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注册 | 登录 | 首页
作者:
标题: 【祝贺江月姐】李江林(寒江月)获万人杰“第十四届新闻文化奖”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枯荷

#1  【祝贺江月姐】李江林(寒江月)获万人杰“第十四届新闻文化奖”

美国万人杰新闻文化基金会24日宣布将“第十四届新闻文化奖”颁发给旅居英国的作家张戎、香港《开放》杂志总编辑金钟和纽约皇后区公共图书馆节目策划人李江林,表彰他们在海外传播自由民主讯息及展现良知。 万人杰基金会20日召开理事会,从众多人选中决定上述获奖者,该会将于7月7日下午3时在纽约中华公所会议厅举行颁奖仪式,张戎、金钟和李江林将前往领取奖牌和奖金。

李江林为江西南昌人,在皇后区法拉盛图书馆国际资讯中心任节目策划人,过去几年间,她组织了逾百场演讲会及座谈会,为来自两岸三地的华人及倡导自由、民主的人士提供难得的讲台,吸引了数以万计的民众参加。李江林还是第一个把有关中国爱滋病的电影《好死不如赖活著》推介来美,并在网际网路上推动帮助中国大陆爱滋孤儿的活动,显示了她的良知和情操。

第 1 幅


2006-5-27 01:04
博客  资料  信箱 短信  QQ  编辑  引用

wxll

#2  

恭喜!这里人才不少,高兴在你们中间,聆听教诲。


2006-5-27 06:42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youming

#3  

恭喜寒江月,有空多到这里来玩!


2006-5-27 12:03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兰若

#4  

虽然我不认识她,不过还是提,好事情大家一起happy....


2006-5-27 13:31
博客  资料  主页 短信   编辑  引用

阿文

#5  

呵呵
恭喜 月影


2006-5-27 14:16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weili

#6  

摘自专题报道“走出婚变 独舞也翩然——单亲妈妈的感情世界”

快乐的单亲妈妈李江琳

曾慧燕

《世界周刊》,2003年11月9日

  在纽约一间公共图书馆国际信息中心部门任项目协调员的李江琳,气质优雅,快乐自信,是一位「自愿的单亲妈妈」,也是一位能掌握自己命运的现代女性。在重新开拓人生之路后,在发自内心的灿烂笑容和不俗谈吐中,充满对婚姻的感悟和未来生活的信心。

  她说:「从前,我是一个依附在先生身上的寄生物;如今,我是一个经济独立的事业女性。回首来时路,独立抚养女儿,虽然有过一段清贫的艰苦岁月,但那正是宝贵的人生财富,那段经历极大地丰富了我的人生。」

  听李江琳谈她的「单身观」,妙语如珠,她显然十分享受她的「单亲妈妈」的生活。她的「经验之谈」是面对眼前的困境,永远不要泄气,人生没有过不去的关卡,天下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快乐的单亲妈妈」李江琳离婚后每年都周游世界,图为她在芬兰首都霍尔辛基大教堂留影。(李江琳提供)

  李江琳自言婚前是一个独立自主的女性,1983年结婚后,却变成「一个没有主见、没有自我的人」,一切都以先生的意见为意见,买衣服要让先生看过喜欢才买,生活以先生为轴心,围著他团团转。先生稍不高兴,声音就高八度,而且经常说她这也不是,那也不是,令她自信心大受打击,甚至跟著怀疑自己是否一无是处。她觉得委屈,有苦没处说,三天两头跟先生口角、冷战,她从一个快乐开朗的女性,变得沉默忧郁,终日闷闷不乐,「我的先生是个好人,只是从小没有学会如何跟人相处。」

  走过13年的婚姻,李江琳觉得与丈夫的生活习惯和性格存在很大差异,生活死水一潭,无趣到了极点,人也提不起劲,这样「没有品味的婚姻」,不是她想要的东西。经过一段时间的深思熟虑,她想与其一天到晚同丈夫在女儿面前争争吵吵,不如和平友好分手。1996 年,她向丈夫提出离婚,两人开始「打一场离婚的战争」,李江琳极力争夺女儿的单独抚养权。

  离婚之初,她内心有许多愤怒和不满,当时她虽然有一份工作,但薪水处在贫穷线边缘,养不活母女俩,两人挤住在一间狭小的房间里,手头拮据,过了一段相当清贫的生活。

  她突然觉得恐慌,心想,假如有一天丈夫因某种原因,突然不付瞻养费了怎么办?她想到首先要在经济上完全独立,不必依附任何人。有了危机感,她做的第一件事,是重返学校攻读硕士学位,为重新投入职场作准备。她向女儿保证,「我很快会给你一个属于自己的房间」。同时她内心暗暗发誓,要在精神上为女儿构造一个完整的家。

  她说,当个单亲妈妈,最大的困扰是在抚育孩子与工作之间挣扎。她与女儿相依为命,一路走过来,克服了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有段时间,女儿一度患了「青春期忧郁症」,李江琳一边工作,一边尽量抽空陪伴开导女儿,那时身心俱疲,但终于熬过难关。

  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李江琳最欣慰的是,14岁的女儿现在上高中了,不但没有一般单亲家庭长大的孩子的负面性格,而且比一般双亲家庭里成长的孩子更懂事和独立,学会面对现实和承担责任。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孩子,功课平均95分。母女之间的「二人世界」过得快乐满足。

  李江琳回忆,离婚后,发现由于长期压抑自己的个性,「居然已不会挑衣服,对颜色、款式的挑选都没信心,因以前都是先生帮著挑,给意见。从前,我的信用卡是先生的附属卡,银行存款也是以他的名字开户。我是一无所有的。」

  她花了很长时间才适应「没有先生的日子」,由于丈夫天性「受女孩子欢迎」,非常伤害她的自尊心,为了重拾自信和找回自己,离婚后,她做的第一件「疯狂的事」,就是拍了一组非常性感的艺术照,以纪念她逝去的爱情,以及象征自己的新生。

  她的整个人生因著离婚而完全改观。「原来不知道自己的潜能有多大,离婚后我才知自己有多能干。以前在人多的场合讲话会害怕,第一次站在讲台上主持会议,双脚发抖,练了一个周末滚瓜烂熟的台词,一上台就舌头打结──卡住了。」这与今天李江琳主持大型学术会议的那份雍容自在,镇定自若,简直前后判若两人。

  她还学会「做男人的事」,如油漆房子、用计算机报税等,里里外外一把手。「现在我所有的决定都是自己做,发现自己完全有能力按照个人喜好来安排生活,这种感觉真好!比方说我很快就兑现当初离婚时给女儿的承诺,买了一个两居室的公寓,装修房子,完全是根据自己的爱好来安排色彩、布置家具及摆设等。处处表现我与女儿的共同爱好,同时兼顾各人的个性特点。」

  后来前夫来参观她与女儿的新居后,对室内装潢赞不绝口,也对当年没有「放在眼里」的李江琳「刮目相看」。

  工作之余,她寄情剪纸艺术和网络文学写作,而且在这两个领域充分发挥所长,各有所得。她同时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观,丰富人生阅历,充实生活,如旅游、写作、剪纸,「打起背包走天下」,她用自助旅游方式,单枪匹马已游了十个国家,日前刚从北极回来,下一个目标是南欧。生活有了支点,精神有了寄托,人有了自信,她越活越年轻。



李江琳走出「无爱的婚姻」后,积极追求快乐人生,重拾自尊和自信。(曾慧燕摄)

  离婚七年,她与前夫都还是单身,至今未再婚。有朋友劝他们复婚,她认为这是不可能的,因为她与前夫就像没有交点的平行线,保持一段距离都会继续向前延伸,硬是交叉在一起,那只会沿著各自的轨迹,越走越远。她想最重要的是让女儿明白,父母虽然离了婚,可她仍然是父母最疼爱的心肝宝贝。她与前夫离婚后反而成了好朋友,「保持距离」后的关系比以前更亲密。

  「我们在离婚的过程中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也上了人生宝贵一课,但人是在挫折中成长的。时间不可能从头来过,我现在对过去两人的恩恩怨怨早已释然,我们成了朋友关系,三个人都『解放了』。」

  她说,离婚后,她注意正确处理与前夫的关系,从不在孩子面前抱怨、说对方的坏话,尽量保护孩子利益,遇到重大问题会与前夫一起沟通,但不干扰对方决定。

  她说,在美国单亲家庭的孩子占孩子总数的20.6%。单亲家庭数目庞大,但整个社会有很大的宽容度和完善的社会保护系统。

  她认为,美国丰富的社会资源,对单亲妈妈提供的各种特殊照顾,是单亲妈妈大量增加的原因之一。在美国,为单亲家庭提供的各种服务非常多,包括心理咨询、法律援助、低收入家庭免费或低收费托儿、职业训练和大量的免费网上信息资源,以及类似「单亲家庭俱乐部」等各种组织,洋洋大观,应有尽有。

  她举例,她的女儿小时候上的托儿所就是为低收入家庭开办的,90%以上入托的孩子来自单亲家庭,这类托儿所通常根据家庭收入状况来收费。从未工作过的单亲妈妈,也可以申请政府贷款重回学校,学习新知识、新技术,重新适应职场。她本人就认识不少单亲母亲,离婚后再回学校修读学位,重新开拓人生之路。不少人在事业有成的同时,也找到人生第二春。

  单亲家庭是美国普遍存在的现象,根据美国2000年人口普查统计,美国女性是一家之主、家有18岁以下儿童的单亲家庭,高达 756万,社会早就接受了单亲的家庭形态。虽然单亲家庭比较容易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可那不是我,我们母女俩的日子堪称小康,早就过了贫穷线了。」她不无自豪地说。

  离婚是告别不幸的过去,还是痛苦的延伸,这完全取决于自己。她说,虽然离婚后「自我感觉良好」,但并非鼓励其它女性离婚,因每个人的家庭情况不同,离婚与否完全因人而异。对她而言,离婚「利大于弊」,自己与丈夫及女儿属于「三赢」局面,但对某些人未必如此「欢喜收场」。

  回想当初与前夫的婚姻生活,她检讨自己也有许多不够成熟的地方,如果双方勉强生活在一起,可能会互相妨碍对方的发展,分开后各自发展了自己的潜能,拓展了生活空间。

  她有感而发说:「在我老妈那个时代,女人的选择是很有限的,家庭是女人的终身事业,是整个中国大陆社会的共识,在那样的社会环境下,当个单亲妈妈必须面对的社会压力和生活压力,要比美国大得多。」

  她说,自从她跟丈夫「拆伙」后,她就成了母亲的心病,「每次通电话,老妈都要提到我的『个人问题』,刚开始她拐弯抹角,我装聋作哑。老妈固执地认为,我这出人生悲剧转为喜剧的唯一途径是结婚。问题是,我自己感觉好极了,整个人就像出笼之鸟,有一种『天高任鸟飞』的感觉。」

  她笑说:「从前的娜拉出走之后就剧终人散落幕了,如今的『娜拉』,人生是在出走之后才开始的,我还没享受够自由呢,老妈却忧心忡忡,恨不得一把把我这出笼之鸟逮回来,随便塞进一个笼子里。上次回国,我老妈唠叨说我还年轻,一个人在外头,没个家,她不放心,老妈总觉得我一个人领著孩子,在异国他乡一定过得苦哈哈的,因此她伙同哥哥嫂嫂自作主张要给我『张罗一个』,令我啼笑皆非。她那里知道,我真是乐不思蜀,我这个单身母亲过得很快乐!」


2006-5-27 21:15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weili

#7  

祝贺江月姐!!!

这篇文章是文心社的范文,总是列于前傍。我想江月姐不会在意我给抖露到伊甸园吧?


2006-5-27 21:19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枯荷

#8  

这篇文章早已经阅读很多遍了,每次读都很感动,总想这样的文章其实应该给更多的女性看见的。

知道江月姐的名字在三年前,为她的乐观向上充满爱心的精神所鼓舞着,曾经在做义工的最后一年,多次和身边一起工作的朋友讲起江月姐,后来在文心读到了江月姐更多的文字,更强烈的感觉到她的独特魅力,这样的一个女性无疑是女性中的骄傲,无论在一些观点和看法上与江月姐还有多少的不同,但是我都想借这个机会说,很喜欢你,在曾经比较艰难的工作环境中你的精神是我的支撑。

也祝你幸福快乐和健康!


2006-5-28 03:39
博客  资料  信箱 短信  QQ  编辑  引用

冷热

#9  

并不熟悉寒江月,得了这个奖并不让人羡慕什么,但是读曾慧燕的文章,一个自尊自重自强的寒江月站在面前。和许多人一样,敬慕这样的人生,求真的人生。

网友们各自都有一片天地,刚刚读完逍游的长篇<<羊油灯>>,哇,这样的生活不写出来一辈子白活了!大家朝屁股底下看看,说不定每个人都坐在一座矿藏上。

希望寒江月一生幸福。


2006-5-28 06:32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beige

#10  

"并不熟悉寒江月,得了这个奖并不让人羡慕什么,但是读曾慧燕的文章,一个自尊自重自强的寒江月站在面前。"
------------------------------

这次和冷兄的感觉略有不同。江月得了这个奖的意义重大,至少超过她个人的感人经历。

我过去通过好友慧燕而略识江月,觉得她最值得敬佩的地方正是枯荷上面所说的,“过去几年间,她组织了逾百场演讲会及座谈会,为来自两岸三地的华人及倡导自由、民主的人士提供难得的讲台,吸引了数以万计的民众参加------”

她一直能充分利用自己的位置,积极地“在海外传播自由民主讯息及展现良知---”
这才是最难能可贵的。我相信,并非每一个人在这个位置上都会如此去做的。

那天在文革纪念会上她在发言中说到自己当年也因为是“狗崽子”而饱受歧视的往事,想来现在也有亲人还在国内。加上有关方面的统战机构肯定也会关注这些由海内外不同政见知识分子们举行的一系列专门涉及“高度敏感政治禁区”的会议,不能不说江月是顶着一定程度的“风险”在参与策划这一系列会议和活动的。

这才是她为何获得此奖的意义所在,也正是表现了她的道德勇气的地方。
此外,江月的文章也写得很不错,颇有独特之处,虽然可能有的时候“孤冷”之气略重了些,比如常常写到喜欢独自到荒凉的墓园中去沉思-----

祝贺她获得海外自由知识分子界的认同和奖励!也祝愿她为了民主中国的未来做出更大的贡献!



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
2006-5-28 16:59
博客  资料  信箱 短信   编辑  引用

冷热

#11  

说得对!我过去太不了解江月,曾的文章没有涉及这些。江月所为使我敬佩,另一个获奖者金钟先生,我也敬重支持他。道德勇气骨气,做人要做这样的人。谢谢枯荷为力悲歌!


2006-5-28 18:13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beige

#12  

说句实话,人在国内的枯荷能写出这样勇敢的表明自己观点的帖子,令我吃惊,也很钦佩。我甚至第一次产生这样的想法:这个枯荷和写“木棉花开”的枯荷会是同一位网友吗?;)


2006-5-29 18:14
博客  资料  信箱 短信   编辑  引用

seeyourlight


#13  

祝贺江月!
祝愿你幸福健康!


2006-5-29 20:27
博客   编辑  引用

伊甸园丁

#14  

祝贺李江林女士对中国民主建设所做贡献得到广泛认知和称颂!



既然博了, 就该客气.
2006-5-30 08:11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寒江月

#15  

非常感谢各位。好久没来,最近忙极了,李丹在纽约的期间,我帮助国内的那些青年志愿者们联系了两个项目,里面有大量的细节工作要做,像proposal之类。

这里有一篇文章和几张照片,从中大家可以看到,只需要一点关爱,这些孤儿就会恢复他们的童真。这个女孩是我们第一批资助的孩子,当时看到她的第一张照片时我哭了,立刻把她的资料转给我的朋友楼兰,请她资助这个女孩。她马上答应。从04年开始,楼兰委托她在国内的亲戚每个月给这个孩子寄钱,还寄过衣服等。过了一年多,终于看到这个叫亚莉的孩子的笑容了,不瞒大家说,我第一次看到那张集体照时,都认不出这个女孩了。看到她的微笑,我从来没有感到那样真实的欣慰。当我们的孩子们无法快乐的时候,我们也无法快乐,真的。世界上没有比孩子的微笑更美的了。

http://www.dok-forum.net/discus/messages/3/12991.html?1149260078

有意资助河南艾滋孤儿的朋友们,请与我联系,我会请常驻河南的东珍自愿者跟你们直接联系,提供你们孩子们的资料。引用国际组织“Save the Children"的口号:当你帮助一个孩子时,你就改变了两个家庭。

我的email:staringriver@yahoo.com

再次感谢大家的鼓励。


2006-6-2 10:06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weili

#16  

我们这里的可见光,资助了两个河南艾滋孤儿。从来没有人提起过,她才是真正的默默,很佩服她。

还有曼陀罗,一个人资助一对姐妹,好像还有残疾。

还有爱阳......别的我就不知道了。;)


2006-6-2 14:54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寒江月

#17  

这里的杜欣欣也资助了一个女孩,这个女孩应该高中毕业了吧。


2006-6-2 14:58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 上一主题 侃山闲聊 下一主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