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转载]闽台女神信仰的文化内蕴
闽台女神信仰的文化内蕴
作者为福建省行政学院 黄建铭
自唐宋以来,在中国民间信仰活动中,闽台女神之多以及影响之大都冠于全国。女神深受人们的敬仰,信众广泛,成为沟通不同社会群体、增进社会认同的重要因素。那么,闽台两地缘何有众多的女神呢?这一独特的文化现象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思想、道德、伦理、信仰等内涵,值得关注。
一、形象魅力:传统的女神信仰主题
作为典型的女神信仰,妈祖、陈靖姑和太姥娘娘各个姿容温婉、慈眉善目,象征着美好、贤淑、奉献、自我牺牲。女神形象崇高伟大,一经民俗化、艺术化,深入民心,成为女神信仰长盛不衰的主要原因。首先从其内在品性来说,诸女神均以充满了普度众生的博爱情怀而著称,她们所体现出来的神性——慈祥、亲切、无私、利人,只讲奉献,不求回报,正是母爱精神的集中体现,与中华民族素以仁义善心的教化相结合,极易在人们心中引起共鸣,是一种内在道德美。其次从她们外在的表象来看,虽然有着不同模样,但都慈祥雍容,富有女性柔美的气质,给信众以亲和感。这种亲和感与人类伟大母爱相结合,充分地体现女神的博爱精神,增加其感召力,使贫穷卑微者不会感到自卑,罪恶之人也不必担心被抛弃。在民间传说中,陈靖姑法力无边,她为世人“医病、除妖、扶危、解厄、救产、保胎、送子、决疑”;妈祖身披象征吉祥的红衣,在茫茫大海上飘行,救渔民于危难;太姥娘娘作为“闽中人类的始祖”乐善好施,世代护佑着当地百姓。这些女神显现神迹时,她们较好地表现了母亲对孩子的爱,且不求任何回报,同时在艺术上充分展示了女神的妙相庄严。
中华民族勤劳智慧,崇尚仁义,爱好和平,习惯于实用理性思维。不难想象,广大信众除了对真善美的向往外,更多的是追求神通感应、现世的消灾免难、福寿康宁。而诸女神形象内在的道德美与外在的艺术美相结合,顺应了民心民情,无疑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因而千百年来香火不断。
二、生活基础:女神信仰的社会现实依据
闽台两地的女神信仰,在全国民间信仰中极具特色。闽台两地女神信仰如此普遍,并非偶然,当有其特定的缘由和现实生活基础。
闽台女神信仰在民间祭祀活动中,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具有实际行为,并表现于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中。无论是祖庙的“请香”、“接火”,还是家庭中的祈祷禳邪,都与人们的生命礼俗关系极为密切。大到公众性、社区性的祈雨、排难,小到生育护童,都与社会群体生活息息相关,是海峡两岸民众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闽台都为移民地区,女神信仰带有移民特征。闽南地区早在秦汉之时就有中原汉人移居,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汉人第一次大规模移民入闽,唐五代,更有大批汉人从中原迁入福建,据史料记载,闽人从宋元开始移民台湾,到明清时大量迁徙,福建人成为台湾社会历史发展最基本群体。在2300万台湾人口中,只有2%为原住民,其余80%均来自祖国大陆,其中闽籍人又占85%。闽台两地女神信仰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它的产生与闽台民众移民活动密切相联。
在中原地区所奉祀的女始祖神是女娲,她被奉为万物之母。迄今在中原地区仍供奉着女娲,每年农历二、三月举行祭祀。女始祖信仰实际上是女神信仰,她的传入如同中原人移民的历史一样,由中原一步步到闽,再由闽渡海到台湾。中原移民把祖籍地的女始祖神移植到闽台,构成民间女神信仰的主要内容。移民时代,面对瘴疠横行、瘟疫肆虐的蛮荒之地,在医疗条件极端匮乏的情况下,他们祈望风调雨顺、大地丰产、子嗣繁衍,因为人们认为“收获与生育密不可分”。古代,闽台移民如婚后没有生育子女,就去临水夫人庙祈求,以求得子嗣。如今,闽台两地民间不孕的妇女,还是争相向临水夫人神像祈祷,求陈夫人扶胎护产、保子佑妇。这样,以生育信仰为核心而产生的各种仪式、礼制、风俗上形成了闽台两地有褒扬女性的习俗。
三、制度作为:对女神信仰的导控
从历史上看,当大众文化一旦有了影响力后,统治阶层就会进行干预,或以提倡的形式促其发展,民间女神信仰亦然。当女神信仰代代相传,影响越来越大时,统治阶层出于巩固自身统治的需要,必然会利用这种发自民间的信仰,给予某种封谥,并进行大规模的兴修庙宇和朝拜祭祀活动,希望它们发挥社会凝聚功能,达到安定人心之效。无论是妈祖、陈靖姑还是太姥娘娘,都经过了由民间自发女神到官方钦赐的演变过程。宋宣和五年(1123年),给事中路允迪出使高丽返朝,奏称在海上遭遇风浪时,得到妈祖的保佑,徽宗遂下诏特赐圣墩庙号为“顺济”,这是妈祖显灵护航而首次得到了朝廷的封号赐额。南宋时期,随着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南移,偏安临安的南宋朝廷,想凭借妈祖神力,发挥水上优势,固守江南、护国安邦,于是开始屡屡晋封妈祖。妈祖逐渐取代了其他海神成为各地航海者普遍崇拜的偶像,其神职体系也因此被重新构建。元代的妈祖信仰,增加了儒家忠孝的色彩,得到了士大夫的支持。尽管元朝统治者最崇信佛教,很少给民间诸神封号,然而,元世祖忽必烈还是授予妈祖“护国明著天妃”的封号,使得妈祖在众神中脱颖而出。明太祖所赐的封号是:“孝顺纯正浮济感应圣妃”,永乐七年,朝廷赐予的封号是:“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弘仁善济天妃”。此后,凭借郑和下西洋,册封琉球国王等远洋海事活动,以及明中后期闽人向海外移民高潮形成等契机,妈祖信仰除了向台湾等地传播外,开始向东南亚发展。清初,万正色率兵攻占厦门和施琅进军台湾,均言得到了妈祖神灵的庇护。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清廷赐封妈祖为“护国庇民妙灵昭应仁慈天后”,妈祖的封号由此达到了“天后”这一最高的层次。此外,清政府还郑重下令把祭祀天后定为朝廷和地方官府的一种典礼,从而将妈祖信仰逐步推向了最高潮。
在闽台女神信仰中,一向有“海上妈祖,陆上陈靖姑”的说法。 陈靖姑是妇幼保护神,福州民间尊称她为临水陈太后、临水奶、娘奶等;台湾民间尊称她为娘奶、注生娘娘、太后及三奶夫人等。传说陈靖姑能“扶胎救产,保赤佑童”,对福州民众有着深远的影响。南宋淳年间,朝廷封陈靖姑为“崇福昭惠慈济夫人”,赐匾额“顺懿”。由于得到朝廷褒封,陈靖姑由普通民间女神一跃而为钦定神明,大大推动了陈靖姑信仰的传播。雍正七年(1729年),陈靖姑被封为“天仙圣母”。相传道光帝后难产,皇帝祈求临水夫人相助,后果然灵验。道光帝遂连呼“临水夫人真乃朕的再生父母”,陈靖姑因此被称为“太后”。咸丰年间,又被加封为“顺天圣母”,封号几近妈祖。
福建地区最早的女神,就是传说中的太姥娘娘了。在宁德市的福鼎境内有太姥山,传说远古时期有一女子曾在此修真,后得道成仙,人称太姥娘娘。据说她是“闽中人类的始祖”,世代护佑着当地百姓。
总之,从妈祖、陈靖姑到太姥娘娘,闽台山山水水造就了众多的女神。她们美丽、善良,千百年来救苦度厄,成为民众社会生活的精神支柱,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责任编辑:田悦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