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為那些“專家學者”都是神哪?告訴你,他們的國學基礎,抵不上錢玄同、魯迅、劉半農輩的零頭。那個牽頭的,還不是文科出身的呢。這些且不說了,現在就來看看他們都怎麼工作的吧。請以“餘”字為例,說說簡化漢字是如何作賤文字、蠱惑國人的。也算是對我按語第一段作一個小小的註腳吧。
餘,多餘,剩餘,這沒有問題。年年有餘,說年年有剩餘的糧食和錢財,很吉利,很喜慶。
按照部首簡化原則,“餘”的“食”旁,簡為三筆,“餘”字遂寫成“馀”。這個三筆的“食”旁,來自草書的最簡筆。可草書有粗細、曲直、濃枯、虛實的講究,所以草書很美。而且草書富有變化,沒有兩個草書的“餘”字是相同的。就像黃山觀峰,一步一景。可是現在三筆的“食”旁,鑄成為鉛字,就像一截枯木,極其猥瑣醜陋。
僅是猥瑣醜陋,也就罷了,可“專家學者”們不肯就此罷休,繼續前進。於是,“馀”字乾脆去除“食”旁,簡化成“余”。這“余”字原義是“我”的意思,這麼一鬧,麻煩就來了。“年年有余”,豈不是說:年年有我這個老不死的還在苟延殘喘嗎?吉利話變成了喪氣話。
於是“專家學者”們靈機一動,在簡化“余”字下面,注上一筆,規定:凡余和馀意義有可能混淆時,仍用“馀”。“余日無多”是說:我在這兒的日子不多了;“馀日無多”是說:今年一季度剩下的日子不多了。如果余和馀不致混淆,則一定用“余”字。如:據報,昨日雲南盈江地震,已經有二十余人遇難。但是,偶爾也有似混似不混、甲混乙不混的情況。譬如說“余震不小,不敢懈怠”,你混了呢?還是沒混?
那麼,余和馀的意義是否混淆,誰能來判斷呢?還不是那些習慣用繁體字的人!這樣的簡化,本身就是一種混淆。對於學習漢字,毫無助益。為了簡化,還引進了額外的麻煩。我敢說,像山豆凡這樣的青年才俊,不一定能即刻分辨這種混淆。那又何論童蒙百姓呢?
Originally posted by 廖康 at 2011-3-9 05:40 PM:
所有对第一批简体字的指责都出于个人偏爱,我还没有看到一篇学术性的文章,指出那些简体字怎么会影响交流或产生误解。那些简化字是学者们经过几十年研究才达成的共识。谁要是不服,就正经写篇论文。这样随随便便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