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拍馬屁”和“掛羊頭”
【“拍馬屁”和“掛羊頭”】
堅冰似鐵,歲序交替,又到了辭舊迎新的時節。辭去者,甲午年的馬尾;迎來的,乙未年的羊頭。
馬年祇剩下馬尾巴了,要抓住馬尾,有人願意在馬屁股上抽打馬鞭子,說是為了快馬加鞭、龍馬精神。可那樣做,不正是驅趕著馬兒快些走嗎?嬌滴滴徒令“歸去得疾”,淚汪汪徒嘆“柳絲長玉驄難繫”。另有一些人,則喜歡抓住馬尾拍馬屁,說那馬屁是香的,勝過麝香,還說“此香只應天上有”,實在肉麻。其實拍馬屁也得講究“伎倆”,可千萬別拍在馬腳上。你想,馬腳是用來遮蔽的,現在被你拍到了,曝了光,馬當然要尥蹶子,賞你一頓飽腿啦。
還有,馬屁祇能用來拍,不能溜;要溜,須待三“羊”開泰,去溜山羊鬍鬚。山羊鬍鬚可好溜啦,綿軟綿軟的。不過也要溜得小心,不恰到好處的話,羊羔急了也咬人,羊羔也吃窩邊草,還狡羊三窟……。——啊啊,那些都是說的兔子吧。但是兔子羊羔雖然族群不同,道理卻是一樣的。道家不是說“天地同身、同心、同意、同分同理、同好同惡、同道同路”嗎?何況羊兔乎?
馬年最熱鬧的事,莫過於“打虎”了。馬年打的虎,就叫“馬虎”。周永康、徐才厚都是“馬馬虎虎”的主兒。原來這“馬虎”可非同一般,以馬之忠勇,本來就足以稱道的了,卻非要“拉虎皮作大旗”,弄巧成拙了吧。於是,他們馬馬虎虎地進了“虎籠”,成了非馬非虎之屬。
而羊年最可熱鬧的事,莫過於“掛羊頭”了。你想,大幕一拉開,一隻肥肥的羊頭,高掛天際,多氣派。羊頭掛得愈高,愈說明咱不賣狗肉。狗肉跟毒奶粉、地溝油一路貨,咱從來不賣。保質保量,童叟無欺,所以中國人現在特有錢,鼓鼓囊囊地到處旅遊、拍照,金字塔上鐫刻“羊頭到此一遊”,餐廳中教育孩子抬起羊頭,當眾隨地大小便。羊頭高掛,狗肉飄香,會一如既往,是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那麼羊年要不要繼續打虎呢?必須的!打虎現在是一種產業,一種文化,一種時尚,一種標籤。不然就沒有生氣,難以生存了。羊年打的虎,就叫“羊虎”。甚麼?你是說“陽虎”嗎?這陽虎我知道,他是魯國大夫,原是季孫氏的家臣。“虎”是其名,“貨”是其氏,大名叫“陽虎”,不過大家都叫他“陽貨”。此豎謀反弒主,名聲不好,孔子很討厭他,他卻很想結交孔子。
孔子是萬世師表,倡導“有教無類”的教育理念。任何庶民,只要奉上三條肉乾(束脩),作為拜師的禮儀,他就得收你為徒,教你成材。春秋時代,雖然戰事頻仍,可老百姓生活相當富足。三條束脩根本不算是一筆錢財,僅表示拜師的虔誠和禮節而已。陽貨很有心計,有鑒於此,立即送上了整豬(豚)。這大概30條束脩都不止吧。這下孔子犯了難,心裡厭惡,卻又不得不面對他。
孔子的社會地位是“士”,還在陽貨的“大夫”之下。收下了豚,如果不算拜師學藝,即使是一般的餽贈,孔子也得親自回訪。怎麼辦呢?孔子“少也賤”,且很狡猾,故“多能鄙事”。他特意打聽清楚了,趁那天陽貨外出不在家,就假惺惺地去登門造訪。心想,這樣既回了禮,又免得見面尷尬,豈不兩全其美?孔老二想得挺美,結果人算不如天算,冤家路窄,回來的路上,硬是一頭碰上了。陽貨絮絮叨叨說了許多話,無非是希望孔子幫他做事。孔子聽著聽著,最後沒頭沒腦地只回了一句話:“諾,吾將仕矣。”根本沒說明白他會幫誰去做事,就打了個馬虎眼,蒙混過關了。孔子的這些本事,你就是繳了束脩,他也不會教你的,你得自己去觀察,慢慢悟出來。
這裡扯遠了,回來再說打“羊虎”。那麼誰會是春雷第一聲——第一隻“羊虎”呢?希望是那最肥的一隻吧。打虎要有緊迫感。根據“七上八下”的成例,王歧山只有兩年的虎可打了。“羊虎”後面的“猴虎”應該更難打。所以羊年是打虎的關鍵年。是功虧一簣,還是功德完滿,全看這一年了。祝大家喜氣羊羊,羊眉吐氣,羊帆啟航,羊羊得意!
2015-02-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