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原创] 独立思想
独立思想
梦冉
命运和经历的缘故, 使得我们这些人成为边缘人. 高行健先生说: 做边缘人很好. 好不好, 且不说. 这想一些事情就不会有一个思路了. 因为对不同外界的感应, 而有不同的冲突在内心和观念中存在着. 说世界已成为一个村庄. 不晓得, 真会有通融吗? 中国的古文明有包容和吸收的能力, 所以也能西化. 但是, 是不是全盘西化呢? 我个人也不想见到, 因为那意味着这古文明的死亡. 我回到中国, 还是觉得中国的人文环境, 还有一种僵硬的, 带着混浊的, 将许多人的灵性与悟性闷着的一种状态. 有些艺术家就想溯缘到古时, 去直接吸收那时的营养, 看在哪一条路上走偏, 再走过. 我佩服, 但是不晓得能否做到. 因为回到古时的某个灵动的状况, 也许是可能的. 但是, 要从那里, 走一条新路出来, 或创出一个文化的新气象, 是需要同时有一群天才, 而且是有很大的魄力和热情的人.
究竟是环境造就人才? 还是人才造就环境? 希望后者的气象能出现, 那么还有希望.
总之, 再感言一句: 概念化, 是最害人的, 害艺术家, 也形成一个不好的环境.
好的音乐真的是带来了生命本身的快乐, 那是很本质的, 很朴素的快乐, 超越了琐碎的时空局限所带来的人类生活的阴影. 文字和画还是比较间接的, 比较与音乐的立体冲击和对感官的影响. 文字是思维, 画是视觉和修养, 音乐则是意志和神秘体验之间的传递...
比较而言, 我不是很喜欢意志力(道德精神)很强的音乐作品, 也许这与我所处的时代有关罢. 这是一个让个体自由发展, 也任其自生自灭的时代, 而将来的时代也大概是这样了. 有很多"垃圾"型的人和小集体存在着, 而且其存在的意义已是无人(无精神和无物质)可以质疑的了. 而在这基础上的艺术, 包括音乐, 会越来越远离经典. 当有的艺术家对我说, 艺术就是变态. 我已无话可说.
面对古典音乐的佼佼者以及他们的音乐, 真是仰慕, 就象我现在读中国古代的圣贤书. 但是, 已没有可以体味的环境来感受其意志力带来的生命体验. 或许还有些神秘体验来共鸣, 于我们的天赋的若有若无之间.
然而, 我们还有想象力. 这些想象力是否能抽象到生命体验的层次呢? 仅有极少数人能够吧.
剩下的是一些技巧, 高难度的, 精巧的...
中国的古代文明将会成为世界文明的主题, 按照我的直觉, 因为中庸之道会适合时代的发展, 适应所有的"型"(TYPE)共存.
今天阳光明媚, 其实是盛夏的气象了. 这样的天气, 初来乍到, 是我喜欢的. 向来喜欢夏天. 昨夜买了几枝郁金香, 是青紫色的, 很奇, 我第一次见到这样颜色的花朵. 随意拍了几张.
夏天的穿堂风, 以及在光滑的地板上的阴影, 以及若隐若现的花香, 是不是性感呢? 不由暗笑, 美感罢了. 讲到性感, 有点羞耻. 但是在国外呆久的人, 真的要直面它, 不然就很民族化了. 见到上海的女人穿着精致, 虽然也尽显出了苗条的身段, 但是觉得与美国的女人们穿着的服装一比, 前者就比较地方化了. 在美国的女孩子, 穿个小背心, 短裤, 丁字小拖鞋, 丰胸突臀, 健康正常. 这样的性感有时会让我想到高更所画的小岛上的女人的装扮. 到了中国, 谁会这样穿呢? 谁敢这样穿? 大多在为"自我"穿衣. 其实身体本身的性感, 不是一个人的"自我". 这说到中国的时装为何不能成为世界级的, 除了主流与非主流之强弱等原因, 我想, 弊端也在于中国的时装设计师总为了某种"自我"而设计: 古典, 现代, 后现代, 华丽, 高雅, 小资, 民族文化, 地方特色...其他若越南, 非洲, 新加坡等国家的时装设计也会这样.
我原是提倡民族化的, 或者地方文化的. 这里只是做个比较的想法罢.
我始终认为, 人应该独立思考, 独立成长.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背景(社会和文化背景)以及经历, 而造成了人们的立场. 总从自己的一个立场来看事情, 往往是不全面的. 如果人没有一种独立的姿态, 就不会开明, 而甚至陷入漠然, 就算有从另一个角度看来的现象在面前展开.
不错, 人是在大地上行走的, 但是如果心灵能飞翔起来, 更立体地去看待我们所处的矛盾重重的世界, 也许会更自由, 更能不被各种阴影所掩盖?!
中国人会问, 你凭什么可以问这样的问题? 凭什么可以有这样的要求? 凭什么去飞翔? 似乎我要在庙堂之高度才能做这样的事. 这其实不是事, 而是智慧吧. 智慧就在那里, 要用的人就可以去用啊. 中国人常说: 在其位, 而谋其政. 这也没有错. 但是, 位子在哪里呢? 难道不是个人去争取的吗? 尽其潜力去拓展得来的吗? 位子也不是社会和人群给的, 而是自己. 人难道不是很想了解自己吗?!
当陈丹青感慨, 江南水乡没有了. 我想, 也许他曾经熟悉的景象不存在了. 也许现在的很多现象如他所言, 处于"文化分裂症". 但是, 我也来自江南, 我想很诚恳地讲: 实质还在的, 没有消亡.
我在美国时, 曾见过一个墨西哥人画家, 他在美国画了几十年画后, 对我们说: "BE CAREFUL WHAT YOU WISH, BECAUSE WHAT YOU WISH WILL BECOME TRUE." (谨慎许愿, 因为愿望会成真.) 今天, 我读陈丹青写的, 也能隐约感觉到类似的沮丧. 陈说, "我最满意的是小时候画的画, 我也不知道为什么. 我小时候画那些画, 其实什么也不知道, 画的时候脑子里什么都没有, 一笔一笔跟着走, 完全象个白痴, 这是画画最珍贵的状态. 关键是有生命力."
我想, 这就是创作最原始, 也是最神秘的状态. 艺术的伟大也在于此吧, 就如同大自然的生命力.
曾想过, 用很多箱子, 相互不相干的, 但每一个箱子里都有他们自己的一个艺术和思想体系. 但是, 我也习惯了并且喜欢美国人的那种活力. 这种活力体现在具象的丰富上, 真实的, 完善地推崇个体才华, 是无数疯狂而真实的细节和影像. 虽然, 我不一定赞同那种技巧, 太偶然了.
在根本上, 我感觉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和内涵, 还是存在于河清, 陈丹青这一些认真而勤奋的文化人身上. 他们曾投入到海外的文化和艺术里, 最终, 还是回到起点.
上海博物馆里那位同样热情而认真的讲解员说道, "传统文化是根深蒂固的." 也许从张爱玲开始, 就有许多文化人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中国的社会和文化, 用一种真实的口吻来告诉. 那么, 最好是用这些活力, 能让我们飞翔起来. 而不是逐渐地在苍白的愚昧中自弃.
一个从美国考察回来的朋友对我说, 在芝加哥博物馆, 他看到了好多精美的古玉. 他说, 整个博物馆, 这些玉最有价值了. 我也不由想起我在芝加哥博物馆邂逅的一副敦煌壁画, 惊为天人. 可是, 在中国, 却常见不到. 如果能亲眼见到所有这些精致而神秘的艺术品, 相信不会再有华人问我中国传统文化是什么了.
见到的太少, 又怎能独立思考? 也不可能飞翔了. 这已是信息时代. 五千年古文明的后人, 一个巨大的文化实体下, 立着无数失忆的现代人.
独立思想, 是指思想上要独立去思考, 不要人云亦云. 独立的姿态, 就算不能够独立地去思考, 也要有这样的姿态. 这和"状态"还是不一样哦. 状态是现实的, 就象人的命运一样. 姿态, 是能开明一些, 认可并进而鼓励自己或其它人能独立思想.
其实, 一些人的想法, 甚至大多数人的想法, 真的不重要. WHO CARES? (谁在乎呢? )有黑, 就有白. 有虚无, 也有理想. 时光在大浪淘沙, 但是还生活着的这些"沙"们总还要花费自己的生命, 在想这个, 想那个. 讨厌这个, 喜欢那个. 到了很多年后来看, 也许根本看不到这些"沙", 似乎没有存在过.
这一点, 叔本华说得对, 人生没有意义.
但是, 没有意义, 心里反而踏实了. 因为索性不用争执了.
转念想来, 这是否矛盾呢? 前两天在撰文要独立思想, 现在又说到没有意义. 这不矛盾. 相辅相成. 对个体而言, 其有伟大处, 也有渺小处. 这是事物的两个方面吧, 或者是许多方面中的两个方面. 因为甘于渺小, 有一种快乐, 也许就是平常心吧; 因为这样的没有意义也反映了"思想"的虚妄性. 没有一种思想, 或者说没有一种事物, 是没有虚妄性的. 能了解, 并能离弃, 就产生喜悦. 这是一种喜悦. 但我想, 这喜悦是属于生命的. 因为生命(包含死亡)本身是如此神秘, 而完整, 使得浮现的表象皆为碎片.
这里所说的生命, 是指整体的生命吧. 因为个体的生命真如烟火在夜幕中闪现而过. 然而整体的生命也在个体中体现出来, 而使得个体具有潜力. 当个体的思绪若停顿在某处, 就会有虚妄了. 但是, 希望还是寄托在个体的生命上, 因为尚可以追本溯源.
独立地思想, 其意义就在于此. 因为要借自身的生命力, 突破其他个体的思维里的停顿. 这样, 整体而言, 就会不断接近. 接近什么? 我忽然发现人类似乎还没有一个词能表达.
一个强有力的在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文化, 若压制了个体"独立思想"的积极性和权利, 就会逐渐走向衰亡. 古埃及文明就是在"重复"中强大, 又如同不断扩大的尼罗河所产生的淤泥一般湮没了.
当工业文明使得绝大多数个体成为一个PART(部件), 象工业流水线上的一个零件, 又有多少人真正对个体抱有希望和重视? 从而延续人类的文明. 所谓民主和自由, 造成的后果之一, 也就是允许个体对其自身所赋价值的无知, 自弃和放任. 这个工业时代, 能造就社会的物质比较以往时期的繁荣, 但是, 也让杞人忧天.
在洛城去走以前常走的路,发现洛城这样大。有时塞车,车子一寸寸前移。我就想驾车冲出去,再一想那就是撞到前面那辆车子了。等移动到见著警车的信号灯,才晓得是有人出车祸了。待过了,车子快意地行驶,真好。
想起当年求学时,常有饥困交迫,又要开车,又逢塞车。这边蜿蜒而去的红色尾灯,对面蜿蜒而来的是车子的白色前灯。在这泾渭分明的灯河里,我恍似已不在人间,想起但丁写的“神曲”,那书里提及的地狱一景仿佛重现:自杀者被下放在这树林里,雾一般的树林,徘徊,不知何时才能离去。不由想起顾城,可能他此时在那里就象我此时困在这其中一辆车子里。待车子又可以快意地行驶,犹如重生。若还是很困,则梦游著。此时驾著汽车,不放弃,慢速或是高速,都锻炼人的耐心和勇气。美国是汽车文化,真的就是这样。
前些天去PALM SPRING(棕榈泉)玩,巧遇一个熟人的一家人,就一起吃饭。他们的一个七岁男孩,已是满口英文。席间他对父亲说:“So? I don't care”。(怎样? 我不在乎) 他父亲向我解释,这是这些小孩子的口头禅。从小不经意间就显示精神上的一种自我。
我喜欢看美国电视里的午夜秀。昨夜,麦克杰克逊接受60 MINUTES (60分钟) 的采访。当晚ABC电视台的午夜秀剪接了他的言谈,变成这样的对话:
午夜秀的主持人(加上去的):How can you stop sleeping with children? (您怎样才能停止和孩童们睡觉?)
麦克杰克逊(原话): 80 policemen in my bedroon. (80个警察在我的卧室)
说话的麦克杰克逊的举止是那么温柔而无辜,他也象一个孩子。原是来接受采访,控诉警察对他身体上的伤害。可是被午夜秀这样剪接后,相反了,把他变成一个Bad boy(坏孩子)。也许正直接反映了他内心可能有的忿怒。也恰符合美国人的一种精神
-- So? I don't care。(怎样? 我不在乎.)
这样的文化,这样的幽默,很微妙。
我喜欢画家FRIDA的轻柔,她又有著极深的痛楚,两者在她的画中却没有合在一起。矛盾的东西,她能处理。这就是大师级。太多的人将一切联系在一起,其实, 不是。
电影“FRIDA”里,她在巴黎的那些经历以及结果也让我印象较深。她讨厌巴黎的中产阶级气息,却享受那些情欲的文化。回来后,她得到了离婚的请求。她的丈夫以前爱她,也许正因为她的艺术是直接来自生活,来自她的人生,而不是来自人群以及所谓的独立。独立也是一种品味(TASTE)而已。他们原是志同道合, 是同志。
这个世界的生灭原本就存在。慈悲,是一种方式去感觉,是比较善意的一种方式。就象朋友之间一样,友好的一种表现。如果可以学到去慈悲,那么这就是我对慈悲的理解。
佛,象征着至纯至圣的一种精神,其慈悲涵括了宇宙的所有生灭,是丰富到超越凡人的想象极限了。
身为人,只能看他/她如何向善,怎能强求呢?
不多说了,我也说不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