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戏台忆旧(2)
到底要先写哪一个呢?熟悉的太多,还是从经常有机会到后台的写起吧!
沿浙江路过南京路再往北走没几条马路往左拐,就是新光剧场。新光剧场再往北便是中国大戏院——一个像天蟾那样主要演京剧的地方,再往北就是五金材料店云集的北京路了。
我从来没有进过中国大戏院,新光剧场那里因为是艺华沪剧团的大本营去得最多。艺华沪剧团那时候属于黄浦区,同样是集体所有制。除了上海市人民沪剧团之外其余都是分属于各区县的集体所有制剧团。但是,黄浦区在上海市各区县里首屈一指所以艺华沪剧团的地位可想而知。
团长是王雅琴,我好婆的师妹当年的沪剧皇后。她是沪剧老前辈王筱新的儿媳妇,从前著名的导演王育就是她的女儿王筱新的孙女。小生台柱子是王盘声,沪剧生角最流行的派别王派创始人。另外一名旦角要人是小筱月珍——筱月珍的亲授徒弟,后来唱筱月珍的“江”腔也就唯有她一个人。
第二小生是刘志麟,王派唱得很好。青年花旦那时候就是在《罗汉钱》电影里演燕燕的邢月莉。后来是王雅琴和文派创始人筱文滨的女儿张剑青更胜一筹,可惜正如我以前网文写到过因患红斑狼疮而告别舞台。老生演员是金根泉,非常出色的一个老前辈。
因为我公公和小舅公的关系,常去那儿看白戏——主要是赠票和彩排。位置极好——尤其是彩排,大家都很卖力气。最早是去看全本《孟丽君》,公公受王雅琴委托写的上下集两本。沪剧的连台本戏很少见,记忆中也就是这部《孟丽君》。
王雅琴自己担纲演孟丽君,王盘声上集是皇甫少华下集是皇帝把皇甫少华让给刘志麟演。小筱(剧团内对她的称呼)演苏映雪。邢月莉应该是演荣兰吧——记不很清楚了。《孟丽君》连演练满,剧团着实神气了一阵子。这是我第一次对沪剧颇有微词——原因在于没有水袖功夫。当孟丽君听到皇甫家获罪而要把她许嫁给小奸刘奎璧的时候人整个儿呆住了,长长的古装水袖是直直地垂下一动不动。绝对不是我想像中的要抖动水袖作一番精彩表演。
再后来一个引人注目的戏是《金沙江畔》。王盘声演那男主角,王雅琴演他的姐姐指导员,金根泉演老炊事班长。后来因为戏好演来出色,被上海人民沪剧团看中去合演。保留了王盘声王雅琴两位从艺华沪剧团来的主要演员,另外由解洪元演老炊事班长(由此留下了两段著名解派唱段)石筱英演珠玛的母亲少数民族头目筱爱琴演年轻的珠玛。
这一次两家是合作,后来有一次是唱对台。那是传统戏目改编自鸳鸯蝴蝶派小说的《秋海棠》。上海人沪是邵滨孙演秋海棠石筱英演罗湘绮筱爱琴演梅宝;艺华沪剧团则是王盘声演秋海棠王雅琴演罗湘绮张剑青演梅宝。由于王雅琴张剑青母女演母女,记得票房比上海人沪还要好。那时候真是戏曲兴旺的时代,类似的打对台还有上海人沪和宝山沪剧团同时登台的《家》。
截至十年浩劫之前艺华沪剧团最有名的一出戏是《不准出生的人》。王盘声演扎西王雅琴演央金邢月莉演达娃张剑青演双胞胎妹妹。刘志麟小筱月珍演铁匠夫妻格桑和曲珍。其中的反派珠玛太太是我好好婆的学生向美玲扮演,把一个女奴隶主演得极好。
和爱华沪剧团的《红灯记》同时同样改编自电影的是《三代人》,艺华沪剧团保留原来的名字但是没有演得过爱华沪剧团。后来再改编成样板戏的源头也是爱华沪剧团的《红灯记》。
等到1966年那会儿,艺华沪剧团也上演《红灯记》照搬京剧样板戏(以沪剧来演唱)。王雅琴不能演李奶奶,罚她去打灯光。王盘声那时候在做点啥已经忘记了,只知道是刘志麟担纲演李玉和——“狱警传似狼嚎迈步出监”声音一样嘹亮。这是他演得非常好唱得非常好的一次,可能是终于站到舞台中央了。张剑青也不能够再演李铁梅,由新秀刚从戏校毕业的陈瑜和朱美珣轮换演李铁梅和邻居家的桂兰姐。
一晃多少年过去,当年的陈瑜还小——老跟在我小舅公后面要练唱,现在已经是沪剧传承人之一。朱美珣后来发胖,她不像陈瑜那样保持身材也就改作服装后台人原了。
有一件高兴的事情是因为文革不让再演老戏旧戏鸳鸯蝴蝶派的戏,区级剧团解散后艺华沪剧团的人员一律由黄浦区分配。我小舅公分配到格致中学看大门,还常常指导学校小分队文艺活动。最后因为变成国营拿了国家退休工资退休,也算是因祸得福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