社会的关系
目前的情况下,学校同社会不可能没有关系。在阳光草地上上课歌唱。如果不是饮山泉,点油灯,烧篝火等,那就必然要同水,电,汽等等社会资源打交道。
除了生活之外,对教学方法,社会是否认可?学校可以不惹社会,但是社会不可能不惹学校。学校是不是要得到认证,一个得不到认证的机构,学生的出路是否能够被社会接受。社会中一定会有不少不干事情却评头品足的家伙。而你的教学方案在他人口中是不是成了拿孤儿做试验品的口实。如果学校有选择学生的权力,对落选的孤儿是否就不公平?这是一个典型的后妈困境。一个亲妈,哪怕是酗酒,打孩子,别人也没有任何可说的。如果是一个后妈,整个街坊都在盯着,哪怕是百倍的对孩子好,只要有一个过失,整个社会舆论都会与之不利。吐沫星子都能给淹死。所有的童话故事,后妈都是坏的,从白雪公主到辛得瑞拉。这样情况下办学一定要有承受各种压力的能力。
如果是社会学生而不是孤儿,如何让家长接受非常规的教学理念?
这取决于最后学生如何融入社会?
如果融不入社会,无法自立,最后谁负责?对于非孤儿,还有父母可以啃,当"啃老族" 。如果是孤儿,学生无法自立的时候,学校能够管多久?如果管,造成学生的自立性必然不足。如果不管,社会影响将很差。
学校的管理与运行。
前面说过,这是一个事业,需要有一批与你共同信念的人发展这个事业,而且对成败无怨无悔。几乎就是一个宗教精神。新的教育理念和实践,这就是建立一种新的文化,或者是在社会眼中的"邪教"(CULT),西方的邪教和文化是同一词根,就是共同的认同。校长(Head Master) 要对新教育理念的认同,行动上的执着,独立的人格,和牺牲精神。校长本身就是学生的典范。小孩子的成长都需要有典范,(Role Model) 。最直接的家长,其次就是老师,然后是社会人物。如果校长没有独立的人格,对于新的教育理念本身是矛盾,学生会很失落。如果校长依然是职业经理人,那么这个学校同其他学校没有什么区别。校长之下的教师同样需要这样的精神。如果学校大了,很难保证共同的信念。教师不仅是一个职业,而是一个事业,需要热情和理想。现代社会崇尚职业化,而职业化是冰冷的熟练。
学校要能独立于社会,却又不得不同社会打交道,几乎就是出污泥而不染。
下面是几个学校和教学理念的例子。
斯巴达。
这是柏拉图理想国里崇尚的教育体制。社会的共性教育。目标很单一,战斗。千人一面。这样的教育能使一个国家强大。现代教育的理念很多就是这种教育的翻版。
这里的资源是全社会。
柏拉图。
很矛盾的是,尽管柏拉图从国家的角度崇尚斯巴达教育,但是他自己的学院却是"精英教育" ,自由讨论,对学生的选择性很强。号称"不通几何者严谨入内" 。其实这个原因很简单,人人生来人格平等并不等于生来能力平等。人的才华是天赋,教育只能使之不被埋没,却不能训练出来。
修道院,教会,孤儿院。学校。
目的单一,服务上帝。都是上帝的子民。
教会是有自己的资源。中世纪教会的资源几乎就是全社会资源。
孤儿院学生的出路可以像简爱那样成为家庭教师,也可以终生服务上帝。
社会对他们很接收,因为教会是有影响力的机构。
中世纪,教育就是教会的专利。除了教会,谁还办学校?
与其说他们是成功的,不如说别无选择。
当教会进入中国,当他不是主导社会力量的时候,他同社会的冲突就不可避免了。这就是所说的的"后妈" 现象。义和团时代的"天津教案" 就是个例子。教堂收容了很多的孤儿,如果不受,那孤儿也就死了。在"亲妈" 这里挨饿死亡都是应该的。而进入了教会的孤儿院,则是不能出一点差错,那时的医疗和卫生不可能保证零儿童死亡率(现在也不可能)。一旦有孤儿死亡,各种说法就会出笼。残酷,迫害,剜眼扒皮之类的说法都有等等。确实,修道院式的教育方式也让人不习惯。终究是"后妈" 。冲突就发生了。
精英式教育
早期的英式教育。
德国式教育。
现代的教育体系是承传于近代德国,普鲁士。德国的平民"共性" 教育造就了德国的强大。所有国家都效仿。目标也很单一,制造"社会人" 来强国。 没有个性的社会人,每个人同样的训练,同样的技能。同样的想法。出来建设同一国家。说到底,还是斯巴达。从国家的角度是成功的,从"人"的角度是灾难。从文明的角度。。。。就看你如何定义文明了。
科举式教育
尽管选拔的方式单一,但是培养方式是自由的。对人的灵性的还是有足够大的空间发挥。师徒相带,也算是一种精英教育。师道是有从孔子传承下来的理想。学生从老师那里学习人格。
奥佩拉学校。
奥佩拉(talk show 主持人) 满腔热情地在非洲建立她的学校。钱不是问题,设备不是问题,她想要非洲她的故乡的女孩子能享受教育。但是开学两年后丑闻百出,到底是什么出了问题?教育于她不是事业,不是理想,只是一个光环,只是捐助。她可以提供无穷无尽的资金,但是没有理想,没有共同的理念之下愿意完成事业的人。用最简单的话,那个学校没有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