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注册 | 登录 | 首页
作者:
标题: [原创] 何谓“风骨”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程宝林

#1  [原创] 何谓“风骨”

何谓“风骨”

程宝林

1

2009年初春到暮春,中国文化界,拿老年人说事,引起轰动的文章,前有李辉质疑文怀沙,后有章诒和牵出黄苗子、冯亦代。三位被质疑者(冯已作古),都是很老很老的老人。

三人的共同点:在特殊的时代语境中,都似乎做过令人失敬的事情。

为了凑这个热闹,我也来说一说另一位文学老人,四川老作家马识途先生。

老先生1915年生于四川忠县石宝寨,1938年入党,解放后曾任四川省建设厅厅长等职,长篇小说《清江壮歌》为其代表作。

我是1985年7月毕业入蜀的,次年2月,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四川分会(后改为四川省作家协会)。当时的作协主席,褪锹硎锻鞠壬??钡?998年我离蜀赴美,他还是省作协主席。

从这个意义上说,我这个省报小小的副刊编辑,也算是他麾下一卒。虽然在许多场合见到他,老人家是否认识我,却大可怀疑,但这并不妨碍我认识他。

前几天,给蜀中一位作家朋友打电话,朋友告诉我,四川省作家协会最近举行了换届选举,95岁高龄的马老终于放弃了省作家协会主席的宝座,空出来的位置,被一位藏族作家坐上。

这样的一个“香饽饽”,20多年由一人独享,这真应了“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那句古话。

2

长话短说。

1989年春夏之交,中国风云翻卷,街上人声喧哗。

马识途先生写了三篇短论,支持学生。据说,在成都晚报上加框发表的那三篇署名文章,报纸本来不敢刊登,是老资格的共产党员马识途,自费购买版面,当作广告刊登的。此说确否无法证实,但我确实拜读了那三篇短文。

后来,享受省长待遇的马识途主席,便被打入冷宫,用四川话来说,就是遭了“凉拌”。作为副刊编辑,我们接到了上面的“非书面”通知:全省报纸刊物,对马识途,不登作品,不提姓名。

从这时开始,到1991年的早春2月这一段时间,是社会气氛最为压抑、沉闷和紧张的时期。我谋生的报社门口,被持枪武警把守着,刺刀闪闪。每次进门,都必须出示记者证,那怕你刚刚迈出了大门的门槛一步,突然想起你将眼镜忘在了办公室,如果你要再迈进去,还得重新掏证件。

少不更事,年轻气盛,我找了一块纸板,将我的身份证和记者证,用透明胶粘在纸板上。纸板上方,吊了一根绳子。我挂着这个类似“右派”黑牌的东西,骑车去上班。现在,这大概算是“恶搞”,当时,肯定就是“抗议”了。
路过作家协会门口,老诗人孙静轩的夫人李平阿姨看见了。

隔着马路,她喊我拐过去,问我,脖子上挂的是什么。
我指了指我单位门前威风凛凛的武警。

李平阿姨一把抢过我的纸牌,将证件扯下来塞给我。她非常生气地规劝我:“你也不看看这是什么时候?不要没事找事。等到事情找上门来,小事就是天大的事。你不知道你孙老师是怎么当右派的嗦?”

3

话题回到早春二月上来。

正是在这样的政治气氛下,省委召开了一次全省文艺工作者表彰大会。这是肃杀气氛改变的明显征兆。
我被派去采访这一会议。

进到会场,落座,发现总编辑也在场。椭圆型会议座上,首席位置坐着省委书记杨、副书记聂。
我惊讶地发现,马识途先生也在座。自从他“买版面”支持学生传闻以来,就我所知,这是他第一次在正式场合现身。
发言。指示。感谢。鼓励。照本宣科,内容从略。

忽然,会议主持人问省委书记杨:“XX同志,马识途同志请求发言。”

以我的会议采访经验,我知道,这个场合,是指定发言,而非自由发言。

这位四川一把手偏过头去,和聂同志耳语了几句,对主持人点了点头。主持人宣布:“现在请马识途同志发言,限时10分钟。”

74岁的马老,在会场上,未语泪双流。他对革命资历远远比不上他的省委书记和副书记,作了深刻检讨。经历了几十年的政治风雨,他深知,被冷冻的感觉,比遭批判更为难受和难熬。

我悄悄走到总编辑身边,对他说:“这次会议很重要,表明我省文艺界要开始抓创作,出作品了。我们报纸至少应该配发一篇评论员文章。”

总编辑点头,吩咐道,“你赶紧回去,把新闻和评论员文章都写出来,晚上我值夜班,直接拿给我签发。”

我在新闻中,列出了马识途的姓名。这是他被“冷冻”近两年后,名字第一次在省报亮相。

一个七旬老人,会主动要求作检讨,当庭而泣,我的心里,真不是滋味,尽管,我表现得满像一个敬业的,不乏小聪明的党报记者,在总编辑面前,不露声色地“露”了一手。

2002年1月号的《炎黄春秋》杂志,发表了马识途先生的文章,题目是《我为不敢为她说句公道话而遗憾终生》(我这个“老编辑”,看这个标题,总觉得不该出现在这么好的一本杂志上)。在这篇言辞恳切的文章中,马识途表达了自己对地下党老部下、老同志贺惠君的愧疚之情。在要命的1957年“反右”运动中,省委召开“红照壁会议”,在四川一手遮天的“李政委”(马识途未给出全名,其实就是虚报产量、作废粮票,祸害四川人民,导致四川近千万人饿死的罪魁祸首李井泉-作者注),逼迫他上台,对贺惠君落井下石。下面便是该文的两段:

李政委对于地下党一直有一种令人难以理解的看法。这种看法在解放初安排工作时已经有些歧视,在反胡风和肃反运动中更有明显的表现。但是现在却要我上台去,在大庭广众面前,特别是在许多原地下党员同志面前,睁起眼睛说假话,昧着良心去批判自己很熟悉的老部下,情何以堪?当时我的心里真如十五个吊桶七上八下,不知如何是好。很显然,如果我拒绝了李政委的指示,后果不堪设想。省委工业部长就坐在我旁边,他的话言犹在耳:“包庇右派的人,很有可能自己就是右派。”如果我不上台去批判贺惠君,加上说我放走了一个极右派,很有可能要把我打成右派。真是生死祸福就在一念间。李政委那看着我的眼睛,在我看来,不仅严厉,甚至凶残,如剑锋一样对着我。我该怎么办呢?

没有办法了,我只好横下一条心,走上台去要求发言。我不知道我说了些什么,反正是照李政委的指示,说李政委如何重视如何提拔地下党员,我被他提拔当了建设厅长,贺惠君被提拔在省团委负责,且被推荐为团中央委员一类的话,批判贺惠君是胡说八道,有意攻击李政委,是反党的行为,如此等等。讲了几分钟就下台来了。我一直不敢看贺惠君,下台的时候从她身后走过,连她的背我也不敢看一眼,简直是落荒而逃。但是李政委却感到很满意,以微笑迎接我入座。(引完)

在“不仅严厉,而且凶残”的目光逼视下,老革命、老作家马识途,目光游离、畏缩,就这样走下了舞台。直到贺惠君逝世,他都从来没有对她说过一句道歉的话,虽然,这句话时常在他的喉咙中翻滚。

4

我写出这段旧事,绝非为了揭马老的“疮疤”。当年他买版面,登文章的热血,是真实的;被“冷冻”后的惶恐,生怕被党抛弃的恐惧,也是真实的;他当年,被逼上台去揭露、批判自己老部下的内心煎熬是真实的;老部下因此一生坎坷,自己却从未道歉的愧疚,同样是真实的。此真实,彼真实,最真实不过的是,中国知识分子对体制的依附,带有如此巨大的惯性和遗传性,成为一种血液里流动的东西。

由纽约柯捷出版社出版的《亲历“文革”—14位南京大学师生口述历史》一书中,收录了董国强对江苏省社科院退休研究员虞友谦的访谈。“文革”时为该校历史系三年级学生的虞先生,谈了自己亲眼所见的“牛棚”老教授们为了自保,有很多奇妙的表现:

那时候他们这些“牛鬼蛇神”每天都要进行劳动、扫地、打扫厕所。干完了活以后,还有些思想汇报交给造反派。其实这种汇报写得多了,造反派根本也不当回事,交上来就随便放在办公桌上。于是有一天,我无意中看到了几个老先生写的思想汇报,内容真是五花八门,有的就指责别人,有的就自己诉苦。其中最奇怪的一篇是H先生写的…… 我记得里面有这么两句话,一句是“我绝对不会像韩亦琦那样顽固”,另一句是“我也不会像王绳祖那样狡猾。”我看到这里,H先生原来在我心目中的良好形象一下子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你是一个著名的学者,怎么能够将自己的个人恩怨夹杂到思想汇报里呢?韩亦琦也是我们系的一个教授,因为他有一些所谓的“历史问题”,本来在系里就一直受到压制,即使不搞“文化大革命”,他的处境也不是很好;王绳祖曾是老“金大”(金陵大学—引者注)文学院的院长,当时是国际教研室的主任。我估计H与韩亦奇和王绳祖之间的关系不好,这个时候就趁机把他们踩上一脚。(130页)


魏晋时,善走仕途的文人山涛,诚邀诗人嵇康出仕,接替自己的职位。嵇康在千古名篇《与山巨源绝交书》中,描绘了自己心目中的理想生活:“今但愿守陋巷,教养子孙,时与亲旧叙阔,陈说平生,浊酒一杯,弹琴一曲,志愿毕矣。”这种退守田园,沉浸于自己内心世界的生活方式,自然可称为风骨独绝。这是“有所不为”之风骨;清末时,戊戌变法失败,本可以远避东瀛,却豪言“变法必流血,流血请自我始”的谭嗣同,在北京菜市口,带枷而歌,仰天而笑,用自己的头颅,开启了中国百年宪政苦斗的第一扇门扉,这更是风骨卓然。这是“有所为”之风骨。

在“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决绝,与“墙倒众人推,落井且下石”的算计之间,以软弱、依附,不具独立经济地位因而独立人格严重缺乏的中国知识分子,经历了那么多的政治运动,左右为难,内心世界饱受煎熬。“风骨”二字,写则甚易,行之何难!

“风吹得骨头,嘎巴巴地响。”兀地,我的脑海里,出现了这样一个怪异的句子。我真不知道,是什么样的风,吹动什么样的骨头。

设若法制不彰,人权不保,任什么人,都难得葆有风骨。中国的士子中,能效“强项令”董宣者,百不遗一。无他,“端人家的碗,看人家的脸。”

行文至此,碰巧看到我喜爱的上海某网站上,一位写诗的网友,与另一位在台湾执教的诗人网友,发生“网争“。这名显然也是知识分子的国内网友发帖说:“只好报官,权当伤匪”。

几乎是本能地、条件反射地,在论辩不敌的情形下,他就想到了自己所背倚的那个天下无敌的“官家”,想效法伍子胥,借吴军以灭楚,诗辩之不胜,可“报官”而胜。

这一切是这样理所当然,自然而然。


                                      2009年4月17日,夏威夷无闻居
(网站,指上海小众菜园)


2009-4-18 06:00
博客  资料  信箱 主页 短信   编辑  引用

July

#2  

我觉得宝林兄这篇文章写得不好,我看了三遍,没看出到底在说什么。

中国人现在总是在谈知识分子,民族的劣根性,一党独裁,糟糕的传统,可这一切的由来在于中国不是一个法治的国家, 从来都是统治者就是法,党大于法,没有法制,公民的最基本权利就得不到维护,自由就没有保障,就会出现文化大革命,就会出现6.4屠城,就会出现20年后还有黑白不分的人在这里痛骂6.4, 并以爱国的名义。

英雄毕竟是少数,所谓英雄其实就是些莽撞不怕死的人,大多数的人是怕死的,所以在一个没有法制的社会,没有“风骨”是人性求生的正常表现, 根本不应该批判,也不用检讨,因为,一切都会重新发生。

真正值得奋斗的是建立一个法制的社会,公民的安全,自由能够得到保护,那时候,大家都会风骨起来了。

美国不是一个完美的社会,但是一个法制的社会,我在美国就很有风骨,想骂人就骂,骂总统也可以,前几天和老板吵架,老板还得认错,我要是早生些年,赶上文化大革命。。。嘿嘿,就不知道了。

中国人,知识分子已经够可怜了,千万不要再用魏晋风骨严格要求他们了。因为没有法制的保护,就只能宁可玉碎,不能瓦全,而我想往的是一个人人玉全的中国。


2009-4-18 08:50
博客  资料  信箱 短信   编辑  引用

廖康

#3  

---清末时,戊戌变法失败,本可以远避东瀛,却豪言“变法必流血,流血请自我始”的谭嗣同,“引刀成一快,何惜少年头”,用自己的头颅,开启了中国百年宪政苦斗的第一扇门扉,这更是风骨卓然。这是“有所为”之风骨。---

张冠李戴了,“引刀成一快,何惜少年头”是汪精卫的话,他当年刺杀摄政王,也风光过一阵。


2009-4-18 11:06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程宝林

#4  

谢“七月”读三遍并详复,感动;谢康兄读而正之,即改。“七月”所言,法制不彰,故“士”无风骨,诚然诚然。然我所目睹之马老举动,以他之离休高干身份,即使不主动检讨,亦至多不过再被封杀几年,既无牢狱之灾,更无待遇被废之虞。蜀中不登作品,还可省外刊登。老作家在会议上,当面要求作检讨,实有乞怜之态,大可不必。这多少还是有点令人失敬。就个人而言,我对马老并无恶感,写此文更无恶意,就事一议而已。


2009-4-18 11:28
博客  资料  信箱 主页 短信   编辑  引用

zhuxiaodi

#5  

还是七月站的高,看得远。先赞一声。
宝林这篇,我看基本立意还是好的,只是拉杂散乱了一些。主要是题目不对,应该说“何谓风骨”。能够看清历史人物的真实,特别是历史地看问题,这点特别重要。胡耀邦当年在下台前的最后一次生活会上违心检讨几句之后嚎啕大哭,令人惨不忍睹。凡事必须将心比心。文革时斗叛徒的造反派,往往指着所谓叛徒说,敌人才打了你几下,就招供叛变了吗?其实说这种话的人大约不用打几下只要骂几声就会叛变的。更何况这种人若是换在当年,连投身革命的可能都没有。这和泄私愤(如宝林文中后来所言南大的例子)完全是两回事。
老实说,我对章诒和这次的文章是有不同看法的,尽管我一向是她的扇子。原本打算写一篇文章叫“革命分先后,觉悟有早晚”,因为赶书稿,暂时搁笔。章文除了也有七月指出的毛病,还落入“窝里斗”的窠臼,矛头往往不是专制,反而津津乐道于比“学问”,就像邵燕详曾经指出的何其芳对俞平伯和胡风的态度之不同。知识分子的文人相轻狗咬狗正是专制容易利用的地方。最重要的是,章的做法完全是在杜绝忏悔和坦白历史真相。今后谁还会向冯那样写呢,岂不是自己打倒自己吗?茅盾当年在出文集时,因为听说中央就要给右派平反了,出版社好心问他要不要将自己反右的文章抽掉,他表示为了尊重历史还是留着。凡此,都是应该欢迎还唯恐不及的态度。应该大书特书加以表扬才是。章文发表后,又引来戴晴的文章,对透露监狱档案的人表示不满,其实全都是把矛头过分集中在不该对准的地方。其效果就是新一轮的狗咬狗而把个人(而且是不适当的个人)而不是制度和专制钉在了耻辱柱上。


2009-4-18 12:24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程宝林

#6  

宝林这篇,我看基本立意还是好的,只是拉杂散乱了一些。主要是题目不对,应该说“何谓风骨”。

采纳意见,已在第二节中删掉数段。那一段主要是为了强调彼时的政治气氛。标题也改。


2009-4-18 12:48
博客  资料  信箱 主页 短信   编辑  引用

程宝林

#7  

采纳七月建议,在倒数第四段,加了几句话,聊作弥补。谢谢诸君贡献意见。


2009-4-18 13:12
博客  资料  信箱 主页 短信   编辑  引用

一元

#8  

何谓风骨?粗粗想一下,觉得是知识分子的独立人格在中国特定背景下的异化。从人本意义上说,独立人格应该是最自然不过的东西,但在中国却被扯进了知识分子与体制间的理不清剪还乱的关系,一下我也真想不清楚,反正是想被体制重用有所作为,又与体制碰撞不断,进谏,冒犯上颜,被贬,被修理,于是愤世嫉俗或者消极避世。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这既反映体制的专横,也反映知识分子的依附心态,这种情况下,很难诞生真正的风骨。另外,宝林兄说的独立经济地位也很重要,不知我的理解对不对,就是既要不依赖体制谋生又要不太为钱发愁,否则要么难免有被赎买之嫌,难以风骨起来,要么真成为风中一把骨头。


2009-4-18 19:43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weili

#9  

“但在中国却被扯进了知识分子与体制间的理不清剪还乱的关系,一下我也真想不清楚,”

怎么糊涂啦?几千年的科举制啊,学而优择仕。:))


2009-4-18 19:48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程宝林

#10  

谢谢诸位参与讨论,很受启发。我认为,独立人格,必须有两个先决条件:1,你不能随便抓我,关我,杀我;2,你不能随便砸我的饭碗,收我的房子,封我的银行户头,试图饿死我。随着社会进步,这两条基本上都可以做到了,所以,知识分子独立人格体现和发扬的时代应该已经来临,但大多还是趋时附上,走仕途经济之路去了。以文中的马老为例,他如果硬抗下去,并无太严重的后果,但他还是忍不住要痛哭流涕。多年后的2001年,他又撰文,悼念战友,表达愧意。他性格与内心的软弱还是显而易见的,而这也是中国知识阶层的共性。


2009-4-18 20:24
博客  资料  信箱 主页 短信   编辑  引用

xy

#11  风骨,不是今日的话题

民主与法制,与风骨是风马牛
资本以软的冷温柔消融了必要的风骨,没有了再诞生风骨的环境。
风骨是对苦难的承担与决绝,是无理之境中才会有的。
但在过于无理的神州,又另当别论——初春的花蕊虽然也是在冬日
开始萌芽,那也是寒气渐退乃至将尽的时分,而不是烈烈隆冬。
风骨,那种灵魂的舞蹈,总需要几缕微光,而不是完全的黑暗,
而光天化日之下,也没有风骨可言,因为无风的缘故。


风骨远矣。现在连必要的羞耻当局也不留,风皮也没有了。


2009-9-17 21:18
博客  资料  信箱 短信   编辑  引用

海外逸士

#12  

同情是需要同情的。批判還是可以批判的。批判的不是個人﹐是種風氣。


2009-9-18 16:43
博客  资料  主页 短信   编辑  引用

« 上一主题 散文天地 下一主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