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注册 | 登录 | 首页
作者:
标题: [原创] “一百生前”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xyy

#1  [原创] “一百生前”

【“一百生前”】

一位網友在博文中用了一個詞組“一百生前”,我看不懂,詢之,答曰:這是楚地方言,意謂“很久以前”。

恍然大悟。當時讀不通,是因為把它斷讀成“一百——生前”了。這兒的“一百”,無論當作數字,或是當作人名,均於上下文不合。經網友點明了意思,方纔意識到應該讀成“一百生——前”,這是比“一百年前”更進一步的說法呢。

試想,人的一生已是悠長,過完一生,方纔輪迴轉世。若轉世有幸,重返人間,又是一次漫漫的人生路。如此生生轉轉,轉轉生生,來回一百次,豈有不久遠之理?——差不多該是一萬年了吧?好個“一百生前”,生動,深遠!相信如果用楚方言讀出,一定特別傳神。

中國的方言俚語,生動活潑,形象豐富,力透紙背。億萬國人,別無所好,惟與之相伴終身,方不虛此行。回想文革前,各地均有地方電臺,以方言廣播,親澤庶民,是為功德,同時也保護了中國語言的鉅大財富。它是我們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詞語源泉。

我在一篇蕪文中,曾說到一個語言現象:現在有不少作家,很有才華,奈何筆下功夫困頓,說來說去就這麼幾句話,用來用去就這麼幾個詞。讀他們的文章,就像啃雞肋。

吾國文化積澱,豐腴厚實,到唐宋八大家的古文運動,達到了巔峰,卻也從此走了下坡路。五四時期,以胡適舉高牙大纛的文學前輩們,提倡寫白話文。這原也無可非議,因為他們個個文學功底深厚,白話文運動,可以成為變革契機。然而有誰能想得到,白話文發展到今天,除了讀起來聽清楚一點外(也不盡然,例見下),還有甚麼優勢,可以跟古文去媲美?所謂“言文一致”,實在是個害人的東西。原本在八股文的束縛之下,文學總算還在下坡路上躑躅徘徊,現在倒好,走進了一片坑窪板結的鹹鹼地!我們這幾代人都深受其害,更可悲者,身在害中不知害啊。

那現在怎麼辦?竊以為祇能零打碎敲地做一點補救工作。一曰向古文借鑒一點有用的東西,譬如駢賦比興之類,一曰向方言俚語攫取形象生動的語言素材,以改變我們的貧乏窘境。所以說,“一百生前”確為我們做了件大好事。希望我們大家都來做這樣的工作。

有些人想改良鹹鹼地,卻劍走偏鋒,癱子掉進了爛泥塘,面臨沒頂之災。下面援引的兩段文字,就是這樣的爛泥塘。筆者不再伴行,看官千萬腳下留神了。

“如今,夏季喧熱剛過,值在雨季落戶的時刻。恰好,我正曾經何時倚窗而伴的細河,竟在水面之上綻放最亙古的曇瓣。而那種蔓延是天地間與晝夜間最癡情的蔓延。妳曾說,不然那毫無盡頭可言的日子,我就該如何如逝水潺潺地過著去。是佇立于黃鶴樓之巔,若梟鷹遙望,北方萬里阡陌而又陌生的故土,南處是泱泱千水、驚濤中孤絕而又熟悉非常的新島,仿佛拓印於天涯與天涯之上。”(截自一篇被某大報副刊評為佳作的散文。一位著名作家評說,這是“陌生的文學”。)

“我輕輕地翻開了這本書。它是來自記憶海洋中的一隻小船。它載着作者的感情,又載上讀者的感情,忽而在平和安靜的海面上滑行,忽而在善與惡搏鬥的漩渦中奮鬥。……從萬縷亂絲中抽出一條思線,組成一張奇妙的網,罩住那過去時代的縮影,也罩住了讀者的心靈。……嫩綠的春天,紫紅的桑椹,可愛的雞群;陰森的衙門,禮教的囚牢,衰老的僕人。”(此文題目為《憶海中馳出的小船》,是一篇介紹巴金新作《童年的回憶》的書評。另一位著名作家評說,“單是題目就令我噁心,讀了全文後,更覺要嘔吐”。)

2010-07-12


2010-7-12 15:28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山豆凡

#2  

词语的贫乏,实际来自心灵的空洞,虽然未必是人性的空洞。
方言广博丰富,但靠它来扩充语汇,是治标不治本的办法,更会造成阅读理解的阻隔。XYY意思很好,但抓偏了方子。

现在汉语流行文学的成语谚语和名著人物人事引用是很常见很纷繁的,但是,阅读的时候还是很容易感觉到作者思想土壤的贫瘠。我觉得,阅读时的灵活和趣味,是由内向外的,如果你读东西觉得生动耐寻,吸引你的如果是语言,吸引两下就吸引不下去了。

你说的雪儿记事文中的那句"一百生前",她大概也不是为了要加变幻才用的方言,应该是自然顺笔的流露。我当时对那句陌生的地方话愣了一下,但扫一遍上下文就明白大致意思了。


2010-7-12 16:01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xyy

#3  



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山豆凡 at 2010-7-12 09:01 PM:
词语的贫乏,实际来自心灵的空洞,虽然未必是人性的空洞。
方言广博丰富,但靠它来扩充语汇,是治标不治本的办法,更会造成阅读理解的阻隔。XYY意思很好,但抓偏了方子。

现在汉语流行文学的成语谚语和名著人..

人性的空洞、心灵的空洞、和词语的贫乏,还是可以分辨的。

阅读理解的一时阻隔,正是语言发展的反向。


2010-7-12 16:28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山豆凡

#4  



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xyy at 2010-7-12 09:28 PM:

人性的空洞、心灵的空洞、和词语的贫乏,还是可以分辨的。

阅读理解的一时阻隔,正是语言发展的反向。

可你原文好像更强调词语的丰富啊。语言贫乏不是好事,但很多作者根本克服不了它,这个东西不是靠积累,它正是心灵的空洞。我的意思是说,语言贫乏对于一个会写字的人来说,来自心灵的空洞,不是说他不识字大脑一片空白。

我觉得,强调语言丰富属于舍本逐末的思路。你说的"理解阻隔是语言发展的反向",那试想一下,丰富语言还不简单,世界上一百多个国家,再加上原住民,应该会有语言上千,把词语都灵活运用起来,岂不是更海量。可是,这不是文学应该追求的东西吧。

阁下一定见过把英语词时不时交叉在作品中的作者吧。有时是音译,有时是原词,看似丰富了,其实更显了贫乏。当然,这个例子不太恰当。我是想说,您把作品的神和形的位置给弄颠倒了,过于强调如何去织一块大花布,文学如果是布匹的话,是靠"摸",不是靠看的。

雪儿在生活纪事中用到湖北方言--一百生前--,是她自然朴素的表达,有作者的本土生活气息,没有什么丰富语言的作用或意图,归根结底,自然的表现。但对其他情形来说,比如说让广东人写作品,靠湖北方言来丰富语言是不自然的。

谈到借词丰富语言,比较具有时代感的有,现今世俗文艺中的外来词,但不是因为要丰富语言,而是因为嫌贫爱富的心理。比如说,搞笑,派托,恶搞,做秀,美眉,粉丝,沙发,你好坏喔,好好漂亮喔,哇塞,帅呆了-了,写真,日志,番号,惊喜多多,超值享受,等等,这都是借港台乃至韩日地区的俗用语,不是因为大陆汉语中没有相应的词汇,而是因为人们精神世界的匮乏和对物质浮华的追索。这种语言的丰富,不在于突破和延展,而是删除覆盖的代替。

再看网络用户注册名,就更感觉到什么叫丰富了,用日语字的,五六个字一起上的,五笔字软件自创汉字的,五花八门晕头转向,可静下来一想,其实,简单挺好的,就像当初的村姑娘一样,没有粉饰过,却那么好看。


2010-7-12 16:50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冬雪儿

#5  

啊,xyy 竟以“一百生前”作了标题写了文。很好啊。是我文字的荣幸。足以见得其文字对读者带来的视角冲击力。一篇不长的文字,竟有词句被读者挑出来说事,无论由哪方面讲或贬或褒都是好事。再谢!

文还没细看。先表示感谢!


2010-7-12 20:13
博客  资料  信箱 短信   编辑  引用

冬雪儿

#6  

“中國的方言俚語,生動活潑,形象豐富,力透紙背。”——这一句总结得很好啊。非常赞同。我以为民间俚语如果用得恰当,比用华丽辞藻堆砌成的文,更具生命力,更生动活泼。“一百生前”用在我那篇短小的博文中,比“很久以前”用在我的博文中,更适合于那个充满生活油烟味的文体。原本摄取的是生活中的琐碎片段,何必要用华丽辞藻来粉饰呢。

啊啊,这样的讨论是很有意义的,希望有更多的人参与讨论。


2010-7-12 20:17
博客  资料  信箱 短信   编辑  引用

冬雪儿

#7  

谢谢山豆凡!


2010-7-12 20:22
博客  资料  信箱 短信   编辑  引用

xyy

#8  

“一百生前”的“生活油烟味”,闻到了。


2010-7-13 14:20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xyy

#9  

我们如果有了“人性的丰富”和“心灵的丰富”,就不必讨厌“词语的丰富”了。

花布要“摸”,当然也要“看”,何况有的时候,“看”还更重要呢?

谢谢光临,欢迎讨论,共同努力吧。


2010-7-13 14:24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山豆凡

#10  



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xyy at 2010-7-13 07:24 PM:
我们如果有了“人性的丰富”和“心灵的丰富”,就不必讨厌“词语的丰富”了。

花布要“摸”,当然也要“看”,何况有的时候,“看”还更重要呢?

谢谢光临,欢迎讨论,共同努力吧。

很赞同。人性的充实,心灵的感悟,还有语言的丰富,就是城前马车里美妇胸前带香的软绒,亮了。


2010-7-13 15:04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xyy

#11  

从栅栏里面望出去,美妇一定更亮吧?


2010-7-13 15:46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 上一主题 散文天地 下一主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