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注册 | 登录 | 首页
作者:
标题: [原创] 盂兰盆会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fanghuzhai

#1  [原创] 盂兰盆会

盂兰盆会

方壶斋

周日凯载我去看她一个朋友珊。珊最近在西比路高头买了个20来万的TLC房子。 TLC是房地产术语,直译过来就是温柔可爱的呵护,意译过来就是烂屋待修。凯介绍珊给我做个榜样,因为她建议我也找个经纪人买个TLC自己动手修。凯跟我一个单位做事,近来常常数落我:“你看谁谁谁都买房了。你来这儿也有十年了, 怎么还没买上房?”凯的话,我听着怎么好像是“你给单位也干了十年了,怎么别人分房了还没你的份?” 因此越听越气闷,心想我都年过半百了还没有自己的房子,岂不窝囊 ?所以她提起珊和TLC,我倒真有点动心了。

凯的老爷车摇摇晃晃开上西比路经过圣诞夜路的时候,我一眼瞥见路边的一个牌子:“盂兰盆会停车处”。盂兰盆会!我来蒙特雷十年了,也早就听说过这里有个日本佛寺,一年一度举行盂兰盆会,可是我从来没来过。原因是我不知道什么日子。几个月以前倒是骑车经过这里看到过预告牌,但过后就忘了。没想到竟然是今天。

早知今天是盂兰盆会我就不跟你来了。我对凯说。

那我们去看吧。哦不行,我跟人还有个约会。凯说。

那一会儿回来的时候你就把我撂下吧。我说。

也可以。我六点钟以后来接你。

那时候是三点。我想我不会呆到六点, 就说:没关系,我坐十一路回去。

十一路?哪里有十一路?

我拍拍腿:十一路就是走路。从这里走回泥土街,顶多一个小时。

于是就这么说定了。

珊的房子位置极好, 在路边一个小高坡上,面对海湾方向。虽然看不到海,却可以看到郁郁葱葱的山。因为在坡上,屋前的矮栏杆一样给她的院子很好的遮蔽。她的宅基地很大,我看有600平米的样子。我比较欣赏的是屋前两株树,一株李子树,现在正果实累累,一株很大的木兰树,开起花来的时候是很漂亮的。珊买了这房子以后,马上搬过来,把家当都放在车库里,自己则在一间卧室里放了个床垫, 一边这么住着,一边整修房子。 自己干不了的找墨西哥人干,自己干得了的就自己干。我们到的时候, 她刚刚打磨完硬木地板。她说自己量力而行,能做多少先做多少。这个量力,乃是量其财力,根据经济状况决定分步投入房屋的改装。珊还给我们看她从旧货店买的硬木家具, 说她很喜欢逛旧货店和院售。我一下子就觉得她很平易近人。

走的时候,珊让我们摘了点李子,我摘了三颗, 吃了一颗,甜中带涩很好吃。

回程中凯把我撂在圣诞夜路口便走了。

盂兰盆会的所在地是一个日本风格的建筑,是本地的佛教堂,属于佛教中的净土真宗,是镰仓时代(约12世纪)创立的。日本的建筑,以宽大舒缓的房顶, 简洁明快的墙体色块分割为主要特色。这个佛教堂位于西比路和圣诞夜路交汇处,远望高处的青翠叠嶂,近看低处的层层民居,视野极为开阔。今天,寺院门口的两根高高的杆子上,分别挂着两条颜色不同的极长的布鱼,随风飘飘,宛若游龙。

进了大门是一个小庭院。 对着大门是一间硕大的建筑,也就是佛堂了,中有过道通往后院停车场。 佛堂里左手是举行佛教仪式的地方,跟洋教堂无异,有一排排的长椅,椅子背上有放置佛教仪式手册的“兜兜”,这也跟洋教堂是一样的。不同的是讲台上的里边是一片金碧辉煌,眼花缭乱难以分辨细节,但可以看出一个佛像。右手是一个室内表演厅,放的都是普通的铁折叠椅,对着一个小舞台。

穿过过道来到后院,仿佛进入了一个清明上河图的热闹世界。停车场里搭起了两排食棚,兜售各种日本风味小吃。右手角落里是一张张饭桌。这些食棚上都拉着绳子,挂起日本的纸灯笼。院子里人来人往,虽不至于摩肩擦踵,也足以让你不敢横冲直撞。

我在院子里边走边看,在人群中看到了一个熟悉的面孔,原来是同一个单位的彼得,曾经在印尼做过传教的。这可真是众里寻他千百度,那人却在人群稀落处。 当即跟他约好结束的时候来找他,搭他的车回去。他住在半岛靠海一边,正好顺路。

定好后便又去逛,院子的另一头,空地里搭起了一个舞台。舞台的四柱柱头拉着绳子,绳子上挂着一个个长型的日本灯笼,粉色的底上竖着一条白色的长方形。在这个长方形里写着三个黑色的汉字“日本茶”。我不知道这是一种茶,还是有别的意思,因为我觉得今天绝对不是日本茶叶的展销日。这些灯笼的后面,是一片蓝天白云。阳光透过灯笼的口,在灯笼的底部照出一个亮色的椭圆饼。真可惜, 我没有带相机。

其实我何止没有带相机, 我连一分钱都没带。不带钱和卡出门这是第一次。反正原计划看完珊的房子就马上回家的,并没有打算去商店什么的。这时候,看着院子里的食摊, 看着捧着饭盒的游人,我只有口水往肚子里咽的份。我去的时候已经三点半了。外面舞台上将要表演日本剑道。 一个人不厌其详地介绍着剑道, 说了足足有十分钟的样子。台子前头坐满了人,坐着的人后面是站着的人。我绕到台子后面, 反正从哪边看都一样。表演剑道的人穿着长袍,戴着蒙面头盔, 举着代表剑的竹棍互相击打并且发出呀呀的叫声, 引起观众阵阵喝彩。我的旁边一个七、八岁左右的男孩和他的差不多年龄的兄弟,白人,都留着油光锃亮的背头,让我想起黑社会。其中一个拿着相机反过来照自己。我好心地说,我可以给你拍一张剑道表演为背景的照片。那个孩子警惕地看看我说不要的干活。

剑道之后本来有个舞蹈临时取消了。再过半个钟头才会有太鼓表演。不想浪费时间,我便到街上闲逛。平常这个地方是不常来的,来也是开车或者骑车经过。在一个陌生的街区随便走走,可以收旅游之功效。在一个路口看到一个便利店,取了一份蒙特雷周报返回来,正赶上太鼓开始。我找个地方坐下,正想着在这种场合不能边吃边看太扫兴了, 一伸手, 却在口袋里摸到了那两个李子。哈哈,正好派上用场。太鼓队的阵势:台下台上四排大鼓,一排小鼓。 鼓手里只有一个男的,其余都是女的。鼓手也有美国人。据报幕的介绍说,在日本,太鼓队的鼓手都是男的, 可是到了美国,很多太鼓队的成员都是女的。报幕人说她也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不过女的鼓手打起鼓来却男性十足,透着一股刚阳之气。我想也许这是美国日本太鼓的特色,阴阳结合, 比起男性大鼓来更有看头。

太鼓之后是正武馆的柔术(http://www.seibukanjujutsu.com/), 在室内舞台表演。几个壮汉和一个小个子女人表演了柔术的基本动作和几个防身情景表演。他们的功夫绝对是真的,就是不知道情景表演有多少演戏的成分。观众当然不管。外行看热闹。他们对角色表演表示出更大的热忱,不断报以掌声和笑声,特别是小女子击败大流氓的时候。另外一个表演,由两三个男人袭击一个长得像鲁智深一样的壮汉。壮汉不费吹灰之力就把对手全部扳倒。

这样的表演之后,自然是发文字材料,希望能招募新的学员。

下一个节目是盂兰盆会佛事。人们都到佛堂那边坐下。我这时才注意到教堂长椅背后放置的手册。打开一看欣喜异常,因为那里有汉字佛经,配有日文假名和罗马字,正好用来复习假名发音,消磨时间。于是等着仪式开始的时候,我就念起假名来,再跟罗马字对照,发现自己还记得大部分假名的发音。

原来指望佛事的仪式有好看的地方,却发现跟基督教的差不多。长老(他们应该叫什么?节目单上英文用的是minister)带领会众用日文诵念四字一组的经文,然后做了很短的宣道。我感到好笑,因为大家都是在读罗马字,只顾得发音,哪里顾得上意思?我倒是还可以看汉字知道意思,但是那也只是字面意思。因为是四字经文,语法是谈不上了,只能从字义感知句意。那些老美就只有鹦鹉学舌的份儿了。我不禁想起来丁韪良(http://dspace.hil.unb.ca:8080/ds ... /860/1/MQ38423.pdf) 批判佛教的话:和尚们只知道诵读经文,却不知其义,就象拉磨的驴并不知道自己在打圈圈。

过去我并不知道盂兰盆会是怎么回事,因为我不是佛教专家。我一直以为那是某种兰花的节日。今天看了节目单上的文字,才知道那是源于佛经中的目连救母的故事。日本的盂兰盆会,是为了纪念亡魂。今年蒙特雷的盂兰盆会上,专门为自去年盂兰盆会以来家中有人往生的五个家庭作了祈祷。不过,我还是不明白“盂兰盆”为何物。网上有的说是用来盛放食物的器具。 有的说盂兰盆是“Ullabana”的音译略词,本意是“倒悬之苦”。

经查, 佛经里有“盂兰盆经”,说的是佛祖如何指示目连把母亲从恶鬼惩罚中救出来。其中有一段说“佛言:‘善男子!若比丘比丘尼、国王太子、大臣宰相、三公百官、万民庶人,行慈孝者,皆应先为所生现在父母、过去七世父母,于七月十五日,佛欢喜日,僧自恣日,以百味饭食,安盂兰盆中,施十方自恣僧。。。” 英文是这样的:“ Good man, if bhikshus, bhikshunis, kings, crown princes, great ministers, great officials, cabinet members, the hundreds of officers, and the tens of thousands of citizens wish to practice compassionate filial conduct, for the sake of the parents who bore them, as well as for the sake of fathers and mothers of seven lives past, on the fifteenth day of the seventh month, the day of the buddhas' delight, the day of the Sangha's Pravarana, they all should place hundreds of flavors of foods in the Ullambana basins, and offer them to the Pravarana Sangha of the ten directions.   

看来佛经中的确提到一个盛饭的器皿,叫做Ullambana 盆,音译成 “盂兰盆”。按上边的解释,如果意译,就应该是“受苦受难盆”。过去佛经翻译,音译用字,常不避讳汉字可能产生别的意思。像这“盂兰盆”,如果翻译成“乌兰巴纳盆”,也不至于让我以为是一盆兰花了。

另外一个有趣的地方是“所”字的用法:“皆应先为所生现在父母”。按英文的翻译,现代汉语说法应该是“先为自己尚健在的生身父母”。现代汉语中的“所+动词+名词”结构中,名词是动词的宾语。如果按照现代汉语读那段经文,就变成了“先为自己所生的父母”,整个一个满拧了。

最后的活动是盆踊。踊者舞也。川端康成的《伊豆的舞女》日文就是《伊豆の踊子》。我一边看穿着和服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跳舞,一边在人群中找彼得,然而却没有看到。最后一个盆踊是农民种田的。我加入进去,用假象的铁锨左铲一下,右铲一下,然后左回头推手,右回头推手,如风四闭推手,下分手。
走近拿麦克的女报幕时,请她给我广播找人:彼得彼得,你的朋友在跳舞。 她自作主张又加上一句:希望你加入。我说不是,我需要搭车。对对,他需要搭车。观众听了都笑了。

散会的时候,我站在寺院门口看着出来的人,希望能看到一个认识的或者面善的,可以捎上我一段。还真有人问我:“找到你朋友了吗?搭车问题解决了吗?”我问他们去哪里,他们的方向却跟我的背道而驰,而且他们一家人已经收了一个找不到自家人的小女孩,所以车里没有地方了。

最后我终于在要离开的当口看见了彼得,原来他一直在房间里帮着寺院点钞票。据他讲,这个盂兰盆会能给寺院带来不少收入。因为平常的法事来人不多,寺院每年都靠这个节赚点钱维持寺院开支。


2009-7-13 14:41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xw

#2  

老方这一篇自然又上了一个台阶。虽然失去些自然,倒也换来了厚度
。我这几天喜欢直话,哪个论坛轰我走都行。老方提到丁韪良,这一
段,我解说几个字:

牧师?佛教称法师,聚会称法会。佛教这个法字很大。

&

和尚们不是只诵经不懂意的。佛经说通俗,绝对比文言通俗,按当下
的俗话说:淡得出鸟味。佛经本不是难懂,是读经的人的本心。

就比如三七二十一,在人浮噪的时候,一时还会弄错。诵经有一部分
是导入心径,有香赞,有咒。老方应该看到经文书边上的圈与点,那
些都是音乐伴奏符(木鱼、鼓、罄)。

高行健在谈到《金刚经》对他语言的提示中说得好。我以为他一整部
《灵山》都是《金刚经》铺展的格局,包括你、我、他的用心。

不知《金刚经》的人就会说是法国新小说还是那个意大利的谁谁,好
象中国人只要写出象样的东西都必然要模仿照操欧美。这也是这个时
代的一个离奇。

>原来指望佛事的仪式有好看的地方,却发现跟基督教的差不多。牧师(他们应该叫什么?英文是一样的)带领会众用日文诵念四字一组的经文,然后做了很短的宣道。我感到好笑,因为大家都是在读罗马字,只顾得发音,哪里顾得上意思?我倒是还可以看汉字知道意思,但是那也只是字面意思。因为是四字经文,语法是谈不上了,只能从字义感知句意。那些老美就只有鹦鹉学舌的份儿了。我不禁想起来丁韪良(http://dspace.hil.unb.ca:8080/ds ... /860/1/MQ38423.pdf) 批判佛教的话:和尚们只知道诵读经文,却不知其义,就象拉磨的驴并不知道自己在打圈圈。


2009-7-14 11:08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 上一主题 散文天地 下一主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