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注册 | 登录 | 首页
作者:
标题: 土楼岁月(四十)永远的土楼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youming

#1  土楼岁月(四十)永远的土楼

土楼岁月(四十)永远的土楼



    一九七八年底,南靖民工大队尚在华电做收尾工作,书洋公社党委通知我提前回来,接手书公社文化站工作。当时每个公社有一个文化站,是县文化馆在公社的非正式分支机构,设有一名非国家正式职工的工作人员,碰巧这位工作人员刚调走。文化站设在公社的办公楼,有近二十平方米的办公室,即是工作的地方,也是我的个人宿舍。我用一块屏风把室内隔成内外两间,里面睡觉,外面放一张书桌做办公用。抽屉里有上百本图书,这就是文化站的全部家当。

      我从土楼住到办公楼,整整花了十年的时间。虽然还是农村户口,但我相信再也不要回生产队劳动了。公社领导答应如果有公社干部招干指标,首先考虑我这个老知青。公社干部是国家干部编制,如果能当上,我想这十年的心血就没有白流。

      我每月的工资23元,由县文化馆支付。文化站一般工作是组织文艺演出,管理公社的图书出借。我虽然领取县馆的钱,其实长年都被公社党委指挥干活。如出各种宣传专刊、写标语、刻钢板、组织各种演出、下队双抢、搞计划生育等等。

      文化站最忙的工作是布置会场,整个公社就那么一个会场,是党委会、团员青年大会、批斗大会、公审大会、文艺汇演、农业学大寨大会和学毛选表彰大会的场所。大会场要有横联、竖联,两边的墙还要贴标语,好在我的字写得还可以,不然文化站这饭碗我都端不起。最麻烦的是要把标语贴在红布联上,然后挂到会场的上空,有时无人帮忙,我的脚踩着十几米长的竹梯,摇摇晃晃地把布联悬挂上,脚下冒着冷汗。

      在公社会场演电影的时候我最忙,附近几个大队几千名贫下中农都赶来看电影,会场装不下那么多人,于是只好在门口的一块平地上演出,就要把影院里的上百只椅子搬到外面。公社的干部长年下队,平常只有办公室几个人,他们很忙,搬椅子也不是他们的活,所以几乎全部由我一人干,有时候通讯员也过来帮帮忙。那种椅子是五人坐的长椅,每条五、六十斤重,我年轻力壮,常常是自己一肩扛一条,把全院的椅子搬到外面摆平。晚上看完电影后,大家一哄而散,第二天早上我要再把椅子扛回会场,还要打扫大半天地面。

      文化站另一种累活是抄写复写领导的总结报告,公社有各级领导部门,如党委、武装部、妇联、共青团,谁谁谁写了一份材料,要你马上给他她抄好复写,有时一天到晚都在写,写得指头都不能伸直。

     那时出了多少专刊,写了多少标语,就是没有想到土里土气的土楼也能写上人世间最美的标语,更没想到有朝一日土楼也能成为世界文化遗产。

      在文化站工作,使我有机会和公社干部一起下乡驻队,最经常下队的地方是双丰、文丰、塔下和曲江大队。

      有一次我下乡驻队在双丰大队,从书洋墟到双丰要爬山越岭,走好几小时的山路,一路上风景秀丽,山谷里古树参天,涧水潺潺,看似荒无人烟,忽然就冒出了一片土楼群,这就是常常被人提起的山高水冷的双丰。这里公路还没有开到,海拔比书洋墟高出两百多米,农田大都是低产量山田,常年要靠政府回销粮救济。粮食生产上不去,其他工作也很难开展。我们这次的任务是搞计划生育,一对夫妇只能生一胎,凡生过第一胎后就要求放避孕环,生第二胎的要求结扎。双丰大队是老大难,还有几十个计划生育对象未落实措施。工作队中除了数十名公社干部之外,还有医疗队,驻扎在大队部的一间土楼里,当是这些人马的粮草就是一个大问题。我们必须定期完成任务,并立刻转到其他大队。任务十分艰巨,但我不是正式干部,干好干坏与我无关,只是当当跑腿。

      每天早上,工作队和大队干部挨家挨户动员,一到目的地,才发现有的人知道工作队下乡,早已拖儿带女远走他乡避风头。我们经常和村民发生摩擦。有一次,一个村民拿著一把砍柴刀堵著门口,不让工作队进入,我赤手空拳瞄准机会,飞速上前一手夺过他的砍柴刀,后面的队员立刻跟上把他制服。我过后才直冒冷汗,不该我管的事为什么要管?

      深入双丰大队土楼人家,和那些计划生育对象交谈,做动员工作,感慨万千。我们动员的对象经常是那些少妇,生了两胎。不管我们如何磨破嘴皮。她们总是哭着,不回答你,你又不能强行把人拉走。有一次,我们几个大男人动员一个少妇节育,她住在一座古老的土楼,灶间的墙壁已经被烟得像木炭一样黑,一看就知道几十年没粉刷了,谁不想把墙壁抹上亮堂堂的白灰呢?穷啊!她穿得也很朴素,眼睛很大,脸蛋也非常漂亮,她会给第一次看到她的男人一个惊艳!原来土楼里也可以长出如此美丽的女人?她是那种多么需要男人呵护和伶香惜玉的女人啊!充满生命的欲望和青春的活力的她,正面临着一场艰难的选择。看着她的美丽,我是如何也说不了恨话。她哭泣时更迷人,脸部僵硬的线条都显得那样和谐,你会觉得她脚下的那块土地都会因为她受的苦和羞辱而陷下去。我想她是投错了胎,生错了地方,她如果是出生在大城市里,一定可以塑造出光彩照人的维纳斯女神形象。我忘记后来她是否被结扎,但她的美丽一直定格在我人生的屏幕中久久挥之不去,她那无助和眼泪一直流流淌进我的心里,拷问着我的灵魂!

      在双丰大队,我还走访了几个下乡人员,一个是四十几岁的单身汉,住在一间十来平米的小房间里,又黑又暗,马桶的散发的臭味扑面而来,到处是灰尘和污垢,他也是六九年下乡的,因为不是第一批下乡人员,而被分配到这个山沟里来。十几年了,他呆在这个穷山沟里,贫病交加,衣服懒得洗,头发懒得剃,没有人想迈进他的房间一步。我是慕名他是像棋高手才去拜访他的,看到他和他的房间,我倒抽了一口气,连他泡的功夫茶我都不敢喝,那白茶杯脏得变成腊黄。我把他的杯子接过来,说不渴,想向他讨教一下棋艺,他的眼里立刻发出自信的亮光,他在这里和别人下棋从来就是让双马的。我们各有胜负,我们边下棋边聊天,从他的话里,我了解到这里还有好几个和他一样的单身汉,也有好多户石码来的城镇居民,他们的生活很困苦,好在是住在大土楼里,不必担心风吹雨打。

      一九七九年南靖县组织文艺汇演,使我有机会到曲江大队和塔下大队,曲江大队和塔下大队的土楼是书洋最漂亮的土楼。我在塔下的任务是收集客家民乐,呆的时间较长,从而又机会了解一些这个村的历史。塔下村建于1426年,现有三百多户人家,它的土楼分布格局非常有特色,一般临河的土楼虽然都是沿河而建,但常常是相隔一段河岸才出现一群土楼。但塔下村的土楼非常均匀地分布在两岸,而且土楼形态丰富,有常见的方形、圆形土楼,还有围裙形、曲尺形土楼,最独特的是还有浙杭水乡模式单院式土木、砖木结构的吊角楼,形成大楼带小楼、高低错落布局的奇妙景观。塔下村小桥多。每隔不远就有一条小石桥跨越两岸,原来建国前从村头到村尾几里水路只有三座木桥。若遇山洪暴发,木桥被冲毁,只相隔30多米宽的两岸村人便中断过往,现在在热爱家乡的侨胞资助下,溪流上建造了11座石拱、钢筋水泥桥,使两岸村庄衣带相连。

      塔下村中的张氏家庙德远堂建在河边的一个开阔地带上,是中国的名祠,建于明末清初。祠堂前耸立著20支几十米高的石龙旗,是全省保护最完好,数量最多的石龙旗杆。这个村从清朝乾隆至光绪年间,有14人获举人或进士头衔,建国后出了博士、硕士、教授、副教授 18人。族人中凡是得到秀才、举人、进士以上科举功名者,均立杆作为荣耀的象征。石杆上浮雕瑞兽祥鸟、阴刻铭文以永世记载。这一支支石龙旗杆,成为塔下张氏族人笃重文明教化传统和文化思想的象征,包含著那无可取代的骄傲与尊严,人们会为一种被热情浸润过的仓桑岁月和历史遗迹所深深感动。

      一九七九年,福建省政府大力落实城镇居民回城,具体政策我以记不清楚,只记得凡是全户下乡的居民,都可以回原来居住的城市。我虽然是老三届知青,但我以城镇居民的身份随家下乡的,所以我也可以回城,但回城后必须待业。当时的形势是:很多下乡知青也被招工回城,如果我以知青身份留下,可能很快被招工。知青办的负责人对我说:“我们招收知青回城都是按照知青办花名册的,像你这样的户青一般情况下,由原籍石码安置。”我说:“我是老三届知青,只是随家下乡,才变成户青,户青也是知青。”负责人说:“这样吧,你把毕业证书拿来,我在知青办花名册补上你的名字。”

     我们老三届离校的时候,根本就没有发毕业证书。为此,我专程赶回龙海一中,要求补发毕业证书。原来的班主任非常客气,马上带我到校办公室,开了张证明,证明我是“龙海一中一九六七届初中毕业生,毕业时未发毕业证书。”这样,我的知青身份在下乡十年后才给予确认。

      这年夏天,我留在文化站继续工作,我父母和我的小妹妹回了石码。当我送他们上车之后,回到新楼,一种前所未有的孤独感涌上我的心头。由于我的户口还在田中,所以我们家的厨房和房间还留着,还有一些搬不走的农具和家具放在里面。

      这一年我被评上南靖县上山下乡知识青年积极份子,书洋公社也把仅有的一名招干指标给了我,我谢绝了,我更想回到石码小镇,过上小城镇普通人的日子。

    一九八O年一月,我终于离开了书洋,回到了龙海县工作,分配在龙海县印刷厂。

    我最后一次回新楼,整理了未能搬走的东西,锁入我们的房间(因为这间房间在几年前我们已经买下)。那些有曾经用过的蓑衣、锄头、柴刀和劈刀,是我为之流泪为之欢笑为之付出青春岁月的见证。

      土楼岁月塑造著整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我。

      土楼岁月的精神激励着我走上“而立”之年的人生旅途。

      土楼岁月磨炼的意志够我今生今世受用。

      土楼岁月的往事,如烟如雨,飘荡著、飞舞著,是那样遥远,又是那样清晰,召之即来,挥之不去。

      土楼乡情是我永世的恋情。

      (本回忆录系列初稿全部完成)


2006-5-5 11:38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youming

#2  

这几天太忙,不能及时向土干、笑雨老友和新来的朋友问侯,先贴上文章再聊天!


2006-5-5 11:41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tugan

#3  

友明兄,
  读了你的贴,我又能说出我对《土楼岁月》的感想了。你的文字里有人与土楼
地区的情在其中,是人与土地的情感。你对土楼的山林详细的观察与描写就是一种
赞美自然,回归自然,忘记世上的无情与荒唐。这真的和你的家庭背景有关。
  文革使你失去了(或推迟了)上大学的机会,却认识了土楼。在土楼的十年,
是你最年富力强的十年,一个人可以抱怨农村生活浪费了他的青春。可是抱怨有何
用?还是认真地回忆青春的岁月,找出它的美丽和魅力,更能激励人们去热爱生活,
心存盼望,不是吗?
  从你的文字中,我的的确确的感受到,土楼是永远的土楼。


2006-5-12 14:54
博客  资料  信箱 短信   编辑  引用

youming

#4  



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tugan at 2006-5-12 07:54 PM:
友明兄,
  读了你的贴,我又能说出我对《土楼岁月》的感想了。你的文字里有人与土楼
地区的情在其中,是人与土地的情感。你对土楼的山林详细的观察与描写就是一种
赞美自然,回归自然,忘记世上的无情与荒唐..

土干:

      你说得很好!正是我对土楼的深情,对那块土地的深情,才写我的回忆录,几乎所以的知青故事都是写人与人的故事,而我是写人以土地的故事,是人与土地对话的心灵史。

      站在这个“心灵史”高度,很多看来可有可无的生产劳动细节和生活细节就充满了活力。如果你是民俗专家,一定会对我的回忆录感兴趣。如果你写一个民族生产劳动的历史,也会对我的回忆录感兴趣。

      请看这一段:(选自第十章:言犹未尽说插秧):

  半个世纪前,闽西南山区传统种植单季高杆水稻,稻子身材高,秧距也宽,有的秧距长达一尺到一尺半。自从六十年代引进矮脚低杆水稻品种后,大部分农田改种双季稻,稻子身材低,秧距也越来越密,一般要求在5-7寸。但有的秧距仍然有一尺多,这是一种传统 的宽秧距的钻秧插法,即独特又有趣。

  钻秧是一种即有别于单季又不同双季的插法,通常在那些只能种单季稻的农田实施,具体作法按单季稻季节插秧,在收成前一个多月,把新的单季稻秧苗“钻插”在原来秧苗横行的间隔中,自成一行,这样稻田里就是一行老秧苗“大哥哥”,一行新秧苗“小弟弟”,一大一小一行行排列成片。大哥哥再一个月就可收割,不需要继续施肥,小弟弟刚好趁机生根吐页快快长大,等大哥哥收割了,人们把大哥哥留在田里的老秧禾头踩入水田泥土中,成为肥料。接著,新秧苗就进入中耕锄草阶段,到收割时,可以比一般的双季稻早一个月。钻秧的优点是可以躲过寒流袭击,保证收成产量,缺点是密植过稀,产量不高,适用于那些高 海拔,容易受冷空气影响的山田。

像“钻秧”这种生产劳动细节,几乎没有人会写起它,看起来微不足道,但放在土楼文化的高度上,认识土楼,了解土楼的生产劳动历史,就不能不知道什么是“钻秧”,可以把“钻秧”编排成生动的故事。我的回忆录中还有很多生产劳动细节的描写,你要认真观察,才会发现其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


2006-5-12 15:27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weili

#5  

“接手书公社文化站工作。”缺个字吧?

“一般临河的土楼虽然是都是沿河而建,”多个是。

友明,我这次看‘白鹿原’倒是一点不费劲,以前象罔、白荒地等让我看,我一看开始,以为他又七大姑八大姨,弄几个女人来赚眼球。

你的土楼,让我知道我对中国农村了解太少。(虽然我现在干农业)  所以才下决心老实看‘白鹿原’。

我想陈忠实写出‘白鹿原’,又是天时地利人和,中国应该出这么一本书了。早晚会有人写出的。

听说他后来当了作协主席,又尝试写戏剧,忙得晕头转向。写不出第二部如此小说,我想还是他根基不够。

当然,写出这一篇就非常不容易了,估计也累得够呛。

关于土楼,你想想,能不能写一个象‘白鹿原’那样的小说,时间还错开呢,和他的不重复。看来要充分展开你的“梦”了。


2006-5-25 20:50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youming

#6  



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weili at 2006-5-26 01:50 AM:
“接手书公社文化站工作。”缺个字吧?

“一般临河的土楼虽然是都是沿河而建,”多个是。

友明,我这次看‘白鹿原’倒是一点不费劲,以前象罔、白荒地等让我看,我一看开始,以为他又七大姑八大姨,弄几个女..

错字改了!文化站就一个人,所以接手文化站工作没错。

我在家里没时间看小说,周末到父母家照顾他们时才抽空看些小说。我看这部小说是非常仔细的,获益匪浅。我觉得写长篇小说需要三个方面:文化底蕴、素材积累和写作技巧,缺一不可。想走捷径,写不出好作品。


2006-5-25 21:52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weili

#7  

美国的DANIELLE STEEL,写了五部长篇都没人要,可她坚持写。现在她写的东西也不深刻,但她摸索出了写的技巧。她还是每年出一本,是个极大的富翁,拥有着自己的庞大读者群,大家都需要消遣贝。

我刚出来时读她的书,因为她语言简单,易读,通过她的书,我了解了美国文化。

写长篇不一定非要严肃深沉、黑云压境的,能做到娱人娱已,目标就达到了。


2006-5-25 22:08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fancao

#8  



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youming at 2006-5-25 07:52 PM:


我看这部小说是非常仔细的,获益匪浅。我觉得写长篇小说需要三个方面:文化底蕴、素材积累和写作技巧,缺一不可。想走捷径,写不出好作品。

同意!


2006-5-25 22:15
博客  资料  信箱 短信   编辑  引用

pugongying

#9  

一见标题就知道是小说的最后了。一下子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
你写了那么多土楼,总感到你对土楼永远,永远有写不完的事情。今见到你和土楼说再见了,我倒是替土楼难过起来了。土楼要是有生灵的话,他一定是非常非常地感谢你。所以今天这最后一章节我是一边激动一边读完的。

[土楼]写的很实在,也很美。[土楼]能够把读者与土楼拉近,可以说是土楼成功的一方面吧?
看[土楼]时,总是有一种为你惋惜的感情,你那么优秀,那么有才华,却在农村消耗了那么长时间。
虽说你干什么活干的都那么好,但总感到那不该是你里所当然做的事情。(看我的坏思想;)
每每读到你写户青连知情的待遇都没有时,心里很为你叫屈。
但现在一想,如果你要是和知情一样早早被招工回城的话,可能就写不出来[土楼]了。
真感到[土楼]的代价很大呀!

看你的[土楼],有时会想一想什么是幸福感?什么是成就感?
我从你[土楼]中得到的答案是,只要你眼睛不是总往上看,你就会感到还是幸福的。
只要你能把眼前的工作做的漂亮,你就有成就感。(别笑话我,俺知道你从不写这些大话的)。


2006-5-26 00:05
博客  资料  信箱 短信   编辑  引用

兰若

#10  

土楼岁月塑造著整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我。

      土楼岁月的精神激励着我走上“而立”之年的人生旅途。

      土楼岁月磨炼的意志够我今生今世受用。

      土楼岁月的往事,如烟如雨,飘荡著、飞舞著,是那样遥远,又是那样清晰,召之即来,挥之不去。

      土楼乡情是我永世的恋情。

多好啊,有时看似不顺利的经历却是一生的财富,财富不等同于金钱,就象幸福不等同与快乐。。。。只要时时刻刻都positive...这点我差得比较远,所以我看到这样的人就先敬佩几分。。。。


2006-5-26 00:09
博客  资料  主页 短信   编辑  引用

youming

#11  



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weili at 2006-5-26 01:50 AM:
#5

友明,我这次看‘白鹿原’倒是一点不费劲,以前象罔、白荒地等让我看,我一看开始,以为他又七大姑八大姨,弄几个女人来赚眼球。

你的土楼,让我知道我对中国农村了解太少。(虽然我现在干农业)  所以才下决心老实看‘白鹿原’。

我想陈忠实写出‘白鹿原’,又是天时地利人和,中国应该出这么一本书了。早晚会有人写出的。

听说他后来当了作协主席,又尝试写戏剧,忙得晕头转向。写不出第二部如此小说,我想还是他根基不够。

当然,写出这一篇就非常不容易了,估计也累得够呛。

关于土楼,你想想,能不能写一个象‘白鹿原’那样的小说,时间还错开呢,和他的不重复。看来要充分展开你的“梦”了。

我现在的梦就是回土楼老家,展开土楼资料的全面收集,最好是盖大土楼的过程细节,民俗的民风的历史的艺术的最佳。有必要组织一个写作班子,当然还要有几个同僚,不知谁要和我一起做这个梦?

有谁会在梦里和我通行?

梦醒了!还是要起早贪黑打工


2006-5-26 11:54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youming

#12  



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weili at 2006-5-26 03:08 AM:

美国的DANIELLE STEEL,写了五部长篇都没人要,可她坚持写。现在她写的东西也不深刻,但她摸索出了写的技巧。她还是每年出一本,是个极大的富翁,拥有着自己的庞大读者群,大家都需要消遣贝。

我刚出来时读她的书,因为她语言简单,易读,通过她的书,我了解了美国文化。

写长篇不一定非要严肃深沉、黑云压境的,能做到娱人娱已,目标就达到了。

说得不错,我们的风格不同,但对文字的热爱是共同的。


2006-5-26 11:58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youming

#13  



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pugongying at 2006-5-26 05:05 AM:

一见标题就知道是小说的最后了。一下子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你写了那么多土楼,总感到你对土楼永远,永远有写不完的事情。今见到你和土楼说再见了,我倒是替土楼难过起来了。土楼要是有生灵的话,他一定是非常非常地感谢你。所以今天这最后一章节我是一边激动一边读完的。

[土楼]写的很实在,也很美。[土楼]能够把读者与土楼拉近,可以说是土楼成功的一方面吧?
看[土楼]时,总是有一种为你惋惜的感情,你那么优秀,那么有才华,却在农村消耗了那么长时间。

虽说你干什么活干的都那么好,但总感到那不该是你里所当然做的事情。(看我的坏思想;)
每每读到你写户青连知情的待遇都没有时,心里很为你叫屈。但现在一想,如果你要是和知情一样早早被招工回城的话,可能就写不出来[土楼]了。真感到[土楼]的代价很大呀!

看你的[土楼],有时会想一想什么是幸福感?什么是成就感?我从你[土楼]中得到的答案是,只要你眼睛不是总往上看,你就会感到还是幸福的。只要你能把眼前的工作做的漂亮,你就有成就感。(别笑话我,俺知道你从不写这些大话的)。

蒲公英:

看了你的评语,我的眼眶盈满泪水,有什么比读者的理解和肯定更值得骄傲呢?

但我还不能对土楼说声再见,只要在我的梦里在掠过土楼往事的镜头,我就会把它们补充进我的“土楼岁月”里,所以,我的“土楼岁月”也和我的土楼一样,永远不会完结。

有机会我会专门写一篇写完这部回忆录的感想,以回报读者的关爱。

但我更想知道蒲公英MM究竟是长得怎么样?为什么会忽然让我流泪?


2006-5-26 12:12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youming

#14  



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兰若 at 2006-5-26 05:09 AM:
土楼岁月塑造著整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我。

      土楼岁月的精神激励着我走上“而立”之年的人生旅途。

      土楼岁月磨炼的意志够我今生今世受用。

      土楼岁月的往事,如烟如雨,飘荡著、飞舞著,..

兰若:

我现在才知道你是小丫头片子,头脑很机灵,谜语考不倒你。

在乡下的时候,我也认识一个小丫头片子。白天,她经常跑到屋外去放野,望着墨刁刁的积云,在风中奔跑;或者在在谷堆上打滚,看云隙间流下来的阳光,照亮了金黄色的稻絮;她望着大癞鹰在天空盘旋,便能判定哪儿有野兔藏匿,迎着风中散播出的特殊气味,抖手扔出石块,遍能惊走草丛中的山猫......

什么时候我带你去找她,你们比比看谁厉害?


2006-5-26 12:22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兰若

#15  



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youming at 2006-5-26 05:22 PM:

兰若:

我现在才知道你是小丫头片子,头脑很机灵,谜语考不倒你。

在乡下的时候,我也认识一个小丫头片子。白天,她经常跑到屋外去放野,望着墨刁刁的积云,在风中奔跑;或者在在谷堆上打滚,看云隙间流下..

Hi, youming, 现在才知道是你出的谜语,回去考了一下古,果然。。嘻嘻。。瞧我这记性。。。很faint...我很喜欢你描述的那个女孩,很活泼可爱,我是不及她的,我整个一家里蹲,, 只是在某些时刻,我比较活泼。。。;)



思无邪.
2006-5-27 13:27
博客  资料  主页 短信   编辑  引用

兰若

#16  

又看了一下你其他的文文,才发现原来是个帅GG,只是弹吉它的指法不太对奥,,厚厚,以后你的文文偶一定提。。。。


2006-5-27 13:29
博客  资料  主页 短信   编辑  引用

pugongying

#17  



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youming at 2006-5-26 05:12 PM:

蒲公英:
但我更想知道蒲公英MM究竟是长得怎么样?为什么会忽然让我流泪?

40章的土楼,除了这章再没见你夸了个漂亮女人。所以俺可不敢当友明说自己好看。
对了,我86年底去漳州和珠海开会。记得到漳州附近的一个侨乡(没准是你家门口?)去买走私货,可把我们几个北方人搞怕了。在北方买东西讨价时,买的人还了个价后,卖主即便同意,买的人再三考虑,也可以放弃不买;可在那里不是,还了价后,卖主想卖,你就必须得买。我们也搞不明白实价是多少,说少了遭挨骂,说多了又怕被骗。
就感到闽南那边火车太少,交通不方便。我们从漳州经厦门(为观光)再到的珠海。都是做长途汽车。还好那边香蕉橘子很便宜,我们上车之前买了很多,坐在车上吃开了。沿途的景色对我们北方人来讲很美,现在都忘了,我想可能也看到过土楼吧。
等将来退休回国旅游时,从你土楼中找些景点去玩玩。


2006-5-28 00:01
博客  资料  信箱 短信   编辑  引用

youming

#18  

在这条线上谢过关心我的朋友.
另外,我写以土楼、知青和爱情的长篇小说已经基本脱稿,将近40万字,书名未定,要花费时间慢慢修改,大家有什么好的出版社也请分享一下。


2008-11-30 11:10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youming

#19  

《土楼岁月》书的内容比网络发表的多将近一倍,我贴几段书中的文字:

   在我离开土楼山乡之前半年,大妹被批准到美国西雅图自费留学,与姑姑团聚。再半年,弟弟也到西雅图留学。

   我一家的经历正是应了“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这句老话,这青山正是土楼山区大地山泉的拥抱和滋润,而得以在极其艰难困苦的境况中留存下来。对土楼山区,我们一家永存感恩之心,在我们如孤儿漂泊无依的日子里,土楼山区的乡亲们给了我们一个贫穷而温暖的家。

    我离开土楼山区后,户青问题的困扰并没有结束。80年代初期,工厂的工龄计算照顾知青,知青下乡时间可以计算工龄。龙海印刷厂在县知青办上找不到我的名字,我只好把那张在龙海一中初中毕业,但“未发毕业证书”的证明拿到县劳动局,县劳动局说还要“研究”,我花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请一位在县委工作的干部去帮助解释,他们才承认我是知青,享受知青工龄。

    我知道,很多户青的知青工龄不被承认,我经过波折,能享受知青工龄总算庆幸了。从这个问题上看,被遗忘、冷落的户青,是整整一代知青悲剧中的悲剧!反思这个独特的知青群体,我们各级领导同志们,我们的史学家,能一笑置之吗?

    我离开土楼山区6年之后,闽西南土楼就被美国卫星发现了,南靖成为被挖掘出来的“土楼王国”。土楼是“天上掉下的飞碟,地上长出的蘑菇”,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神话般的山村建筑模式”,人们追述历史,铭刻了南靖土楼的千秋史话:早在11世纪以前,勤劳聪慧的南靖人民就继承、发扬了远古的中原生土建造艺术,在各聚居点创造了独树一帜的土楼文化,现存土楼15000座,其中500年以上的有20多座。其形制多呈圆型、方形,是中国传统夯土民居系列最密集的地域。这些土楼具有聚族而居、安全防卫、防风抗震、防火防潮、冬暖夏凉的功能,是福建民居的典型杰作。让我们走进古老的南靖土楼,领略土楼神奇的建筑艺术魅力,探索土楼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感受土楼纯朴的民俗风格。

    父母1985年移民美国,我们全家7个兄弟姐妹1993年也全部移民到美国。如今,我们一家即使阅尽人家繁华,仍会想起曾居住过的土楼,从而温馨如故,亲切依然。有多少惜别之情,追怀之意啊……

    我学会了像土楼一样扎根大地,仰望蓝天,憧憬梦想。只要土楼在,我在,我的土楼岁月就永无止息。


2008-11-30 19:48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weili

#20  

真能写,40万字,佩服!
出版我小说的是北京的书商,我下次和他们电话联系时,会帮你询问一下。

先祝出版顺利

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youming at 2008-11-30 12:10 PM:
在这条线上谢过关心我的朋友.
另外,我写以土楼、知青和爱情的长篇小说已经基本脱稿,将近40万字,书名未定,要花费时间慢慢修改,大家有什么好的出版社也请分享一下。




因为无能为力,所以尽力而为。
2008-12-1 21:55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youming

#21  



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weili at 2008-12-2 02:55 AM:
真能写,40万字,佩服!
出版我小说的是北京的书商,我下次和他们电话联系时,会帮你询问一下。
先祝出版顺利!
先祝出版顺利


只是个粗稿 ,离出版还很遥远,只是借伊甸探听一下出版社的消息。


2008-12-1 23:09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冬雪儿

#22  

友明不得了,小说都写了四十万字啊!祝贺!


2008-12-3 03:09
博客  资料  信箱 短信   编辑  引用

youming

#23  



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冬雪儿 at 2008-12-3 08:09 AM:
友明不得了,小说都写了四十万字啊!祝贺!

这几天再看了一几遍,不满意!看来要大手术,什么时候修改完很难说。谢了!反正在随便说说,就当灌水!


2008-12-3 23:11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 上一主题 纪实录 下一主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