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原创]人向高處走
俗謂﹕“人向高處走﹐水向低處流。”什麼事情總要越做越好﹐才是人性所趨。但事情也有例外。據說現在國內有些年青人﹐本來是想努力奮鬥成為中產階級一員﹐但由於競爭太烈﹐又沒有足夠的毅力和決心﹐受到幾次挫折後﹐就再也不思上進﹐甚至也不工作﹐背靠大樹乘涼﹐啃爸媽的老骨頭﹐也無羞恥之心。
這種不思上進之情況﹐也不僅在於生活方面。就在我們文人寫作上﹐也有這種情況。有人喜歡寫作﹐這是好事﹐但卻不肯艱苦學習﹐自我提高﹐滿足於能夠寫點文章﹐寫寫詩或寫本書。特別在有東西出版在報刊雜誌上﹐或有書出版後﹐更以為自己水平很高了﹐再加上週圍親朋好友一捧﹐就飄飄然起來。既然已有名有利﹐還不好好享受生活﹖還要自討苦吃﹐學習提高做什麼﹖其實﹐有些人水平差到不知自己作品裡存在不少錯誤或不足之處﹐居然以大師級人物自居﹐或者被吹鼓手捧到那個位置上去。雖然有人因批名人而出名﹐但本人沒興趣一個個地把他們的作品拿來從語言寫作方面去批判﹐只是提醒讀者不要迷信名人。
有個有趣的現象是﹕沒聽說過有寫新詩的家長把自己的新詩教自己子女背誦。這說明他們對自己的新詩沒有信心﹐知道質量太差﹐不能用來去誤導自己子女﹐所以還是讓子女背誦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等唐詩。其實﹐“床前明月光”這首詩不是好詩。我簡直懷疑是否別的古人寫了這首詩冒在李白名下。不管該詩實情如何﹐李白在他作品中反映出來的才華是不容置疑的。不過﹐這首不好的詩怎會流傳了幾千年﹖可能是作兒童啟蒙讀物的緣故。不是嗎﹖現代家長讓孩子背誦的第一首古詩恐怕就是這首。
有的人雖然想提高﹐但不知該怎麼做。他們讀來讀去都是些現代東西﹐跟他們自己寫作能達到的水平差不多。古人云﹕“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取法乎中﹐得乎其下。”這種東西就是讀一千本﹐怕亦無多大幫助。他們怎不想到﹐中華有幾千年文明。我們祖先留下了多少寶貴文學財富﹐為什麼不好好利用﹐多讀些祖先遺留下的精品﹐也可打開自己的眼界。
讀東西不要先看作者名字﹐先讀這作品水平如何。先看名字後﹐有人會先入為主﹐認為名人寫的東西一定好﹐而不知道名人與寫作水平不成比例。有的好文章或好詩﹐我背已能背出來﹐卻沒記住作者或詩人是誰。因為我是要汲取其中可借鑒的寫作養料﹐而不是想把自己的腦子做資料庫。況且現在古狗一下﹐什麼都可得到﹐而借鑒汲取﹐提高自己﹐才是閱讀的主要目的。
巴金總算是大名家了。據有的分析評論家說﹐他的“家”三部曲是模仿“紅樓夢”的。模仿並非不好。據說“紅樓夢”是模仿“金瓶梅”的﹐但“紅樓夢”的成就和水平超過“金瓶梅”﹐而巴金的作品與“紅樓夢”相比實在差得太遠了。所以我說﹐在祖先留下的幾千年文學精華面前﹐現代東西只能被看作是垃圾。難道這些現代東西有資格與我們祖先留下的幾千年精華一較長短嗎﹖當我說在祖先的精華作品面前﹐現代東西﹐包括新詩﹐是一堆垃圾時﹐有人說我狂妄。如果我是狂妄的話﹐我不是自我狂妄﹐而是為我們祖先的幾千年文學成就而狂妄。這也不是你們的祖先嗎﹖你們也可以狂妄﹐或者說驕傲。同時看到這些垃圾﹐又為子孫的不肖而沮喪。
現代東西不但語言運用水平差﹐而且精練性也不夠。古人的寫作態度是“惜墨如金”﹐而現代人經常寫得嚕嚕囌囌。記得有次向一位老先生請教英文時﹐他考我一考﹐說“我們對他看法相同”這句話﹐英文該怎麼說﹐要越簡潔越好。一般情況下﹐學英文的人都會說WE HAVE THE SAME OPINION OF HIM。他說他考過那個翻譯“傲慢與偏見”的王科一﹐王也是這麼回答。他說“傲慢與偏見”裡有這麼句話﹕WE THINK ALIKE OF HIM。多麼簡潔明瞭。這就反映出寫作水平問題。我們的英文水平當然不能與JANE AUSTIN相比。近代英國名作家MAUGHAM在他的代表作OF HUMAN BONDAGE裡﹐第一句話就是THE DAY BROKE﹐DULL AND GRAY。寫得多麼簡潔漂亮。只有在學生做作文時﹐才不考慮簡潔問題。老師規定寫五百字﹐一面寫一面數字﹐儘量加進“的﹑了”等字以增加字數。到了501個字時﹐馬上停止上繳。再舉個中文例子﹕“我們很吃力地爬到山頂。已經天黑了﹐只能在山上農家借住一夜。”(別跟我討論內容﹐有沒有這種情況。)“已經”和“了”在意義上重複﹐因為兩者都表示動作完成的概念﹐用一個就夠了。其次﹐寫好後看看﹐能否改得簡潔些。看下面改動是否好些﹕“我們奮力抵達山頂。天已黑﹐只得投宿山上農家。”如果有人看到一個句子﹐不管是中文的還是英文的﹐看不出是好句﹑一般句﹑還是病句﹐那他的語言水平基本上還停留在學生階段。
既然人總是向高處走的﹐為什麼不把自己的寫作水平推向高層次﹖別一聽見批評說水平低就不高興。水平高低是自己表現出來的﹐不是別人批評出來的。自己真的水平高﹐別人批評能把你水平批低嗎﹖如果我有一大筆錢﹐我要做的一件事是大家想不到的。我要把自己冷凍起來﹐過一百年解凍回醒﹐那時可看看現在這些東西還有多少沒被時間淘汰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