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转载] 破解北静王名字之谜
北静王是红楼梦中一个重要人物。他和贾家的关系密切,和宝玉情可以说是投意合。但是红学界对北静王的名字到底叫什么却有争论。这种争论是由于脂评本的出现而引起的。在1791年程伟元出版的120回本红楼梦中北静王的名字叫世荣。而在1911年狄葆贤影印出版的80回本"戚蓼生序本石头记"中北静王的名字叫水溶。他在眉批中说:"北静王水溶,今本作'世荣',当以原本为是。"他这里所说的今本即120回程甲本,原本即他所出版的80 回石头记。以后陆续发现的脂本也无一例外的作水溶。自此,北静王的名字也成为红学中脂真派和脂伪派的一个重要战场而争论不休。我们家乡的方言使得这个棘手问题的解决变得轻而易举。在提出我们的论据之前先看看争论的双方是怎么说的。这里我们以刘心武先生和陈林先生的论述作为代表性例子。如果你能耐心地读完本文,问题也就自然解决了。
刘心武先生认为北静王水溶的原型取自乾隆第六个儿子的名字永瑢和康熙第二十一王子允禧(乾隆的叔叔)的形象气质。他对程本中的世荣没有发表意见,也许是他认为不屑一顾的缘故。他的论证如下:
水溶,这是《红楼梦》里北静王的名字。永瑢,这是乾隆第六个儿子的名字。永瑢两个字各减一笔,便是水溶,再明显不过。那么,小说里北静王的原型,是不是永瑢呢?永瑢后来过继给慎靖郡王允禧(乾隆的叔叔)为孙,先降袭贝勒,后晋质郡王,"靖""郡"这些字眼都与"静"很接近,看来,北静王原型问题,可以拍板定案了。但是,且慢。细查一下年代,问题来了。我们在《红楼梦》现存最早的本子甲戌本里,就可以看到北静王形象出现,而且在后来各种抄本里,关于北静王的文字都很稳定,但是脂砚斋甲戌再评本的那个甲戌是乾隆十九年(1754年),该年永瑢才刚刚十一岁,也就是说他乾隆八年(1743年)才出生,曹雪芹至少要比他大二十岁,曹雪芹构思与初撰《红楼梦》时,永瑢还是一个婴儿,并且永瑢是在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年底才过继给允禧为孙的(允禧在头年五月去世,去世时才有"靖"的谥号),那离曹雪芹辞世也就只有三年的样子。这样看来,曹雪芹笔下的北静王,原型采样应该还有别的真实人物。
小说中的北静王是一个曹雪芹下笔极其称颂珍爱的角色。他正面出场在第十四回后半和十五回前段,"年未弱冠,生得形容秀美,性情谦和"。"面如美玉,目似明星,真好秀丽人物。"更难得的是,北静王"因想当日彼此祖父相与之情,同难同荣,未以异姓相视,因此不以王位自居",不仅主动积极参与秦可卿的路祭发丧,见了贾府的老少爷们,"仍以世交称呼接待,并不妄自尊大"。对贾宝玉更施厚爱,这位"生得才貌双全,风流潇洒,每不以官俗国体所缚"的"贤王",诚邀宝玉去他府中,称"小王虽不才,却多蒙海上众名士凡至都者,未有不另垂青目,是以寒第高人颇聚",他希望宝玉"常去谈会谈会,则学问可以日进矣!"这个人物在前八十回里还多次暗场出现,读者可以感觉到,北静王与贾宝玉确实建立起非常密切的,甚至可以说是非同寻常的关系。
曹雪芹以浓墨重彩写北静王,而且把"贾宝玉路谒北静王"郑重地写入回目,这说明在他的创作情怀里,这是不能舍弃的内容。曹雪芹的祖上,是最早被满军俘虏的汉人,具体而言,也就是在满族入关前就归入内务府包衣的高级奴才,这部家史里既有为奴的屈辱,也有与满军共同作战取得天下的骄傲,从顺治到康熙两朝,曹家都很被主子宠爱,但到了雍正朝,情况变化了,雍正对曹罢官抄家。雍正的继承皇位,合法性被普遍地质疑,他的兄弟里有对他公开挑战的,有对他腹诽的,但也有年龄小一些的,不参与权力斗争,但对被雍正整治的皇族及其牵连到的如曹家这样的世奴,在可能的范围内表示同情,甚至伸出援手的,《红楼梦》里的北静王,就是这类真实存在的集中表现。所谓"不以异性相视",就是不以曹家(小说里化为了贾家)的汉族包衣奴才的下贱身份而对之施以政治歧视,还能肯定他们祖上与主子并肩作战夺得天下的历史功绩,并且始终承认彼此在长期的交往融合中形成了"同难同荣"的"世交关系"。这样的"王",对生活里的曹家和小说里的贾家是多么的重要啊,犹如阳光雨露,是活命的源泉。
康熙的第二十一王子允禧,比篡了皇位的第四王子即雍正皇帝小三十三岁,他的年龄跟曹雪芹应该比较地接近,他似乎就是一位上面所说的能善待曹家的皇族,他在雍正朝先被封为贝子后晋贝勒,乾隆一上台还没改元就封他为多罗慎郡王,因此如果曹雪芹成年后与他有所接触,他那时已经是郡王了,"郡"与"静"谐音,而且,现在我们称为恭王府的庭院里,至今还挂着一块允禧写的匾"天香庭院"(没有署名,但上面盖着他的印章),尽管我们现在还没有确切证据来证明乾隆朝的慎郡王府一度就在那挂匾的地方,但其府址应该大体上在紫禁城以北的相关区域,这样,曹雪芹写小说时"北静"的符码的出现,也就不难理解了。允禧无心权力,他自号紫琼道人,又号春浮居士,著有《花间堂诗草》《紫琼严诗草》。《红楼梦》里出现"天香楼"这样的建筑称谓,与允禧题写的 "天香庭院"匾绝非偶合,小说里北静王这个形象,允禧应该是原型之一。允禧曾生有一子,他去世时该子肯定已殇,否则乾隆不会把自己儿子永瑢过继给他家当他的孙子,以便延续他家的爵位,而之所以让永瑢过继,可以设想,那是当允禧在世时,这个侄儿就常到他家去,被他和他嫡妻所喜爱,永瑢也喜欢作诗,后编有《九思堂诗抄》;那么,若允禧善待曹雪芹这样的"世交"之飘零子弟,给他入府活动的机会,曹雪芹对一天天长大的永瑢印象也应该是很深的,于是,永瑢也就部分地成为了小说中北静王的原型,总而言之,《红楼梦》中北静王的原型,应是允禧(主要取形象气质)与永瑢(主要是取名字加以衍化)的综合。
陈林先生却不以为然,认为的北静王的名字是世荣,北静王的原型是康熙第十三子、雍正之弟、怡亲王胤祥,而所有的脂本连同北静王的名字水溶都是伪作。他的论证择要如下:
根据《红楼梦》正文内容来判定"全部'脂本'都是作伪",进而判定所谓"残脂本""卞藏本"必定作伪。一个极其重要的客观判断标准,就是程本系统(程甲、程乙本以及后世据此翻印的120回小说刻本)、脂本系统(即所谓甲戌、己卯、庚辰、杨藏、列藏、戚序等80回小说抄本)这两大系统的版本对小说中重要人物北静王姓名的叙述。在程本系统中,北静王的姓名无一例外地都是写作"世荣";在脂本系统中,北静王的姓名无一例外地都是写作"水溶"。梁启超先生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一书中提出了辨伪的十二条"公例",其一是:"两书同载一事绝对矛盾者,则必有一伪,或两俱伪。"验之于《红楼梦》,"世荣"和"水溶"究竟谁真谁伪呢?或者两者都是背离小说原作者的伪造?
答案是:"世荣"真,"世荣"才是符合小说原作者创作意图的写法;"水溶"假,"水溶"造假的始作俑者就是上海有正书局经理狄葆贤。
我在此要特别提出的是,程本系统中北静王的姓名"世荣",恰恰在暗示其原型人物正是"胤祥"。这一点,也正好是我在将近一年的时间里作艰苦校勘所得到的重大"奖赏"。
" 荣"和"祥"对应,这是不成问题的;"世"和"胤"何以对应呢?《说文解字》对"世"的一个释义是:"父子相继为世。"《说文解字》对"胤"的释义是:" 子孙相承续也。"这充分表明,"世"和"胤"在一定程度上,意义是相通的,是同义词。"世荣"暗指"胤祥",不但从字面意义上可以看出它们的对应关系,而且可以进一步与《破译红楼时间密码》关于北静王原型人物的论述构成相互验证。
" 水溶"是个什么东西呢?狄葆贤标榜他于1911年影印出版的"戚蓼生序本石头记"(80回)是清代初年(即所谓"国初")的"原本"、"秘本",比 1791年出版的程甲本还早——他在卷二第十四回第十三页上作眉批说:"北静王水溶,今本(按,指程甲本)作'世荣',当以原本为是。"
大学者欧阳健先生早就揭发,狄葆贤将北静王的姓名改写作"水溶",其友人王伯沆在其所批的《红楼梦》中,恰好道出了个中奥秘。王伯沆写道:
"世荣"原本作"水溶",实则纯庙(按指乾隆皇帝)第六子永瑢也,封质庄亲王......原本"水溶",决为"永瑢"无疑,"世荣"又系改本。
欧阳健先生指出,"水溶"的原型竟然是乾隆第六个儿子,"这种说法,十分投合一班相信《红楼梦》是写'宫闱秘事'的人的心理"。他同时指出,永瑢生于乾隆八年,而《红楼梦》至少在乾隆九年以前就已经动笔,"怎么可能将尚未出生或至多还在襁褓中的、直到乾隆三十七年始封郡王的永瑢当作北静王的原型呢"?
我完全认同欧阳健先生的意见:1911年石印的有正本,出于冒充"原本"的目的,首先改"世荣"为"水溶",并且获得了社会的认同;而1927年以后出现的 "脂本",因袭有正本的改笔,"脂本"之出于有正本之后,而决不可能是乾隆十九年甲戌前后的产物,可以说是毋庸置疑的。
有趣的是,一贯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上胡说八道的"秦学家"刘心武先生,也是狄葆贤有正本的受骗者,他说:"永字去掉一点,上面一点去掉是什么啊?就是水,第二个字永瑢的瑢是玉字边一个容易的容,玉字边容易的容把当中偏旁的一竖去掉,变成三点水,是不是就是溶解的溶啊?对不对啊?那么《红楼梦》写北静王的名字叫水溶,显然就是把这个永瑢两个字各去掉一笔构成小说当中这样一个角色,这明摆着,水溶是从永瑢这个名字演化来的。"
我要说的是,明摆着,"世荣"就是"胤祥","水溶"全是作伪。也就是说,全部"脂本"都是作伪。
红楼梦中有很多我们家乡的方言,我已经作过一些介绍,例如大清早起、相干、杭绸、吃酒、茶食、物事、促狭等等。尤其是我们家乡对有些字的发音和普通话相差十万八千里,有的在普通话中根本找不着。例如,物事(东西,接近的发音为没事),促狭(坏,使坏,接近的发音为促咳);又如,日头(太阳,接近的发音为捏头),人客(客人,接近的发音为您客)。我们家乡不仅"多都"不分,还没有卷舌音;史、水、死、使、世、屎、始、斯、尸、驶、等等、都发成几乎一样的音。因此"你要不要水"和"你要不要死"说起来和听起来都没有多大的差别。很奇怪的,我们家乡话里还有好多入声音,怎么也说不响亮的。林黛玉《秋窗风雨夕》中的"速、绿、烛"三个字就是。不过,这三字在普通话中是不押韵的,但用我们家乡话来读却是押韵的。
助秋风雨来何速!惊破秋窗秋梦绿。
抱得秋情不忍眠,自向秋屏移泪烛。
到这里,我们的问题实际上已经解决了。当我们家乡人听到程派和脂派争论北静王的名字是水溶还是世荣时,会说,水溶和世荣都一样啊,你们在争论什么呢?是的,水溶和世荣这两个名字虽然写法截然不同、字面意义相差很大,但用我们家乡话来发音却是完全一样的。(如果不信,你可以驾车到苏通大桥的北桥头,问问那里的老乡。)因此,程伟元是对的,狄葆贤也是对的。水溶来自永瑢,像刘心武先生所说的,是明摆着的;而世荣来自水溶也是板上钉钉的。那么人们不禁要问,程甲本为什么要把水溶改成世荣呢?原因很简单,水溶和永瑢太相像了,太明显了。在乾隆年间,即使小说对北静王用的全是褒词,一个郡王的名字进入一部小说中总是不太雅观吧。手抄本(相当于手稿)因为流传有限,用水溶这个名字还马马虎虎;活字本(相当于正式出版)发行量很大,流传很广,那就无论如何不行了。所以,程甲本中把水溶改成同音的世荣(按我们家乡话)是很合理的。这件事要是让铁岭人高鹗来做也许有困难,但对原籍苏州的程伟元来说应该是毫不费劲的(苏通大桥已把苏州和南通连在一起)。所有手抄本,包括与程甲本关系很密切的甲辰本,北静王的名字一律为水溶而不是世荣,是对上述观点的有力支持。(并不排除作者自己把水溶改成世荣的可能性。)高鹗和程伟元对红楼梦所起的作用就是现在的编辑和出版作用。但是可以想像,他们的工作比通常的编辑出版工作不知要困难多少倍,因为红楼梦原稿一部分已"漶漫不可收拾",因为红楼梦作者"相传不一"、已经无处可寻。高鹗和程伟元用不着、也没有时间去续红楼梦后四十回。但单是他们的编辑出版工作就已使他们的名字与红楼梦和曹雪芹一样永垂青史。
顺便说一说辨伪的问题。梁启超先生一条辨伪"公例"是:"两书同载一事绝对矛盾者,则必有一伪,或两俱伪。"该"公例"的前提是同载的一事绝对矛盾。我们看看程本和脂本同载的一事是什么,是北静王的名字,一本叫世荣,一本叫水溶。世荣和水溶矛盾吗?不矛盾,只是不同,更说不上绝对矛盾。所以,前提条件搞错了,再大的本事也得不出正确的结论来的。换个角度看,如果红楼梦是一部历史书,如果世荣是乾隆的一个弟弟而水溶是乾隆的一个儿子,在这种情况下梁启超先生的这条辨伪"公例"就适用了。因为这里的世荣和水溶是绝对矛盾的,要么乾隆的弟弟世荣是北静王,要么乾隆的儿子水溶是北静王,要么两者都不是。梁启超先生的这条辨伪"公例"是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一书中提出的,如果把它用于红楼梦这样的自传性小说,要非常小心、谨慎。
(作者 hlmfy 家乡:苏通大桥北桥头,江苏南通地区东南部,吴语方言区(沙地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