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注册 | 登录 | 首页
作者:
标题: 重逢莫内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文取心

#1  重逢莫内

重逢莫内


今天是个大热天,什么事都做不了。索性,到旧金山看莫内画展去。虽然已经看过五次了,但每看一次都是种最高的享受。

画展设在荣誉宫博物馆,位临可以远眺金门大桥的林肯公园内。参观者没我预料的多,基本上都是手持会员证的老年人。当年夏格尔作品在现代美术馆展览,万人空巷,排队的人群绕了三个街口。

莫内在我们年轻时影响非常大,我们在野外画写生时眼前总是浮起他的教堂系列,草堆系列,水边系列,以及大量的雪景,田野,海景,莲花池塘。他打开了我们的眼界,教会我们哪怕一角村庄,几株歪树,一片浮云,都是绝好的写生对象,都蕴含了无限的光,色,自成韵律。

出国之后看了不少莫内的原作,才知道与以前看的印刷粗糙的画册相去有多远。据我的记忆,莫内的画作主要被三个博物馆收藏,第一首推巴黎的道塞美术馆,再是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和芝加哥的艺术博物馆。听说还有一大批很重要的画被圣彼得堡和莫斯科两地的博物馆收藏,无缘得见,只好略过。

旧金山博物馆里也有几幅莫内,但并不是一流的。到美国多年之后,对莫内的感觉渐渐淡了下来,当然,心中还是奉莫内为伟大的画家,只是这世界上伟大的画家太多了。米勒,捷里柯,凡高,高更,伊根修拉,莫的格拉尼,哪一个不是像火把一样燃烧自己。还有美国从四十年代开始的抽象表现主义,通过波洛克,罗斯科,德库宁的绘画实践,已趋成熟,用另一种语言阐述我们的世界。莫内的画和他们相比,好像室内四重奏和重金属乐队相比一样。又好像江浙出生之人,长期在四川生活,舌头被辣子火锅麻掉了,已经尝不出江浙口味的奥妙来了。


这次‘莫内在诺曼地’的画展共有五十三张画,都是从各大博物馆筹借的。当门悬挂的一张睡莲,已在无数的印刷品上见过。这画已是莫内晚年间的作品了,大笔潦潦,不求形似,色彩恣意,只求铺陈心中感受。我一向认为莫内中年时的作品最为精彩,精力充沛,感觉细腻敏锐,技法成熟。到老年之后画的日本庭院和睡莲色彩显得过于艳丽,特别是睡莲,水面上除了几朵似有若无的睡莲,就是光和影了。这么大的画面如处理不当,未免空洞。

转进去,第一个展厅是莫内年轻时的作品,二十四五岁到三十多岁,画的多是港湾里的帆船,云彩变幻的天空,乡村小景,教堂边的一排绿树。画得极为动人,我特别喜欢第一张,画的是一座乡村小教堂被一大片绿树围绕着,安静极了,莫内在那个时期还用很多灰色和褐色,那种灰色只有在法国画家的画里才看得到,灰得明亮,灰得优雅,灰得微妙极了。小教堂造型朴素,用褐色的石块建成,被浓绿的树荫一衬,美妙得无法描述。另外有几幅小幅的港湾和渔村,也是用了大量的灰色,画面水气朦胧,暴风雨就要来临。

莫内在四十岁左右到达高峰,这时他的画面开始呈现出一股摄人的光感,色彩越来越纯净,用笔更加自由。画展上有一幅盈尺小画;‘POURVILLE海岸退潮中的悬崖’,湛蓝的天幕前一座铺满阳光的悬崖,海面上的倒影。构图简单,但光线和色彩极其动人心魄。另外,莫内在这个时期画了大量的海边景色,山上的小屋,悬崖上孤零零的一株树,像象鼻似地插入海湾里的岩石,全都是阳光灿烂,色调明快。有一张在水边的杨树,我凑近了仔细看,看了半天还分析不出莫内用什么办法把画面弄得如此明亮,他挑起涂到画布上的根本不是颜料,简直就是阳光本身。

下面一个大厅里挂着这次画展的重头戏,‘教堂’系列之一。三十六乘四十八英寸的画面上,清晨的阳光斜照过来,地面和大部分的教堂建筑还掩在淡青色的阴影中,只有左上部的钟楼抹上了一缕温暖的光照,天空是带暖灰色的柠檬黄,色调极其微妙。你凑近看,只见厚厚的颜料起伏,什么细节都混合成一片,你退远一点,石造建筑的重量,穹型的窗楣门框精致,教堂墙面石筋上的镂刻,巴洛克装饰的细节,全部显现出来。我在画前的木凳上坐了下来,已经不想去分析画中的技法了,只是满心喜悦地享受着十九世纪的空气,阳光,安祥,和宁静。

莫内在同一地点画了十来张教堂,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光线,不同的色调。分别是清晨,太阳初升,平光,正午,阳光西斜,暮照,阴天,我有幸在道塞美术馆看过同时六张教堂系列并排挂着,那绝对是光线的再创造,时间的再创造。对观画者说来是眼睛的盛宴,心灵的震撼。

展出的那张水边的杨树也有好几十张,正当莫内画到一半之时,那块地的地主决定要把杨树全部砍光种葡萄,莫内和几个朋友和地主商量,把整块土地租下来一年,这样莫内才得以完成他的‘水边的杨树’系列。

画展上还有三幅诺曼底海边的石柱山,俗称象鼻山。二幅完成了,斜阳从侧面而来,岩石的嶙峋和海水的晶莹透明的质感画的极好,还有一幅画布上只是大致上铺了一层颜色,大笔撩撩,勾出个轮廓。再一看画旁说明;此作画之地是于悬崖边的一小方平台,莫内雇了小船过去,最后的一幅是潮水淹上来了,莫内还埋头作画,也不管船夫大声催促,直到最后一刻,莫内才携此速写而成的画登船。


有人批评莫内的画太过自然主义,太愉悦感管。我倒觉得作为一个画家,他纯粹得透明,人们没资格对如此纯粹的一个天才指手划脚,诗可言志,诗也可不言志。我们站在毕加索的‘格尔尼卡’之前,震撼,惊悸,迷茫,不安的感觉扑面而来,人类社会的残酷,不公平,非理性使我们愤怒,思索,警惕。但日常日子还要过下去的,这个世界还是值得留恋的,于是我们转向莫内,他和我们一样有喜怒哀乐,一样要养家活口,一样面对生老病死,他的选择是回过头去,向着阳光的一面,安安定定地坐下,满心喜悦地眯起眼睛来,把颜料挤在调色板上之后,他心无旁骛地描绘这个灿烂的世界,正因为知道光阴荏苒,所以跟老天爷抢时间,笔走龙蛇,光影斑斓,色彩流淌。天光的微妙变化,氛围的渲染,空气的抖动,颜色的层次,都一一在笔下呈现。一张画布铺满了,日正西斜,光移影动,何不重起一张,莫内外出写生总是携带多幅空白画布。于是,画架上面竖起一张新的画布,莫内,凝视良久,心有灵犀,提笔一气贯穿,在天暗之前又完成一幅杰作。

人类需要毕加索这样的重金属类型的画家,也许,人类更需要像莫内这样的自然之子,他美妙的画幅是我们和自然的对话,自然赐予我们太多了;山川秀美,阳光和煦,色彩缤纷,景致怡人。但我们何曾睁眼去看了?去欣赏了。太多的俗务占据了我们的眼睛和心灵,直到站在这些明亮的画幅之前,我们才明白有眼睛并不等于会看,看了并不等于领会和感受,真是何等的憾事。

从画展出来,往停车处走去,在高尔夫球场碧绿的草坪后就是安静的海湾,对岸是谭北山脉淡紫色的轮廓,红色的金门桥南北一线,夕阳辉煌,山水明净。好久没画写生了,哪天背了画具来此,向莫内致敬。

                                     2006,09,16.于柏克莱



V。F。
2006-12-2 18:55
博客  资料  信箱 短信   编辑  引用

weili

#2  

“人类需要毕加索这样的重金属类型的画家,也许,人类更需要像莫内这样的自然之子,他美妙的画幅是我们和自然的对话,自然赐予我们太多了;山川秀美,阳光和煦,色彩缤纷,景致怡人。但我们何曾睁眼去看了?去欣赏了。太多的俗务占据了我们的眼睛和心灵,直到站在这些明亮的画幅之前,我们才明白有眼睛并不等于会看,看了并不等于领会和感受,真是何等的憾事。”


我前两天还同时对比着看了一下莫内和凡高的画册,发现自己还是更喜欢莫内。

谢文兄好文!


2006-12-2 19:38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July

#3  

在芝加哥美术馆里看了很多莫奈的画。好久没去了,应该再去看看。


2006-12-2 20:01
博客  资料  信箱 短信   编辑  引用

sanyang

#4  

莫內(Claude Monet 1840~1926)是印象派最具代表性的大畫家,而印象派(Impressionnisme)名稱的由來,就是從莫內的一幅油畫標題「日出-印象」中的「印象」一詞而來。印象主義可說是歐洲繪畫史的一次大革命, 對近代繪畫的發展有相當深遠的影響。

印象主義畫家吸取當時科學上的光學理論,認為色是在光的照射下而產生的,在不同時間、環境、氣候等客觀條件下,受不同光的變化而有各種不同色彩。透過寫生,發現過去一般不被注意的色彩現象,從而在繪畫色彩上引起了重大的革新。

欣賞莫內的油畫連作「麥草堆」、「白楊木」、「浮翁大教堂」等,最能看出這種特徵。他對同一主題反覆在一天中的不同時間寫生描繪,畫出不同的光景與氣氛,光和色的高明度及鮮明感,交織成光與色彩的華麗交響詩。
  
莫內一生遺留500件素描,2000多幅油畫及2700封信件,86年的生涯,生命力旺盛,創作量龐大。足跡由巴黎大街到地中海岸,從法國到倫敦、威尼斯、挪威,在各地旅行寫生,留下無數的作品。

莫內的風景畫--<日出-印象>,就是描繪他看日出的感覺。這幅畫在1874年公開展出後,引發了許多爭論。

莫內這幅畫是描繪一個橘紅色的太陽正緩緩昇起,水面有三艘小艇,其中一艘僅能模糊的看出來,幾條線條表示波浪,完全沒有過份的誇張,但卻把細節簡化、單純化了,使我們的想像,能逃開過份的贅述誇飾。看到太陽掙扎著想要穿出濃霧,我們的想像開始被挑動,就好像莫內被挑動的心一樣。

隨著印象派誕生一百多年來受人們的喜愛,莫內成為享譽全球的繪畫大師,他畫中的各種的風景、光波粼粼的水景、花開的原野、浸淫在陽光下行樂度假的人們,吸引無數人的欣賞、驚嘆與靈感。莫內畫作的群眾魅力,深刻印證了藝術的永恆與人類的文化親和力。 转摘

第 1 幅


2006-12-4 01:42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sanyang

#5  

走入巴黎吉维尼花园

子路


bbcodeurl('
', '
')     
百年前入画的景物,如今成了游人猎影的焦点。


  巴黎西部偏北的吉维尼(Giverny)花园,是印象派大师莫内建于1890年的温馨家园。园中的睡莲、柳树、池塘、拱桥,曾经在大师笔下构成极富诗意的《睡莲》。而创下莫内画作拍卖记录(1980万英镑)的另一幅《水莲池塘与池边小路》,也是以莲池为题材。

    初夏阳光里走入莫内的莲池,不由怔忡:拄杖赏花的莫内是否刚擦身而过?

    巴黎是个花园。不过,如果你到法国旅游,记得不要错过离巴黎60公里的另一个花园。不管你爱不爱花,不管你是在哪个季节到访,离开法国时,这个花园给人留下的印象或许是最明亮的。

    高高的白墙上有好几幅非常大幅的油画,画的都是睡莲。同一个莲池的不同角度几乎都给画尽了,除了绰约生姿的睡莲,还有粗犷失态的睡莲。

    走走停停、忽远忽近的看着画,有些油彩的点染是丰富而有力量的,也有一些是沉郁且贫弱的。第一次看见19世纪印象派大师——莫内(Claude Monet)的画作,就在巴黎市郊的私人美术馆——马蒙丹美术馆,眼前的《睡莲》正是他蜚声国际的代表作之一。

    把眼睛定格在铺满蓝绿细碎线条的莲池中,巴黎西部偏北的吉维尼(Giverny)花园里的重重艳色,在瞬间飞红染绿的扑过来——那是莫内在吉维尼的家园和画室。

    百多年前莫内的家园

    夏天、午后,随着人群来到塞纳河上游,走进莫内的花园。穿过窄小入口处,一个巨大的油彩色盘扑面而来,游园的红男绿女顿时褪了颜色……

    曾被喻为“光的诗人”,画家的院子里,除了夏天明媚的阳光,还有浓浓的釉彩。这个悦目温馨的家园,建于1890年,莫内51岁时。院子里的花草树木都曾是他彩笔下的角色。

    百多年后,虞美人、玫瑰、石竹、紫鸢、杜鹃、梨花依然迎着如织的游人。细细且带点贪婪的心态赏着眼前的繁花,浓阴后筑起了鱼贯的人群……

    从高高的玫瑰花架望过去,深深的花丛后方是一栋青绿色的长型楼房,那就是莫内的家。上下两层楼有10间房,挤满了从世界各地慕名而来的游客,画家生前的起居习惯,都有迹可寻;对日本浮世绘的情意结写在墙上,广重、北斋等画家的版画满室。房子最右边有一面积较小的房间,那是画家的旧画室,他用过的画架、颜料、桌椅据说都“原封不动”。他的许多大型画作比这画室的面积还要大,因此不可能是在这里完成。房子左侧就有一栋大画室绕着清幽莲池,画家在这里成就了晚期作品《睡莲》。

    莲花池是游园重点

    “莲花池”对许多人来说,正是游园的重点。睡莲、柳树、池塘、拱桥构成极富诗意的《睡莲》。如果百年算老,那当人走入《睡莲》的实景时,站在青绿色的拱桥上,不得不佩服欧洲人对“古迹”的保护;柳树也依依,莲,层层。  

    画家生前对大自然的热爱,从花园里栽种的花木可见一斑。春天有樱花、水仙、郁金香、紫罗兰、苹果花;夏天有睡莲、玫瑰、金盏花、大理花;秋天是百合、风铃、绣球;寒冷的冬季庭院也不寂寥,温室里还有夺目的兰花。

    在光影斑驳的院子里“目迷五色”时,马蒙丹美术馆里粗犷失态的睡莲,不时在夏日怔忡的阳光里躁动,而流年却在花影间偷换,拄杖赏花的莫内是否擦身而过?

    顶着白花花的阳光离开花园,只怕是偷了一身釉彩!

    《联合早报》

bbcodeurl('
', '
')
层层迭迭的花丛后方,就是莫内的住家和画室。
bbcodeurl('
', '
')
莫内生前画了好些虞美人,园里有各种品种和颜色的虞美人。
bbcodeurl('
', '
')
游人也构成了百花丛中的风景。


2006-12-4 01:51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weili

#6  

莫奈(1840~1926) Monet,Claude

  法国画家。1840年11月14日生于巴黎,1926年12月5日卒于吉维尼。早年受业于革新画家E.布丹门下,1859年来到巴黎和许多艺术家结识。其后服兵役到阿尔及利亚。1862年进入C.格莱尔画室,因对学院派教学法不满,很快离开,并和P.-A.雷诺阿、 A. 西斯莱等到枫丹白露森林中的巴比松对景写生,同时积极参加印象主义社团的活动,成为印象主义的中心人物。早期作品《卡米耶》、《日出·印象》、《鲁昂教堂》、《巴黎、卡皮桑纳大街》等,重在对外光的探索,追求光和色的独立美。和其他印象主义画家一样,莫奈倾慕于东方绘画语言。代表作《睡莲》不仅对光色的处理达到高峰,而且技巧纯熟,笔法纵横不羁,油彩涂抹厚薄自由,构图奔放,含有浓郁的诗意和音乐感,是油画中大写意之杰作。他逝世之后,法国政府根据其生前愿望决定在伊勒里宫的橘园大厅永久陈列他的作品。

莫內是法國最重要的畫家之一,印象派的理論和實踐大部份都有他的推廣。莫內擅長光與影的實驗與表現技法。他最重要的風格是改變了陰影和輪廓線的畫法,在莫內的畫作中看不到非常明確的陰影,也看不到突顯或平塗式的輪廓線。除此之外,莫內對於色彩的運用相當細膩,他用許多相同主題的畫作來實驗色彩與光完美的表達。

莫内出生于巴黎,在他五岁的时候全家搬到了诺曼底的勒阿弗尔(Le Havre)。他的父亲希望他继承家里的杂货店,但莫奈则想成为一个艺术家。

他最初小有名气是因为他的木炭漫画,这些画开价十至十二个法郎。在诺曼底的海滩上,他遇到了艺术家欧仁·布丹(Eugene Boudin),他后来成了莫奈的良师益友并教授他学会画油画。

当莫奈来到巴黎卢浮宫,在那里他看到许多画家在模仿著名艺术家的作品。于是,随身携带着颜料和工具的他便坐在一扇窗户旁开始画他所看到的东西。

莫奈在阿尔及利亚当了两年兵(1860年-1862年),在他服役七年的合同到期之前,因为伤寒,莫奈的姑妈Lecadre夫人将他从部队解脱出来,让他去完成大学的艺术课程。

因为大学的传统艺术教育让他觉醒,1862年莫奈在巴黎加入了夏尔·格莱尔(Charles Gleyre)画室。在那里他结认了皮埃尔-奥古斯特·勒努瓦、弗雷德里克·巴齐耶(Frederic Bazille)以及阿尔弗雷德·西斯莉(Alfred Sisley)。他们共同创造了一种新的艺术手法,后来被称为印象派,即在户外和自然光线下用浓厚的油彩作画。

1866年,他以卡米耶·东西厄(Camille Doncieux)为模特创作了《绿衣女人》(The Woman in the Green Dress)。不久之后,东西厄即怀孕并生下了他们的第一个孩子让(Jean)。

在普法战争(Franco-Prussian War)(1870年-1871年)期间,莫奈来到英国避难。在那里他学习约翰·康斯太布尔和J·M·W·透纳(J.M.W.Turner)的作品。

回到法国后,1872年或者1873年,莫奈以勒阿弗尔的一处风景为背景创作了《印象·日出》。它在1874年第一次印象派画家展上亮相,如今它陈列在巴黎马蒙丹·莫奈美术馆(Musée Marmottan-Monet)。根据这幅画的题目,艺术评论家路易·勒鲁瓦提出了“印象派”的说法。

1870年,莫奈与东西厄结婚。1873年,他们搬进了塞纳河(Seine River)边阿让特伊(Argenteuil)的一幢房子。1878年3月17日,他们有了另一个儿子,米夏埃尔(Michael)。1879年,莫奈夫人死于肺结核。

Alice Hoschede决定帮助莫奈抚养他的两个孩子。他们居住在普瓦西(Poissy),但莫奈不喜欢那里。1883年4月,他们搬到了上诺曼底大区厄尔省的Giverny。他种植了一个大花园并在那里完成了他余生的绘画创作。莫奈和Hoschede在1892年结婚。

在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莫奈开始了系列绘画创作,即在不同的光线和角度连续画同一个物体。他的第一个系列作品《卢昂大教堂》就是在不同的角度和一天中不同的时间来画。1895年,从20个不同角度对大教堂所作的画在迪朗德-吕埃尔(Gurand-Ruel)画廊展出。他还画了一个稻草堆系列。

莫奈非常喜欢画受约束的自然---他的花园、他的睡莲、他的水塘和他的小桥。他也画塞纳河岸的上上下下。

1883年至1908年间,莫奈在地中海画了许多风景画和海景画。

他的妻子艾丽斯1911年去世,他的儿子让1914年去世。

白内障让莫奈在1923年接受了两个手术。

他于1926年12月5日逝世,下葬在Giverny教堂的墓地。

2004年,莫奈的the Parliament和Effects of Sun in the Fog在伦敦卖出了超过2000万美元。


2006-12-5 11:38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章凝

#7  

“诗可言志,诗也可不言志。”

好见解!自古以来,汉语文字的一大问题就是过于强调这个似是而非的“志”,其
结果是虚情假意的“志”泛滥成灾,自欺欺人。



我的黑暗是一湖水,我的光明是一条鱼
2006-12-6 18:10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况也

#8  

好像华人喜欢莫奈的多一些


2006-12-6 20:45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 上一主题 散文天地 下一主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