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平凹简介
籍贯:陕西丹凤人
代表作:《商州》、《白夜》、《废都》、《浮躁》、《秦腔》等
主要经历:
原名贾平娃,1952年出生,陕西丹凤人。1975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全国政协委员,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西安市人大代表,西安市作家协会主席。1974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小说集《贾平凹获奖中篇小说集》、《贾平凹自选集》,长篇小说《商州》、《白夜》,自传体长篇《我是农民》等。《腊月·正月》获中国作协第3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满月》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废都》获1997年法国费米娜文学奖;《浮躁》获1987年美国美孚飞马文学奖,最近获得由法国文化交流部颁发的“法兰西共和国文学艺术荣誉奖”。 《秦腔》获茅盾文学奖。
贾平凹的BLOG:
http://blog.sina.com.cn/jiapingwablog
-------------------------------------------------
谢有顺:贾平凹的写作,既传统又现代,既写实又高远,语言朴拙、憨厚,内心却波澜万丈。他的《秦腔》,以精微的叙事,绵密的细节,成功地仿写了一种日常生活的本真状态,并对变化中的乡土中国所面临的矛盾、迷茫,做了充满赤子情怀的记述和解读。他笔下的喧嚣,藏着哀伤,热闹的背后,是一片寂寥,或许,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之后,我们所面对的只能是巨大的沉默。《秦腔》这声喟叹,是当代小说写作的一记重音,也是这个大时代的生动写照。
--------------------------------------------------
已过 知天命之年的贾平凹,文学创作进入了一个高峰。2005年《秦腔》的出版发行,为他赢得了很大声誉。复旦大学教授陈思和介绍说,《秦腔》出版后,复旦开过一个作品研讨会,气氛空前热烈。“我第一次看到一个当代作家如此受欢迎。那天中型礼堂坐满了人,大草坪也坐满了,像群众集会一样,换到大礼堂,又坐满了,连走道也站满了……”
多被“误解”
评论界达成共识:贾平凹是当代最重要的作家之一,对当代文化和文学贡献很大,他也是当代受误解最多的作家之一。作家林白说:“他的小说很复杂,能产生化学反应。”
贾平凹是中国改革开放后一直坚持创作的作家。30岁时写出《商州》系列,用寻根文学对当代文学史走向发生改变;40岁写出《废都》,对文坛和社会带来冲击;50岁写出《秦腔》,把不同的时代重叠了起来。用陈思和的话说:“每10年对文坛甩一个炸弹!”
贾平凹的创作提出了三个问题:一是如何重新理解《废都》,以及《废都》在中国文化中留下的痕迹;二是《废都》到《秦腔》的变化过程,以及如何呈现当代文学的变化;三是对《秦腔》的理解,及其乡土叙事的意义。
作家苏童认为,贾平凹是令人尊敬和羡慕的。“不管外界风吹草动,他所有的声音都是嘟囔,好像他有一点儿委屈,想了半天,也没有想通。他的个人世界是非常强大的,他作品的气象非常个人。贾平凹是一个非常‘病态’ 和健康的完美结合。两种状态可以支撑作家的一生……他的创作,是由内心散发出来的……”
鲁迅博物馆馆长孙郁认为,贾平凹的创作仍有让人遗憾的一面,他给人的快感是“趴在地下的快感,没有飞起来”。鲁迅“飞起来”了,有高度。“贾先生还有很大能量,但为什么没有飞起来呢?”评论家李静说,在贾平凹那里,“上帝”被遗忘得多了一些,对理想远景的认定,对终极的领会,这个纬度上,还缺少一种自觉。贾平凹需要唤醒他心中软弱的“上帝”,这才能产生一种境界。但陈思和等评论家并不同意这样的观点。
中国文人的失去与召回
评论界认为,重新认识贾平凹,还在于他对中国知识分子与文人的概念形成了冲击,也影响到对中西文化的看法。
评论家王尧说,贾平凹的作品体现了中国文学的文化意识和审美意识。《秦腔》可以称为新寻根小说,它对于中国文化的认识,对于西方现代性的认识,有很大的变化。《秦腔》不仅仅是本土的,也有西方的影响。贾平凹的作品呈现了被现代性压抑的东西,它全是当代中国结构的状况。这里有中国文人的传统,那种旧式文人的,可能是我们小说的底色和我们生活的底色。我们在对公共领域发言时,往往充当着知识分子的角色,但在私人生活中,聊以自慰的许多东西,恰恰还是文人化的。贾平凹能够打动人们的,恰恰是他的文人气质,那种雅俗相对应的气质……
评论家南帆说,用中国的“知识分子”来评价贾平凹,隐约不太对头,宁可使用“文人”,因为,它来自中国的传统。其实,文人与知识分子之间的差别很微妙。“我见过很多的中国知识分子,他们有理工科高等学院的背景,有外语基础,是西方训练出来的,与贾平凹不一样。贾平凹的叙述中,中国文人的气韵非常明显,他跟中国文明相依存……”
中国乡土文学新阶段
复旦大学教授栾梅健称,贾平凹的创作,在当代乡土文学中,树起了很高的标杆。乡土文学最初起点,最有代表的是鲁迅。鲁迅描述了西方工业文明冲击下的中国农村,那时候,农耕文明已经走入末路。第二个乡土文学的高峰,是以赵树理为代表的,他写农民为什么得解放,写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改天换地,建设欣欣向荣的新农村。乡土文学的第三阶段是在改革开放后,以高晓声等人为代表,把握时代脉搏,通过李正大、陈奂生等形象反映出的农村经济改革。20多年过去了,中国农村又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很难看到真正的、震撼人心的乡土文学作品,因此,《秦腔》的产生,带给了读者以真正的喜悦……
“贾先生凭借他对于农村的熟悉,认真地奉献出《秦腔》,是文坛幸事。否则,谁又能真正体会当下的农村现状呢?目前,在新的工业化背景下,农村人都往城市里奔,农村中,老人死后,找不到青壮年抬棺了,这是城市化背景下的农村……《秦腔》艺术性地把它展示了出来,在中国乡土小说的发展史上,《秦腔》可与鲁迅的《故乡》所反映出来的农村的变迁相媲美,是乡土小说的第四阶段……”栾梅健说。
40多万字的《秦腔》,写的是城市化和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农村和农民新的命运。贾平凹运用了马尔克斯般的魔幻手法,通过一个叫引生的“疯子”的眼光,书写了对农民沉重的负担、农村耕地的丧失以及农村文化的失落,所寄予的深层忧虑与深切同情。
南帆说,在美学意义上,中国农业文明支撑了中国几千年来的美学观念,相对农业文明与美学的联系而言,贾平凹对农业文明和乡村的描写,已经不再是简单的田园牧歌式的,这种“粗笔美学”的意义,究竟从何而来?是值得深究的。
刷新“被教育出来的某些美学观念……”
陈思和教授认为,贾平凹在文学史上,是对沈从文的延续和重复。贾平凹的成功,把沈从文没有走完的路走出来了。“《秦腔》是知天命的东西,我读它,感到是春天到了,该开花了,花就开了……”
他同时称,贾平凹的创作展示了中国民间世界的复杂性。他用各种日常生活的东西把民间包容起来,这个民间非常好,非常有生命力。我们中间的一些知识分子,站在民间之上,俯视民间,这样一来,民间自然显得没有生气了。
阿Q原本是一个处于麻木中的病态之人,人物本身并无力量,只是因为鲁迅用手中锋利的笔,把这个小人物的灵魂——国民的劣根性深刻地揭露出来,才使得阿Q这个小人物变得血肉丰满,栩栩如生,活脱脱地呈现在世人面前,由此成为中国文坛上永恒的“文学形象”。
文学评论家谢有顺说,贾平凹通过简单感性的描述,就抵达人性。他写听灵堂上的哭声,就能辨清谁是女儿谁是媳妇。从他的作品中,能触摸到赤子的情怀……
陈思和说,读《秦腔》,感到里面的人物是一个个火辣辣的生命,是活生生的,把象征中的人拉到自己的身边了。“贾平凹的力量在于生命是烧不尽的,是隔不断的…… 这就是一种轮回,一种升华。只有这样,才能演化出一个丰富的大千世界。同时,贾平凹也刷新了我们整个被教育出来的某些美学观念……”
贾平凹在谈到当今农村变化时说,他儿时生活的那个小村子,草和树特别少,草一长出来就被割掉了,喂牛,喂猪,当柴火,所有能种的土地都种上了粮食……那时候,虽然困难,但乡间生活特别有生气。这几年回去,草和树长得特别多,都是荒长,有潮湿阴冷的感觉,正当年的劳力和年轻人都去城里打工了,村里剩下一些老弱病残,有些人家的地都荒了,长满了半人高的杂草,没有一点儿生气……现在,大部分农民的吃饭问题基本上解决了,这方面,应该说比以前要好,但是花钱还是紧张。眼下,农村的两极分化现象严重,有特别富的,也有特别穷的。然而,现在农村的风俗民情正在逐渐消失……
“作为一个作家,我没有更大的能力帮助他们(农民),也想不出更好的解决办法,我只能写作,把我看到的、想到的、迷茫的东西写出来……”贾平凹说。
--本篇文章来源于 当代中国文学网|
http://www.ddwenxue.com 原文链接:
http://www.ddwenxue.com/html/wenxuezixun/20081028/30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