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之大 - 非学问大 乃排场大
鲁宁
中国的大学之“大”,在于校门之豪华壮观;在于绿化草坪花坛之气派了得;在于科研经费浪费之普遍;在于学术腐败之烈;在于“学阀”和“学官”治校......
根据北京海淀区政府提供的材料,北大一年的接待费相当于一个中等省份的规模,清华一年召开的国际学术会议在300到400场之间,平均一天一场。
北大挂不住脸了,推出该校国际合作部部长助理王勇出来辟谣:声称“北大要达到中等省份的外事接待费用不大可能。海淀区报告所指大概是北大外事接待的数量和规格与中等省份差不多。北大每年约接待两万人次,而他并不知道每年外事接待的具体花费,但应该是以万为单位的。”
王勇的官儿太小,顶多比处级鲜朗点,他的解释纯属欲盖弥彰。其“不大可能、大概、并不知道、应该是以万为单位”之类的说词含混不清,整个就是“此地无银三百两”。
清华比北大聪明,我还没看到该校出来辩解什么,其装傻的选择与这几年清华“闷声大发财”的作派一脉相承。
我早就说过,北大乃至国内所有的官办高校原本就称不上真正意义上的高等学府,而是典型的“学衙”。这不,北大一解释,反倒让民众知晓,北大居然还内设有“国际合作部”。都说中国庙多、方丈多、和尚多,可本届乃至历届中央和地方政府却也未曾设个什么“国际合作部”的。
官办高校既然是“学衙”,就得按衙门来定级,北大正部级,底下的“国际合作部”当属正厅级,牛啊!甭管咱们纳税人缴多少税款,也不可能满足林林总总的正部级、副部级、正厅级“学衙”的无底洞似的耗费。
海淀区的行政级别比北大低两级,前者想要加快经济发展巴不得北大的排场越大越好,事实也真如此,北大如此奢侈,清华国际交流如此盛行,海淀区内五星级宾馆当然不够用,所以,区政府才决定继续大兴土木的。然而,当下宏观调控风头仍紧,续建“五星”得由上头来审批,于是乎,海淀区才会把北大清华之类的“巨大需求”作为续建“五星”的“可行性素材”上报。只不过一不留神,却被好事的记者挖到了平时绝对不可外扬的新闻素材......
中国的大学之“大”,在于校门之豪华壮观;在于绿化草坪花坛之气派了得;在于科研经费浪费之普遍;在于学术腐败之烈;在于“学阀”和“学官”治校;在于机构林立重叠;在于撞钟的和尚多于教书匠;在于学术派系互相倾轧;在于商业化氛围压制直至取代学术氛围;在于滥(乱)收费实在太狠太黑;在于人文精神的枯萎和学术思想的贫乏;在于金玉其外败絮其中死撑着门面......如此一切的一切,反映为经费的使用,必出现排场的奢侈和奢侈的排场,钱远永不够花,钱永远都不可能全部花到正经处。
前一阵子,国内高校尤其是部属重点高校的财务危机被媒体频频曝光,有人按照企业运作的经验断言,中国高校的财务危机将引爆部分高校破产。而我却非常乐观,特意在本栏撰文指出,破产说纯属杞人忧天之虑。我敢如此乐观,实乃国情使然尔。
何以见得?此乃中国的官办高校,首先是“阵地”,是为维护“某某形态”而存在着,而不是以塑造有思想,有独立人格,有社会责任担当的新一代合格的公民作为办学的惟一目的。
很多年了,北大之类一直吃“小灶”喂“精料”,因为有人有机构试图把北大打造为中国的哈佛,而北大的自我感觉更是飘飘然,以为只要投入继续倾斜下去,中国的哈佛除了北大还能有谁更具条件。歇着去吧,不彻底改变现有的办学模式,北大想成哈佛,门儿都没有--永远不可能有。
哈佛之大,在于大师之“大”。北大之大热衷于排场之“大”。拿哈佛之大比对北大之“大”,二者压根就不在同一个议事平台上。
【转自中国保险报,特此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