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注册 | 登录 | 首页
作者:
标题: [原创]谦谦君子 温润如玉——袁嘉骐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冬雪儿

#1  [原创]谦谦君子 温润如玉——袁嘉骐

旧作

早在80年代初,他创作的绿松石雕《极乐图》在香港展出时就引起轰动,拍卖底价为180万元,为当时玉雕界最高价。海内外80多家新闻媒体对此作了报道。那时他年仅26岁。二十多年后的今天,他历经坎坷,琢玉不止,矢志在琢玉领域雕刻着人生,雕刻着生活。由于他的努力,由于他的勤奋,由于他的创造,生活回馈给他以掌声,以鲜花,以不尽的荣耀,然而他却依然是——


谦谦君子  温润如玉——袁嘉骐


      

朱晓玲


身高1米84,温文尔雅的袁嘉骐被评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是1997年的事。然而他为此所付出的代价却是20多年如一日的汗水和着泪水走出的一要并不平坦的雕玉之路

瘦瘦高高的袁嘉骐,看上去英俊、朴实,也极普通。普通得如若走在街上,谁也不会将他认作是一位有着丰硕成果,被玉雕界誉为奇才、怪才,在玉雕界掀起过一阵阵“袁旋风”的中国玉雕工艺美术大师。他设计、创作的绿松石雕、玉雕绝大部分被视为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或希世之宝。其中《降龙伏虎六臂佛》、《极乐图》、《国色天香》、《高山流水》、《水月观音》、《明月清风》、《八仙图》及白玉雕《紫竹园》、《佛光普照》、《莲花之五》、《游春图》等作品在海内外多次展出,获得无数的奖项。被 国家列为珍品的巨型绿松石雕《武当朝圣图》获国家级最高奖“真绝杯”奖,被 称为“中国一绝”;绿松石雕《高山流水》等作品获中国工艺美术最高奖“百花奖”;绿松石雕《虢国夫人游春图》等作品获部优奖;绿松石雕《吉祥仙女》等作品获省优奖。他曾多次到湖北省的郧县、郧西等绿松石矿产基地作资源及生产加工考查,写出了《绿松石综合利用研究》、《绿松石雕琢艺术基础研究》等论文。他还多交应邀赴台湾、香港等地参加海峡两岸玉文化交流和个人玉雕作品展。

1995年,香港新华出版社为袁嘉骐出版了个人专集《袁嘉骐绿松石雕集》。《中外珠宝大观》、《中国宝石》杂志、台湾《珠宝》杂志、《工人日报》、《人民日报》、《湖北日报》、香港《大公报》等报刊,先后对他的玉雕作品作过较系统的介绍。湖北电视台专题部为他制作的《人物春秋》、《绝技绝活》、《文化纵横》、《湖北专家》等专题在“今日名流”等栏目和中央电视台国际部对海内外播出之后,反响强烈。之后的1996年袁嘉骐被湖北省评为“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97年荣获省“五一”劳动奖章。1997年9月28日,这是袁嘉骐终身最难忘的日子。这一天的下午3时整,袁嘉骐在北京中南海紫光阁荣幸地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并在这一天被国家授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的荣誉称号。获此殊荣的,建国以来,在玉雕界没有几个,而袁嘉骐就是其中最为年轻的一位。

被誉为工艺美术大师的袁嘉骐,其实最早的时候并不是将玉雕作为他的终身职业,他自幼最爱的是绘画。可是多难的生活,使他的画家梦早早地夭折在萌芽之中。但是,如今的袁嘉骐对此似乎没有丝毫的悔意。他说:“绘画与雕刻的最高境界本来就是相通的。”更何况,他对玉的痴迷已到了忘我的境地。他可以几天几夜相玉不语,更可以几天几夜琢玉不止。缘到一块好玉,美玉,他可终日与之相伴,直至奖其雕刻成晶莹剔透、美不胜收的艺术品方可罢休。

1954年出生于世代书香门第的袁嘉骐,由一个工艺美术厂的普通工人,成长为今天令世人瞩目的工艺美术大师,其道路是非常坎坷曲折的。他的人生履历表上有过极其迷茫、困惑、无望的历史。这段历史正是他长心智,长意志的年龄。然而,生活在这个时候却给了他最严峻,最残酷无情的面孔。他同他的同龄人一样,初中刚毕业就当了知青,因病返城后待过业。袁嘉骐说他能有今天,一 要感谢那段充满苦难、艰辛的生活,二是要感谢在他幼时就将他送往美术班学绘画的严厉父亲。

早在60年代初,袁嘉骐还在不满6周岁的时候,在医学界很有权威的父亲袁盛瑞不知何故不让他子承父业。却早早地将他送到武昌实验小学业余美术班学习绘画。父亲实指望将聪慧勤奋的儿子培养成画家。可是好景不长,没等袁嘉骐小学毕业,轰轰烈烈的“文化大革命”就开始了。这是一场扼杀理想、扼杀智慧、扼杀一切聪明才智的“革命”运动。所有有理想、有抱负的人都难逃此厄运。袁嘉祺当然也不例外,加上他父亲,“文革”一开始就受到冲击,温暖祥和的家一夜之间被彻底倒了个个。从此家境每况愈下。书没法读,画没法画,他感到前途好渺茫,生活好无望。在这种无望的日子里,唯一能使他迷茫的心灵得到抚慰的,就是在家能偷偷地学画伟人头像。

1969年,初中毕业后,不满16岁,瘦弱如豆芽菜的袁嘉骐被下放到农村。说是投亲靠友,袁嘉骐其实投靠的是早他几年下放到农村的哥哥姐姐们下放的地方——湖北天门。但是他同哥哥姐姐们下放的又不是一个生产队。每天强体力的劳动,使本来就没有生活自理能力的袁嘉骐,每每放工回到住处,饭也不想做,倒头便睡。到下午上工时,不得不饿着肚皮,拖着疲惫的身子同社员一起上工……饥一顿、饱一顿无规律的生活,使他很快得上了胃病。因为经济的窘态,更因为对生活悲观失望到了极点,他甚至希望自己就这样病痛而死。因此他置严重的胃病而不治。直到后来因便血、吐血好长时间没得到应有的治疗,而在一次劳动中晕倒在田间,被农民发现扶回住处。下放在另一个生产队的哥哥姐姐得知消息后,风尘仆仆地赶到,只见小弟昏迷不省人事地躺在床上,放声痛哭……哥哥姐姐将他送到医院时,血色素只有4、7克。医生说:“再来晚一点,人就没救了。”在接受采访时,袁嘉骐的哥哥说:“他的小命是我捡回来的。”

1973年,他因病返城了。

在家待业期间,因母亲低微的工资(父亲因受不白之冤,悲愤交加而早逝。母亲因此受到牵连,工资一降再降)难以维持全家人的生计,因病返城的袁嘉骐当过搬运工,在服装厂当过洗烫工,在街道工厂做过临时工……总之,凡是能挣钱的活,无论有多累、多苦、多脏他都干。即便在这样苦苦难难的日子里,袁嘉骐一天也没有放弃过自己的追求。他一边打工挣钱,一边拜陈伟、王锦新等老师学习素描、油画、国画。这一阶段的刻苦学习,为他日后的玉雕事业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使袁嘉骐由学绘画艺术改学雕刻艺术的时间是1975年。这一年,他被招进湖北省工艺美术厂当了一名普通的工人。但是,他的理想不仅仅是当一名普通的工人……

1975年,是袁嘉祺的人生轨迹发生重大变化的一年,也是他由一名城市待业青年逐步成长为令国人骄傲的工艺美术大师的重要年份。这一年,他被招进湖北省工艺美术厂,当了一名普通的工人。

也许是命运之神对这个有着艺术天赋的男儿动了恻隐之心,或许是因为领导得知他有深厚的绘画功底,一被招进厂,他就有幸被分到车间主任梁邦正(那时梁是美术厂的技术权威)的名下学玉雕艺术。这一年,他21岁。

21岁才开始学习玉雕和雕塑,要想在这个领域有所建树,时间的确是晚了些。但是袁嘉骐天生就是一个勤奋好学、而且一学就入迷的角儿。加上他自幼学美术练素描、学国画,习油画的扎实功底,使他一接受玉雕艺术就出手不凡。

进工厂第三年的1977年,由他设计、创作的绿松石雕《骄杨颂》,就一举获得全国玉器五大类产品评比优质奖;1978年
他设计创作的绿松石雕《嫦娥奔月》入选全国工艺美术创作作品展。连续两年玉雕作品的获奖及参展,引起了同行业的注目,从而使袁嘉祺在省内乃至全国同行业小有名气。然而小有所成的袁嘉骐不为名所累,反而感到自己的艺术功底太浅,理论基础太差。常常为悟出的灵感不能在雕刻过程中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而苦恼万分。他深感到自己所学的知识远远不够用。在理论上如果不进行系统的学习,这辈子干到死,充其量也就是一个玉雕工匠。“如果是这样,那简直是我生命的悲哀。”袁嘉骐在接受采访时如是说。

一切机遇是为有准备的人而准备的。这句话用在袁嘉祺的身上似乎再恰当不过。1978年底,学习的机遇终于降临到袁嘉骐这位谦谦君子的身上,工艺美术厂送他到北京工艺美术厂学习。

在北京学习期间,他拜中国著名玉雕大师王树森和王德龄两位老先生为师。在他们的精心指导下,袁嘉骐刻苦、勤奋地学习,更深刻地悟出了玉石的神奇和琢玉的真谛。

1979年,由北京学成归来的袁嘉骐的汇报作品,绿松石雕《降龙伏虎六臂佛》经他精心雕琢问世后,在玉雕界再次引起不小的震动。《湖北日报》、《工人日报》等多家报纸都在显著位置对此作了报道。

绿松石雕《降龙伏虎六臂佛》被北京工艺出口公司以25000元的高价收购。25000元,这在当时的湖北省工艺美术厂简直是卖了一个天价,它可是全厂100多号人半年之多工资的总和啊。

1980年,是袁嘉骐在中国玉雕界再次掀起“袁旋风”的一年。这年,他创作了使他在中国玉雕界确立一定地位的绿松石雕《极乐图》。

袁嘉骐在雕刻《极乐图》的过程中,他一反佛教内容都比较单调 的旧习,环绕端庄稳重的阿弥陀佛,精雕细刻出一组怀抱各种器乐的伎乐天使的优美造型,在有限的空间,表达出极乐世界中一种无与伦比的吉祥、欢乐的景象。此作品1980年赴香港展出时轰动了整个香港,拍卖底价为180万港元。香港《大公报》等海内外80多家新闻媒体对此作了报道。由于那是一个封杀个人成果的年代,创作者不仅没资格带上他的作品到香港参加展出(他的领导代他而去的),就是在大篇幅的报道中也找不到创作者——袁嘉骐的名子。

瞧瞧,生活的是非曲直有时就是这样以颠倒再颠倒的面目对待纯良的人们。

然而,谦谦君子袁嘉骐对此毫不计较(他说计较不得,如若计较,那什么事也别想干了),他依然埋头干着他挚爱的事业——琢玉。他要用琢玉的毅力为自己琢出一片蓝蓝的天空,琢出绚丽多彩的人生……

因为执著,因为痴迷,袁嘉骐对自己从来就没有满足过。每一次的成功之后,他没有陶醉感和成就感,唯有的是危机感。
为了更多、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借鉴其中的精华为我所用,袁嘉骐不放过任何一次学习机会。接受采访时他说:“雕刻完《极乐图》后,我一点成就感都没有,只是深感到自己底气不足,欠缺的还是理论这一课。危机感非常强烈。我决意考学,很想脱产好好学习几年。”后来,他果真参加了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考试,而且以优异的成绩被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录取了,可是因种种原因,袁嘉骐再次无可奈何地与上大学失之交臂。

不读大学习心不甘的袁嘉骐,于1982年再次报考了湖北省艺术学院,同样以高分被湖北省艺术学院录取。经过多方努力,终于如愿以偿,成为湖北省艺术学院雕塑系的一名学生,拜读于著名雕塑家刘政德教授门下。这一次的学习,使他受益匪浅。大学读书期间,他除了认真学习本专业课程外,还多次不辞辛苦足迹踏遍祖国的名窟名寺。他的足迹到过龙门石窟、西安兵马俑陈列馆、西安古氏艺术博物馆、武则天陵墓、秦始皇陵墓、兰州博物馆、敦煌石窟、炳灵寺石窟、大足石窟等古代艺术宝库学习、写生、考察。

据专家考证,中国玉器雕刻艺术走过了它的朴素期、神秘期、恢宏期、精致期、繁琐期等几大阶段。其中以汉、唐时期的恢宏与精致被世人所推崇。袁嘉骐的作品正是继承了汉家风范和大唐气势,并在此基础上创出了新意,从而使他的玉雕艺术作品既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又有强烈的时代气息。最难能可贵的是,袁嘉骐虽然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不懈地追求,但是他绝不因袭前人的老路,而是实实在在地进行着艺术创新。无论是对佛教经典、民间传说,还是历史掌故、神话故事,他都能自如地游刃期间的同时又另辟蹊径,不断赋予传统题材以鲜活的生命力:或动中取静,或稳中求活,或险中求奇,开掘出新的境界和意蕴。在袁嘉骐的每一件作品中,无处不透射出一种非凡的想象力和浪漫情怀,给人们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和审美韵味。

袁嘉骐的独到之处,还在于他巧用俏色、玉皮、及至绺污。他对俏色的巧饰妙用构成了其作品的又一特色。在这些方面的艺术潜质,在他的很多作品中都可见到。如他在白玉雕《静月》的创作过程中,巧用白玉质地中稍深的、从各个角度看去苦隐苦现的一小片俏色,将其雕琢成一轮皓月,神奇地与观音形象互为观照,取观音显圣之意。真是巧用一片小小的俏色,给作品带来的艺术价值和艺术效果却是令人叹为观止。

袁嘉骐在接受采访时这样对笔者说过:“我对我所得到的每一块玉的珍爱,可以说到了吝啬的程度,我舍不得剔去那怕是一点点的绺污。”他的这句话,说得一点也不夸张。在雕刻《游春图》时,玉材的右上方有一大片绺色,若是将其部分去掉实不为惜,而袁嘉骐却不舍。经他精心雕琢,阳面呈现出琼楼玉阁云雾缭绕的景观,阴面则呈烟波浩翰之势……绺色的巧用,真给作品增添了巧夺天工之美笔。

保持玉质的自然美、质地美是袁嘉骐的又一绝招。在创作过程中,他擅长珍惜和保留玉石中精美的自然形状并加以强化,使之成为艺术作品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如绿松石雕《江雪》,其材料是一块花菜状的松石,石质并不见好。袁嘉骐取唐代诗人柳宗元《江雪》诗句的意境,保留石质的花菜状,然后将其点化为千堆雪,洞中雕琢一笠翁于江边垂钓。给人一种“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苍茫感和孤傲感……使一块不起眼的绿松石一跃成为罕见珍品,被《中国珠宝》杂志载文重点推出。

绿松石雕《武当朝圣图》,是袁嘉骐历时4年,呕心沥血,由一块重53公斤,高45公分,厚25公分的纯正、匀净的天蓝色巨型绿松石大料精雕而成。在创作过程中,袁嘉骐按玉料的自然纹理,采用兼工带写的手法,将朝圣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惟妙惟肖。他在作品的正阳面雕有87位仙道游山朝圣,人物造型雍容华贵中显露出仙风道骨,刀斧琢迹中透着“吴带当风”之神韵。背阴面设计了武当月色,金殿高耸,青松翠柏,亭台楼廓,小桥流水,百鸟投林及朝圣者夜归等意境。从而使整个作品气势磅礴,于宏伟庄严中蕴含着浩淼幽深的仙气。一种超凡脱俗,远离红尘,云雾绕身之感直逼观者。巨制之作《武当朝圣图》一经面世,就被行业内外公认为艺术杰作和旷世瑰宝。

而《佛光普照》这件白玉稀世珍宝,更是集袁嘉骐艺术风格之大成的杰作。袁嘉骐说:“雕琢《佛光普照》,是我从事玉雕事业以来经受的考验,承担的风险,遇到的奇迹最多最大,最出乎意料的一次。一次一次的有惊无险,那简直是对我灵魂和意志的挑战和磨砺。”《阳光普照》是由一块重达80多公斤的新疆和阗戈壁的子玉玉料雕琢而成。原始玉料的中部有许多杂质,在创作过程中由于对玉料必须挖脏去瑕,释迦牟尼像不得已一再后移。就在如若再向后移分毫,设计、创作方案必须改变的时候,奇迹出现了,佛像后面不偏不倚地出现了圆形的红俏色,恰似一轮佛光与火焰。就在大家为这佛光与火焰高兴欢呼的第二天,袁嘉骐因有事外出,就将其作品交给徒弟打磨,等他办完事回来,那巧夺天工的火焰没了。袁嘉骐望着几乎被彻底毁了的工件,心里那个痛呵……他连问几声:“这是怎么回事?这是怎么回事?”全车间静悄悄无一人敢做声。之后袁嘉骐整整一个星期面玉石不语。最后他痛下决心,是谁毁坏的就让谁弥补。他依然让那个将俏色打磨殆尽的徒弟继续打磨,他在旁边精心指导。又一个星期过后,奇迹再次出现,那消失了的红俏色又出现了,而且比第一次的色彩更加俏丽、逼真。红俏色与自然光线一对应,就熠熠生辉,耀眼夺目。使居中跌坐的释迦弁尼头部的周围佛光普照,火焰升腾;一面摩尼镜(如意镜)中端座着七尊小佛象,释迦弁尼周围则汇集着一组组民间流传的吉祥故事,12仙童穿梭其间;佛祖的后方侧是深不可测的崇山峻岭。《佛光普照》的上半部分充分利用了玉皮的俏色,雕琢了两个舒展飘逸的飞天鹤翱翔云端,与下部分祥和热烈的景象互相呼应,达到此处无声胜有声之灵妙,给人以强烈的空灵感、神圣感,使观者如入仙镜……佛耶!神耶!仙耶!

通常,在人们的想象中,像袁嘉骐这样才华横溢,成就卓越的人,日子一定过得舒适而幸福,其实事实并非如此……

结束采访,使我灵魂为之震动的除了对袁嘉骐用心血凝聚而就的、闪耀着智慧光芒的数不胜数的令人叹为观止的精美玉雕工艺品外,还有他那简陋、低矮的工作、生活环境。不可想象,那一件件出自他手的旷世珍品,就是他在那间低矮、狭窄、光线黯淡、倾斜得被划为危房的玉雕加工车间雕琢而成的。他的居住条件也十分的差,房子破旧窄小得与为我国的玉雕事业作出卓越贡献,并在海内外玉雕界享有盛誉的“工艺美术大师”无法划上等号。

当我对他的工作、生活环境表示不能理解时,袁嘉骐却淡淡一笑说:“我这样的居住条件,还是所里对我的照顾。”那口气满是“理解万岁”的同时,也有些许的酸涩……

古人云:“谦谦君子,温润如玉。”古人以玉之高洁喻人之美德,之纯粹。袁嘉骐就是这样一位温润如玉的谦谦君子。他以严谨的治艺态度和高洁的品德在美的世界里创造着生活,创造着绚丽多彩的人生。


2007-12-28 10:12
博客  资料  信箱 短信   编辑  引用

weili

#2  

“1997年9月28日,这是袁嘉骐终身最难忘的日子。这一天的下午3时整,袁嘉骐在北京中南海紫光阁荣幸地受到李鹏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这个李鹏好像可以去掉吧。:))


2007-12-31 11:21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weili

#3  

雪儿是好记者,介绍得非常详细。


2007-12-31 11:23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冬雪儿

#4  



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weili at 2007-12-31 04:21 PM:
“1997年9月28日,这是袁嘉骐终身最难忘的日子。这一天的下午3时整,袁嘉骐在北京中南海紫光阁荣幸地受到李鹏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这个李鹏好像可以去掉吧。:))

当然,我现在可以将他去掉。


2008-1-1 10:13
博客  资料  信箱 短信   编辑  引用

冬雪儿

#5  



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weili at 2007-12-31 04:23 PM:
雪儿是好记者,介绍得非常详细。

感谢为力的抬举!


2008-1-1 10:15
博客  资料  信箱 短信   编辑  引用

« 上一主题 纪实录 下一主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