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注册 | 登录 | 首页
作者:
标题: [转载] 人这一辈子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nyy

#1  [转载] 人这一辈子

人这一辈子



  在黛安办公室里看到这首诗,一开始不过是被那个标题绊住了眼睛。前不久写过的一篇文章里刚提到过在春天采摘雏菊的意象,而这首诗的标题恰恰是《我会采更多的雏菊》。

  读毕,心里微微地牵痛。

  黛安是从英国来的广告制片人。她说,这张纸还是我从伦敦带过来的,在办公室里帖了好几年了。其实,这不光是一首诗,还有一个故事在里面。黛安于是讲起其中的典故。

  有一个摩托车的牌子叫哈里戴维逊(Harley-Davidson),从前在欧洲大陆差不多有着可口可乐和万宝路的地位。可口可乐不一定比正广和汽水好喝,万宝路也不一定比云烟好抽。可是美国商人拿手的是制作品牌。人家跟你说了,你喝下去的不是糖水,而是欢畅喜悦的可口可乐感觉。你吸进去的不是烟,是尽情奔放的万宝路精神。哈里戴维逊也是美国商业文化的一个杰作。说到哈里戴维逊,欧洲人民就想到美国西部浩瀚的沙漠,残阳如血,一辆铁骑绝尘而去,身后扬起漫天沙土,酷毕帅呆。

  这样一个内涵外延及其丰富的品牌,到了九十年代中期,毕竟有些老迈,号召力不大够的样子。哈里戴维逊想要重振雄风,就找了广告公司,是黛安曾经工作过的一家。广告公司找人一聊,发现哈里戴维逊在好多人心目中其实还是有一席之地的。拥有一辆哈里戴维逊,属于不少男人的“毕生梦想”之一。问题是,在拖家带口的现实生活里,“毕生梦想”的重要性常常被柴米油盐比了下去。这些潜在消费者总想着,总有那么一天,手头宽松些了,工作不那么忙了,可以做自己真想做的事了,就去买辆哈里戴维逊驰骋一下。一转眼就过了一辈子,那么一天总也没来。广告公司就想,不行,不能眼看着这些消费者一天天蹉跎下去,得给他们危机感紧迫感。

  我们平时写广告策略,有个差不多的格式,透着那么的科学化,那么的深思熟虑。消费者群年龄多少多少,竞争对手谁谁谁,咱们优势如何如何,对手弱势怎样怎样,所以要如此这般。但是黛安她们公司那回给哈里戴维逊写的广告策略,把这些全给省略了,一张纸上就是这么一首诗。



我会采更多的雏菊
(The English Version)
http://yidian.org/viewthread.php?tid=2389&pid=11101&page=1#pid11101

如果我能够从头活过,我会试着犯更多的错。
我会放松一点。我会灵活一点。
我会比这一趟过得傻。很少有什么事能让我当真。
我会疯狂一点。我会少讲究些卫生。
我会冒更多的险。我会更经常地旅行。
我会爬更多的山,游更多的河,看更多的日落。
我会多吃冰激淋,少吃豆子。
我会惹更多麻烦,可是不在想象中担忧。
你看,我小心翼翼地稳健地理智地活着,
一个又一个小时,一天又一天。
噢,我有过难忘的时刻,如果我能够重来一次,
我会要更多这样的时刻。
事实上,我不需要别的什么。仅仅是时刻,一个接着一个,
而不是每天都操心着往后的漫长日子。
我曾经不论到哪里去都不忘记带上
温度计,热水壶,漱口杯,雨衣和降落伞。
如果我能够重来一次,我会到处走走,
什么都试试,并且轻装上路。
如果我能够从头活过,我会延长打赤脚的时光,
从尽早的春天到尽晚的秋天。
我会更经常地逃学。
我不会考那么高的分数,除非是一不小心。
我会多骑些旋转木马。
我会采更多的雏菊。

纳丁-斯待尔,时年八十七岁
美国肯塔基州路易斯维尔



  在这个策略的基础之上,诞生了一批挺轰动的哈里戴维逊的广告。其中一幅直接引用了这首诗,诗文旁边是一个风烛残年的老人的黑白头像。没有摩托车。只有很不起眼的哈里戴维逊的一个小小商标。商标下写着:“请在今天打某某号码,或者,你也可以等到明天。”
  我对黛安笑说,那个电话大概象疯了似地响吧。

  其实我想说,这可真是高手点穴的功夫。可惜一时想不出该怎么翻译。

  就那么举重若轻的一带,触到的是每个人内心里讳莫如深的阿基勒斯之踵。小时候若在中国大陆长大,一定背过这段话:“人的一生应当是这样度过的,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会因碌碌无为而后悔……”朗朗背诵的时候,是不识愁滋味的少年。只有长大起来,才知道这“回首往事”四个字里面的份量。人这一辈子,要做多少取舍。每一桩“得到”里,有着多少“放弃”铺垫作底。一路行来,怎样才知道对错?大抵凡人,总是兢兢业业想着不求无功但求无过地把日子过下去。一边克制着割舍着,一边又怀疑这些克制和割舍。到了“回首往事”那一天,会不会到底还是发现错过了这一生?

  这样的疑虑,琐琐屑屑积在心里,平时是不会去碰的,不知不觉就长成一块结石。往往到了中年以后,忽然作痛起来,诊断说是Midlife Crisis,治疗方案中常常包括一辆拉风的Jaguar跑车,或者哈里戴维逊。

  怎样的一辈子才是活得值得?这真是个天大的题目。体验和感觉,听上去是很虚无飘渺的概念,不能握在手里。功业和成就,可以物化量化,似乎比较踏实。我们这些凡人,在做取舍的时候,常常就把砝码放在可以量化的成就那一边。比如牺牲掉一些在院子里嬉戏的时间,争取考个高些的分数。牺牲掉一次去欧洲的旅行,在401K里多存几千块。牺牲掉和家人相聚的时间,争取一个在名片上好看的TITLE和涨工资时多出的几个百分点。

  八十七岁的纳丁-斯待尔回首往事的时候,发现那些可以量化的具体的成就,却是虚幻的。而原来以为是虚无飘渺的体验和感觉,才是最真实的——赤足走过泥土的感觉,在木马上旋转的感觉,在陌生的河流中游过的感觉。

  他把这些感想对我们说了,我们听过,点点头,又去各自忙着自己的营生,未见得真就从此放下了一片奋发上进之心。过了很多很多年,我们也老了,除了决定自己最后埋在哪里,也没剩下什么选择可以做了。想起这诗来,觉得这肯塔基老人的话说得实在是有道理,可惜当时没有往心里去。再去讲给年轻人听。

  然后循环往复。

  人生大抵如此。


2006-6-13 17:03
博客  资料  信箱 短信   编辑  引用

seeyourlight


#2  

喜欢这篇文章和这首诗。
谢谢这篇转帖,至少觉得我比较能听进心里去了,而且还不怎么老。


2006-6-14 09:27
博客   编辑  引用

weili

#3  

顶NYY的转文。

那天有好网友告诉我:你傻,而且没有城府。她说我夸你呢。

本人喜欢“傻”,认为“城府”没有用,净瞎耽误功夫。凭感情用事,就是犯了错误,嘿,大家还都高高兴兴地原谅了我。

打住。

赶紧送NYY菊花,希望他在这里玩得随心所欲。

第 1 幅


2006-6-14 11:34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nyy

#4  

谢谢为力和你的菊花!也谢谢seeyourlight捧场。多年前一个朋友曾寄给我这篇文章。这首诗中的那种返朴归真的感觉让我震荡很久。人不能总被眼前的价值所牵制。也要在自己的时间里去享受一下自然的空气。


2006-6-14 12:54
博客  资料  信箱 短信   编辑  引用

seeyourlight


#5  

欢迎NYY.
好文再顶一下


2006-6-15 09:49
博客   编辑  引用

« 上一主题 纪实录 下一主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