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注册 | 登录 | 首页
作者:
标题: [转载] 莫將苦水作甘泉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xyy

#1  [转载] 莫將苦水作甘泉

莫將苦水作甘泉

轉自網絡/作者梅振才


    2月26日晚上,紐約有兩場好戲:一是《文化中國·四海同春》大陸精彩雜技節目;二是耶魯大學交響管樂團主演的中國知青組歌《歲月甘泉》。魚與熊掌不可兼得,衹好選擇後者,畢竟我也經歷過那段難以言說的歲月。

  偌大的卡內基音樂廳,幾無虛席。我掃瞄觀衆席,老中青皆有,不少是老知青和兒孫三代人。然奇怪的是,台下觀衆,台上演員,卻不乏金髮碧眼的洋人。我問鄰座的一位白人中年婦女,為何而來?她笑曰:“中國是一個偉大的國家,我想更多了解中國的歷史和文化。”

  節目在熱烈掌聲中開始。銀幕上投影出一段話:“回顧憂患年代的青春歲月,一個特殊年代造就的特殊群體,一段百感交集的深情歌唱。”全曲以八段、九首曲目組成,起承轉合,一氣呵成,足見匠心。演員與觀衆皆十分投入,一曲之終,掌聲響起。特別是詞曲作者蘇煒和霍東齡與全體演員謝幕時,更掌聲如雷。紐約著名指揮家“姚大叔”學言和他的太太、歌唱家王佩屏,一齊上前獻花。我和姚先生是老朋友,我問藝術水準如何,他評曰:“Excellent!”專家之言,諒非虛語。難得的是,這是一支“含金量”最高的演出團隊,130多位團員中,大多具有博士、碩士學位。

  走出劇院,夜色深沉,春寒料峭,《歲月甘泉》的詞曲仍在心頭迴蕩……“面對苦難,不屈服,不抱怨,學會感恩,成為一個精神的強者,這就是我們所要弘揚的知青精神,也是組曲取名《歲月甘泉》的緣由。”——歌詞作者蘇煒如是說。從這個角度立意,作品無疑是成功的。然而,其反映的是一個沉重時代厚重的主題,我總覺得此齣組歌激情有餘,悲壯不足,立意與實際距離頗大。怪不得兩年前在廣州首演時,曾引起一番熱議和爭論。有知青說:“回憶著那坎坷的知青歲月,心中卻回響著一個意念:決不認同什麼‘歲月甘泉’……而是逆境和磨難。”又有知青說:“君不見知名人士黃錦培的女兒,被強姦投海自盡,她喝的是什麼?海水!……和廣大知青一樣,品嘗的都是苦澀!”不少知青發聲:那段歲月不是甘泉,而是苦水!

  文革是一場歷史浩劫,知青運動作為文革的一支插曲,同樣是一場歷史浩劫。從上世紀80年代至今,出現了大量以知青生活為題材的文學作品,主調是辛酸傷感,基本屬於“傷痕文學”的範疇。我最感興趣的,是那些寫於文革年代的作品,原汁原味,是歷史的見證。如知青作家木齋,寫了一部長篇紀實文學作品,書名是《恍若隔世》,書中有很多他當年的詩作,其中一首云:

少年壯志何處尋?塞北高歌不可聞。
明鏡傷心我憔悴,農鄉惆悵鎖青春。
飲酒狂歡偷歡樂,吟詩寂寞解銷魂。
人生已覺不寶貴,莫論低沉與認真。

  這些真情實感的作品,彌足珍貴。我總認為, 面對歷史浩劫,只應咀咒和鞭撻,不該美化與歌頌。揭示真相和描繪真實,需要歷史學者和文學作家的勇氣和良知!《中國知青史》作者定宜莊和劉小萌說得好:“這段歷史在人類社會史上都是沉重的,對它的無知,將來會承擔代價。” (僑報周末2011-03-21)

  【轉後贅言:文革當然是一場浩劫,何來甘泉之有?如果說,彼時人性中尚存一點閃亮的東西,那可跟政治浩劫無關。今日若將苦水當作甘泉,對己是麻醉,對人是毒藥,沒有人能答應。我們的文學(文藝)工作者,肩負社會責任,宜多反思。

  文革中,國人皆遭荼毒,而以知青(現在五六十歲)為甚:該長身體時,遇到“三年自然災害”,吃不了飯;該長知識時,遇到了“停課鬧革命”,打砸搶虛度光陰;該成家立業時,在“廣闊天地”接受“再教育”,黃金歲月,虛擲閒拋;該退休了,兩手空空,淪為社會邊緣一族。在出國潮中,老中青濟濟一堂,唯獨知青寂寞,是斷層地帶。在國內,知青隊伍臃腫,有成就的只是鳳毛麟角。人生坎坷者,每伴心理扭曲。現今社會生態頹唐,多少與之關聯。這不能怪知青,是個社會問題。有趣的是,明年18大後,知青將登上國家最高領導階層,全面掌管國家命運。是福是禍,吾人當拭目以待也。】



千江漁翁,泠然御風。手揮無絃,目送歸鴻。
2011-11-11 13:11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 上一主题 散文天地 下一主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