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从大型徽剧情景剧《徽班春秋》引发的思考
黄黄梅新德博客贴出新帖,介绍大型徽剧情景剧《徽班春秋》。
安徽作为戏曲大省,自有其源远流长的光辉历史。现在通过这么一个徽剧的情景剧形式推介,值得浮一大白!
以前看过徽剧,记得是水淹七军。没有机会看黄新德先生推介的这部戏,等转播可能也不一定如愿。到有影碟问世更不知道何时,伸长脖子吧。
引发的思考倒正符合我原先准备着的一个题目,于是调整计划后来居上把它提前写出来贴出来。
那是原文里黄新德先生提及的一句话,也是数百年来徽班进京得以兴盛并统领中国戏曲舞台这样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之由来。
——尾声《徽班春秋》说的是乾隆皇帝八十寿诞普征天下戏班祝贺,四大徽班在徽商相助下相继进京,在京大展身手…此后迎来了中国京剧的横空出世。
首先是徽商赞助。文化艺术特别是戏曲要上档次不是草台班,没有大老板资助是不行的。无论从《舞台姐妹》里看到的阳春舞台进上海,那些行头差异台面大小观众层次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差别。更不用说媒体推介的力量以及编导级别的提升了。另外一个例子是没有白先勇就没有青春版《牡丹亭》也就没有那两朵那么年轻的梅花。
跟拍电影电视一样,需要实力的后台即制片人投资。对戏曲来讲其实也是需要制片人。制片人本身没有多少经济实力的话就苦啦。这就像拍黄梅戏曲电视片屡屡得奖的那位女导演,她的千金现在就因为到处讨钱而苦恼。因此,努力培养或者说积极寻找大款戏迷特别是特大款超级戏迷的重要性自不待言。
体育界的情况也是如此。有喜欢足球的厂商老板自然会资助足球,有爱好乒乓的追捧乒乓高手,连得象棋围棋也不例外。着迷黑白世界的人一定都知道应氏杯世界围棋赛吧。那就是一个特级大款的杰作,打个比方好比围棋界的诺贝尔留下一大笔钱来让这个比赛这个奖杯源源不绝地绵延下去。
找大款捧场好比角儿认过房娘过房爷。其实没啥,那是双赢嘛。又不是旧社会里会有啥事!但是,新旧社会一个理——没有实力派来捧场就不会红不会紫,戏也唱不下去。
故而,让那些脑满肠肥的大款们特别是档次较高的喜欢附庸风雅(没有任何不敬之意)人士成为戏迷成为超级戏迷至关重要。不是不重视草根,草根确实很重要。哪怕美国总统的竞选选票都要靠草根一张张的投票。可是,首先不是得筹款嘛。没钱哪能去竞选?!
如何能有大款级别的戏迷?两个办法——一是广大戏迷都来积极地寻找努力去培养;二是让部分戏迷先富起来成为大款。这两种路径殊途同归——后者是让小草变成大树前者是让不是戏迷的大树变成为戏迷(这需要大家发掘培植),结果都是有若干大款戏迷撑在那里。最好还得像书香门第那样代代相传下去。也就是老板是超级戏迷的,让小开从小也跟着成为戏迷。
这是从徽商这头说起。下面一条更为重要的就是乾隆嘉庆道光咸丰直至慈禧。徽班进京除了自身条件压倒其他剧种之外(特别是压倒了在康熙年间的昆曲),有来自最高级别的戏迷大力欣赏推崇支持这一条天字号原由。
这才是一个关键点。上有好焉下必盛行,宫中好细腰世间皆流行——这就是榜样的力量。真正引领潮流的是高层最高层——就看样板戏盛行的年代,谁不会哼上几句?!正因为那是革命样板戏!革命是最高指示无时无刻不在心目之中,谁又能不喜欢呢?
设想,如果中南海都喜欢黄梅戏,大会小会先来哼上一段“谁料黄榜中状元”的话,那咱们黄梅戏的兴盛还有话说?或许这个例子是想象不现实,那么就从我熟悉的现实例子来说道说道。
陈云,党内大老,上海郊区人。他的业余爱好是苏州评弹。于是,那时候评弹可兴盛了。特别是他每次来上海,总会要看看听听过过瘾。上海的沪剧也得益于陈丕显老书记。不光是芦荡火种那时候,就是后来孙徐春的《逃犯》拍电视连续剧《昨夜情》,片头剧名就是陈丕显他题的字。这样才有了片头主题歌《为你打开一扇窗》才有了小孙的全面辉煌包括后来第一个戏曲演员个唱会。
那两位大老都已逝世。活着的大老有很出名的京剧迷那就是天津的小木匠和上海的朱铁面。黄新德先生博文中曾提及尚老急着赶回上海——因为朱前总理要来上海切磋皮黄。小木匠更是了不得——他还出书甚至于对改革京剧颇有兴趣——那就不光是听众观众而是积极参与!
如此有来头的戏迷超级戏迷,京剧作为国粹走向全世界中国京剧院改名国家京剧院都不在话下。就拿昆曲来说,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确实不错——可也跟周总理等爱好戏曲懂得昆曲的高雅而不是一味地说什么曲高和寡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草根戏迷无法预测谁会是中南海内的戏迷,迷啥剧种,但是完全可以呼吁。现在有了网络更加方便,网上面烘烘轰轰。于是,有了这样的设想,地方领导人建议考察他们的业余爱好建议他们要有地方戏曲的爱好尤其是当地的一把手二把手。对于文化部门的有关领导,更要建议考察提拔的时候强调要有戏曲的爱好。至少,原先没有的话也必须刻意培养直至有朝一日成为戏迷才算是完全合格。
不管有用没用,不管可行性如何,有设想总比没设想要好——我仍然是这句话。即使有人觉得我写的帖子曲“高”和寡(假定是好意),我也始终坚持。谁叫我是戏迷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