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注册 | 登录 | 首页
作者:
标题: 风向西北——纽约画廊探访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文取心

#1  风向西北——纽约画廊探访

风向西北——纽约画廊探访

   
六年未去纽约,竟然有些情怯,要人陪了去寻访画廊,昔日的波希米亚重镇——苏荷早已式微,文化让位于商业,一家家精品店,咖啡馆开出来,当年满坑满谷的画廊竟是难得一见的了。倒是那些紧紧挤在一起的黝黑残破的工业大楼依然林立,供卡车卸货的平台还是布满了涂鸦,门前铸铁的楼梯锈迹斑斑,摇摇欲坠。仰头看去,一线琉璃天空,楼房刀削般的外壁上,错综复杂的消防铁梯盘旋而下,令人目眩。四月的纽约还在飘雪,裹紧了夹克,顶着穿堂风,行走在苏荷特有用石块铺成的路面上,不由人不作沧海桑田之叹。

   毕竟还有些东西可看,沿街橱窗里一个褪了漆的五斗柜,紧挨着一具早已淘汰的水汀暖气,都斑驳陆离,前面一个古董式衣架上却悬挂了一件耀眼的新式时装,有一种老枝新叶的韵味。或是一家极小的店面,卖手工制作的玻璃器皿的,一跨进去,就被琳琅满目的颜色形体所淹没,人像置身于一口色彩缤纷的深井之中。另外还有些新奇好玩的店面,不过看看橱窗布置也就可以了,踏进店面人家眼巴巴地盯着你,不买东西毕竟两相尴尬。苏荷现在完全没有了当年的蓬勃之象,倒像一个斗牛士住进一房一厅的小公寓,束手束脚地过起小家子的日子来了。

   
人说画廊区已转移到查尔茜区,在苏荷的西北角,位于第十与十一大道之间,乘E车到二十三街下,查尔茜的街道景观有点像皇后区,居家小区,红砖公寓,便利商店林立,过于干净,过于日常,没有旧日苏荷那样落拓,带有一丝冒险犯难的气息,却又有一种令人寻觅的引诱。走三个街区之后,果然见到一家门面挨着一家的全是画廊,精神为之一抖擞,急急地一头撞了进去。

   看画廊和看博物馆不同,博物馆里全是精品,被一个个时代精选出来的。看画廊要有个心理准备,你可能气喘吁吁地爬上七楼,看到的却是一堆垃圾,同一层楼里看过去,数十家竟无一入眼的,连跑几条街都是如此,心里不免光火。特别是看到那种极简主义的作品,在一块空白的画布上划了一刀,就大咧咧地拿来展览,简直有调戏观众之嫌。再一想,用安迪荷活的话来说;纽约一向是个人人都能出名十五分钟的地方,人家付了高昂的房租,电费,辛辛苦苦地布置了展览,你花十五秒走进画廊再出来,门前的接待小姐还朝你莞尔一笑,也算是两不相欠了。

   就在你腿酸脚软,只想找个地方坐下来之际,自己对自己说:还有最后一家,看完了就找家咖啡店坐下来好好歇一歇。拖了脚步走到‘最后一家’,推门进去就眼睛一亮,心里说今天还算没有白来,有道是;好花开在深山,好画也只在你精疲力尽时才看见。

   其中印象深刻的是一件雕塑,或装置,现在各个画种间的界限已经很模糊,大可以用那句名言来说;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不管什么媒质,能抓住你眼球的就是好作品。那雕塑是个骑自行车的人体,好像从倾斜的坡上俯冲疾驶而下,自行车后座上驮的大量纸箱将坠未坠,整个作品表现出高速运动的一瞬间,用摄影机抓捕容易,用雕塑来表现就要见功力了。

   有个画廊展出中国画家们的作品,真人尺寸的毛泽东塑像,却被淋漓的涂料从头浇下,不知算是醍醐灌顶呢还是佛头着粪?自从张晓刚等人画的政治波普卖起了价钱,搞这种洋不洋,腔不腔的人越来越多了,就如街道上的泼皮孩子,看到地痞牛二们歪戴了帽子,敞着怀,露出大片刺青,腰里扎了宽板带,招摇过市,他也有样学样,染得一身流氓气,叫他以后干些正事,也竟然不会了。陪同的朋友说;纽约常有文化机构举行酒会,请了艺术家来现场表演,中国来的艺术家一个个身着唐装,长发披肩,端着功架像煞有介事地。中国艺术的表演不外是当场挥毫,只见宣纸铺开,袖子挽起,眉头皱了十五分钟之久,结果艺术家写下两个大字‘打倒’,就此嘘出一口长气,掷笔于案。旁边洋人不明究竟,见墨落纸,遂一起鼓掌,于是中华文明得以弘扬,艺术家当然满脸得色,顾盼自雄耶。

   还有个北京艺术家,用油画临摹董其昌的中堂山水,还在空白处题跋曰:保存中华文化,油画当然比纸质的保存久些,画在不锈钢上岂不更万年不腐?有些艺术家画京剧脸谱,有人用泥人张的手法做雕塑,有人画抽象画以书法入画,反正老祖宗传下来的东西够吃一阵的,当年老华侨不就是在唐人街开杂碎馆子蒙洋人赚了大钱吗?

   
艺术本来就是个‘玩’字,你可以蜻蜓点水般地在水面嬉戏,也可以一个猛子扎进水底,玩好玩坏全看个人的心性,学养,感悟,技巧,和表现手法。绵密工笔与简笔寥寥各有所长,八大山人空灵的画面之后有说不尽的绵密意境,七十二神仙图中万千衣褶里也有缥缈灵动的简洁。只是偷懒不得,取巧不得,近路走不得,那种作戏般地表演装鬼,除了蒙蒙洋阿狗洋阿猫之外,再就是蒙几个钱,硬要说弘扬中华文化的话,那可真是佛头着粪了。

   还是去看看大都会博物馆吧,中国馆里沉静默肃,大气恢宏,历代文明的最高成就不言而彰,玻璃防护罩内那些微黄的手卷画轴,内敛,深邃,博大,安详。看看那些巨匠;范宽,巨然,周昉,马麟,郭诩,看看他们宏大的境界,从容的心态,格物致知的精密,技巧上的完美把握,以及表现手法的一丝不苟。再对照一下当前文化界的浅薄,粗率,急功近利,就明白中华文化已经衰退到一个什么样的地步了。在艺术中,技术并不是首要问题,重要的是心态,现在老是吹嘘国民产值如何增长,一年公费吃喝就要耗掉几百个亿,也不曾听到有全国人大代表提议系统的文化建设,不曾见到一个有份量的博物馆被筹建起来,除了故宫保存下来的那些家当,全国竟然找不出一个收藏当代世界名作的地方。以前没钱的时候还可推诿,现在就算有了钱也只会糟蹋掉。

   还是再说说大都会博物馆吧,一个民族对文化的品位,对艺术家的尊敬,对人类精神活动的关注,莫不在各种大大小小的博物馆里表现出来。德拉克洛阿和莫内是法国的骄傲,伦勃朗和梵高是荷兰的国宝,达芬奇和米凯朗及罗更是全人类的精神财富,一个国家的文化素质不是体现在古奇的提包上,兰蔻的化妆品上,也不是名牌衣装和豪华汽车所能代表得了的。一个民族的优雅,睿智,和修养只体现在两个方面;书籍和博物馆,别的艺术文化都是从这两者衍生出来的。大都会在世界上执博物馆业之牛耳,除了丰富的永久馆藏之外,还定期举行特别展览,协调洽借各地的名画,让纽约市民及各地来的旅游者一饱眼福。

   
我每次去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是必去的地方,比起世界上著名的博物馆来,它的馆藏非常平衡,除了传统和近代的西欧美术之外,远东,中东,以及非洲的作品收藏都非常丰富完备,每次去参观都大有收获。

   这次去看到新开辟出来的埃及馆,除了原有的馆藏,另在东翼开辟出来一个大厅,展出第五世法老王的陵墓建筑。大厅半是玻璃天棚,光线柔和自然,在平台前有一方水池,一字排开的狮首人身坐像,走上台阶就是用巨大的石块砌成的陵墓建筑,有高大的柱子,长长的甬道,通向一个幽闭的墓室。这些重达数十吨的石块都是从埃及运来的,再按照原样组建起来。每一块石块都雕满了文字和图像,花鸟虫兽,士兵舞女,繁复无比。广义地说来,埃及的文化就是丧葬文化,金字塔,法老王陵墓,艾克索遗迹,一个个朝代的辉煌文明全部凝结在这些笨重的石块之中。我站在排队进入甬道墓室参观的人群之间,伸出手去抚摸石块上精雕细刻的浮雕,古埃及人在这些石头上传递给我们什么样的信息?像狞笑的斯芬克斯一样,无人能解。

   
在美国的博物馆里常常能看到成群的小学生,在地板上围成一圈坐着,仰头聆听博物馆的讲解员介绍展出的艺术品,一张张小脸凝神屏息,不时会举手提些幼稚但认真的问题,而讲解员一一耐心回答。每见到此景我就感动莫名,我们儿时何曾有此待遇?美育和童蒙一样,越是年幼时越能接受。光是灌输数理化是不能培养出完整的人格来的。

走出大都会博物馆已经是下午近四点了,门口还是不断有人涌进来,人人脸上有一种躬逢其盛的热情,是的,看博物馆和听歌剧一样,是至高无上的精神享受,是一种灵魂的升华。一个国家,不管它遭受什么样的外交内困,不管它遇上什么样的天灾人祸,只要民众心中还有看博物馆,听歌剧的热情,这个国家就有希望,复苏也是指日可待的事。


                                             2009-4-16 柏克莱   发表于2009-7-28 世界日报

第 1 幅

第 2 幅



V。F。
2009-7-28 12:39
博客  资料  信箱 短信   编辑  引用

xzhao2

#2  

呵呵,文兄,照例转贴。不过我把题目稍微动了一下,改成风向西偏西北——别见怪啊。


2009-7-28 13:50
博客  资料  信箱 短信   编辑  引用

蓉琪

#3  

再一想,用安迪荷活的话来说;纽约一向是个人人都能出名十五分钟的地方,人家付了高昂的房租,电费,辛辛苦苦地布置了展览,你花十五秒走进画廊再出来,门前的接待小姐还朝你莞尔一笑,也算是两不相欠了。

——哈我在伦敦泰特现代艺术馆看画的时候,也是有类似感觉,好像在看波洛克的自动绘画,罗斯科的色块,康定斯基的热抽象还有立体派的时候,自己还能接受,但越到最近的,就越觉得一头雾水,想:这也就是放在画廊里呀,还有灯光照着,煞有介事的,如果搁走廊里,恐怕早给扔了。。


2009-7-28 13:56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蓉琪

#4  

不管什么媒质,能抓住你眼球的就是好作品。那雕塑是个骑自行车的人体,好像从倾斜的坡上俯冲疾驶而下,自行车后座上驮的大量纸箱将坠未坠,整个作品表现出高速运动的一瞬间,用摄影机抓捕容易,用雕塑来表现就要见功力了。

——另一个表现速度的,已经成为经典了。。

第 1 幅


2009-7-28 14:02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蓉琪

#5  

艺术本来就是个‘玩’字,你可以蜻蜓点水般地在水面嬉戏,也可以一个猛子扎进水底,玩好玩坏全看个人的心性,学养,感悟,技巧,和表现手法。


2009-7-28 14:03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蓉琪

#6  

是的,看博物馆和听歌剧一样,是至高无上的精神享受,是一种灵魂的升华。一个国家,不管它遭受什么样的外交内困,不管它遇上什么样的天灾人祸,只要民众心中还有看博物馆,听歌剧的热情,这个国家就有希望,复苏也是指日可待的事。


2009-7-28 14:04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蓉琪

#7  

以上回帖,纯属模仿xzhao2 风格。。


2009-7-28 14:05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weili

#8  

文兄说的对:如果艺术引人浮躁,就偏离了。


2009-7-29 11:38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xzhao2

#9  



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蓉琪 at 2009-7-28 07:05 PM:
以上回帖,纯属模仿xzhao2 风格。。

好感动哦,

第一,我居然有了风格;

第二,竟然有人愿意模仿。

这有些些好像发表论文已经形成专题系列而且被人引用。



是非是我非我
2009-7-29 12:46
博客  资料  信箱 短信   编辑  引用

虔谦

#10  

呵呵,我成了相盲了。文兄,有个事相问,能否查查短信?


2009-12-25 01:54
博客  资料  信箱 短信   编辑  引用

« 上一主题 散文天地 下一主题 »