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西康掠影
西康掠影
廖康
2015年5月13日
黎明女神的轻纱窸窣拂过天庭,也许那是云雀在振翅?冷峻的晨曦透入窗帷,令我跃起,不能再遐思冥想了。拿着相机,走出宾馆,走入磨西小镇的朦胧,走到贡嘎雪峰的脚下,走入一片玉洁冰清。朝阳还未露头,却已经把冰雪覆盖的山尖辉映得金光闪闪。随着太阳冉冉上升,醇沉的金顶逐渐淡化;好像坛中的黄酒倒入水晶杯中,迎着华灯举起,色泽由深变浅。阳光渐强,纯金似乎在贬值,越来越淡,竟至化为白银。美妙的时刻总是这么短暂!不是说金顶化作银锭就逊色了,而是叹惜这美妙的转变过程瞬间即逝。尤其是前面的金顶与后面的银山交相辉映的时刻太短暂了!也可惜我的摄影技术和设备欠佳,只能再现其美妙之万一。这是海螺沟冰川的远景。我渴望贴近它,但不行。私人车辆不得上山,而第一趟旅游车也要七点半才启程,我们必须等待。好在四川人勤劳,很多店铺已经开门营业。我吃了碗担担面,比在美国通常的早餐美味不知多少倍。这样等待比昨天漫长的干等好多了。
昨天,我们从成都出发,先走成雅后转入雅西高速公路。这是一条240公里长的天路,从雅安到西昌,穿越横断山众多峻岭,跨过青衣江和大渡河。由于许多地段不是依山建造,而是搭天梯、架高桥、悬空径直连接一座座崇山,所以称为天路。在其上开车并不觉得有多大差异,但看到远方转弯处其它车辆,就觉得它们仿佛在云间行驶。当然,别人看我们也当如是。想到这,就有些飘飘然。我们在天路上只走了一半,于石棉县下来,便开始了无聊的等待。通往海螺沟的山路狭窄。有时需要等下山的车放行通过后,才可以上山。现在还不是旅游旺季,我们竟等了一个多小时。结果错过了最后一次上山的机会,只得在“神汤温泉”泡澡,在磨西镇逛街。
四川人说磨西,听起来好像是“摩西”。如果John Webb知到这个地名,一定会与《旧约》挂钩。他虽然不懂中文,却言之凿凿地声称传说中的尧帝就是圣经里的挪亚。大洪水退去,挪亚方舟自然落在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上,一下来就到中国了。Webb 自信“尧”在语音上是从Noah, Janus, Jaus, Yaus转化而来的。这种“一音之转”的把戏,何新也多次运用。而到了远志明那里就集大成了:把希伯来人和中国人糅合成一团,把以色列文明和华夏文明中些许相似之处认定为遗传继承。“大胆断言,语音论证”已经成为一些牧师布道的时尚,忽悠了大批信众。他们若来到这里,一定会产生神圣的灵感,发现摩西的足迹。
但他们晚了,这里已经有了一座天主教堂,是中西合璧的建筑。既有狭长的窗户和高耸的钟楼,又有上翘的飞檐和低垂的瓦顶。圣乐响起,但不是浑厚的管风琴,而是尖利的唢呐。土洋结合不仅是这些形式,还有重要内容。长征时,朱毛曾在这里居住并召开磨西会议,确定了红军下一步的战略目标,因此这教堂已成为革命圣地。我们没有去朝圣,而是惠顾了一家牦牛角工艺品商店。开店的并非本地人,她们来自远方的城镇。冰川公园的开发引来万千游客,也吸引许多商人背井离乡来到这小镇。两年了,离冰川这么近,她们还没去看过。教堂倒是去过多次,但不是观赏建筑,也不是缅怀先烈,而是祈祷发财。这是同胞们对宗教的普遍态度。她们并不排斥任何宗教,但也不专一信仰某种宗教,而是崇拜所有的宗教。她们并不关怀彼岸,也许会关注来世,但更关心的是今生。对宗教的敬仰主要出于对现实的企盼——祛病、消灾、致富。
我的企盼只是上山。昨天下午未能上山看来是好事,否则怎会见到今晨日照金顶化银山的奇观?旅游车左旋右盘,开了很久才来到二号营地。原来贡嘎山是世界上相对高差最大的山,从山脚到山顶有6200米。当然,我们并没有攀升到山顶,而且海螺沟是个低海拔的现代冰川。与中国其它地方一样,这里到处都在兴建亭台楼阁,还有不少碍眼的烂尾工程。好在到了第二营地就见不到工程了。这里是一片原始森林,一条石板路带我们穿过步游长廊,号称是“世界第一洗肺中心”。千年的古树、新开的杜鹃和各种各样的花草环绕着我们,覆盖着石板路。透过繁茂的枝叶,偶尔能瞥见冰山雪岭。清新的空气沁人心肺,是否第一?无从比较。但确实让我感到净化了,仿佛遍体通透。
就像进入游泳池前先要淋浴一样,这样净化后,游客才有资格接近山顶。我没有看到山路,但我相信爱好登攀者一定会找到山路。我们都从三号营地坐缆车上山,又是一段相当长的距离才抵达冰川观景台,而且一路上可以透过窗口俯视山谷并看到树线以上的美景。在观景台看到的是贡嘎山40多条冰川中最大的一道,高与宽皆有一千多米,号称“大冰瀑布”。除了专业登山队员以外,普通游客只能观望,不得攀登。阳光下,冰川闪着灰白间杂淡蓝色的光,在郁郁葱葱的林木覆盖的山岭一侧显得孤傲,在碧蓝的天空衬托下显得神秘。这是我第一次见到冰川,久久凝望,相视无言。
冰川虽美,但我们还要赶路。回程似乎短了许多,不一会儿就到达山脚。我们朝着西北方向行驶,路过燕子沟“红石公园”。这里的红石与亚利桑那州的红石不同;石头本是青灰色的,只因长了铁锈红的苔藓,而成为“红石”。这种苔藓对生长环境要求极为苛刻;空气和水不洁净,它不生长。没有阳光,它不生长,湿度不足也影响它生长。而且还必须在海拔3100米以上它才生长。在不同的季节里,乃至不同的天气中,红石还会幻化不同的色彩,呈现朝红夕褚的奇观。由于苔藓没有完全覆盖石块,有些部位露出石头本色,更有一种斑斓之美。山中一条溪水两旁的石块上苔藓长得最多,夹在苍绿的山峡里,犹如从云端飘下两条巨大的赭红缎带。
绕过红石公园,我们往康定行驶。这条山路曲曲弯弯,一直向上。天越来越蓝,云越来越白,树越来越绿。很久不见一人,突然又路过几间瓦房,一个帐篷,几头黑牦牛和一群白山羊。有些路段正在修建,不太好走。所幸开车的是罗校长;他的驾驶技术娴熟,汽车是Volvo的SUV,因而如履平地。听说车子是学生送的,我开玩笑说:“您教什么?看来我应该改行了。”他说:“英语。”我惊叹道:“我也教过英语呀!可从没教出这么好的学生来。”后来我才得知,罗校长就任之初,那所中学是成都市双流区最差的。但一年后就一跃为最好的中学。随后十几年,直至今天,仍是双流区第一名。送他汽车的那位本是个差等生,那时罗校长是他的班主任,为他花费了不少心血,助他成为优等生。毕业后,他创业,向罗校长借钱。罗校长二话没说,倾囊相助。其实,这一路上,我已经注意到,罗校长情商极高。无论是对朋友,还是生人,包括餐馆的服务员,他都非常友善。不仅没有许多同胞对“下人”那种呵来唤使的做派,而且非常自然地与他们交谈,分享水果。我们俩一见如故、一路聊天、天南地北、非常有趣。
罗校长告诉我,他的老家在四川巴中南江县。那里有条小河,水一年四季都很凉,所以叫寒溪。为了发展旅游业,几年前,县文化局把它改名为韩溪了。县政府拨款,修建了一个小木屋,号称“截贤居”。还塑了两匹马,两个人:一个壮年、一个青年,下着象棋。又编出一个传说:那天月夜,萧何在此地追上了韩信,劝他回去,韩信不肯。于是,萧何与他下棋,说若赢了,韩信就得跟他回去;输了呢,任他出走。两人下了一夜,不分输赢。但这一夜,寒溪长水了。及至天明,水深一丈,无法渡过,韩信只得随萧何回转。萧何一路再三劝说韩信,分析天下形势,盛赞刘邦的雄才大略,并保证刘邦一定会重用他。这才使韩信回心转意,决计辅佐刘邦。文化馆的才子,罗校长当年的学生还写了副对联,刻在木屋的门廊上:不是韩溪一夜水,哪有刘家四百年。
我说这对联虽然平仄不甚相适,但蛮有气魄的。可那二人下棋的雕塑不对劲。那年头,大概还没有今天这种象棋呢。即便有,也不应有“楚河汉界”的字样,更不应有炮。唐代的象棋谱《樗薄象戏格》就没有提到炮。北宋初年的程颢有一首咏象棋的诗,也没有提到炮:“大都博奕皆戏剧,象戏翻能学用兵。车马尚存周戏法,偏神兼备汉官名。中军八面将军重,河外尖斜步卒轻,却凭纹愁聊自笑,雄如刘项亦闲争。”炮这个兵种,是最后加入的,现代的象棋是北宋后期定型的。
罗校长说,他见到那些胡编乱造的玩意就批评他学生了。还告诉他,萧何月下追韩信是在陕西汉中发生的事,离四川的南江县还有好几百里。编这么个故事会贻笑大方的。他学生说:“哪里有什么大方?游客中有几个懂得?再说了,追韩信的故事,谁知道是真是假?谁知道是在哪里追上的?连赤壁大战在哪里打的都有争议呢,谁会在乎追上韩信的具体地点在哪里呀?能够给县里带来旅游收入就好。”罗老师愤愤不平地说:“现在什么都打假。啷个旅游业的弄虚作假就莫得人管呢?”我安慰他道:“旅游景点的虚假和夸张对游客不会造成什么直接伤害。有些事情也说不清楚。天下第一泉有那么多,桃花源也不止一个。地方上把钱赚了,政府把税收了,游客心满意足,大家都高兴。至于那些假说,内行嗤之以鼻,专家不当回事。有心人呢,自会查书,无伤大雅。”
聊着天,不知不觉就到了康定。此处本是羌地,三国蜀汉称之为“打箭炉”。关于这个地名的形成,有三种说法:一说诸葛亮征讨孟获时曾在此处打造兵器,当然包括箭头。二说诸葛亮南征时,向此地头人借道,要求对方退后“一箭之地”,头人同意。于是诸葛亮急令郭达将军带一支特大的铁箭,星夜兼程抵达今日康定,在临近康定时郭达累死,而箭头却插进了康定城北高山的石头中。第二天射箭时诸葛亮耍了把戏,让头人以为箭射出去了,走到康定才找到。三说藏语称康定为“打折渚”,意为打曲(雅拉河)、折曲(折多河)两河交汇处。这个音译与“打箭炉”近似,却不如“打箭炉”好记。久之,便叫成“打箭炉”了。显然,第二个是传说,无稽之谈。可悲的是,人们对此津津乐道,不以为耻。可见为了成功,不择手段玩权谋在我们的文化中有多么大的影响。我认为第三种说法可信,也与第一种说法相关。这一带是汉藏交融的地区,许多地名都是从藏语音译而来的。光绪年间,清政府才将“打箭炉”改名为“康定”。因为丹达山以东为“康”,取康地安定之意。
康定虽然是川藏咽喉、茶马古道重镇,但是在中华大地上实在是个不起眼的小城市。只因一曲《康定情歌》和杨百翰大学歌舞团的演唱,使这座小城驰名世界,每年都有两百多万国内外游客要来看看“跑马溜溜的山”,欣赏木格措的高原湖泊、原始森林、温泉、雪峰、及长达八公里的千瀑峡等秀丽景观。但我们只是经过,令我印象深刻的仅仅是穿城而过的折多河。严格说来,是康定城沿河修建。河岸用石头砌成,河上有十多座桥梁。河不宽,河水湍急地从折多山奔腾而下。以前总是冲得山石滚动,仿佛在发怒吼叫。有位叫王春冰的诗人写过一首七绝,借景抒情:“风簸琼珠下四桥,楼台卷动地天摇;不平何事君知否?浪比钱塘十倍高。”折多河夹在山谷之中,两岸发展余地有限。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一位新上任的官员突发奇想,要让折多河“扛个盖盖”,并在盖上建街。专家们都附庸官员说这盖河建街的主意可行。尽管有众人非议,他们还是从下桥开始打桩砌堤,大干起来。
偏偏那一年康定的雨水来得特别早。端午节刚过,大雨就开始下个不停。随后爆发了百年不遇的大洪水,史称九五洪灾。咆哮的折多河把几条街都淹没了。河盖工程遂告失败,那位仁兄也丢了官职。洪灾之后,康定展开了大规模的重建工程。河堤用麻条石砌筑,还修起了汉白玉的栏杆。河中的沙石清除了,河道加深了。许多旧房子拆除了。两岸的街道拓宽了。河水孱孱流过,怒吼之声不再,康定已经焕然一新。但当我在城头一座大桥上拍照时,一辆重型卡车开过,桥身明显在颤抖。
下午离开康定后,我们一路下坡直奔泸定。路上见到不少骑车的旅友相向而来,也见到十来个徒步的行者。罗老师告诉我,他们是从成都出发,要去拉萨。多数是男人,也有个别女性。一个个都是好样的!有些路段相当陡,只好推车。沿途还见到两个“驴友之家”,提供修车和食宿服务。如果年轻十岁,我也许会走一趟。如今只能望车兴叹。
泸定出名,对于我们这几代人来说,当然是因为红军在长征途中飞夺泸定桥。那是写入课本的英雄故事。我这是第一次来访,亲眼见到这座桥才知道它比照片上的还要雄伟。桥长一百米,宽三米,由十三条铁索组成。底下九条,横铺木板,每边各两条作为扶手。构成铁索的12164个铁环,每个上面都刻有标记,以便进行质量追查。桥头拉铁索的装置坚固拙朴,一看就是百年大计。事实上,此桥1706年竣工,已经使用了三百多年。桥亭上有康熙御书“泸定桥”三个大字,笔触粗壮凝重。两旁还有胡耀邦书写的联句:“飞身可夺天堑,健步可攀高峰”。词句对不上,字迹显轻飘,与康熙那三个字极不相配。门廊上的对联不应写草书,就像匾额不应写小楷一样,这个道理还需要解释吗?桥亭对面还立有御碑,记述造桥的始末。碑文提到此地历史云:“打箭炉未详所始”,又提到平定西泸叛乱之后,修建此桥,方便军民,并敕令:“协力维护……永保勿坏,以为斯民贻无穷之利”。虽然附近已经有其它桥梁,此桥主要用来经营旅游,但我仍见到一些当地人使用,尤其是在早晚不收门票之时。
看着这座固若金汤的大桥,回想飞夺泸定桥的故事,令人难以置信。不要说川军有两个营的守军企图阻挡红军在此过大渡河,就是有两个士兵,藏在桥头石墩后面,每人一杆枪,便可以轻易守住拆掉了木板的铁索桥。在铁索上爬行,速度能有多快?又没有任何遮挡,那还不是白白送死吗?但红军的二十二位突击队员,冒着“枪林弹雨”,经过两小时激战,据那场战斗的总指挥杨成武说,竟然无一阵亡(另一说阵亡了四名),就夺占了泸定桥。你得期待受教育者具有什么样的智力才能相信这个故事啊?更可能的是,根本无人把守。桥拆了,木板点燃后,守军就撤了。川军不是被收买了,就是被吓跑了。他们也的确没有理由为中央军卖命,跟红军交战。
今天傍晚,聚集在桥对面纪念广场上的二百多人是来跳舞的。不仅有大妈,也有不少中老年男子。但音乐不是《小苹果》,而是一首慢节奏的舞曲。他们排着三行队列整齐一致地举手投足,缓缓地且行且舞。动作简单,好像在消化晚餐。
2015年5月14日
又是一个迷人的黎明。淡淡的晨雾飘浮在大渡河上,掩映着朦胧的曙色,抚平了湍急的水流,遮挡住嶙峋的礁石,似乎驯服了这条汹涌暴躁,无法航行的河流。西岸陡峭的山岭上,一道晓岚像丝带般缠绕在腰间。朵朵白云在山峦间起伏,在山头上歇脚。岩体破碎,岩石裸露的地貌特征不见了,交错的沟壑与凹凸的山崖也平添了几许妩媚。东岸,泸定县渐渐从沉睡中醒来。睡眼惺忪的窗户一个个亮了,半明半暗的楼房逐渐有了活力;时不时传出一声喊叫,打破山城的宁静。一辆汽车轻轻开来,小贩们开始在街上摆摊,我也应该回宾馆叫醒同伴了。
今天我们去雅安,回成都。在四川和西藏之间曾有西康一省,省会分别设于雅安和康定。父母在两处工作过,我是在雅安出生的,故名。但自从我二岁半迁居北京以后,这是第一次回故乡。心中难免忐忑不安,有所期盼,又有所担忧,不知见到自己的出生地会有什么感受?妹妹和她的闺密郑书记你一句、我一句拿还乡人开玩笑;说一定要去那医院看看,还得到妇产科查查有什么记录,生日究竟是哪天,再问问是谁接的生,用哪把钳子夹坏了脑袋……
经过汉源县清溪镇,罗校长建议去参观此处的文庙。这是一个小小的乡镇,坐落在山谷深处。郁郁葱葱的枝叶丛中,冒出青灰色鳞次栉比的屋顶。最喜偏有两家把房子漆为橘色,远远望去,端的是万绿丛中一点红,在视觉上成为镇子的焦点。路旁有大片大片的樱桃林,本地称这种大樱桃为车厘子。青翠的叶子下面,鲜红的樱桃一簇簇闪着诱人的光。在罗校长和我的反对下,两位女士才暂时遏制住购买的欲望,先去了文庙。
孔子的庙宇我见得多了,本来没有多大期待,但这一座委实令我刮目相看。穿过一条小街,路过震灾后襄阳市帮助重建的小学,眼前豁然开朗。左边一面桔黄色的古墙上大书颜体“万仞高墙”四字,拙朴厚重。而且墙皮有些剥落,透着古意盎然。我不喜欢古建筑漆得鲜红油绿、水灵灵的。这面墙意味着里面的建筑还没有翻新毁坏。大墙拐角处有扇小门,间杂青草、半覆绿苔的石板路引我走进另一个时代。
文庙的规模比北京和曲阜的小多了,但四株参天古杉充盈着历史的气息和博大的气魄。其后便是一座四柱三门的石牌坊,名曰棂星门。坊顶有四根镂空雕龙缠绕的冲天柱,精美罕见。《说唐》里杨林的兵器“囚龙棍”应该就是这样的。坊梁上布满浮雕,雕的是一位状元喜气洋洋地打马游街,官员们形态各异。这大概是表现光绪年间清溪县出状元时庆祝的盛况。这里还有2002年才树立的“状元碑”,将1977年恢复高考后,汉源县文、理科高考前三名考生的名字全部隽刻在上面。在这天高皇帝远的偏远山区,时光好像定格于民风淳朴的古代。没有战乱,没有文革;乡民尊重知识,器重读书人的古风凝固成为石雕,鼓舞着一代又一代学子。
棂星门后面是半月形的泮池,四周砖砌围栏上雕有天马、灵猴、金蟾、仙桃。走过状元桥,入戟门,便见大成殿。这些并不稀奇,稀奇的是大殿墙基正面的一个镂空雕龙,其造型非常奇特,我以前从未见过。龙头好像一老人,龙角不那么突出,似乎就是浓重的眉毛而已。龙身不像传统中国龙的长躯,却与西方龙的短体近似。更稀奇的是,整个文庙没有任何破坏的痕迹。虽然修缮过,也没有翻新的样子。仿佛是一位老人,无病、无伤、悄悄地、优雅地老去。大殿内坐着一位长者,礼貌简洁地回答我们的问题。条案上摆着登记簿和善款盆,你捐得多也罢,少也罢,长者不动声色,照样礼貌简洁地回答问题。
这一带是古代青衣羌国的故地。“羌”是甲骨文中唯一的氏族称号。鉴于炎帝为姜,且姜、羌在甲骨文中混用,这两个字均指头戴羊角头饰之人,代表以羊为图腾的同一个游牧部落,活动于今日的四川。黄帝为姬,是居住在姬水的部落,因发明并使用轩冕,又称为轩辕氏,生长于今日的陕西。从他们的名称所表达的意思来看,黄帝的部落似乎比炎帝的要发达些,一些传说也表明黄帝更注重手工业、医学、算数与音乐。炎黄都曾与蚩尤作战,炎帝失利,黄帝取胜,也许是炎黄联手打败了蚩尤。后来炎黄又在阪泉大战,黄帝打败了炎帝。据说,最终两个部落渐渐融合,由西北进入中原,成为华夏民族的始祖。
虽然在书本上学过中华民族的历史,但脚踏在历史的源头之一,尤其是在这文化结晶的殿堂之上,尤其是在远离故国二十五年之后,感觉似乎不同,似乎有所触动。我说不出那是一种什么感受,只觉得心中有些沉重,走出文庙的步子迈得相当缓慢。
采购了樱桃、黄杏、花椒等汉源特产后,我们又拐上天路,向北行驶。愈接近雅安,我那忐忑的心情反而愈平静。这座以川西咽喉著称的古城的原始居民本是羌人,但秦灭楚后,迁楚遗族严道入蜀,并以其名建立了最早的县城。直到隋朝,此地才称作雅州。清雍正七年升州为府,始叫雅安。由于多雨,人们传说这里是女娲补天的地方,还有谚语“西蜀天漏”一说,自然就有“雨城”的称号。雅安有一种小鱼,肉质细嫩,是贡品,美其名曰“雅鱼”。凡气候湿润之处,人们的皮肤自然光润,加上此地有29个少数民族,杂交出良种,所以美女如云。于是,便有那好事文人押着韵道出雅安三绝:雅雨、雅鱼、雅女。其实,真正让雅安出名的是熊猫。世界第一只大熊猫就是在这里发现的,大熊猫栖息的核心地区一半在雅安,作为国礼的一百多头大熊猫都出自雅安。雅安能成为中国的优秀旅游城市和十佳魅力城市,多半也要归功于熊猫。奇怪的是,大学同学给我起外号时,并不知道我是在雅安出生的呀。
没有特殊原因,谁喜欢开车进大城市?只因要看看我的出生地,我们才没有绕城而过。雅安比我想象的繁华多了,像许多大城市一样,到处是人,到处是车,到处是商店,到处是高楼。若依我本性,我宁愿隔着青衣江观赏廊桥,我宁愿去爬蒙顶山,我宁愿走走碧峰峡或参观上里古镇。但回归故里也许是每个人心底的愿望。我们时间有限,没有停车去瞻仰街心那棵巨大无比的古树,没有在女娲雕像前驻留,而是直奔雅安市人民医院。那是一座十五层弧形的庞大建筑,没有任何特色。我在楼前照了几张相,没有任何感觉。
离开雅安,我久久无言。在我心头萦绕的是清溪的文庙,是海螺沟的冰川,是罗校长的友情,是妹妹和郑书记的玩笑和精心的安排。故乡,并不只是一个地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