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文学奖怎么又出冷门?
董鼎山
本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又出了冷门,令美国文坛与读书界大吃一惊。获奖者是个在美国名不见经传的法国小说家帕特里克·莫迪亚诺(PATRICK MODIANO),他的作品英文翻译极少,倒是在中国,他受到王小波、王朔等的欣赏(《侨报》讯)。我作为美国读者,对他的著作完全不熟,只能根据西方报道,在此略作介绍,此文主要目的是记述美国文坛与读书界的失望,正如前年中国的莫言获奖时的反应。当时他们就对瑞典皇家评委会成员的文学口味产生质疑,例如,认为中国作家高行健与莫言的获奖是因为评委中懂中文的马悦然的极力推荐。
莫迪亚诺今年69岁,是第11位获诺奖的法国作家,之前三位有1957年的阿尔贝·加缪 ,1964年的萨特和1969年的塞缪尔·贝克特(SAMUEL BECKETT)。他的作品翻译成英文的极少。1978年出版的《失踪者》(MISSING PERSON),曾在法国获文学奖,译成英文后,在美国仅销了2425本。至今,他在美国出版的两部小说与一部儿童读物,一共只销了8000余册。诺贝尔奖宣布后,美国那个替他出译本的小出版社将增印其作品4.5万本,希望能引起美国人兴趣。耶鲁大学出版社原定于明年2月出版一本他的三个中篇小说合集,已将出版期提早于今年11月,将原定的2000本印数提高到2万本,届时我希望有机会涉读。
据《侨报》所载,莫迪亚诺作品早在1980年就有中文译本问世。他的作品曾于2003年被人民文学出版社与中国的外国文学学会选为当年最佳外国文学,我只怪自己孤陋寡闻,但可在这里报告一些美国文坛与读书界的反应。
最让美国读者失望的是菲立浦·罗思(PHILIP ROTH)再次落选。他已年逾80高龄,世界读者众多,正如已去世的诺曼·梅勒与约翰·厄普代克,他们生前为落选非常失望。不久前罗思曾对来访的记者表示,他在世时还寄希望于文学的最高荣誉。作为一个终生的英美文学读者,我除了为梅勒与厄普代克失望之外,还记起弗吉尼亚·沃尔夫(VIRGINA WOLF)、纳博科夫(VLADIMIR NABOKOV)、詹姆斯·乔伊斯等大师都未曾获奖。
罗思的名著“PORTNOY'S COMPLAINT”曾受全球读者赞赏。如果把他与奥巴马总统于2009获诺贝尔和平奖相比,就令人不平。虽然两项诺贝尔奖完全不同,但是年轻的奥巴马任总统不到一年即获如此大奖,有何资格(这里谈到政治,我对奥巴马执政已渐失望)?美国很多作家得过诺贝尔文学奖,最后一次是1993年的托妮·莫里森 (TONY MORRISON)。我总觉她获奖也有政治因素:一她是黑人;二她是女性。如果政治因素未涉入高贵的文学奖,那原来名不见经传的中国高行健、莫言与若干非洲作家的获奖就令人疑惑了。
近来有位挪威作家,名为KARL OVE KNAUSGAARD,很受欧洲文学界注意,他的小说常常批评瑞典,反而受到关注。但他年仅45岁,未来路还很长。而在美国著名作家中,除罗思外,还有乔伊斯·卡洛儿·奥茨(TOYCE CAROL OATS),托马斯·品钦 (THOMAS PYNCHON)等,也值得注意(在以往获诺奖的美国作家中,只有赛珍珠遭人藐视)。
推荐了罗斯等几位英文作家后,我还不禁想到印度裔的沙尔门·拉什迪(SALMON RUEHDIR),英国的玛格丽·阿特伍德(MARGARET ATWOOD),以色列的亚摩斯·奥兹(AMOS OZ)等。当然,我们不能忘记捷克的米兰·昆德拉!
据瑞典皇家学院诺贝尔文学奖主席彼得·英格伦(PETER ENGLUND)解释,委员会于今年2月收到到271个提名,删到210名,由18名委员投票决定,在最后的38人名单(很多是首次入榜)中,经热烈讨论后才选出最终的一位。问题是,近年来对文学素质讨论似乎越来越政治化,注重非裔、亚裔、阿拉伯裔、女性等。
此次一件可笑的事是美国文坛竟有人打赌,挑出三个冷门名字:当·狄里欧(DON DEILLO),理查·福特 (RICHARD FORD),二人都是33比1的赔率。另一位是考马克·麦卡锡(CORMAC MCCARTNY),结果是50比1的赔率。
这类猜测性的下注,很少有人赢赌。
──2014年10月18日发表于《侨报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