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你总是心太软
你总是心太软
1
我贫苦人出身,家庭生活环境简单,也就是说没见过什么大世面。又一直读书,生活方式也单一,从学校毕业后就参加工作了。因为早年生活卑下,那段经历对我影响殊大,所以我对贫穷和痛苦总是充满了同情。
上班以后,条件相对好了,经济水平比读书那时候大为提高。
每逢水旱等自然灾害,政府都组织市民积极募捐,当然这是好事情,我知道落后地区的老百姓们渴望着有钱,有钱了才能买东西吃买衣服穿。晚上在家里看电视,各类灾害真是触目惊心,勇敢的武警官兵常常在漩涡中营救遇险的老百姓。
一到组织捐款的时候,公司就在大堂门口设一个募捐箱,然后老总们排在最前方,拿着几张大钱走到募捐箱前,一边向箱子里捐钱,一边挺直了腰板一边神情端庄地等待对面新闻记者的摄像,很有点儿像电视上人民代表选领导投票的那架式。
城市人见多识广,很容易对痛苦麻木,所以集体捐款的时候总有同事对到底捐一百还是捐五十小声地议论一番,我从不参加她们的讨论,捐款都是很个人的事儿,愿意捐多少就捐多少。开始的时候我总是没法儿压抑住内心的冲动,别人捐一百的时候,我都是捐二百,多捐一百。我捐了二百,心底里很有一种高尚的感觉,当然这些都是自己才明了的,捐款不登记,所有的钱都进了木箱子,最后汇集成某个公司的捐款或全体市民的捐款。
只要有捐款的活动,晚上当地的新闻节目都回连篇累牍地解释播放,这样就会影响更多的市民,形成更大的捐款热潮。电视上总是市里的领导们先露面,拿着好几张或者十余张百元大钱向募捐箱里投,后面排着长长的队伍,场面特别感染人,看了电视,恨不得第二天自己再去投一次,或者把自己一个月的工资都捐了也不足惜。
2005年发了大水,市里又搞捐款活动,我捐了。第二天和一些朋友们聚会,席间大家就提及了募捐的事情。我也是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跟他们说,要多捐些款,“你看我们这一顿饭,吃了也就吃了,还不如救济救济那些水深火热的老百姓。”
有朋友说,“别走极端。别人受了水灾我们还不吃饭了?你看市里这些饭店哪家休息了?我从来不捐款。”
我说,“该捐还是捐点儿吧。你看电视上领导们都带头捐,人家多大的干部啊,都捐款,咱们怎么着也得表示表示啊。万一有一天咱们遇灾了,怎么办?”
另一朋友说,“小青,你怎么还不脱书生气啊?”
我问,“怎么的?捐款还捐出毛病来了?”
朋友说,“捐款没毛病。不过你知不知道领导们都怎么捐款?都是秘书给他们准备,秘书的钱从哪里来?肯定不从他自己兜里拿,他们捐了款之后都有财务给报销的。”
这个我是意想不到,“他们捐的钱不是自己的?”
朋友哈哈大笑着说,“你看你这书呆子劲儿。谁拿自己的钱捐款啊?”
朋友说的没错,只是我自己一直没朝阴暗的地方去想。电视上那些冠冕堂皇的慷慨陈词,原来竟仿佛广告词,不过都是来吸引人的把戏。
我不得不承认,学校教育里的理想主义和中国社会的现实主义形成了一道极为鲜明的鸿沟,对于一个长期接受理想主义教育的人来说,跨越这道鸿沟不容易,有些人想不开,甚至要了自己的命。工作时间长了,领悟得越来越多,社会就像一个巨大的陷阱,把人深深地吸进去,你挣扎不得,每一次心灵上的挣扎,不过都是遍体鳞伤的结局。
2008年湖南、粤北等地遭到了据说是50年不遇的特大冰雪灾害,政府又在组织捐款,这次我没捐。我为什么没捐?我为此自责了一段。后来我想,我这辈子终究做不成所谓高尚的人了。
2008/3/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