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化比较:论哭谈死
总体而言,老中的性格含蓄、内敛,喜怒闷在心里,不轻易呈于形色。如此,男人谓之深沉,女人谓之娴静,都是褒义。而老外则正好相反,外向,大开门;爱笑,调侃幽默,嘻嘻哈哈,好象缺心眼儿、没正经似的。
只在一种特殊情景下,老中和老外的性情整体调了个个儿,内向的老中成了外向的老外,外向的老外成了内向的老中。什么情况下?── 死人的时候。
死了人,老中讲究如丧考妣、呼天抢地,即使做不成孟姜女,也得有那架势,不然就是个态度问题,就是不悲伤、不孝顺、不忠于。总之民愤极大,几乎构成死罪一桩了。
于是乎,为了显示态度端正、政治正确,死了亲人的老中必须哭,不光自己哭,亲朋好友还要陪着哭,甚至花钱雇请专业“哭丧队”来哭。哭也大有讲究,首先不能躲在暗室里哭,那不算数,得在大庭广众下哭。再有不能默默垂泪饮泣吞声,要放声大哭声泪俱下,这才符合哭的标准。哭要哭出个气势来,哭得万木萧瑟、感天动地。
总理青天薨了,十里长街齐哀鸣;万寿无疆崩了,几亿子民共嚎啕。中国人哭的本事,至此史无前例登峰造极,足以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该笑的时候哭,该哭的时候笑,过去这半个世纪,老中没少干这令人哭笑不得的事情。── 扯远了。
回过头再来看老外:死人的时候,他们突然变得内向了,沉默寡言,自恃稳重。他们也哭,却是无声地哭,默默拭泪独自唏嘘的那种。西方人的葬礼上,绝无一片嘈杂的嚎哭,那里凝重沉静、庄严肃穆,伤逝的悲哀于无声的默祷中超越升华。
老中、老外对待死人的态度,不过是各自主观世界的客观反映。在老中看来,人死灯灭一了百了,亲人就这么殁了,从此有福不能同享,有苦不能分担;天人永隔,再无重逢的可能,不由不哀从中来、悲不自胜。
而在老外看来:人乃世上过客,生老病死掌握在上帝的手中,死亡是迟早必然的解脱。不死的灵魂升上天堂,在哪里等待着未亡人。既然有这等美事,节哀顺便听从天命,生者又何乐而不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