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情结叫飘泊
在社会的责任和秩序中压抑久了,每个人都产生过要逃离现实、浪迹天涯的冲动。
不过,这种冲动大部分都是没有结果的。在现实的生活面前,白日做梦象一种精神解脱,心灵漫游,过瘾但短暂。如天上浮云,一阵风吹过,便无影无踪了。而一旦有人真的抛弃一切世俗的羁绊,背着行囊、义无反顾地追寻自己的梦想去了,他就成了许多人心目中的英雄。他的头顶上就蒙上了一晕光环,仿佛是一个象征,是自由、勇敢、潇洒、浪漫的化身。
和许多人一样,我也喜欢这种无拘无束的飘泊,喜欢那种冒险所带来的新奇,刺激,当然还有那萍水相逢的偶遇,绝处逢生的惊喜所营造的浪漫情调。
正是由於这种飘泊的情结,这种回归自然的向往,这种猎奇冒险的天性,才使得古今中外的冒险故事总是魅力无穷,令人砰然心动。它是我们平淡生活湖面上美丽的涟漪,是黑白画卷上的亮丽的色彩。这样的故事总会结晶出优美隽永的好书、好歌、好电影。
电影《走向荒野 Into the Wild》就是这样的一部电影。它是根据一个真实的故事改编的。
一九九零年,二十二岁的美国青年克里斯多福大学毕业了。他将自己帐户上的两万多美元捐献给慈善机构,烧毁了社会安全卡,开着一辆破旧的汽车,走上了冒险之路,他的目标是阿拉斯加广阔而壮丽的荒野。
克里斯多福出生于一个富裕的中产阶级家庭,成绩优秀,热爱体育。他的人生道路可是说是一帆风顺的。唯一让他痛苦的事情,是发现自己的父亲有婚外恋,在外面还养有另一个家庭。这种欺骗行为,让他对父亲彻底失望。
即使这样,父母对他的爱并没有减退。他和妹妹的关系也很好。在参加完他的大学毕业典礼后,父母告诉他他们准备为他买一辆新车,作为毕业礼物。而他的反映却很反常,他不但不感激,反而非常反感。他对物质文明有明显的排斥、抵触情绪,他自动选择了放弃。放弃金钱,放弃亲情,放弃一切物质享受。
克里斯多福在旅途中隐姓埋名,掩埋真实身份。在三年的流浪中,他没有给家人写过一封信,没有打过一个电话。他把自己与社会的任何联系都一刀切断。他不断挑战自己的身体极限,在激流中漂流,在铁轨上扒车,体验那种身无分文,自我求生的极端快感。
然而,大自然是美丽的,同时也是残酷无情的。在阿拉斯加的森林里,他靠打猎为生。有时无猎可打,他就采摘野果果腹。他多次与野兽擦肩而过,在人迹罕见的荒野里,他一个人孤独地读着托尔斯泰。他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他达到了旅行的目的地,他的心灵和体力都经受了考验。
然而,他没有能够活着回来,没有能够亲口告诉我们他不同寻常的故事。他因食物中毒、饥饿而身亡,死时体重只有七十多磅。他永永远远地留在阿拉斯加的荒野中了。
走出影院,我心里酸酸的。不论冒险、流浪的经历有多么刺激、浪漫,死亡,这样悲惨的结局总是让人黯然神伤。
我想到了他的父母,在他流浪的三年中,他们为他担惊受怕,度过了多少不眠之夜。当死讯传来,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惨剧是怎样的悲怆啊!
我知道,走向荒野,飘泊天涯的年轻人中,克里斯多福不是第一个,也不是最后一个。对自由的向往,对冒险的渴望,会吸引无数的年轻人走向飘泊之路。但是,电影的结尾有一句意味深长的话:幸福需要分享。
希望后来的年轻人,多多念及深深爱你们的父母,不论身在何处,都要和家人保持密切的联系。在追寻你们梦想的同时,也不要忘记和父母分享你们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