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界
诗苑
散文天地
纪实录
文史哲
艺术之声
综合类
侃山闲聊
图库
书市文摘
伊甸窗
游客:
注册
|
登录
| 首页
作者:
标题:
评毛诗、论气魄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廖康
#1
评毛诗、论气魄
评毛诗、论气魄
•廖 康•
我们这一代都是学毛选、读毛诗长大的;都能背颂不少最高指示和毛主席诗词。小时候学的东西往往对一生都有影响。对文学艺术的欣赏和趣味也不例外。除非你在这方面专门从事了研究,大量阅读、观赏、学习了新的作品和理论,否则,一个人的审美习惯是很难改变的。就象只学过牛顿万有引力定律的中学生,以为那就是物理的极致和颠扑不破的真理了。直到接触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才知道还有更广阔的天地、更深邃的道理。
记得有一本带注解的毛主席诗词汇编,总是以黑体字“毛主席诗词水平最高”作为评注的开端。几十次的重复自然有助于将此概念输入脑海、融入血液。更何况那年头人人崇拜毛主席,我们这些年轻人又没读过其它诗词,本来就觉得毛主席的诗词象领袖本人一样伟大。再一看注解和郭沫若的回答及赞美,就更佩服他老人家了!并为我们有这样一位伟大的、文武双全的导师和统帅而由衷地欣喜。
其实,值得庆幸的仅仅是,毛泽东懂诗词,不象陈毅,完全是门外汉。否则,群众的欣赏水平还会被压低几个档次。毛泽东的词比其诗略强,但总体水平皆属中庸。远比不上同样当过统帅的曹操的诗才,比亡国君主李煜的词更逊色多了,在中国文学史上不可能留下什么痕迹。这在文学界本无争议。有哪家大学中文系不提曹操、李煜?又有哪家大学中文系会提到毛泽东?我们都知道,中共对毛泽东的评价是三七开,功大于过,他作为共产党开国元勋的地位在中国至今仍然很高。不讲他的诗词绝非政治原因。而是因为,无论思想、境界,还是艺术手法,毛泽东的诗词都实在是没有什么好讲的。
这话听上去,许多人会不以为然。就好象说你小时候听熟了的歌水平不高一样难以接受。即便读过“佚名”关于毛泽东诗词的文学价值的文章和“笑佛”对毛诗对仗的分析,还是有很多读者不服,并以气魄大为标准,来称赞毛诗,反驳批评。这也反映了文艺批评和其标准之难。对文学艺术的欣赏从来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到了二十世纪,各种流派丛生,标准渐趋于无。但有一点,尚无人否认。那就是,好的文学作品,或是在思想内容上、或是在语言形式上、总有新奇之处,给读者在认知或审美上带来不同的启迪和感受。
当然,新奇不一定就是美,但美一定要新奇。对此不言而喻的论断还是有人抬杠,认为只要新奇就美。容我举一首拿郎中打趣的五言绝句《咏雪》来反证:
昨夜北风寒,天公大吐痰;今朝红日起,便是化痰丸。
相信读者诸君在哑然失笑之余,不得不承认,将下雪比作吐痰、红日比作药丸,毕竟是新奇的。但除了极少数有嗜痂之癖者外,绝大多数人不会认为落一身浓痰,踩满地痰浆有什么美感。其恶心是如此显见,一看就知道此诗是在开中医的玩笑。毛泽东老迈昏庸时,竟然正儿八经地发表了“不须放屁”那篇旧作,还让全国人民学习。“不须”较“别”要文雅些,与“放屁”这个俗语搭配,这在诗词中也算是首创。但美感何在?贻笑全国而已!现在想起来,直让我觉得可能有人成心要出老毛的丑,就象播放他突噜着舌头舔马科斯夫人手那部纪录片一样。
美一定要新奇,这基本上没人反对。郑板桥说得好:“删繁就简三秋树,立异标新二月花。”立异标新也就是新奇,要象二月初放的花朵那样,让过了一冬,看惯了枯枝的眼睛突然发亮,感受到绚丽多彩、形态各异的美。上个世纪俄国美学家为了表达同一概念,创造出一个新词,译为英语是“defamiliarization”,汉语译作“陌生化”。就是说要从不同的角度观看熟悉的事物,用新奇方式描述惯常的行为,才会产生美感,才有文学价值。我儿子在英语作文中描绘一老人“弯着腰象虾米一样”(bends like a shrimp)。这么普通一个比喻竟然大受老师赞赏,就是因为这在英语里是新奇的。哈金的一些英语句子和表达法很受美国人赏识,但我们却看不出好来,部分原因也在于此。当然,这新奇并不限于表达方式。思想内容、艺术境界也要新奇才好。“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北岛这两行诗句首次凝练地反映了我们时代的现状,道出了人们对卑鄙者通行无阻、对高尚者默然倒下的悲愤。所以能够脍炙人口,不胫而走。
反之,看惯了的人或物,再美也会失去最初的魅力。“比德”,也就是将人高尚的品德与物,如松、竹、梅等等相比,这在中国文学中,两千年来,不知出现了多少回,真可以说是写尽道绝了。饱读诗书者,一定会觉得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索然无味。我们当初之所以觉得好,只是因为见识少。那首词的韵味在“俏也不争春”一句,用抽象的“俏”字提喻具体的“梅花”;还有最后一句的拟人用得好。古诗词我读得还是有限,不能断定这是否为毛泽东的创意。他老人家古书看得多,有意无意中改编了不少别人的诗句为己所用。我曾经很赞赏他“白云山头云欲立,白云山下呼声急”这两句;认为这特意的重复营造出特有的紧张气氛。后来读到杜甫的“白帝城头云出门,白帝城下雨翻盆”时,对毛的敬佩大减。等读到温庭筠的“雨后却斜阳,杏花零落香”时,则感到毛泽东的“雨后复斜阳,关山阵阵苍”是点金成铁了,又象是临摹大师的水墨画,描歪了两笔。
因读者的水平和阅历有限,新奇之美往往被忽视或不理解,有时人们甚至把俗套当作新奇。评论家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要把这新奇之处为大家讲明,让人们都能体验到美在何处、妙在哪里。同时也要指出什么是陈词滥调或前人佳句的改编。毛泽东的诗词平庸,远不只是形式上的问题,象格律犯“孤平”(律诗一行中不算押韵之字,有平声字单独出现。此乃诗家大忌,如“敢教日月换新天”),对仗多“合掌”(对仗两句同样位置的字,词性要相同,词义最好相反。所谓“正对为劣、反对为佳。”词义相同的正对亦称“合掌”,笑佛已举过数例);这些还只是小毛病,如若真有奇芭,我们仍可以说是白玉微瑕,仍可以说:“鹰有时飞得比鸡棚还低,但鸡却永远飞不了鹰那么高”云云……然而,毛泽东的诗词实在是缺乏新奇之美;你让中文系的教授挖空心思也讲不出什么学生自己看不到的东西。
反驳者可能会以李白的五言为例: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说此诗淡如一杯白开水,又有什么新奇之美?且不说把月光比作白霜是李白的首 创,更重要的是,他把思乡,怀念亲人这人类共同的情感第一次通过望月表现出来了。别忘了,古人没有电话、电视;书信也不象今天这么方便。唯一能够在不同地点看到的同一物体就是月亮(太阳太亮,不能过多凝视)。他们望着月亮,想着自己远方的亲朋可能也在望月,怀念他们。月亮把亲朋联系起来,把他们的目光折射过去,使思乡无眠的游子情有所托,使内在的思想活动物化于外。你还能找到什么更好的物体来取代月亮吗?李白的这首小诗可不简单,尤其有关其影响,大有讨论之处。至于毛泽东的诗词,我们只能说气魄大,但那是什么气魄呢?
笑佛说得好,那无非是“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的气魄。黄巢写过,孙猴子叫过。在他们之前,无数自大狂都表达过,没什么新鲜的。《沁园春•雪》赤裸裸地把自己和几个帝王相比,并说“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就连那带注解的毛主席诗词汇编都不好意思说这是自比,而引用郭沫若的话,说“风流人物”是指当今的无产阶级。既笑煞读者,又让人看到了半遮半掩的猴子尾巴。其实,如果把自大表达得巧妙,也可以成诗。比如朱元璋这首:
燕子矶兮一秤砣,长虹作杆又如何?天边弯月为勾挂,秤我江山有几多!
把燕子矶那块巨石比作秤砣,初看较俗。但朱元璋曾在燕子矶打过一场决定性的胜仗,奠定了他的江山基础,自有深意。将长虹比作秤杆,就很有气魄了。长虹不是弧形的彩虹,而是一道直冲云天的白气。荆珂告别燕子丹时,高唱:“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史书中描述他气吐长虹,可见其壮观。把弯月比作秤钩,不必说,气魄就更大了。用这样一杆秤来秤他的江山,比喻得妙,气魄大过任何一首毛诗。当然,这种大话在成事者来说,可称之为气魄。没有做过那么一番大事的人要说这话,就是吹牛了。叶剑英在一首诗中回顾自己当年的豪情,有云:“也曾拔剑扫群雄!”而我要写这类气魄,最多只能说:“也曾拔拳打群架。”
当然,不是只有做过大事的人,才写得出大气魄。“海到尽头天是岸,山登绝顶我为峰。”林则徐、张大千、刘海粟都书写过这首对联的变体。不知原作者是谁,但这等胸怀天地、气吞寰宇的气魄大过朱元璋和毛泽东何止千百倍!“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张孝祥所作《念奴娇》,与自然交融一体,物我两忘,引王剀运之评语:“飘飘有凌云之气,觉东坡《水调》犹有尘心。”更不用说那些满脑子想着一统天下,称霸世界的权欲狂了。他们永远也写不出这种诗句,因为他们心中的最高境界有限,无法超越世俗的那点东西。笑佛所言不差,多读些唐诗宋词,就会看到,即便是气魄,也远远轮不到毛泽东的诗词。
诗歌讲究“赋、比、兴”。其中“比”是最重要的。但比较同类事物,不是诗歌的手段。毛泽东那所谓大气磅礴的《沁园春•雪》,其下阙是作者与其他几个开国皇帝相比较,就好象拿一个牌子的汽车和另几个牌子的汽车相比,豪无诗意。在不同的事物中看到共同点,拿来相比,才是比喻,那是诗歌的灵魂。例如,将燕子矶比作秤砣,将长虹比作秤杆,将弯月比作秤钩。我们都知道,比喻一定要新奇,用过多遍的比喻,如将女人比作花,没有什么美感。毛泽东的诗词有什么新奇的比喻?记得曾与几位饱学之士交流,一致认为他“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勉强算得上是仅有的佳喻。其它不是借来的旧套子,就是了无新意的俗喻。有意者不妨细细搜寻一遍,看看我是否漏掉他什么绝妙好词。
毛泽东的诗词只是令我们这些当年没有读过其它古体诗的青年感到过振奋,甚至还模仿他写那些大话。有一个青年在不知不觉中连毛诗的毛病都学得维妙维肖,写出“猪圈岂生千里马,花盆难养万年松”之类的合掌对仗。一时间,他的诗竞让许多人以为是毛泽东未发表的作品,给那青年带来不少麻烦。由此也可见毛诗是什么水平。我个人认为毛泽东诗词中,1935年那首《念奴娇•昆仑》较好,也比其它诗词气魄更大:
横空出世,
莽昆仑,
阅尽人间春色。
飞起玉龙三百万,
搅得周天寒彻。
夏日消溶,
江河横溢,
人或为鱼鳖。
千秋功罪,
谁人曾与评说?
而今我谓昆仑:
不要这高,
不要这多雪。
安得倚天抽宝剑,
把汝裁为三截?
一截遗欧,
一截赠美,
一截还东国。
太平世界,
环球同此凉热。
这是在逃过蒋介石围追堵截后,刚刚得到点喘息之机时写的。居然能想到如何主宰中华,开展外交。用形象的语言表述神州的苦难,用隐喻表达其志向。诚然,这还是独裁者的气魄。毛泽东最好的作品当属他早年写的《沁园春•长沙》:
独立寒秋,
湘江北去,
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
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
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
到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
一位胸怀大志的热血青年跃然纸上。但字里行间,“彼可取而代之”,我来主管天下的野心已露端倪。果然,这帝王的梦想一旦实现,中国便被他玩弄于掌股之中。以前所未有的气魄把中华民族投入前所未有的灾难。以强权政治把他一人的文章、诗词强行灌入亿万人的脑海。一度让我们以为那些最高指示就是绝对真理,那些自大的诗句就是最美的辞章。回首往事,那也不过是历史长河中一股小小的逆流。
2004年7月31日
2006-6-3 23:07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八十一子
#2
怎们以前迷失掉廖兄这篇了?说得很是。我很喜欢毛词,喜其大气磅礴。当然自己读书不多,有坐井之嫌。
2006-6-4 09:44
博客
资料
信箱
主页
短信
编辑
引用
beige
#3
“但字里行间,“彼可取而代之”,我来主管天下的野心已露端倪。果然,这帝王的梦想一旦实现,中国便被他玩弄于掌股之中。以前所未有的气魄把中华民族投入前所未有的灾难。以强权政治把他一人的文章、诗词强行灌入亿万人的脑海。”
廖兄说得好。
愚以为,仅仅凭那两句“土豆熟了-----不须放屁”的“诗”,老毛就把自己依靠权势得来的“诗人‘头衔击得粉碎, 在世人面前空留笑柄。要说他有何气魄的话,大概“匪气,霸气”是当之无愧的。
2006-6-4 11:23
博客
资料
信箱
短信
编辑
引用
thesunlover
#4
Excellent !
帝王气魄中真有味道的当数曹阿瞒,立蒙文章对其有中肯评述。
引用:
"笑佛说得好,那无非是“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的气魄。黄巢写过,孙猴子叫过。在他们之前,无数自大狂都表达过,没什么新鲜的。《沁园春•雪》赤裸裸地把自己和几个帝王相比,并说“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就连那带注解的毛主席诗词汇编都不好意思说这是自比,而引用郭沫若的话,说“风流人物”是指当今的无产阶级。既笑煞读者,又让人看到了半遮半掩的猴子尾巴。其实,如果把自大表达得巧妙,也可以成诗。比如朱元璋这首:
.......................................................
当然,不是只有做过大事的人,才写得出大气魄。“海到尽头天是岸,山登绝顶我为峰。”林则徐、张大千、刘海粟都书写过这首对联的变体。不知原作者是谁,但这等胸怀天地、气吞寰宇的气魄大过朱元璋和毛泽东何止千百倍!“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张孝祥所作《念奴娇》,与自然交融一体,物我两忘,引王剀运之评语:“飘飘有凌云之气,觉东坡《水调》犹有尘心。”更不用说那些满脑子想着一统天下,称霸世界的权欲狂了。他们永远也写不出这种诗句,因为他们心中的最高境界有限,无法超越世俗的那点东西。笑佛所言不差,多读些唐诗宋词,就会看到,即便是气魄,也远远轮不到毛泽东的诗词。 "
因为我和黑夜结下了不解之缘 所以我爱太阳
2006-6-4 13:12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支离叟
#5
傅聪(他可是与毛有杀父母之仇)说他很欣赏“苍山如海,残阳如血”(毛说这两句是积游击生涯中多年的景物观察,在马背上哼出来的),老叟深以为然。近人旧体诗聂绀弩说“公推郁柳苏田上”,当然不错。但还是要看各人喜欢。对老叟来说,聂绀弩、杨宪益、启功等的打油诗也很合胃口。
2006-6-4 16:22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fancao
#6
怪了,廖康的文我以为全都看过,没想到居然落了这一篇。还是咱已经得了老年痴呆,全忘记了?
是呀,我们这一代人就是学毛选、读毛诗长大的。他的36首我曾经倒背如流,最喜欢的也是这首《沁园春•长沙》。
虽然时代变迁,就像廖康所说,见识多了以后,再看看一些真正古诗词行家的评论,对这些诗词顿时敬佩大减。遗憾的是,这些从小详熟的东西,还是潜移默化,直到现在,行文吟诗还常常不由自主地带有它的印记,有时真得不敢再问津诗词。
2006-6-4 19:47
博客
资料
信箱
短信
编辑
引用
廖康
#7
这篇曾引起老虻不满,他又遭群起而攻之。其实我只是说毛诗词没那么伟大。
2006-6-4 23:11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余立蒙
#8
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廖康
at 2006-6-5 04:11 AM:
这篇曾引起老虻不满,他又遭群起而攻之。其实我只是说毛诗词没那么伟大。
幸亏那时我还没上CND, 否则跟老虻一起受众人飞来的吐沫星子了.
2006-6-4 23:42
博客
资料
信箱
短信
编辑
引用
支离叟
#9
散宜生诗早就说“公推郁柳苏田上”,可见真懂诗的人从未把毛诗放到“顶峰”的位置。到是许多连基本声律都搞不清的人要么乱捧,要么乱贬。老叟的看法是,撇开政治不谈,毛的诗词有几首是能进将来历代选本的。让历史去做结论较好。你洋洋撒撒这么一大篇,从谈诗论艺的角度来说,没有任何真知灼见。有这时间精力,不如好好读读诗词。说不定会有点真正的心得,谈起来就会言之有物了。另外,不要急着对名人名作下占卜式的判词。那样只会耽误自己。当然,听不听在你。
2006-6-5 04:06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冷热
#10
支离老儿说的在理,廖康哪里糊涂?
2006-6-5 08:29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adam
#11
不学无术的廖康他写他的,博学多才的支离叟你写你的,然后一起摆上桌面见个真
章,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如何?
玩笑玩笑,支先生休怪,还是各写各的吧。
2006-6-5 08:53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xw
#12
我觉得傅聪(我记得是傅雷?)喜欢的那两句不及前两句:
“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这有行军中的疲惫,也有行军中的悲切(起码这军号是新意象)。
苍山如海两句是中国古典诗词中的常喻。
当然这一首词的境界蛮好,一种重头越的悲情。
另外一首黄鹤楼的也有类似的此情此景:“茫茫九派流中国, 沉沉
一线穿南北”。。。(军阀混战?)
&&&&&
毛在行军作战中,能写出这样的诗也很了不起了。有许多还未必是他
亲作的呢,比如沁园春雪等。
世界上有各式各样的诗人。。。说毛的论文写得好,是胡适说的。
廖兄的诗评读着有点“打皇袍”的味道。
2006-6-5 10:33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廖康
#13
One, two, three, four,
We don't want war!
这就是“兴”最基本的形式。我理解,兴可以托借表面看来毫不相关之物,以始句奠定韵律,引发要说之事,好像在民歌里用得较多。但我没有做过研究,愿听立蒙君详论兴之奥秘。
我哪有什么真知灼见,一家之言而已。愿意拜读支离叟对毛诗词的赏析。
2006-6-5 11:34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xw
#14
廖兄真知灼见不少,起码说明了用白话文的现代人,难写出十分完美
而又有独创味的“近体诗”词。
不过上回邵燕祥悼刘冰雁的近体,倒是很气派。
方励之的楚辞风也不错。废名兄的一首忆旧(白话诗)也了不起。
看来近体风(或古体风)是可以借鉴的,但无需那么严格的律。
2006-6-5 12:06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支离叟
#15
听了朋友介绍,到本网站转了转。看到大部分跟贴评论都是互相捧场,不禁想试试这个坛子的容量。依老叟的脾气,互相吹捧的小圈子是坚决不进的。一试之下,似乎对极端反面意见颇有雅量。这就比较对老叟的脾气。老叟向来怪人怪语,不想听时不听就是了。
有几句话老叟还要回答:
1、我觉得傅聪(我记得是傅雷?)喜欢的那两句不及前两句:“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下面这段话是傅聪(不是傅雷)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的:
“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我最喜欢这首诗。我觉得诗里对人生,对宇宙
的感受非常深刻,具有宇宙性,永恒性。这首诗表现了作者的 vision(眼光,远
见,想象,梦幻), 他能够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他一个人看见,而且看得很深很
深,这就是vision。大艺术家也是如此,没有vision的人不会是大艺术家。我觉
得这首诗,把极冷和极热的东西放在一起。“西风烈”,西风是冷的,烈是热的;“长空雁叫霜晨月”, 这是冷的; “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然后是“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 苍山如海,残阳如血”。苍山如海是冷的,残阳如血又是热的,冰冷燃烧的感觉。纯粹从美学上讲,达到了很高的境界。他对人生宇宙具有诗人的直觉,把人生看得深透。诗中的“苍山如海”,似乎是讲中华民族的悠久文化,至于“残阳如血”,那个文化大革命,是不是残阳如血啊!“而今迈步从头越”,是一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既有悲剧性,又有强烈的乐观主义。
2、苍山如海两句是中国古典诗词中的常喻。
老叟孤陋寡闻,连“常喻”一词也是头一次见到。愿闻俯拾即是(这是老叟对“常喻”的理解)的两句的例子。
3、愿意拜读支离叟对毛诗词的赏析。
坊间“赏析词典”早就泛滥成灾了。如果不想提文科职称,谁去干这事。
4、起码说明了用白话文的现代人,难写出十分完美
而又有独创味的“近体诗”词。
骑的是那匹马?“说明了”的逻辑在哪里?问题不在用白话文,而在于“人心不古”了。
2006-6-5 16:39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thesunlover
#16
如此看本坛十二分地需要你、欢迎你!
只知道相互吹捧的不是论坛,那是跑马场,马屁拍得震天响。
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支离叟
at 2006-6-5 05:39 PM:
听了朋友介绍,到本网站转了转。看到大部分跟贴评论都是互相捧场,不禁想试试这个坛子的容量。依老叟的脾气,互相吹捧的小圈子是坚决不进的。一试之下,似乎对极端反面意见颇有雅量。这就比较对老叟的脾气。老叟向..
因为我和黑夜结下了不解之缘 所以我爱太阳
2006-6-5 16:46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余立蒙
#17
这个老叟, 端的老到. 象金庸笔下武功了得的谁谁. 很合老余头胃口.
余(老余有意拉近乎改的
)悦大侠久违, 今天也露面了.
HOTEL兄在哪?
好了, 伊甸园越来越热闹了. 好戏在后头!
2006-6-5 17:00
博客
资料
信箱
短信
编辑
引用
廖康
#18
一直想看看先磨的意见。你是搞文学批评的,相信别人也等着呢。有些人说毛诗不通,那是胡扯。有那么多幕僚,怎么可能让不通的诗句出版?但文革中说“毛主席诗词水平最高”,那是胡吹。你看毛诗有什么新奇独创之处吗?对诗中用比用兴有何见解?
2006-6-5 22:48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wxll
#19
“毛泽东诗词”若出自别人之手,有些可算佳作,问题是有意无意直接间接杀死那么
多人的毛泽东再写什么高水准的诗词都会被解读出“霸气”、“傲气”、“邪气”、
“淫气”等等。这是因为与小说、剧本相比,诗歌/诗词语言无论在表达方式还是
句法结构更多歧义、隐喻,解读(误读)的机会更多些。毛诗没什么新奇独创之处,
他诗词中的比兴手段古人早已用过。平心而论,有的毛诗的确气势恢弘。我不太懂
古文,更少读古诗律诗,比兴很难解释周全,但诗词里常能见到,不然没有兴起、
烘托、转承、引发、比喻和暗示,诗词便索然无味。
附上毛诗拙/误评,一褒一贬:
1, 超越三维物质世界的精神世界:解读毛泽东的“七律.长征”
<<长征>>叙述了一个气吞山河的历史故事。全诗始终以红军为主体,从红军将士的
心理感受和视觉反映出发,生动展现了一个战胜客观现实世界(路长、水宽、山高)的
势不可挡的主观心理世界。
七律.长征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首联不仅点明红军不怕困难的主题,而且构造了两个对立的世界:一个是强大壮阔
的精神理念空间,一个是艰难困苦的客观现实空间。从句法关系上看,“红 军”为
主语,统领全联;而“万水千山”只是作为红军所面临的外部客观对象被加以描述,
仅处于被动的语态当中。在“路长”、“水宽”、“山高”的艰巨的三维物质空间
形成之前,其实已经存在著一个自由浩荡的精神理念空间与之抗衡。不仅如此,以
“红军”开头,“只等闲”收尾的这个内心精神世界还将这“万水千山”的外部物
质世界包含纳入其中。“不怕”和“只等闲”便是这种精神世界的富于生 命力的坚
强支柱。下面三联则承首联具体描绘了红军对“长、宽、高”空间的跨越和征服。
在这种浩大的主观心理空间的包围压缩下,外部群山的高度顿时化为乌有。延绵不
绝的“五岭”变成了红军脚下的微波细浪;巍峨挺拔的“乌蒙”不过是红军 足前的
小小泥丸。颔联依旧以红军为主体,沿其视线极目远眺,进一步展示了红军对艰难
险阻的蔑视及其内心世界的威摄力量。红军置身于丛山峻岭之颠,“腾”和“走”
更是体现了红军顶天立地的崇高伟大形象。
颈联两句概括对水的跨越征服,是从红军将士的心理感受出发的。相对于险恶的大
渡河,金沙江宽阔而湍急。从表明上看,此联明写红军巧渡金沙江、抢过大渡河这
两次成功的战斗事件,实际上暗喻红军将士内心世界的丰富感情。“暖”字烘托取
得胜利后的温馨喜悦和洋溢热情;“寒”字突出战斗激烈时的触目惊心和冷意逼人。
尾联是对“路长”的最后征服。走出“岷山千里雪”之后,欣喜之情自不待言。
“三军”回应首联的“红军”,使全诗结构本身形成一个丰满严密的精神世界,而
客观物质世界早已被浓缩挤压其中。到此为止,语言形式和诗歌内容达到了完美的
和谐统一:从首联到尾联,精神世界对物质世界完成两次围合,前后照应;从头句
到末句,精神世界从长宽高全方位战胜物质世界,惊心动魄。
每种主义或思想都有各自的“宏伟叙事”。如果说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
毛泽东思想的“宏伟叙事”是推翻三座大山(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和官僚买办资本主
义),最终建立新中国,那么,<<七律.长征>>就是这一“宏伟叙事”中用红军将士
血肉铸成的具有历史和文学意义的壮丽诗篇。
2, 个人强权话语与女性性别否定:解读毛泽东的“为女民兵题照”
赞歌还是哀歌?写于1961年的这首七绝抹杀了女性性别的存在,以其蛮横的个人权
力话语构造了中国文化大革命时期独霸一切领域的主流意识形态。
为女民兵题照
毛泽东
飒爽英姿五尺枪,
曙光初照演兵场。
中华儿女多奇志,
不爱红装爱武装。
如果说“飒爽英姿”形容妇女豪迈矫健的体态,那么“五尺枪”已经把女性与战争、
战士联系起来。乍读觉得这是歌颂男女平等----男人能做的事,女人同样 做得到。
然而,这种对中国历史上由来已久的性别歧视的打破与颠覆,实际上也意味著解除
并取消了男性、女性之间的对峙与差异,不知不觉把女性男性化,让妇女承载著保
家卫国、上场杀敌的沉重负担。
第二句进一步展示了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女性悲惨可伶的命运和地位。
妇女存活于男性的场域和权威的视点之中:“曙光”即太阳,象征著男子和父权,
而女性是被动、被述、被照、被看的。“演兵场”恰好说明女性是作为大众(特别是
男性和作者)目光的客体而存在的。
更可悲的是,作者当时是中国集党、政、军大权于一身的最高统治者,拥有绝对的
权威,他的话语赋有能力、价值和权柄。作者的个体性话语自然会被当作社会总体
性、全权道义性的话语,以至最终转化成为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形式。作者不象是
从个人自我的立场出发,而是以“超我”、“国家”的口吻在说话,因为“中华儿
女”的话语指涉为中国的全体妇女。“中华儿女”一词经由执政者的口手流出,便
具有强大无比的政治威摄、迫害力量。谁要是不被认同为“中华儿女”,就会立即
被视为异己分子而惨遭排挤或清除。
“奇志”无疑是怪异的志向。世上哪有女人“不爱红装爱武装”的?由此可见,个
人强权话语导致了对女性的异化和摧残,它在本质上消解了整整一个时代的女性性
别和女性话语。可怕的历史就这样被个人的强权话语构造而成。
2006-6-6 01:05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weili
#20
“毛泽东诗词”若出自别人之手,有些可算佳作,问题是有意无意直接间接杀死那么多人的毛泽东再写什么高水准的诗词都会被解读出“霸气”、“傲气”、“邪气”、“淫气”等等。”
同意先磨。老毛的诗词,坚决不读!
现在就想读廖康的诗。有没有?拿出来给我们看看,是不是真的“顽童”?
2006-6-6 10:10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adagio
#21
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weili
at 2006-6-6 03:10 PM:
“毛泽东诗词”若出自别人之手,有些可算佳作,问题是有意无意直接间接杀死那么多人的毛泽东再写什么高水准的诗词都会被解读出“霸气”、“傲气”、“邪气”、“淫气”等等。”
同意先磨。老毛的诗词,坚决不读..
“毛泽东诗词”若出自别人之手,大概根本不会有如此众多的读者和评论。:)
因人废言和因人读诗,在逻辑上犯了同样的毛病。:)
世界無窮願無盡, 海天寥廓立多時
2006-6-6 11:07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余立蒙
#22
我才知道先磨是绿的.
>>>
附上毛诗拙/误评,一褒一贬:
>>>
我TAKE她褒的一段!
2006-6-6 11:11
博客
资料
信箱
短信
编辑
引用
支离叟
#23
你们嘴里叫的那么亲切的代号,老叟也听不懂。wxll不知读过李志绥医生的回忆录没有。所“贬”的那首诗不过是毛的情妇心血来潮穿上民兵服照了张相,毛调情写了那首《为女民兵题照》。后来马屁之徒肉麻当有趣,发表出来让全国“学习”。捡这首来“贬”,未免有凑趣之嫌。
谈毛诗要从历史和艺术的角度看问题,而不要牵扯政治。毛一生作恶多端,但确是开创一段历史的人物。有几首诗词也达到相当的艺术水平。就象汪精卫、郑孝胥、周作人等汉奸,其人不足取,其诗还是有一席地位的。
匡亚明先生为徐中玉编的《大学语文》所写的序文中对石达开的一首诗评价很高。认为即使不是石达开原作,也是能反映其人其气概的。为什么?就是因为石达开在历史上的地位。读毛诗也要有这样的历史眼光。石达开的诗如下:
扬鞭慷慨蒞中原,不为仇雠不为恩。只觉苍天方愦愦,莫凭赤手拯元元。三年揽辔悲羸马,万众梯山似病猿。我志未酬人亦苦,东南到处有啼痕。
2006-6-6 13:02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廖康
#24
为力将军了,那就拿出一首年轻时的习作来献丑。
七律
题野马图
岂甘御厩锁春秋,
不爱雕鞍爱自由。
纵使有心驮壮士,
也应无意伺王侯。
饥餐大漠蓬蒿草,
渴饮天山雪水流。
足健心雄承夸父,
追星赶日驰荒洲。
76年4月17日
2006-6-6 14:39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thesunlover
#25
颇有古意。考虑到所写年代,不容易。
“饥餐大漠蓬蒿草,渴饮天山雪水流”有岳飞满江红的影子“壮志饥餐胡虏肉,笑
谈渴饮匈奴血”,但有自己的意境。
假设一下:廖君这首是老毛学生时代所写,那还不要给帮闲文人捧上了天?
所以嘛,毛诗词之所以好,关键还在于它们姓毛。
因为我和黑夜结下了不解之缘 所以我爱太阳
2006-6-6 14:50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余立蒙
#26
>>>
谈毛诗要从历史和艺术的角度看问题,而不要牵扯政治。毛一生作恶多端,但确是开创一段历史的人物。有几首诗词也达到相当的艺术水平。就象汪精卫、郑孝胥、周作人等汉奸,其人不足取,其诗还是有一席地位的。
>>>
还有那个杨素. 为人奸雄, 却能留下"山斋独坐赠薛内史二首". 端的好诗啊!
2006-6-6 14:58
博客
资料
信箱
短信
编辑
引用
廖康
#27
太阳情人这一夸,我不知天高地厚了,再贴两首:
六州歌头
颐和园感怀
七六年春同友人游颐和园,玩赏间谈及北海已变成御花园,顿时游兴大减。名山胜景、暗然失色、怀古思今、万分感慨、激动之余,愤然填就:
石栏拍遍,终是气难平!龙王庙,亡多少?知春亭,晓何情?园竣千人丧,那拉氏,败朝清。佛香阁、排云殿,有哭声。五彩长廊,血迹今犹在,细品还腥!看楼台殿阁,尽白骨积成;浩大工程,为谁兴?
且挪军费、丢国事、荣奢侈、辱威名!昔甲午、昨八六、唤艨艟、几曾应?战舰成石舫,南沙岛,受欺凌。力不足、心徒壮、愤填膺。怒向湖光山色,空长叹,还我水兵!令游人到此,耻恨漾春风,泪洒昆明!
76年4月20日
粉碎了四人帮,俺也上了京师大学堂。与同学们欢聚在颐和园,别是一番心情景象。再次抒情写诗章,自然与上回不一样:
石栏倒影,映掩漪涟清;龙王庙,苍颜改、知春亭、别样情,尽喜天翻地覆,万众愤皆平。昔四害,今何在?唯余腥。病树前头,万木争春秀,云灭涛生。看神州上下,有凤舞鸡鸣,虎跃龙腾,国运兴!
望玉兰白、杨柳碧、铜牛紫、远山青、围墙耸、环山绕、黄绿中、一线红。工匠才和智,力兼巧、共结晶。欣赏罢、停双浆、放歌声。风景重归大众,乐何极,你唱我应!使游人到此,笑语化春风,回荡昆明。
78年4月30日
前者模仿张孝祥,后者应景。见笑!那以后就认真读书,基本不写古体诗了。
2006-6-6 15:30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廖康
#28
立蒙,刀客那线领客在此:
http://www.dok-forum.net/discus/messages/3/13088.html?1149620573
2006-6-6 16:20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nyy
#29
记得在什么地方看过一个报道,《沁园春•雪》是吴祖光在重庆当文艺编辑时托人找到的。据说是毛临走前的随笔。发表后,当时重庆的老蒋找人写诗来鄙视。却无人能达到此一境界。最后,其它人的附庸风雅没什么人记得了。
2006-6-13 17:41
博客
资料
信箱
短信
编辑
引用
月满西楼
#30
毛泽东的强权、露权主义很是让人讨厌。
哪有女儿不爱红妆的?批判得有理。
我还是喜欢曹操的诗,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粲烂若出其里!
2008-2-14 12:36
博客
资料
信箱
短信
编辑
引用
廖康
#31
这篇给我招来最多的骂。只是俺这皮糙肉厚的,不在乎。
2008-2-14 14:25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海外逸士
#32
說得有理。毛詩詞中沒有一處想到救民於苦難中的。只是一股霸氣和致人於死地的狠
心。成則為王﹐在馬屁鬼眼裡﹐放個屁都香了。
就在當時也不是每人都佩服崇拜他的。至少本人不是﹐只是惜命﹐不敢表示出來而
已。
2008-2-14 17:50
博客
资料
主页
短信
编辑
引用
月满西楼
#33
我父亲现在对毛泽东还非常之崇拜,把民众愚化得很厉害。
2008-2-14 20:33
博客
资料
信箱
短信
编辑
引用
Xiaoman
#34
廖老师写的好。
2016-7-24 16:14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 上一主题
文史哲
下一主题 »
可打印版本
|
推荐给朋友
|
订阅主题
|
收藏主题
|
首页
小说界
诗苑
散文天地
纪实录
文史哲
艺术之声
综合类
侃山闲聊
图库
书市文摘
伊甸窗
©
Copyright 2006~2010 www.yidian.org.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