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riginally posted by xyy at 2010-7-12 09:28 PM:
人性的空洞、心灵的空洞、和词语的贫乏,还是可以分辨的。
阅读理解的一时阻隔,正是语言发展的反向。
可你原文好像更强调词语的丰富啊。语言贫乏不是好事,但很多作者根本克服不了它,这个东西不是靠积累,它正是心灵的空洞。我的意思是说,语言贫乏对于一个会写字的人来说,来自心灵的空洞,不是说他不识字大脑一片空白。
我觉得,强调语言丰富属于舍本逐末的思路。你说的"理解阻隔是语言发展的反向",那试想一下,丰富语言还不简单,世界上一百多个国家,再加上原住民,应该会有语言上千,把词语都灵活运用起来,岂不是更海量。可是,这不是文学应该追求的东西吧。
阁下一定见过把英语词时不时交叉在作品中的作者吧。有时是音译,有时是原词,看似丰富了,其实更显了贫乏。当然,这个例子不太恰当。我是想说,您把作品的神和形的位置给弄颠倒了,过于强调如何去织一块大花布,文学如果是布匹的话,是靠"摸",不是靠看的。
雪儿在生活纪事中用到湖北方言--一百生前--,是她自然朴素的表达,有作者的本土生活气息,没有什么丰富语言的作用或意图,归根结底,自然的表现。但对其他情形来说,比如说让广东人写作品,靠湖北方言来丰富语言是不自然的。
谈到借词丰富语言,比较具有时代感的有,现今世俗文艺中的外来词,但不是因为要丰富语言,而是因为嫌贫爱富的心理。比如说,搞笑,派托,恶搞,做秀,美眉,粉丝,沙发,你好坏喔,好好漂亮喔,哇塞,帅呆了-了,写真,日志,番号,惊喜多多,超值享受,等等,这都是借港台乃至韩日地区的俗用语,不是因为大陆汉语中没有相应的词汇,而是因为人们精神世界的匮乏和对物质浮华的追索。这种语言的丰富,不在于突破和延展,而是删除覆盖的代替。
再看网络用户注册名,就更感觉到什么叫丰富了,用日语字的,五六个字一起上的,五笔字软件自创汉字的,五花八门晕头转向,可静下来一想,其实,简单挺好的,就像当初的村姑娘一样,没有粉饰过,却那么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