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短篇小说] 维亮夫妇之困惑
维亮夫妇之困惑(小说)
·金 凤·
维亮在美国读完学位之后,在中部的一个小城找到了工作,就和太太从纽约搬了过去。
小城民风纯朴,风景如画,很有一种世外桃源的感觉。维亮两口子在繁华、嘈杂的大都市住了三年,初来这里,着实心旷神怡了一阵子。不过,没过多久,他们就怀念起纽约来了,尤其怀念那里的朋友,中餐馆和丰富多采的文化生活。
在这座小城,他们初来乍到,人生地不熟,一个朋友也没有。加上两人前些年折腾出国,苦拼学位,也没有来得及要孩子,所以家里显得格外冷清。太太找不到对口的工作,赋闲在家,生活很无聊。维亮呢,每天上班下班,回到家里,夫妇两人你看我,我看你,大眼儿瞪小眼儿,日子就象一杯白开水,过得平淡而寂寞。有一天,有传教的人敲门邀请他们去附近的教会参加活动,他们眼睛都没眨,就满口答应了。
虽然维亮和太太都不是基督徒,但是为了交些朋友,熟悉环境,到了周日,就穿戴整齐地参加礼拜。
第一次到那里,就遇到了一对年长的美国夫妇,非常热情友好,见到维亮夫妇就主动同他们打招呼,问长问短。后来时间长了,逐渐熟悉热络起来。几次过节,这对老夫妇都邀请维亮俩口子到自己的家里参加聚餐会。
维亮夫妇是知书达理之人,明白中国传统文化中“来而不往非礼也”的古训,觉得人家总是请自己又吃又喝的,应该有所回报才不失礼节。
于是,在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前夕,他们向这对老美夫妇发出了邀请。
老夫妇自然非常高兴。他们到来的那天,维亮小两口一边感谢他们的关怀和友谊,一边把精心制作的中国食品摆出来让他们品尝。他们吃着、谈着,象一家人一样亲切。临走的时候,还握手告别,依依不舍。
可是,令维亮夫妇百思不解的是,自那次家宴以后,那对美国老人对他们的态度完全改变了。不但再也没有邀请他们参加过任何聚会,连招呼也不同他们打。有几次在教会活动时碰个正着,老人甚至故意装做不认识似地扭头躲开。
维亮夫妇左思右想,不得要领。想想那天并没有冒犯和得罪他们,这对曾经亲切热情的美国老人对他们的态度何以来了这么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呢?
维亮周末打电话向一个要好的朋友求救。听了他的故事,那边的朋友嘻嘻哈哈地问他:你小子是不是给人家吃狗肉啦?美国人最恨虐待动物的人了。维亮“扑哧”一声差点儿把话筒扔出去:别逗了!别说狗肉,你现在就是给我一锅红烧唐僧肉我都不敢吃。哥们儿我现在是高胆固醇,改吃素了!
放下电话,维亮向太太转述了朋友的问话。太太笑得花枝乱颤,眼角的皱纹又多了几道。
那天中午休息,维亮给自己到了一杯咖啡,边吃午饭边上了一个名为《溪岸笛》的中文网站。他在这个网站潜水两年多了,深知这个网站上藏龙卧虎,高手如云。论坛上也有一批才高八斗,满腹经纶的业余或专业的心理学家,律师教授,医生工程师,全天二十四小时为全世界的华人网友免费提供法律,理财,子女教育,婚姻家庭等方面的咨询。前些日子,就有那夫妻吵架的,婆媳不合的,孩子反叛的,甚至还有挨了中国丈夫拳头的白人女子,跑到这网站上吐露心声,寻求帮助。
维亮有时候觉得《溪岸笛》这地方挺熟悉的,往大一点儿说吧,它象国内的民政部,省、市、自治区妇联;往小点儿说吧,又象当年的里弄胡同里的居委会,总有热心的人士为大家出谋划策,排忧解难。
他想到自己的烦心事儿,就一时兴起,也注册了个爱弟(ID),发了个题目为《我的困惑》的贴子,简单讲了自己的故事。没想到,没出半小时,就有四、五人回应了。
他特别喜欢其中一位名叫“莽原游魂空飘渺”的网友的回答。机智幽默,令人捧腹。回贴是这样写的:WL888网友:我来帮你分析一下情况。你新到教会,算是“外人”。人家是受组织委派来拉你入伙,争取你投身革命大家庭的,并非为了建立私人关系。到了一定的熟悉程度,你就应该心领神会,积极主动向组织靠拢,而不能把入党介绍人拉出来搞山头主义小集团。因此,举办家宴,你应该把党支部成员们全部请来。而那对老夫妇兴许在单独赴宴后受到组织压力了:“发展党员失利,还去人家腐败。”为了向组织表示清白,他们只好对你们视而不见,敬而远之了。当然了,如果你现在就写血书,发大誓,坚决要求加入组织,人家就会对你笑脸相迎,亲近如初的。
维亮边读边忍不住大笑,当读到什么“党组织,介绍人”之类的字眼时,口里的咖啡差点儿喷了一键盘!他琢磨琢磨,好像有点儿道理。可是,他回头一想:我这儿《圣经》刚念了个开头,好多问题还没闹明白呢,这组织也不能说入就入不是?
后来又有一个叫“找不着北”的人上贴问维亮这样的问题:老人的房子有你家的豪华吗?家具有你家的考究吗?回答是否定的。老人住的是一栋一千多尺的百年老屋,里面的家具和陈设都比较老旧。而自己住的是刚刚建成的新房子,面积有三千多尺,家具当然也比较现代化。
那么,你们为教会捐钱了吗?看来这位“找不着北”网友是个热心肠,有股子打破砂锅(纹)问到底的劲头。回答是肯定的,维亮夫妇虽然没有受洗,但每次礼拜前后,听到牧师呼召大家爱心奉献,面对传到眼前的红袋袋,绿袋袋,维亮夫妇都会慷慨解囊。而且好几次那对美国老人正好就坐在旁边,亲眼目睹了他们的捐献。
那么,是什么使那对老人对他们产生不满而冷落疏远他们呢?不会是因为嫉妒吧?可是,不是嫉妒,那又是什么呢?
维亮夫妇到现在还是困惑万分,百思不得其解。
□ 寄自美国
刊登在 2006 华夏快递 kd0601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