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注册 | 登录 | 首页
作者:
标题: 贝多芬32幅自画像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章凝

#1  贝多芬32幅自画像

贝多芬的32部(带出版编号的)钢琴奏鸣曲,为后世音乐界誉为世界钢琴曲库中的“新约圣经”,可见其历史地位的尊崇。按照出版年代并非严谨地划分,这32部作品大致可分为三部分:早期(1795-1800),中期(1801-1810)和晚期(1814-1822)。简而言之:早期不乏佳作,惜乏人问津;中期杰作云集,多驰名遐迩;晚期巨作荟萃,但曲高和寡。比之交响曲、协奏曲、合唱曲等的社会大众属性,贝多芬以钢琴奏鸣曲和弦乐四重奏为表达个体化思想情感,记录自我心路历程的最佳艺术形式。以此看来,这32部钢琴奏鸣曲可以视为贝多芬纯粹为自己所做的,尽可能贴近主观本体的自画像。(未完待续)



我的黑暗是一湖水,我的光明是一条鱼
2019-3-22 21:22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章凝

#2  

一、贝多芬“早期钢琴奏鸣曲”:

包括曲式系列号1至11,共11部作品。除去那既不幸又有幸被中级学琴者弹烂玩俗了的《第8“悲怆”》,其余都不甚流行,贝多芬忠粉外听者寥寥。造成此现象的原因或许是中期杰作众多,从而掩盖了早期的光芒。一个人在某一方面太过出类拔萃了,他在其它方面的优秀表现就容易为人所忽略。此现象发生在贝多芬身上并非仅此一回。

贝多芬年仅27岁时创作,就此跻身于伟大音乐家的行列。《悲怆》开启了钢琴奏鸣曲的崭新时代,执早期牛耳名副其实,众望所归。曲名“悲怆奏鸣曲(Grande Sonata Pathetique)”乃乐谱出版商所加,并得到作者认可。“‘悲怆’的谱子的开始处只记着Grave — 重板,音乐中更多的是英雄气概而非‘悲怆’。”(百度百科)我不能更认同这位无名先生所写的此条短评了,实在是一语中的。《悲怆》其实既不悲,更不怆,而是心存高远,壮怀激烈。他犹如一位古希腊神话英雄,赤裸的躯体中承载着普罗米修斯的精神 — 为了将光明洒向人间,纵然受尽肉体和精神的双重磨难,甚至牺牲自己宝贵的生命 — 也在所不惜,义无反顾。你是悲剧,你是英雄;悲剧的英雄,更是英雄中的英雄。故而,“悲怆奏鸣曲”实为“英雄奏鸣曲”。这是作者系列英雄类作品的第一部,或许也是人类有史以来的第一部以疾风骤雨般慷慨激昂风格来弘扬个体理想主义精神的英雄乐曲,意义自非同一般。(未完待续)



我的黑暗是一湖水,我的光明是一条鱼
2019-3-23 17:12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章凝

#3  

第1奏鸣曲、第5奏鸣曲:这是两支我十分珍爱的小曲,贝多芬的轻音乐,或典雅或柔情,也优美且通俗,很好地展示了作者不广为人知的那单纯温柔的一面。即使个人风格尚未鲜明树立,曲调形式中仍有海顿莫扎特的身影,也不失青出于蓝胜于蓝。比如第1的第二乐章,第5的第二乐章,哦,我的阳刚巨人,你也忒剑胆琴心,柔情似水了。前者宛若一位尊贵欧洲王室的妙龄公主,既活泼又高雅,既娴静又热情。后者仿佛一位乡村少女,“我虽然黑却是秀美”,我虽然土却是自然;心的低语如雨滴滚过芳草,爱的舞蹈似野蜂漫天飞舞,谁说俺乡下村妞不能媲美城堡里的公主。那么好吧,公主我所欲,村姑亦我所欲也。面对两位平易近人的绝美女子,你很难不对她与她一见钟情,而一旦爱上了,她们就彻底属于了你。所以在艺术王国,爱是多多益善,因为爱得愈宽广,拥有得就愈丰盛。多好呀,爱即拥有,你永远也不会失恋。(未完待续)



我的黑暗是一湖水,我的光明是一条鱼
2019-3-24 16:14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章凝

#4  

第3奏鸣曲、第4奏鸣曲、第7奏鸣曲:皆为四个乐章。海顿莫扎特等的古典派钢琴奏鸣曲多为三个乐章,较之四乐章作品相对短小,结构相应简单。贝多芬的前11部奏鸣曲中有6部,前5部中有4部采用了四个乐章,初出茅庐的他首先在乐曲长度上向前辈发起了冲击。此三部皆属重量级,既“重”在篇幅,更“重”在内容,乐思深沉,结构繁复,作者开始探索自己独辟蹊径的路。理解上三者都艰难,浅尝辄止难以进入。其中第7质量最佳,胜过具有实验性质的前两部,思想性不逊《悲怆》,勇于探索的爱乐者必须一试。三部乐曲好似三位内心炽热但不苟言笑的先生,皆堪称诗人,三位性情禀赋大同小异的诗人,或同一位诗人位于不同的人生阶段。为了开拓自己标新立异的路,面对遍地荆棘,筚路蓝缕,屡败屡战,直至迎来那晨曦初露的黎明。

十个诗人九个半患有忧郁症,还有半个不肯承认。另外哪怕没有,也得装作有,以求“为赋新词强说愁”。所以诗人画像也符合作者自己对第7的定义:这部乐曲是“将正陷于悲哀里的人的心理状态,用各种光线和阴影的微妙变化来加以描绘出来。”(引自中文网站,相应英文谷歌搜索未果,故未能确认出处)。谈到这部乐曲想起一则乐坛轶事:1980年代初钢琴大家里赫特于布达佩斯的一场音乐会上演奏贝多芬《第7钢琴奏鸣曲》,感人至深的演绎到了第三乐章响起,“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鸡一声天下白”处,全场观众竟一同落泪。李贺的这两句我最为欣赏的中国古诗句,在这里与贝多芬的音乐竟如此严丝密缝地契合,简直就像是一次穿越时空的文化交流,东方诗人为西方作曲家赋诗,西方作曲家为东方诗人谱曲,让人不禁感叹人类各种族情感思维跨越地域年代的共通性(universality)。这也就是我们作为东方人,完全有能力深刻理解由衷热爱全人类文化艺术皇冠上的那颗最为璀璨的明珠 — 西方古典音乐的原因。(未完待续)



我的黑暗是一湖水,我的光明是一条鱼
2019-3-26 18:49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章凝

#5  

第6奏鸣曲:第一乐章,轻快中掺杂着戏谑,雀跃中糅合着诡异,频繁而怪诞的变调,有人努力营造着一种滑稽的戏剧效果。第二乐章,戏终人散,夜深人静;孤灯独处,形影相吊。第三乐章,漫漫长夜后,主题形象满血复活,重归意气风发勇往直前。有嬉笑,有眼泪,表情帝;先是高调,随之低沉,再而奋起;喜怒哀乐无常,几番大起大落。如此一个角色像什么?— 不难辨认,分明一个白脸红鼻子舞台小丑,或宫廷中专事插科打诨以博帝王一笑的弄臣。什么?小丑?弄臣?等一下,贝多芬,才高十斗心高气傲,怎么可能会自认小丑弄臣?

当然可能。作为一名胸怀大志的青年音乐家,既为了事业,也为了生存,不得不长年累月,整日里混迹于所谓上流社会,周旋于达官贵人圈,不胜其烦的社交,虚情假意的应酬,强颜欢笑的迎合,近乎施舍的赞助,让他不能不时常感到寄人篱下,取悦于人的莫大屈辱。最终,以自嘲为力量,化屈辱为艺术,“小丑奏鸣曲”应运而生。因此我们千万不能小觑小丑,他们给人们带来欢笑,他们绝非浅薄轻浮之人,相反很可能情感丰富思想深刻。要知道找到一个天才小丑,不比找到一个天才诗人或哲学家更容易,所以小丑既不小,也不丑,相反可能高大上。很长一段时间里,我欣赏不了这部乐曲,每次聆听自有几分勉强甚至强迫,当自认终于参悟到了“小丑”深意后,情况发生巨变,开始喜爱这部乐曲了,评分由6一跃为9,聆听自然也由忍受变为享受。理解万岁!小丑不朽!(未完待续)



我的黑暗是一湖水,我的光明是一条鱼
2019-3-27 19:17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章凝

#6  

第9奏鸣曲:形式短小简约,外表流畅明快,但格局绝对不小,很有些厚积薄发,寓深邃于浅显的味道。最明显的证据在奏鸣曲式的第一乐章的再现部,旋律出乎意料突变,由E大调转为C大调,转瞬间,悠然神往被强扭为惶然而苍凉,虽只区区十几个小节,仿佛惊鸿一瞥,亦足以令人惊异甚至震撼,简直是展现了一个活生生的舒伯特呀,端的是“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赞叹不已之余,再次见识了贝多芬对后世作曲家的巨大影响。既然是舒伯特的前辈,那么就视他为一个年轻的流浪者吧,主动放逐自我,茫茫然面对那不可知的未来,抱有一腔美好期望。人世经历尚嫩,现实开始给他上课,难免叫他有些彷徨无措,暗自神伤。不论怎样,往后漫长的路,还得靠自己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对此他依然充满信心,因为心中怀有不灭的憧憬。自然,这是我们早已熟悉的,典型的贝多芬式结局。总之,一部以小搏大的精品之作。作者还曾将这部钢琴奏鸣曲改编成一首非正式的弦乐四重奏(Hess 34)。(未完待续)



我的黑暗是一湖水,我的光明是一条鱼
2019-3-28 20:20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章凝

#7  

第10奏鸣曲:一部十分钢琴的钢琴奏鸣曲,精致、清雅、明丽,等等,还有什么形容词能堆上来?你像什么,将你比作什么样的人好呢?听来听去,思前想后,茫然之余,冒出来个“伯爵夫人”。怎么说?外表看上去宛若一袭色彩艳丽、手感丝滑,由名贵绸缎精心缝制的洛可可长裙,不乏隔三岔五可以一听的旋律,似是而非亦可一品的情调,只是感觉欠缺了些许内在精神,一句话:不大贝多芬。同时期《悲怆》都问世了,为何还会出产这样的作品?静心反向思考,第1第5等也不那么贝多芬,怎么就能让我怡然接受呢。造成贝多芬伟大的众多方面之一是他的丰富多样性,所谓宫廷音乐在他的早期阶段不乏先例,再次于第10奏鸣曲中扮演一个出色的宫廷音乐家的角色也不足为奇。全面地看,我们应该充分谅解贝多芬偶尔显露出来的凡俗,作品上和人品上的凡俗,比如这部作品,似可称为一种“雅俗”,即高雅中的凡俗。其实呢,俗与雅总是相对的,俗乃人生不可或缺的一大组成部分,任你诗哲圣贤,也需柴米油盐。所以我们不必将高雅整天挂在嘴边上示众,从我做起,能免俗尽量免俗,能脱离俗不可耐就好。得,又理解了。(未完待续)



我的黑暗是一湖水,我的光明是一条鱼
2019-3-30 18:46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章凝

#8  

第11奏鸣曲:第一乐章“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第二乐章“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第三乐章“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第四乐章“碎意幽思随风去,飞花落叶逐波流”。哇,名诗佳句出双入对,让人眼花缭乱,几乎目不暇接。这岂不是典型的文字意像堆砌,行文之大忌也,为何明知故犯?这就要问感觉了,感觉乐曲就是这样堆砌音乐意像的。作者自己当年很看中这部作品,称之为“极好”。对不起了我的偶像朋友,在这里想和你唱个小小的反调:她确实挺好,但好像没你说得这么好。全曲信马由缰走马观花,诗情画意应有尽有,美景亮点林林总总,却感觉迷失了点什么,深度?力度?真情?实意?也是,也不是,说不清道不明。说不欣赏她吧,好像不尽然;说欣赏她吧,好像又不切实。不管怎样,暂且称她为“漫游者”吧。她游得挺悠美,游得很浪迹,但游得不够深厚,游得不大透彻,是谓“漫游”。(未完待续)



我的黑暗是一湖水,我的光明是一条鱼
2019-3-31 20:37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章凝

#9  

第2奏鸣曲:11个兄弟姐妹,人家本来排名老二,怎么才赶上了你的末班车?想来是不讨喜了。坦白说,欣赏度与其他诸位相比,开始时这个确实较低,而且理解上不够到位,所以置于最后下笔,但目前情况已大为改善。其实这是一部颇得业内专家好评的作品,因为他既不海顿,也不莫扎特,而是一个典型的贝多芬,具体表现在戏剧性。传统器乐音乐讲究一个纯字,谱写抽象而非描绘具像(维瓦尔蒂的《四季》等算是少数例外),所以古典乐派极少在钢琴奏鸣曲里画像雕塑,更不要说讲故事或演戏了,而不信邪的年轻作者在这儿 — 他的第二部同类型作品里破天荒地一一都干了,而且干得很漂亮。你看:第一乐章,无忧无虑,俏皮搞笑,活泼热烈中夹杂着些许不讨人厌的油滑,和两分莫名的焦灼,虽然还赶不上嬉皮士那么痞,多多少少也有些影子了。第二乐章:由明至暗,步履沉重,转喜为忧,年轻人遇到前所未有的挫折挑战了,或是物质上的,或是精神上的,更可能是两者兼而有之。这让他再也笑不出来了,眉头收拢,开始认真思考一些严肃课题,进而直面人生。第三乐章,雨过天晴,人又开始飘,轻快得像是小孩子玩捉迷藏,或是和狗狗玩抛接飞盘游戏。区区挑战不在话下,只要年轻,万事不在话下。第四乐章:面向未来,整装前进,步履轻快而坚定,渐渐步入威武昂扬,由低至高,由弱转强,直至暴走族一般。年轻人在成长,这就是那过程。人物画像也就呼之欲出了 — 热情得忘乎所以,精力充沛得过剩,但是有品味,有思想,更有向往追求的 — 大学生。(未完待续)



我的黑暗是一湖水,我的光明是一条鱼
2019-4-3 17:32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章凝

#10  

二、贝多芬“中期钢琴奏鸣曲”:

贝多芬“中期钢琴奏鸣曲”包括曲式系列号12至27,共16部作品。除去《悲怆》和《槌子键琴》,作者有名的钢琴奏鸣曲基本上全都被包罗在这组乐曲里了。这里的“有名”一词具双重含义,一指乐曲的流行程度,也即通常所说的名气,二指乐曲约定俗成的别名,或作品标题。作品写得好就会有热心人好事者为其命名,常常不管原作者同不同意,而“名正言顺”后的作品更容易流行,两者也算是相辅相成。最后时间显现了它的公正,时至今日,不是全部也是绝大多数,有名的曲子大都成了传世名作,而打一开始就默默无名的几部作品不论是影响力还是质量,比有名的那些确实要相对逊色几分。既然如此,笔者也未能免俗,就先来欣赏这些“有名”的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未完待续)



我的黑暗是一湖水,我的光明是一条鱼
2019-4-5 20:32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章凝

#11  

第12奏鸣曲“葬礼进行曲”:这是一部继《悲怆》后的又一部高质量作品,属作者上乘钢琴奏鸣曲之一。深为后辈同仁舒伯特、肖邦等推崇及效仿,亦为专业评论家所青睐,但在古典乐迷市场却有些被冷落,远不如《月光》、《黎明》、《热情》等中期杰作驰名遐迩。实则论及思想性及艺术性,《葬礼》比之这几部名篇不遑多让,完全有资本与其并驾齐驱,被忽视的原因或许与它内在型的情思厚度和演绎难度有关,也即曲高和寡了。四部乐曲自内容到形式各具鲜明特色,很好地反映了作者勇于创新,拒绝复制自我的艺术特征。我们说贝多芬在他的32部钢琴奏鸣曲中有意识、下意识或无意识地为自己画像,而位于不同的人生阶段,处于不同的外在环境及内在心境,他采用时而大同小异时而迥然不同的多样笔法,或精雕细琢,或浓彩重抹,或行云流水,或朦胧空幻,与之对应的文艺观包括现实主义、理想主义、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印象主义等等。当然,单一的所谓主义流派从来不是他的考量重点,更不是他的艺术诉求,他的创作准则简而言之那就是“曲为心声”。较为确切地说,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多为现实、浪漫与理想主义的混合载体。

《葬礼奏鸣曲》可谓这样一个范本,因为它刻画的是一个既贴近现实个体,同时也被浪漫理想化了的艺术家形象。形式服务于目的,乐曲打破传统四乐章奏鸣曲“快-慢-慢-快”模式,首次采用了“慢-快-更慢-更快”结构,慢如波谷,快若波峰,波谷波峰交替轮换,如江河波涛滚滚前行。不难感受到它描写的是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其阶段性的心路历程,但除了那人为标题化了的第三乐章“葬礼进行曲”,很难说出具体的戏剧场景,换句话说有人物但无故事,有感应但无图像。比如那承载着深情厚意的第一乐章,几个变奏悠长而婉转,诚挚而幽微,但若想转译为既非不知所云的煽情,也不过于主观臆测的形象化文字,岂止是一言难尽,几乎就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有评论家在这里听出了一篇清新优美的田园诗,作为个人或群体意见自有其理,用于乐曲介绍不无启发作用,个人感觉还是以有限具像将广博抽象狭隘化了,也即“文不胜曲”— 本人也没少做类似事情。以文书乐实在是一项艰难的工作,因为音乐的美妙本应是这样,“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再难说也勉为其难蜻蜓点水地小结一下吧:“葬礼奏鸣曲”试图通过一种冷热交替,忽暗忽明的强烈反差对比,来表达个体生命的阴阳圆缺,人生命运的起伏跌宕。(未完待续)



我的黑暗是一湖水,我的光明是一条鱼
2019-4-9 20:24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章凝

#12  




我的黑暗是一湖水,我的光明是一条鱼
2019-4-16 19:34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章凝

#13  

第15奏鸣曲“田园”:必也正名乎。“田园”之名,为当时乐曲的汉堡出版商克兰茨(Cranz)所加,是否曾向作者征求意见未见历史记载,后者至少事后没有表示异议。与俗名“月光”成为众矢之的的命运截然不同,“名副其实”是后人对“田园”名号的一致好评。《田园奏鸣曲》可谓7年后问世的《田园交响曲》的预演。以音乐描写大自然,贝多芬不是古往今来第一人 — 以钢琴或许是,在他之前有维瓦尔第《四季》协奏曲,海顿《四季》清唱剧;在他之后,层出不穷蔚为大观,从斯美塔纳《伏尔塔瓦河》到格罗菲《大峡谷》,从德彪西《大海》到霍尔斯特《行星组曲》,八方过海各显神通,然而,《田园交响曲》雄踞此领域顶峰的历史地位不可撼动。为什么?音乐上贝多芬技高一筹自不待言,更深的原因恐怕是因为没有人比失聪的他更加热爱大自然。

生存在她的怀抱,为其哺乳养育,人类对大自然母亲的感情应该是敬畏、崇拜和热爱。反映在文学艺术上,绘画最为直接,景色被复制于纸面,但局限于静态、单一场景,情感游离于像外。诗歌散文转为间接,化立体风景为文字符号,写景中揉进抒情,想象力与思索介入了,成为更高层次上的审美,咱们的老祖宗最为擅长。“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不是图画,胜似图画了。音乐则更进一步,将视觉艺术转化为了听觉艺术,湖光山色姹紫嫣红,由观看蜕变为聆听。以乐写景,妙在情景交融,聆听音乐时,我们大多分不清哪段是在写景,哪段是在抒情,实在也无须分辨,因为不影响美的感受。这就是音乐比文字高妙,诗人在音乐家面前黯然失色的地方。诚如柏辽兹在大力推崇《田园交响曲》时所言:“那些伟大、崇高而美丽的古代诗篇,在这一音乐的奇迹面前也变得苍白!”(Berlioz: A Critical Study of The Symphonies of Beethoven)

《田园奏鸣曲》即情景交融的一个范例。与作者在《田园交响曲》里以音乐模仿鸟语花香、电闪雷鸣不同,这里没有刻意的写景,而只有单纯的抒情,借景抒情,情与景在这里是我中有你你中有我,水乳交融浑然一体。听到情时,仿佛就看到了景,反之亦然。“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你说是景还是情。四个乐章格调均衡而统一,没有贝式奏鸣曲中惯用的戏剧性,也即情节的大起大落,作者在这里寻求的是平淡中见真情吧。要我以一句话来概括这部作品,我选择“恬静而明媚”。明媚的是景,恬静的是心。作者的心灵博大精深,他的感情千变万化,这里的“恬静”是其中珍贵的一种。恬静是主旋律,与之合奏的情感有怡然、陶醉、喜悦、满足、感激,等等。置身于大自然的怀抱,行走在田野乡间小路,当事人的步履悠闲而轻快,轻快得像是腿脚装上了弹簧,只想一步步颠起来。这不禁让我想起来女儿小时候,快乐得边走边跳的莞尔情景。

这是一部感人至深的作品,感动什么呢?感动作者在乐曲里抒发出来那种发自心底的感动,为当事人的感动而感动,及音乐之外的联想:《田园奏鸣曲》创作于1801年,当年夏天年仅30岁的贝多芬在写给友人的信中,首次披露了一个个人秘密:日益恶化的耳疾开始重创他的听力。听力对于一个音乐家而言,少说也是半条命。在残酷命运如此的重压下,于言为心声的音乐里,我们听到了什么?没有听到什么?没有理所当然的有病呻吟,没有怨天尤人的黯然神伤,更没有万念俱灰的自暴自弃,作者对大自然母亲的一片赤子之心,对人生与生命的彻骨热爱丝毫不减,竟发出了如此平和恬静,散发着可贵的人性光辉,赞美诗般的田园颂歌。这就是贝多芬,这就是贝多芬精神。贝多芬精神,既反映在《命运交响曲》中“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的那股英雄气概,也反映在《田园奏鸣曲》中这种慨然接受,温情拥抱自然天命的超然态度。

乐曲形象为何?田园不可能日日夜夜牧歌声声,大自然不乏严酷暴戾的时辰,怡然自得的心情不可能始终如一。那么,这应该是一个心境片段,短期体验田园之美时所得。所以,“郊游者”怎么样?(未完待续)



我的黑暗是一湖水,我的光明是一条鱼
2019-4-21 15:44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章凝

#14  




我的黑暗是一湖水,我的光明是一条鱼
2019-5-11 15:07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 上一主题 艺术之声 下一主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